第30课 草地夜行
- 格式:docx
- 大小:18.36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草地夜行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地夜行的基本情况,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课文《草地夜行》是一篇描述夜晚草地上的生物活动的文章,通过描绘草地夜行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夜晚草地的神秘和生机。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草地夜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草地夜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3 词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情景,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夜晚活动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2 课堂拓展:通过观看草地夜行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夜晚草地的生机,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草地夜行》原文6.2 图片资源:草地夜行相关图片6.3 视频资源:草地夜行相关视频6.4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2课时7.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草地夜行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词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情景。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后作业讲评,讲解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
30草地夜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相信学生“自能读书”。
识字、读文感知中在预读环节中完成。
2.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
创设情境,依疑潜心会文,抓住“夜行”展开对话。
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掉队的小红军赶上队伍,在背着夜行时不幸陷入泥潭,舍己救了小战士。
老红军在生命最后时刻仍不忘革命,从而激励和鼓舞小战士迈开大步向前行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也表现了小红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以“行”为线索,先写小红军掉队了,一个人赶路;再写老红军奉命返回草地,找到小红军帮助他赶路,不幸陷进泥潭光荣牺牲;最后写小红军在老红军崇高精神的鼓舞下,继续赶路。
文章脉络清晰,层次条理。
可依据“一人行”一一“并肩行”一一“背'我'行”一一“一人行”将文章分为四部分。
从理清的层次可以看出,“背'我'行(即:夜行)"是教学重点部分。
教学难点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小红军记住老红军的话,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前走。
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明写小红军,暗写老红军,学生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文意上。
环境描写与人物言行相辅相成。
课文中三处环境描写不时为突显人物形象启到了衬托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红军长征有所耳闻,但难以想象红军过草地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险阻,也就难于体会老红军背着“我"夜行时的舍己精神。
同时,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背景的缺失,致使他们又难于体会红军革命的重要性,更难于感受老红军忠于革命的精神。
学生已经接触过两篇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马背上的小红军》和诗词《七律长征》,特别是《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与本文有相似之姓,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体会人物品质,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草地夜行》一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品味人物语言的同时,体味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范文导读:本文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1、导言:简单介绍红军长征,了解草地(沼泽地)引入课文情境。
2、结合课题和课前预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
二、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一人行(1、2自然段);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3、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你认为他能不能走出草地?一人行(19自然段);1、体会现在是一幅什么画面?2、刮风、下雨,他的困难增加了,可是现在,你认为他能不能走出草地?为什么?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矛盾引出是什么使同样条件下小红军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二人行(3—18自然段);1、导言:就在“我”极度疲惫情况下,老红军来了。
他是“迎面”而来的,说明什么?2、这个一个什么样的老红军?抓外貌,体会老红军的同样饥饿疲惫。
3、在老红军和“我”的二人行中,面对饥饿疲惫已经不想再走的“我”,老红军都是用了什么方法促使我前进?抓我与老红军之间的对话和老红军的动作,体会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
(激励行-哄着行-催我行-背我行)4、过渡,进入**;我一开始的“一步一挨”变成现在老红军的“一步一滑”,你感受到了什么?老红军背着小红军,他们俩个人一起向前走,可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一人行?5、面对生与死的瞬间,老红军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抓语言,体会老红军的心理。
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革命。
抓动作,体会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
6、体会我的心理(第18自然段):朗读课文7、现在,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是什么使小红军发生了那样巨大的变化。
理解光明大路:这里的"光明大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红军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感染后,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草地夜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草地夜行的情景,理解“我”和老牛的互动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描述草地夜行的情景,表现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我”和老牛的互动过程,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学会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草地夜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下草地夜行的情景。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描绘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草地夜行的情景和人物情感。
(2)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关于草地夜行的故事或画作,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通过朗读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生字词造句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新词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学生创作的故事或画作,评估学生对课文情景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草地夜行这篇课文《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神秘的夜晚场景。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活力。
夜晚的草地成了各种生物的乐园,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感动。
课文开始描述了夜晚降临时的变化。
白天明亮的草地在黑夜中变得寂静而神秘。
月亮掩映在云层中,星星点点地闪烁着,给夜晚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这种安静的氛围让人心情宁静,仿佛置身于一个与白天完全不同的世界中。
接着,课文描述了夜晚草地上的生物活动。
作者提到了蟋蟀的“小提琴声”,虫儿的“竖琴声”,以及蛙儿的“低沉的鼓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交响乐。
这种音乐随着夜晚的降临变得更加清晰,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富有魅力的世界。
