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 格式:docx
- 大小:14.68 KB
- 文档页数:2
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德国古典哲学比如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费希特●空想社会主义比如傅立叶欧文●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的兴盛产生工人阶级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先简单介绍下空想社会主义吧。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在19世纪上半叶(差不多就是鸦片战争的时候),发展到最高阶段,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时代局限历史贡献作为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
第二,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时代局限理论是不成熟的,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理论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第二,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第三;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ps:当然,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根源还是要从社会存在中去找,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然后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唯物史观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角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作业版::1.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经验和对人类先进文化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在这一严整的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居于核心地位。
①从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看,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和落脚点。
②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看,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实质所在。
③从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导作用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活的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关系更直接、更现实、更密切。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160多年的社会发展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答案一:(-)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固有矛盾日益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宏观可能性。
(二)无产阶级独立运动的兴起。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公开化了,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这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阶级基础。
(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就。
19世纪前半期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客观地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辩证唯物论的创立提供了接掌依据。
社会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同时代人相比,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有强烈的实践愿望,正是在他们进行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二:(1)、西欧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为人们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
( 2)、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政治条件)。
Chapter 1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二、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1.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马克思(1818-1883):1844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恩格斯(1820-1895):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繁芜丛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论证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乃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认为工人、地主和资本家是构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
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本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Chapter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1)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最初动因和具体措施从1918年3月起,英、法等14个国家对苏维埃俄国联合进行武装干涉,形成对新生政权的包围圈,于是苏俄除了迅速建立战时体制外别无出路。
为了对付战争,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以下措施:战时体制首先是从余粮征集制开始的。
实行了广泛的工业国有化。
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
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为对付物资奇缺和物价飞涨导致的货币急剧贬值,经济关系被迫迅速实物化。
为了保证前线胜利和工厂的劳动力,实行了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2)从应急政策逐步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捷径和模式的尝试本来,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少做法都是为了应急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新的事实,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进行艰难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
在这30年的探索中,虽然其中也有许多曲折和困难,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仅表现在它成功地解决了新阶段提出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表现在它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回答了什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全局的基本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1)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1、论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答: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化,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也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表现。
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这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镣铐,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明朗化,生产力强烈要求建立与其本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表现在阶级关系上,也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为公开对抗。
1831年11月到1834年4月,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掀起的宪章运动,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都是工人阶级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的鲜明标志。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源于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而且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人类思想文化上一切优秀的遗产合乎规律的发展的结果。
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科斯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成果加以批判继承,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2、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答:(一)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列主义的初步传播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日益成熟。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不仅有其社会历史条件,而且也有其思想来源。
它的根源虽然深藏在资本主义的物质的经济事实之中,但是,它和任何一种新的学说一样,必须从前人的优秀思想材料出发。
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也包括社会科学的“三个来源”,尤其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最先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同早期资本主义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在欧洲,16—19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逐步取代封建主义的时期。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上一大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美满的社会制度,它的一些弊病早在其产生初期就暴露出来。
人们看到它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说的是什么超阶级的“理性的王国”,而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劳动群众的贫困和苦难,激起了一些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同情。
先进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研究造成劳动者痛苦生活的根源,探索消除社会混乱和弊病的途径。
于是反映对资本主义不满情绪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因为这种思潮在理论上是不成熟的,所以叫空想社会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手工作坊——大机器生产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以莫尔、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后者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峰。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在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因素,为唯物史观的形成迈出了有突破意义的第一步;对未来新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有价值的见解。
所有这些积极因素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专题强化练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贡献一、选择题1.(★★☆)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的发展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④德国古典哲学是其产生的一大历史前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下列对“科学”一词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合理构想B.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C.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剩余价值学说,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D.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用统一的社会生产代替私人生产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①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的批判继承②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③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经济生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④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实践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是因为()①它创立了劳动价值论②它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③它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④它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结果是()A.减少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B.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C.使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不变D.使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不确定6.(★★☆)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是()①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②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③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④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7.(★★☆)制鞋厂老板比特为了组织生产,在劳动市场上雇佣了鲍波等众多工人,并按照其劳动力的日价值量,支付给鲍波日工资10美元。
