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文献
- 格式:wps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俄藏黑水城出土A32号文献整理探究俄藏黑水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发掘的古代城市遗址之一。
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托木斯克州,这座城市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最近的一项考古发现揭示了关于文献整理的探究,其中最引人注目标是A32号文献。
A32号文献的发现对我们了解黑水城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一种木质的文献载体,上面刻满了俄藏黑水城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些文献包括了文字、图像、符号和图案,经过专家的探究和整理,对我们理解黑水城的社会、政治和宗教体系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起首,通过对A32号文献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黑水城的居民是如何组织自己的社会结构的。
文献中记录了不同职业阶层的存在,包括政府官员、贩子、农夫和手工艺人。
这些不同职业的存在表明了城市内复杂的分工和社会层次。
其次,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黑水城政府是如何运作的。
包括了法规、法律和官员的组织结构。
文献中还描述了城市官员是如何管理城市事务的,以及他们对公共政策和重要决策的影响。
这些信息提供了我们一个深度了解古代城市政府运作的机会。
此外,A32号文献也反映了黑水城的宗教和信仰体系。
文献上刻画了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表明宗教在居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文献还描述了不同宗教习俗和信仰,以及宗教领袖的角色。
通过了解黑水城的宗教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居民的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此外,从A32号文献的图像和符号中也可以看出黑水城居民的平时生活和艺术形式。
它们记录了城市居民的服饰、建筑、工艺品和艺术品等,这些都是了解当时黑水城艺术和文化风貌的重要线索。
总之,通过对俄藏黑水城出土的A32号文献的整理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度地了解这座古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文献提供了有关黑水城社会结构、政府机构、宗教实践以及居民平时生活的重要线索。
这项探究对于推动黑水城探究的深度进步以及我们对古代城市文明的熟识具有重要意义。
期望通过继续的考古工作和文献整理探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展示黑水城这一古代文明的璀璨。
黑水城文献及相关历史的探讨作者:王樱洁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6期【摘要】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名黑城,位于额济纳河下游北岸的荒漠上。
黑水城文献的发现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文献记载的历史涵盖了唐、夏、金、元等朝,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本文即对该文献及相关史实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黑水城;文献;历史1907年俄国军队上校、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以野生动物考察为名对黑水城遗址进行非法挖掘,大量文物和文献被发现,后他又派人把这批珍贵的文物运到了圣彼得堡,从此大量珍贵文献流失海外分藏在世界13个国家的博物馆中,这对我国开展文献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直到距挖掘一个世纪后的1996年俄国才陆续公开了相关的文献内容。
[1]一、关于黑水城文献的探讨随着外国逐渐对外开放文献资料,我国也开始对文献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夏文献是这些文献中的主体。
除了西夏文部分,剩下中的汉文文献有宋、元文献,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唐、辽、金等朝的文献,这批文献的发现不仅为相关朝代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对中国历史脉络的重新建构大有裨益,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必不可少的资料之一。
经过研究黑水城文献有如下特点:西夏文献在黑水城各个朝代文献中不论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都是最大的。
苏联历史学家编著的《苏联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藏文夏文写本和刊本考订书目》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西夏文献。
西夏文献的研究价值高于元代文献。
金代文献因为数量少比较珍贵而排在第三位。
[2]宋代文献各方面的价值都要低于金代文献。
其他朝代的文献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低,各方面价值都排在最后。
20世纪90年代俄藏、英藏、日藏、中国藏黑水城文献纷纷公布,国内外学界掀起了研究黑水城文献的浪潮,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对黑水城文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成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邵明霞《黑水城文献编纂成果研究》是一篇硕士论文,该文对国内外黑水城文献的分布、研究机构和人员、已发表的成果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黑水城文献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个超有趣的“黑水城文献”。
你可别一听文献就觉得枯燥,这黑水城文献啊,就像是一个装满了神秘宝藏的古老匣子。
想象一下,黑水城就像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神秘角落,而那些文献呢,就像是这个角落里的精灵。
它们藏在那里,等待着被发现,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矮人躲在深山老林里,故意和外界捉迷藏。
