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潜伏隔离和检疫期限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
幼儿卫生保健张雅琴(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专业主任医师)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时期,身心各方面的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力比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因此,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一代人的身体素质。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适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和执行幼儿的生活制度,合理调配幼儿的膳食,预防常见疾病和传染病,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安全教育和预防意外事故。
一、制定和执行幼儿的生活制度(一日生活日程)合理的生活日程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将儿童一日生活的主内容如睡眠、进餐、活动、游戏等每个生活环节的时间、顺序、次数和间隔等给予合理的安排。
1. 托幼机构应根据各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季节变化和本托幼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
2. 卫生保健人员应参与儿童作息时间安排,参与儿童睡眠、进餐、大小便、活动、游戏等各个生活环节保育要求的制订。
3. 合理安排各个生活环节的时间、顺序和次数,注意动静结合、组织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结合、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交替进行。
4. 每日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每日不少于2 小时,寄宿制儿童不少于 3 小时,寒冷、炎热季节可酌情调整。
儿童进餐时间20 ~30 分钟/ 餐,餐后安静活动或散步10 ~15 分钟,午睡时间根据季节为2 ~ 2.5 小时/ 日为宜。
5. 卫生保健人员每日巡视时,应观察生活作息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儿童在托幼机构内生活的规律和稳定性。
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参考)年龄饮食室外活动时间(小时)≥2睡眠次数(正餐+点心)正餐间隔时间(小时)日间次数日间时间(小时/ 次)夜间小时1 ~2 岁3 +2421.5 ~2.510 ~123 ~6 岁3 +1412 ~2.58 ~10二、儿童膳食(一)配置儿童膳食的原则1. 符合幼儿营养的需要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供应量适宜,可满足幼儿迅速生长发育时期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医院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的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及制度医院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的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及制度篇一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院内感染制定本制度:1、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传染性型肺炎,或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予以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隔离期根据所患疾病的医学检定结果确定,直至达到解除隔离标准或经检验检测证明其不具有传染性时,方可解除隔离恢复工作。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部门协助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密切接触者的主要管理措施包括: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 7-21 天,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使用专用记录表做好登记。
可居家医学观察,也可以集中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开始前,应口头或书面告知被观察对象相关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等相关防治知识,负责医学观察的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等,达到医学观察期限未发病或未检测出致病病原体,可解除医学观察。
3、对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在采取有效措施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隔离治疗。
对疑似或者确诊病例采取限制手段,是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
4、收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需单独设置科室或病房,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隔离制度》及传染病病种的消毒隔离要求做好医学隔离、观察病房的管理和使用。
篇二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制度和措施。
一、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控制措施:(一)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管理措施1、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传染性型肺炎,予以隔离治疗; 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隔离期根据医学检定结果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自()起施行。
A.1986年12月2日B.1987年5月1日C.1987年2月10日D.1987年3月6日2、通过实施国境卫生检疫,防止()由国外传入或者由国内传出,保护人体健康。
A.疾病B.艾滋病C.传染病D.性病3、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传染病是指( )。
A.监测传染病B.艾滋病和性病C.检疫传染病D.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4、检疫传染病是指()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病。
A.鼠疫、霍乱、艾滋病B.鼠疫、霍乱、黄热病C.黄热病、霍乱、性病D.鼠疫、艾滋病、黄热病5、()不属于检疫传染病。
A.鼠疫B.霍乱C.黄热病D.性病6、入境、出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都应当接受检疫,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许可,方准入境或者出境。
