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18.68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王铁,孙潇

(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

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

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

No.1,2008General.No.101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

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

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

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

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

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

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

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

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

7——

主体,另一个半面是客体。表象就是我们认识着的千差万别的客体,它们处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从而产生不断的运动变化。叔本华又将一切表象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的表象,直观表象对应的是感性认识,抽象表象对应的是理性认识,二者都是为了满足意志的欲望服务的。他指出:哲学是用理性来表达的学问而绝不仅仅是表达理性的学问。他还要求人们在研究理性、遵从理性行事的同时还要重视人的感性直觉能力,研究人的本能和情感等一些感性因素,因为人本来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叔本华对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思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引导作用。

第三,叔本华的宗教观。在相对主义和非理性认识论的基础上,叔本华对19世纪前的欧洲宗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欺骗。宗教需要信仰,而信仰的本质则是显示不可知的东西。“宗教好像萤火虫一样,需要黑暗来显出它的光亮。”叔本华鲜明地表明了自己不相信宗教的态度,但叔本华与印度教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吸收了印度教中表象依赖意志的思想,以及理性与智慧抓不住事物本质的思想。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与印度教均摒弃了自我的概念,印度教教义指出永恒不可能存在,自我的概念会增强人们的欲望和自我注意,阻碍个体沿正确方向发展,是极其有害的。释迦牟尼认为“我”是个会很快消失的东西,所以实现“我”不会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叔本华则强调世界上存在的只是意志,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根本没有“自我”这个概念活动的余地。人的唯一前提就是盲目的意志,人的前景就是从盲目的意志中解脱出来。

第四,生存意志的本体论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人的哲学,他反对那些力图从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上来说明人和人的本质的学说。他认为生存意志的主要特征是无意识的、不可遏止的、盲目的欲求和冲动。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都是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和奋斗。但人是有意识的,因此人是知生死的,自觉地为生而奋斗,渴望从死中挣扎出来,但最终仍逃脱不了意志的主宰。人的本质就是自我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的生存意志是一种难平的欲望,就是这种对于生命的无限欲求造成了人生的痛苦。因为人的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即便是人的全部愿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又是困乏和空虚无聊。所以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出于这种对人性的认识,叔本华走向了悲观主义。他说:悲剧提醒我们“人生原来是这么一场悲惨的梦!”悲剧告诉我们“世界和人生并不真能使我们满足,也没有让我们沉迷的价值”。在生命意志的驱使下,“世界仿佛一个大战场,到处可以看到拼死拼活的战争”。他无情地抨击乐观主义,认为生比死更痛苦,“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也许断没有一个人,如果他是清醒的,同时又是坦率的,会在他生命终了之日还愿意重复经历此生一遍;与其这样,他宁可选择压根儿不存在”,“但丁写他的《炼狱》若不是取材于我们的现实世界,还到哪儿去取材呢?而我们的现实世界也真已变成一个很像样的地狱了”。由此,叔本华终于对人与人生做出了结论:根除生命意志的一切欲望,清心寡欲,在印度佛教中寻求“寂灭中的极乐”和“归于梵天或像佛教徒那样以进入涅槃来回避它”。

在绝对主义和理性主义占据西方文化统治地位的那个年代,由于科学理性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进步理想,都被寄托在了统一化和理想化上,一切都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一切均以标准化和合理化为原则。这种文化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排斥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压抑了个性发展的自由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叔本华的思想体系中,哲学不再专注于科学知识的原理的建构,转而关注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叔本华使哲学由纯粹理性的思辨重新转向了生存意义的感性思考,使理性由知识技术化再度趋向人性情感化,建构起了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生命价值哲学。

就当时争议最大的悲观主义而言,它绝不是失望、颓废、无聊的悲观主义,而是一种哲学的悲观主义,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悲观主义。它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人类痛苦、挣扎、争斗以至于互相侵吞、互相残杀的生存场景,是对当时社会的如实写照。悲观主义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抨击了理性主义的盲目乐观情绪,揭露了物质文明的危险性,因为为了增长的利益它毫不犹豫地毁灭人性的其他形式。当人们不得不面对这种生命悲歌的时候,重建人性文化、呼唤个性解放和关注伦理道德自然会成为时代的主题。

对于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来说,它也明显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存在主义首先兴盛于法国。二战时的法国被德国占领,在法西斯的统治下人们的尊严被践踏,人们普遍感受到的是生存无意义、生活无希望,强烈的悲观主义气氛笼罩着法国,屈辱与困境迫使人们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思考自由与责任,如何作出选择,如何超越环境。于是,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被加以改进和创新,并且以更大的声势在法国兴起,不久蔓延整个西方。叔本华的哲学流行于战后,为现代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悲观与虚无的风格,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兴起都在战后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进一步深化。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本人在解释存在主义流行的原因时也说:“正在结束的战争使人觉得自己是赤条条无依靠的,因而对别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幻想,而把自己完全托付给自己独有的力量了,战争使人终于理解到只有自己才可以依靠”。相似的时代背景使叔本华哲学在风格上影响着存在主义。

总之,作为西方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叔本华,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叔本华.生存空虚说[M].陈晓南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编辑/李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