这些文献内容超级丰富,就像一个超级大杂烩。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文化的、历史的、宗教的,就好比是一个大超市,什么商品都有。
它像是一个文化的万花筒,你每看一眼,就会有不一样的图案出现。
从历史角度来说,黑水城文献就像是时光机器留下的痕迹。
它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就像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老学究,能把几百年前的事情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你。
它的每一页纸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门,只要你轻轻推开,就能看到古代人的生活场景,那感觉就像穿越到古代一样刺激。
而且啊,这些文献的字体也很有特色,对于那些研究文字的人来说,就像是在破解神秘的密码。
就像侦探在破解一个超级复杂的案件,每个字都是一个线索,这些研究者们就在这个文字的迷宫里小心翼翼地探索,期待着找到最终的答案。
如果把黑水城文献比作一个人,那他一定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智者。
他知道很多很多故事,能给你讲出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
他又像是一个古老的魔法师,手中的文献就是魔法书,里面有着无尽的魔法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知识的力量。
在学术研究领域,黑水城文献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
众多学者都围绕着它转,就像飞蛾扑火一样。
大家都想从它身上挖掘出更多的东西,让它的光芒更加耀眼。
它也像一个神秘的宝盒,打开之后,你不知道会发现什么惊喜。
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观点,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令人兴奋;有时候可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就像发现了外星生物一样奇特。
总之呢,黑水城文献是一个超级有趣又充满神秘的存在,它就像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山,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新的发现。
它在文化的长河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们对过去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想象。
“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综述樊丽沙张海娟原载《甘肃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一、概述自1908年黑水城文献面世以来,经过多年发展,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已发展成为具有专门研究领域、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学问。
由于历史原因,黑水城文献大部分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上世纪初期,不少中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批珍贵的文献,做了不少的文献编目、考订与描述工作。
近十几年来,《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法藏敦煌西夏文献》、《日藏西夏文献》等大型文献的陆续整理出版,不仅大大方便了研究者学习利用世界各地收藏的西夏文献,而且为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研究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西夏学诞生已过百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更充分的利用黑水城所发现的珍贵资料,进而推动西夏学更快更好的发展,是学界及研究者所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黑水城文献及西夏学研究的发展,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主办、宁夏博物馆协办的“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揭牌仪式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宁夏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有来自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大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及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社科院单位的近一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会议期间组织学者参观考察了西夏王陵和贺兰山岩画。
论坛开幕式暨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揭牌仪式由宁夏大学谢应忠副校长主持,宁夏大学校党委书记齐岳、校长何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宁夏大学教授陈育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波波娃、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等百余位代表应邀出席,“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中方所所长杜建录教授与俄方所所长波波娃教授共同揭牌。
随后史金波、波波娃、李进增、陈育宁等四位教授代表专家发言。
揭牌仪式结束后大会开始主题报告,此次会议主题为:1.西夏学研究的视角、趋势和方法2.黑水城文献考释研究3.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国际化4.西夏文献文本化与数字化;5.西夏历史、语言、艺术和考古;6.西夏学学术史(科考、档案与收藏)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90余篇,经过主办方的悉心筛选,入选此次论坛的论文达60余篇,分别在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五辑、第六辑刊出。
鬼魅宜富必善求術持明宿若求术持明宿若饑饉第年役薩饥馑第年役萨“鬼”字上缺“,因此由“鬼”参与构形的“魅”字也缺少“宜、富”两字上面的“宀”都缺少“丶”,而“善”字则缺少中部。
上表中的“饑、饉”二字,其左边部分的“飠”部的下半部分都不完整。