A.疾病B.传染病C.检疫传染病D.监测传染病7、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发现检疫传染病或者疑似检疫传染病时,必须用最快的方法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最迟不得超过()。
A.12小时B.24小时C.两天D.6小时8、在国外或者国内有()大流行的时候,国务院可以下令封锁有关的国境或者采取其他紧急措施。
A.检疫传染病B.传染病C.监测传染病D.艾滋病9、出境的交通工具和人员,必须在()的国境口岸接受检疫。
A.最后离开B.就近的C.户口所在地D.途径10、在国境口岸发现检疫传染病、疑似检疫传染病,或者有人非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并死因不明的,国境口岸有关单位和交通工具的负责人,应当立即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报告,并申请()。
A.临时检疫B.卫生处理C.移下病人D.对病人实施治疗11、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对()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A.监测传染病病人B.艾滋病病人C.检疫传染病染疫嫌疑人D.检疫传染病染疫人12、应当实施卫生处理的外国交通工具的负责人拒绝接受卫生处理的,除有特殊情况外,准许该交通工具在()的监督下,立即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
高级保育员技能第1章预防常见传染病和做好消毒工作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容易受病原体的感染,发生传染病。
加之婴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朝夕相处,接触频繁,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为了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托幼机构应做好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消毒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幼儿园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学习目标掌握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消毒措施。
二、工作程序1、经常性的预防工作(1)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消灭蚊蝇,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做好饮食卫生工作。
(4)培养婴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合理安排婴幼儿的一日生活。
(6)为婴幼儿准备平衡的膳食,保证他们健康发育。
(7)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
(8)严格晨、午、晚检查和全日观察,及时发现疾病。
2、传染病的消毒措施(1)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1)开窗通风消毒婴幼儿的居室除每天坚持按照幼儿园规定开窗通风外,在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后(流感、风摩、水症等),保育员应开窗通风3h。
2)紫外线灯消毒保育员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定期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3)使用药物对室内空气消毒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后,可以采用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的方法。
①过氧乙酸消毒传染病发生后保育员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用0.2%0.5%的过氧乙酸对空气喷雾,每立方米的空间约喷雾30时,之后关闭门窗30min。
②漂白粉澄清液消毒传染病发生后保育员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用1%~3%的漂白粉澄清液喷雾,喷到地面湿透为止。
4)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①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生后,患儿应马上隔离,保育员应及时、彻底地开窗、通风换气15min以上,或按照保健医生的要求,对空气进行消毒。
②水痘水痘发生后,患儿应马上隔离,保育员对班级活动室、寝室里的空气和物品进行消毒,开窗通风3h,被褥暴晒,家具、玩具及图书采用擦拭和日晒的方法消毒,衣物、被单、褥单及其他物品采用煮沸或消毒剂浸泡的方法消毒。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及时了解和报告传染病是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种类以及报告时限。
一、肺结核(TB)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发现的病例,医疗机构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时限是在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进行报告。
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对于发现的病例,报告时限为发现病例后的12小时内进行报告。
及时报告有助于及时追踪和控制疫情,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三、新冠肺炎新冠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严重的病情,对于发现的病例,报告时限非常紧急。
根据卫生健康部门的要求,发现病例后应当立即报告,确保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非典型肺炎是一种高传染性的冠状病毒感染病,传播途径与流感相似。
报告时限为发现病例后的12小时内进行报告。
及时报告有效地遏制了非典型肺炎的扩散,对公众的健康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发现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例后,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现病例后的7天内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及时报告有助于控制疫情扩散和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
六、霍乱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严重肠道传染病。
对于发现的病例,报告时限为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进行报告。
及时采取隔离和饮用安全水源的措施对于控制霍乱的传播至关重要。
七、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对于发现的病例,医疗机构应及时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时限为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进行报告。