在夜晚的草地上,生物们也展开了它们的活动。
小草受到月光的照射,显得更加嫩绿而生机勃勃。
一只狐狸悄悄地穿过草地,寻找着食物。
一只兔子迅速地在草丛中穿梭,灵活而敏捷。
夜晚的草地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然而,夜晚的草地并不只有欢乐和安宁。
作者也提到了一只猫头鹰的存在。
猫头鹰的嘶嘶声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仿佛在提醒着这个世界并非只有美好和温暖。
这种对比给了这篇课文更深层次的意义,让人们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
夜晚的草地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世界,生物们在这里展示着它们独特的特点和生命的力量。
同时,这篇课文也告诉我们,生活中并非只有美好和温暖,复杂和多样的事物也同样存在。
在这样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欣赏生命的奇迹。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草地始终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和珍惜的地方。
让我们保护大自然,与它和谐共处,共同享受这美妙而宁静的草地夜行。
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草地夜行》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
那么,阅读课文在做教案上有什么方法吗?下面店铺就和大家分享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2、按事情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会分清主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从课题入手,抓住“行”的线索,按提示给课文分段(我艰难行——à我俩并肩行——à他帮助我行——à他背我行、掉进泥潭——à我向前行)按事情发展顺序,以及以上提示可分为五段:第一段(1——2)讲“我”掉了队,一个人在茫茫草海艰难地向前走。
第二段(3——5)讲迎面走来一位同志,和“我”并肩朝前走。
第三段(6——11)讲“我”了解到这位同志曾鼓动过金寨暴动,产生敬佩之清,便紧紧地跟着他走。
第四段(12-17)讲黑夜天下起大雨,老红军战士背着“我”走,不幸陷入泥潭,被草地夺去了生命。
第五段(18)讲“我”记住老红军战士的话,鼓起勇气向前走。
二、读课文,请你用分清主次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战士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陷入泥潭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
三、学习 1——3 段,理解老红军的优秀品质默读第一段,画出摆在小战士面前困难的词语:1、草海茫茫(路途遥远)2、稀烂的路(道路难行)3、干粮吃光(饥饿威胁)4、一步一挨(疲惫劳累)5、像一座小山(喘不过气来)困难重重,草地难行,多么需要人帮助啊!读第二段思考:“迎面走来”什么意思,老红军为什么“冲我大声嚷”? (转身回过来,找掉队的战士,冲我嚷是关心,爱护我) 朗读老红军和小红军的对话,体会老红军的焦急心情,并画出老红军外貌的句子,说说作用。
草地夜行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草地夜行课文原文概述
2.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草地夜行课文原文概述】
《草地夜行》是一篇关于夜晚草地上动物活动的科普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各种动物的行为和活动,向读者展示了夜晚草地上的生机勃勃。
文章语言生动,描绘细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夜晚的草地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草地夜行动物的描绘,第二部分是对这些动物行为的解释。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描绘了草地夜行的各种动物,包括螽斯、屎壳郎、蚂蚁、蜘蛛等。
这些动物在夜晚的活动,形成了草地上一幅独特的生态画卷。
在描绘这些动物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这些动物的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解释了这些动物夜晚活动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寻找食物、寻找配偶、逃避天敌等。
通过这些解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动物的行为,从而对它们有更深的认识。
【课文的意义和启示】
《草地夜行》这篇课文,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使我们更加敬畏自然,珍爱生命。
其次,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一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强行改变它们。
最后,这篇课文也提醒我们,夜晚的草地虽然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和发现。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草地夜行》教学目标:1、抓描写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2、体会环境描写的意思以的作用。
3.了解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艰险历程,体会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对红军战士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艰险历程,体会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齐读课题。
2、课文围绕“行”怎么展开的?(一人行,并肩行,边谈边行,背着行,一人行)二、学习课文,导出重点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
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小红军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怎样行军的?红军所过的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茫茫无限。
长征中,上万红军战士长眠在草地中……结合相关资料,说说红军长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子的?过草地有三怕:一怕陷进泥沼。
二怕过河。
三怕下雨。
“过草地的那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
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1、引导写生体会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为老红军陷入泥潭埋下伏笔。
2、你能通过朗读把小红军这种艰难的处境读出来吗?风,呼呼的刮着。
雨,哗哗地下着。
黑暗笼罩着大地。
“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
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
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3、就在这可怕的草地上,小红军一个人艰难地行进着。
课文最后一段还是写小红军一个人行走,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看看:这时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红军又是怎样行军的?过渡语:小红军此时依然是一个人行走,风雨交加,困难更大了,不过他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范文篇一一、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⑴导言:简略介绍红军长征,了解草地(沼泽地)引入课文情境。
⑵结合课习题和课前预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⑶抓住课习题的重点词“行”,理清条理。
二、理解课文情境,深入领会一人行(⑴2自然段);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⑵小战士目前的艰难是什么?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你认为他能不能走出草地?一人行(19自然段);⑴领会现在是一幅什么画面?⑵刮风、下雨,他的艰难增加了,可是现在,你认为他能不能走出草地?为什么?与第一局部进行比照剖析,通过矛盾引出是什么使同样条件下小红军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二人行(3—18自然段);⑴导言:就在“我”极度怠倦情况下,老红军来了。
他是“迎面”而来的,说明什么?⑵这个一个什么样的老红军?抓外貌,领会老红军的同样饥饿怠倦。
⑶在老红军和“我”的二人行中,面对饥饿怠倦已经不想再走的“我”,老红军都是用了什么方法促使我前进?抓我与老红军之间的对话和老红军的动作,领会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
(激励行-哄着行-催我行-背我行)⑷过渡,进入**;我一开始的“一步一挨”变成现在老红军的“一步一滑”,你感受到了什么?老红军背着小红军,他们俩个人一起向前走,可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一人行?⑸面对生与死的霎时,老红军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抓语言,领会老红军的心理。
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革命。
抓动作,领会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
⑹领会我的心理(第18自然段):朗诵课文⑺现在,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是什么使小红军发生了那样巨大的变化。
理解光明大路:这里的"光明大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红军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感染后,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配乐朗诵第19自然段。