而“第、年”二字的中间部分,原本应当连接起来,俗字由笔画增加或多余也会形成各式各样的俗字。
厌唵明益舍除舍上表中的“厭”字上方多了一“丶”,“唵”字中部多了两“丶”“明”字左半部份的本应该是“日”,俗字作“目”,而“益”字的中间多“舍”的中间写作了“土”,“餘”字的中间写作了“未”,均是由于笔画突出、多余而形成的俗字。
笔画融合而形成的俗字3 笔画融合形成的俗字若增世若增臾兰此脱世上表中,“”字的“艸”和“右”笔画连在一起。
“”字的有半部分的中间由于笔画粘连而写作了“田”字,相类似的“”也是为了书写方便,将上半部分写作“田””字也不列外,将“柬”写作了。
这些字改变笔画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多是为了书写简便。
但是俗字的系统性很强,知道了一个字的写法,那么以这个字为部件的其他字就很容易辨识出来。
改换构件形成的俗字在《文献》中所研究的多篇佛经中,经常出现字的构件被改换的现4 改换构件形成的俗字须说刹媾恶养陀犯宝云旨所觀護繞瞋癰脾观护绕瞋痈脾懈膝處得復復懈膝处得复复鐵慧湣壽夷第铁慧愍寿夷第虎花講嗅擇花虎花讲嗅择花念於倍節殯聰念于倍节殡聪差義貌輩分底差义貌辈分底腰染腰染”将右下部分的“又”改为。
这些简化也无非是为了书写简便,对字义的理解不会造成严重的“、”二字对字构件并未作形变处理,而是将个别构件的位置改变,而形成了俗字。
“”字将原本在下方的“丶”移到了右边,将原本在左边的“月(肉)”移到了下方。
2.4书写草化形成的俗字草书是用于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其构成多是省去隶书的一部分字形,或者是把隶书的一些笔画合并,只保留字的轮廓,或者是用点画等笔画代替字形的一部分。
本次研究的佛经文献中,也有因为书写草化而形成俗字。
《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一至三冊詞彙探究《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一至三册词汇探究近年来,学界对藏区文献的探究分外活跃,其中包括了对藏文文献的探究,也有对藏区汉文文献的重要探究。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一至三册词汇探究就是对这一领域的有力贡献。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是由一批藏族学者和探究人员合作完成的一项重要探究项目,旨在系统整理和探究黑水城出土的大量汉文文献。
黑水城是位于今日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古城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
考古学家在这个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汉文文献,这些文献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于探究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一至三册词汇探究的核心是对这些文献中的词汇进行系统探究和分析。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了解一门语言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文献中的词汇进行分析,可以精通文献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细节,为探究者提供珍贵的探究线索。
因此,该探究项目对于深度了解西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进步至关重要。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一至三册词汇探究的探究方法相当丰富多样。
起首,探究团队对文献中的每一个词汇进行了详尽的诠释和注释,并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度解读。
其次,探究团队还通过对文献中的词汇进行统计和分类,揭示了文献中词汇的使用频率、上下文关联以及与其他地区文献的异同之处。
此外,探究团队还对文献中的特殊词汇和方言词进行了专门探究,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语言资料。
通过对《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一至三册词汇探究的深度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这些文献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还可以窥探当时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思潮。
比如,通过对政治和经济词汇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西南地区的政权组织形式、统治机构以及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
通过对军事词汇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西南地区的军事力气结构、武器装备和战略部署。
通过对文化词汇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西南地区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平时生活习俗。
深埋600年,惊艳世界的黑水城宝藏精华,线上回归重见天日的黑水城2011年底,徐克执导的《龙门飞甲》上映,这是一个寻宝的故事。
据说,边陲沙漠中隐藏西夏皇宫,里面有着大批宝藏。
每60年黑沙暴就会将大漠吹开,埋在地下的皇宫会破沙而出,那时候就能找到皇宫里的宝藏。
电影中被黄沙掩盖的皇宫一角编剧笔下的桥段并不是凭空捏造,这个宝藏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水城遗址——一座消失在丝绸之路上的繁华都市。
不同的是,它并没有60年出现一次,而是在黄沙中掩埋600年后,才被俄国人科兹洛夫挖出,并惊艳世界。
黑水城遗址的今昔对比01发现黑水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亚研究盛极一时,其时,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俄国的、瑞典的、日本的各类探险家怀着极大的热情,如过江之鲫一般奔赴万里之外的不毛之地进行所谓的学术考察。
许多举世闻名的大发现就在此间被发现。
但他们不是单纯的学术情怀,其背后交织着所在国的政治野心。
在科兹洛夫之前,俄国人普热瓦利斯基已多次前往西伯利亚进行探险工作,曾一度到达西藏和中国的天山。
此人是科兹洛夫的偶像兼导师,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科兹洛夫才走上中亚探险之路。
1888年,普热瓦利斯基在探险途中逝世。
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利斯基普热瓦利斯基之后还有俄国探险家波塔宁,是他最早放出黑水城消息并吸引到科兹洛夫的。
1886年,波塔宁从蒙古的土尔扈特部落的人听到有关黑水城消息,将之公之于众:“土尔扈特人说,有一座古城叫额尔克哈喇布鲁克(即黑水城),意指黑水及东部支流岸边的黑城;他们说,那里还可见到不大的城垣,小围墙四周有许多沙埋的房屋遗迹。