综上所述,传染病的种类繁多,及时了解和报告传染病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常见法定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病名潜伏期(天)隔离期接触者检疫期及处理一般最短-最长病毒性肝炎甲型30 15-45 发病日起21天检疫45天,每周查ALT,观察期间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乙型60-90 28-180急性期隔离至HBsAg阴转,恢复期不阴转者按病毒携带者处理检疫45天,观察期间可注射乙肝疫苗及HBIG;疑似乙肝的托幼和饮食行业人暂停原工作丙型60 15-180至血清ALT恢复正常或血清HCV RNA阴转检疫45天,观察期间可注射乙肝疫苗及HBIG;疑似乙肝的托幼和饮食行业人暂停原工作丁型至血清HDV RNA及HDV Ag阴转检疫45天,观察期间可注射乙肝疫苗及HBIG;疑似乙肝的托幼和饮食行业人暂停原工作戊型40 10-75 发病日起3周检疫期60天脊髓灰质炎5-14 3-35 自发病日起消化道隔离40天,第1周同时呼吸道隔离医学观察20天,观察期间可用减毒灭活疫苗快速预防免疫霍乱8-14 4小时-6天症状消失后,隔日粪便培养1次,3次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4天留观5天,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后解除检疫,阳性者按患者隔离细菌性痢疾1-3 数小时-7天至症状消失后7天或粪便培养2-3次阴性医学观察7天,饮食行业人员粪便培养1次阴性解除隔离伤寒8-14 3-60 症状消失后5天起粪便培养2次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5天医学观察23天副伤寒甲、乙6-10 2-15 医学观察15天副伤寒丙1-3 2-15 医学观察15天沙门菌植物中毒4-24小时数小时-3天症状消失后,连续2-3次粪便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同食者医学观察1-2天阿米巴痢疾7-14 2天-1年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粪查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阴性饮食工作者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者应调离工作流行性感冒1-3 数小时-4天退热后48小时解除隔离医学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早期隔离麻疹8-12 6-21 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至出疹后10天易感者医学观察21天;接触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风疹18 14-21 至出疹后5天解除隔离一般不检疫,对孕妇尤其怀孕3个月内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流行性腮腺炎14-21 8-30 至腮腺完全消肿,约21天一般不检疫,幼儿园及部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0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3 1-10 至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发病后7天医学观察7天,可作咽培养,密切接触者的儿童服磺胺或利福平预防病名隔离期检疫期及处理一般最短-最长白喉2-4 1-7 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咽培养(间隔2天,第1次于第14病日)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4天医学观察7天猩红热2-5 1-12 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连续3次阴性或发病后7天医学观察7-12天,可作咽培养百日咳7-10 2-23 至痉咳后30天或发病后40天医学观察21天,儿童可用红霉素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4-7 2-21 隔离期3-4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7 1-14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鼻咽拭子核酸病毒检测阴性后医学观察14天,可作鼻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4 1-7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胸部X线/CT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7天以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期限为最后1次暴露后7天流行性乙型脑炎7-14 4-21 防蚊设备室内隔离至体温正常不需检疫森林脑炎10-15 7-30 不需隔离不需检疫流行性斑疹伤寒10-14 10-14 彻底灭虱隔离至退热后12天彻底灭虱后医学观察14天地方性斑疹伤寒7-14 4-18 隔离至症状消失不需检疫,进入疫区被蜱咬伤者可服用多西环素预防恙虫病10-14 4-20 不需隔离不需检疫虱传回归热7-8 2-14 彻底灭虱隔离至退热后15天彻底灭虱后医学观察14天流行性出血热14-21 4-60 隔离至热退不需检疫艾滋病15-60 9天-10年以上HIV感染/AIDS隔离至HIV或P24核心蛋白血液中消失医学观察2周,HIV感染/AIDS者不能献血钩端螺旋体10 2-28 可以不隔离疫水接触者检疫2周腺鼠疫2-4 1-12 隔离至肿大的淋巴结小腿,鼠疫败血症症状消失后,培养3次(每隔3天)阴性接触者检疫可服四环素或SD预防,发病地区进行疫区检疫肺鼠疫1-3 3小时-3天就地隔离至症状消失后,痰培养连续6次阴性接触者检疫可服四环素或SD预防,发病地区进行疫区检疫狂犬病4天-12周4天-10年病程中应隔离治疗被可疑狂犬病或狼咬伤者医学观察,并注射疫苗及免疫血清布鲁氏杆菌病14 7-360 可不隔离不需检疫炭疽1-5 12小时-12天皮肤炭疽隔离至创口痊愈、痂皮脱落,其他症状消失后2次(间隔3-5天)培养阴性医学观察12天,肺炭疽密切接触者可用青霉素、四环素、氧氟沙星等预防淋病1-5 患病期间性接触隔离对性伴侣检查,阳性者应治疗梅毒14-28 10-90 不需隔离对性伴侣检查间日疟10-15 10天-9月病室内应防蚊、灭蚊不需检疫恶性虐7-12 病室内应防蚊、灭蚊不需检疫三日虐20-30 8-45 病室内应防蚊、灭蚊不需检疫病名隔离期检疫期及处理一般最短-最长班氏丝虫病约1年不需隔离,病室内应防蚊、灭蚊不需检疫马来丝虫病约12周黑热病3月-5月10天-2年不需隔离,病室内应防蛉、灭蛉不需检疫。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传染期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给人体的一类疾病。
在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中,潜伏期和传染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时间段。
下面将就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和传染期进行介绍。
一、潜伏期潜伏期是指早期感染至临床表现出现之前的时间段。
在这段时间内,人体虽然已感染了病原体,但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
潜伏期的长短因传染病的不同而异。
1. 流感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一般为1~4天。
在这段时间内,病毒进入人体,但尚未繁殖到足以引起症状的程度。
当病毒开始大量繁殖时,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2. 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为2~12周。
在这段时间内,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程进展较为缓慢,患者可能并不察觉自己已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
直到潜伏期结束后,症状才会逐渐显现。