三、升华领会⑴老红军就这样死了,在文中,作者没有运用“死”字,在课文中找出含有“死”意思的词语和所在的句子,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语文教案-草地夜行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草地夜行》的主题思想,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传承红色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回顾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困苦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课文——《草地夜行》。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并做好批注。
三、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草地”、“夜行”、“战友”等。
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能在草地夜行中坚持下来?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我”在草地夜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地夜行》,课文中的“我”在草地夜行中经历了哪些困难?二、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如: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如:课文中的“草地夜行”有何象征意义?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我”在草地夜行中展现了哪些优秀品质?四、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中的“我”在草地夜行中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
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感悟。
2.搜集关于红军长征的其他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草地夜行课文原文《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是王愿坚。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和一位老红军在草地上夜行,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时,老红军临危不惧,舍己为人,最终帮助“我”成功走出草地的故事。
以下是《草地夜行》的课文原文: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
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
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
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
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
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
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
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
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
回家来一扣,就把我的脑袋扣出了血。
我疼得直哭,妈妈可生气啦,骂爸爸是个笨蛋,说:“这么大的脑袋,怎么能扣进这么小的帽子!”“你们那儿的穷百姓都爱革命吗?”我问。
“怎么不爱呢?就说我吧,不是也参加革命了吗?革命不分早晚,不分先后嘛!”他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干哪!”我想:自己已经是革命队伍里的一个战士了,今后更要多做些工作,可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总不能在草地上过夜呀。
前面有一个小村庄,我和那位同志商量了一下,就向小村庄走去。
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可是渐渐地,我怎么也跟不上他了。
我抬起头来,看见他背得枪、子弹,比我重得多;我又发现,他的脚好像受伤了,每迈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范文(精选5篇)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地夜行》范文篇1一、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1、导言:简单介绍红军长征,了解草地(沼泽地)引入课文情境。
2、结合课题和课前预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
二、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一人行(1、2自然段);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3、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你认为他能不能走出草地?一人行(19自然段);1、体会现在是一幅什么画面?2、刮风、下雨,他的困难增加了,可是现在,你认为他能不能走出草地?为什么?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矛盾引出是什么使同样条件下小红军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二人行(3—18自然段);1、导言:就在“我”极度疲惫情况下,老红军来了。
他是“迎面”而来的,说明什么?2、这个一个什么样的老红军?抓外貌,体会老红军的同样饥饿疲惫。
3、在老红军和“我”的二人行中,面对饥饿疲惫已经不想再走的“我”,老红军都是用了什么方法促使我前进?抓我与老红军之间的对话和老红军的动作,体会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
(激励行-哄着行-催我行-背我行)4、过渡,进入;我一开始的“一步一挨”变成现在老红军的“一步一滑”,你感受到了什么?老红军背着小红军,他们俩个人一起向前走,可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一人行?5、面对生与死的瞬间,老红军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抓语言,体会老红军的心理。
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革命。
抓动作,体会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
6、体会我的心理(第18自然段):朗读课文7、现在,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是什么使小红军发生了那样巨大的变化。
理解光明大路:这里的"光明大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红军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感染后,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草地夜行》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使学生受到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的精神的感染。
2.通过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险,体会出老红军为了革命,为了小战士,那种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以红军长征为题的课文《丰碑》,谁来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此种类型的题材《草地夜行》板书课题:草地夜行二、自由读文,进行预习1. 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 学习本课生字:嚷陕魁梧可恶哗哗3. 划分段落,同学评判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记叙了长征途中,老红军为了救我,牺牲了自己的感人故事,赞扬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也表现了小红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四、作业1. 写生字。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有一个认识,对理解课文内容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包括,回忆内容,理清层次。
1.导言:引入课文情境。
2.抓课题,理清层次。
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
(板书)一人行二人行一人行二、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
一人行:小红军一个人在稀烂的路上,疲惫,饥饿,艰难地行。
这部分写出了道路的艰险,“我”的艰难,是故事的发生。
采用默读,轻声读,指名读的办法使学生再现那小战士在草海艰难行走的画面。
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稀烂的路一步一挨)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3.这段的意思是什么?二人行:随着老红军的出场,这部分情节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赶路;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生命。
帮我行,老红军使用了三个办法,学生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读得懂内容,体会不深,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老红军语言,动作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办法使学生理解内容,体会老红军对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