挖掘黄沙就能找到银器,小城四周则为流沙,附近无水。
”可即便近在咫尺,波塔宁依然跟黑水城擦肩而过。
因为当地人拒绝给他当向导。
一群西夏后裔在塔尔寺山门十几年后的1899年,科兹洛夫首次带队前往该地区。
同样碰壁——当地土著否认有黑水城的遗迹,还批评他们说:“你们这些俄国人,竟然想在我们生长的地方,知道比我们更多的事情。
西夏黑水城遗珍,沉寂了几个世纪的黑色之城西夏黑水城遗珍,沉寂了几个世纪的黑色之城腾讯新闻黑水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兰库布镇东南25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之中,因地处祁连山雪水融汇而成的额济纳河下游,黑水城遂以额济纳河得名。
额济纳为西夏党项族语,意为“黑水”。
黑水城在西夏和元代时最为鼎盛,是丝路上的重要城市。
黑水城始建于11世纪初,是西夏设在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也是十二监军司之一的黑水镇燕军司治所。
日本学者前田正明指出西夏把丝绸之路要道置于监军司的控制之下,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经营丝绸之路。
鼎盛时,黑水城经济、文化都很发达。
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
蒙古灭西夏后,黑水城被沿用,且被扩建数倍,受到蒙元统治者的重视。
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黑水城“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遂为中原至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
“亦集乃”为西夏党项语“黑水”的音译,蒙语称“哈拉浩特”,“哈拉”意为黑色,“浩特”意为城市,即黑色之城。
1372年,明朝征西将军冯胜带兵讨伐亦集乃路元朝残军,拦河筑坝,黑河改道,致使黑水城内水源断绝,元军遂“以城降”。
而后民人流散,黑水城被废弃,后来逐渐为沙漠所吞噬,成为无人居住的“魔鬼城”。
从此,黑水城便在历史中沉寂了几个世纪。
直至1908年俄国上校、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夫的到来,黑水城才又重回人们的视野,为世人所知。
城中遍布的佛塔“伟大的塔”出土的各式佛像城中寺庙遗迹早在科兹洛夫之前,俄国旅行家波塔宁、地质学家奥布鲁切夫等都曾找寻过黑水城,但都未能找到遗址所在。
直到1908年,科兹洛夫和他的探险队在使用了一些手段后终于得以一睹黑水城的真容。
从4月1日到13日,科兹洛夫和探险队员在黑水城内的官衙、民居、寺庙、佛塔遗址到处挖掘,在城西南的一座佛塔中就挖出了3件西夏文书和30本西夏文小册子,佛塑、唐卡、钱币、金属碗、妇女饰物、日用器具、佛事用品以及波斯文残卷、伊斯兰教写经和西夏文抄本残卷等物品,足足装了10大箱子。
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献中国西夏学研究的重要的原始文献资料,自发现以来几乎全部被掠夺流失海外。
中国的黑水城文献的发现至今已有100余年,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20世纪初中国殷墟甲骨、敦煌吐鲁番遗书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考古文献发现。
一、黑水城
黑水城,是西夏国的旧城名称。
古城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总面积15.4万平方米,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带,因为旁边又祁连山雪水汇成的黑水河流经此地,故名黑水城,党项人又称其为额济纳城。
是西夏十二监军之一黑山威福司的治所。
元代时,又称“亦集乃城”、“哈拉浩特”,均是黑色都城的意思。
黑水城为西夏所建,城内外有佛教寺庙和清真寺。
此外,黑水城所处地带,有一条东起阴山,中经居延,西至天山的路,这是东西方最早的通路——丝绸之路居延路,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中心,受到西域和草原等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保留有许多西夏的文物和典籍文书遗存。
二、黑水城文献的内容
黑水城文献是西夏人记录的历史资料,由于西夏的灭亡和主体民族党项族的消失而被历史湮没。
在20世纪以前甚至找不到一本西夏文著作,黑水城文献就显得十分稀缺珍贵。
关于文献的朝代构成可以确定的是唐、五代、辽、宋、西夏、金、伪齐、元(包括北元)诸朝。
文献以文字种类多样而著称,除大量的西
夏文和汉文以外,还有藏文、蒙文、波斯文、梵文等;内容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契约票据、韵类辞书、日用杂书、诗歌艺文、医学药方、星历占卜、佛经典籍等。
为研究西夏学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语言、文学、科技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黑水城文献发现的意义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黑水城文献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宋、辽、金、西夏、元史的研究。
在黑水城文献的发现之前,西夏历史研究主要依据的是送人编纂的文献。
宋和西夏被灭亡以后,辽、金、元朝乃至清朝相继出现了《西夏传》、《西夏书事》、《西夏纪事本末》、《西夏记》等大部分都是根据宋人的文献资料编纂出来的。
四、黑水城文献的流布
黑水城文献虽然刚一出土就被运往海外,但是流散范围并没有扩大,现今世界上黑水城文献的主要收藏地分别在俄罗斯、英国和中国。
由于最早知道黑水城遗址的俄国人波塔宁多次前往,终未得果。
1908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率队来到中国西部考察,前后两次进行了一年半时间的考察挖掘,终于在黑水城西郊的一座西夏大佛塔中发现了宋、夏、金、元时期珍贵的刻本和写本,共计2000余种1万余件,其中西夏文献占九成以上。
除俄国以外,英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水城文献的收藏单位。
1914年5月,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队来到了黑水城,在城内外共发掘遗址10处,获西夏文手稿约1100件,印本30余件,汉文手稿59件,印本19件。
国内的黑水城遗址发掘工作有计划的发掘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1983年
和1984年的两次发掘中,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了额济纳旗帜黑城子城遗址,明确了元代亦集乃路城叠压在西夏黑水城之上,搞清了城内外布局的特点,共出土近5000件文献,其中有汉文、西夏文、畏兀儿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等多种文字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