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解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PPT
- 格式:pptx
- 大小:9.38 MB
- 文档页数:36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1.21•【字号】•【施行日期】2022.0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基础教育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我市大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全过程,纳入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全过程,坚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基本原则,弘扬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南京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目标在全市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常态化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
构建全方位支持、全课程融入、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评价的劳动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基地全覆盖,学生参与校内外劳动实践全覆盖。
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把我市劳动教育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示范标杆。
建设一批有特色和示范意义的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学校,培养一支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劳动教育PPT课件目录•劳动教育概述•劳动教育内容与方法•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与完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PART01劳动教育概述定义劳动教育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培养其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
意义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热任务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古代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劳动教育逐渐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当代:劳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重视。
理念更新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向全面素质培养转变。
内容拓展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拓展。
形式多样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延伸。
PART02劳动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
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家务劳动技能生活习惯培养教育学生承担家庭责任,学习做家务,如拖地、擦桌子、洗碗等。
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030201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培养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学习种植、养殖等生产技能。
农业生产劳动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学习简单的机械加工、电子装配等技能。
工业生产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学习编织、木工、剪纸等手工艺。
手工制作劳动技能生产劳动技能培养教育学生关心社区建设,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环保、公益活动等。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5篇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5篇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避免只讲实践育人不要劳动教育或者用劳动教育取代实践育人的片面做法。
实践与劳动互为补充,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劳动课单独设立,并且对各学段学生劳动时间做了明确规定。
如1955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在一至六年级设手工劳动课,每周一节。
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分组进行栽培活动等,“每周活动一次或两次”。
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劳动课与实践活动并列设置的情况。
如199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劳动技术”课,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同时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二周,三年共六周。
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出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单列)。
这样一个从“劳动”走向“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取消“劳动”,而是试图用“实践”整合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类活动。
这些年来出现的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学校课程层面上。
从理论看,实践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侧重指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交往活动;而劳动则被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指改造自然的活动,劳动的结果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远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人类的劳动有着显著的社会性特征,离不开劳动者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故有所谓的“社会劳动”一词;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为根基的,是从劳动中拓展开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加以辨析。
2021年第3期 第42卷 总997期《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入选理由 《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健全职业学校评价。
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
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出台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重点攻坚任务,不断修改完善文本,形成《总体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总体方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发布时间 2020年10月13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入选理由 《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意见》提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