3. 麻疹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潜伏期为约10~12天。
在这段时间内,病毒开始在人体内繁殖,但尚未达到足以引起典型的麻疹症状的程度。
潜伏期结束后,患者会出现高热、眼结膜炎等症状。
二、传染期传染期是指患者在感染病原体后,可以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的时间段。
传染期的长短与传染病的不同和治疗情况有关。
1. 乙肝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其传染期非常长,可以持续数十年。
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体液中。
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容易通过血液、性接触等方式感染乙肝病毒。
2. 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期一般为患病后的5~7天。
患者在水痘疱疹出现前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即可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在水痘疱疹形成后,病毒仍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
3.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其传染期主要发生在患者咳嗽时。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在咳嗽时未采取措施进行防护时,容易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总体来说,不同的传染病在潜伏期和传染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常见传染病隔离检疫关键信息项:1、隔离检疫的传染病种类2、隔离检疫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3、隔离场所的要求和标准4、隔离期间的医疗观察和检测项目5、被隔离人员的生活保障和权益6、隔离期间的费用承担方式7、违反隔离检疫规定的处罚措施1、隔离检疫的目的和范围11 本协议旨在规范常见传染病的隔离检疫工作,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12 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流感、麻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肺结核等常见传染病。
2、隔离检疫的启动条件21 当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且经卫生部门评估认为有必要进行隔离检疫时,应启动本程序。
22 对于密切接触者,也应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风险,决定是否进行隔离检疫。
3、隔离场所的设置与要求31 隔离场所应选择在通风良好、相对独立、便于管理的区域。
32 场所内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并有明确的标识和隔离措施。
33 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
4、隔离检疫的时间期限41 不同传染病的隔离检疫时间根据其潜伏期和传染期确定。
42 例如,流感的隔离期一般为症状出现后 3 7 天;麻疹的隔离期为出疹后 5 天。
5、隔离期间的医疗观察和检测51 被隔离人员应每天接受体温测量、症状观察等基本医疗检查。
52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定期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
6、被隔离人员的生活保障61 提供充足的饮食、饮水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62 保障被隔离人员的休息和娱乐需求,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7、被隔离人员的权益保护71 尊重被隔离人员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72 保障其与外界的通讯权利,允许其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
8、隔离期间的费用承担81 一般情况下,隔离期间的生活费用由被隔离人员自行承担。
82 医疗检测和治疗费用按照相关的医疗保险政策执行。
9、隔离工作的管理和监督91 设立专门的隔离工作管理小组,负责协调和监督隔离工作的实施。
92 定期对隔离场所进行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传染病学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自然疫源性疾病:指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病、钩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
3.隔离期:是指根据传染病传染期来决定的隔离患者的一段时间。
4.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
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5.Danes颗粒:即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6.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所导致的传染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
7.易感者: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8.HFRS:即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出血、休克、肾损伤。
9.复发:是指感染已进入恢复期,发热等主要症状已消失,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再度繁殖而使发热等主要症状再度出现。
10.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再燃。
11.窗口期(乙肝、艾滋病):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
二.填空题1.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学上划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五型;从临床表现上划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五型;可导致慢性肝炎的病毒有HBV、HCV、HDV;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是HAV、HEV;乙、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注射途径、性传播、围生期传播等;慢性肝炎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分为轻、中、重三度。
2.HFRS的“三大主征”指的是发热及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即外渗征、肾功能损害;五期经过指的是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红”征指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三痛”征指头痛、腰痛、眼眶痛;其主要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移行期、少尿期和多尿期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