绪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直到19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才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潮和社会制度在欧洲使用,意在表示用社会化来解决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
2.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
狭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
本课是从狭义方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它是研究人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确切地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指导世界革命进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4.思想三大飞跃: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三次飞跃,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阶段/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阶段/第三阶段:19世纪前半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2.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1.)历史观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三大空想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合理的主张。
——社会发展有规律的思想/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思想/劳动光荣和劳动改造的思想/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灭三大差别/未来社会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制度/国家消亡和未来社会自我管理/妇女解放.(3) 他们把批判的矛头都指向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弊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为启发工人觉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人教选修四第五单元第13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基础梳理】一、为人类工作1.崇高理想的产生:“为人类工作”<1)原因:良好的早期教育;法国启蒙思想中“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影响。
<2)思想准则:立志献身于人类大多幸福事业,准备做出一切牺牲。
<3)青年黑格尔派核心:加入“博士俱乐部”成功运用和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奠定马克思哲学基础。
2.思想的伟大转变<1)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①原因:崇高的理想、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
②表现: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汲取黑格尔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基础;1844年发表《神圣家族》。
<2)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①原因:崇高理想、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研究和批判。
②表现:主编《德法年鉴》指出犹太人的政治见解、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二、伟大合作1.合作原因:共同的理想与追求;早期相似的理论研究。
2.合作创建理论<1)1844年《神圣家族》:合作后的第一个作品,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使他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
<3)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
3.主要实践活动:⑴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作思想准备①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②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⑵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①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
②参加德国革命。
③创办了“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是唯一代表无产阶级的报纸。
<3)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三、流亡中的贫困生活1.流亡生活:政治上受迫害和驱逐、大半生的流亡、贫困的生活、子女的夭折。
2.恪守信念:恪守崇高的革命信念、对革命抱有必胜信心。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
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
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
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
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定义背景理论基础发展特点核心内容前景【前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并列。
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三种存在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批判资本主义,倡导社会主义,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揭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进程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是指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
1.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答: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空想(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历史的需要(现实条件)15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历史性转折: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
它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根植于斗争实践。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世界文明大道发展的产物1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创立的2 它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方法。
3 它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经济运动的客观要求。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的实践经验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巨大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2 中国共产党八十余年艰苦奋斗的历史事实3 《共产党宣言》最基本的原则未被证伪4 苏联以及东欧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是修正主义的破产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会过时(1)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1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历史的必然2 关于资本主义灭亡,未来共产主义必胜的原则。
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公有制,共同富裕;阶段性。
(2)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1 实践性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是理论价值的表现,也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鲜明的历史性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可战胜四科学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 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张守民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列宁选集》第2卷,第41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0页]1.关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下内容知道即可](1)马克思主义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或者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都是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者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1859年,马克思在谈到他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过程时,把他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称作“清算”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的著作,把《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称作他和恩格斯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他们的“见解”或他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4页]由马克思的这一叙述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才是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他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形成并公之于世的著作。
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及其以后的著作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撰写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著作,或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
1891年,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时说:“在40年代,马克思还没有完成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
这个工作只是到50年代末才完成。
因此,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1859年)以前发表的那些著作中,有个别地方与他在1859年以后写的著作中的论点不同,并且从较晚的著作来看,有些用语和整个语句是不妥当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2020北京朝阳高一期末)莫尔的《乌托邦》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欧文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
不同发展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共同点在于( )①都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②都看到了广大人民的力量③仅从理性和正义等原则出发④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20天津六校高一期中联考)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的发展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④德国古典哲学是其产生的一大历史前提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题组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2020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月考)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②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④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20北京顺义高一期末)2019年1月28日,纪念马克思的动画《领风者》播出,热播期间,《领风者》荣获某视频网站首播在线观看排名第一名。
《人民网》《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权威媒体点赞转发,《领风者》话题阅读量超过 1 000万。
《领风者》还得到了国外媒体的竞相报道,更是成为长期热门话题。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 )①主张阶级调和与阶级斗争相结合②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③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描述④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20辽宁葫芦岛协作体高一月考)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一、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不是社会学。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19世纪40年代以来,机器大生产已被广泛使用。
资本主义生产在英、法、德等国的迅速发展,使它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的矛盾逐渐显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社会经济的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巨变,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样,"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反对剥削的斗争愈来愈猛烈。
19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里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已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了阶级的、政治的前提。
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地产生有其深厚地思想理论渊源。
19世纪先进地自然科学成就,德国地古典哲学,英国地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曾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产生过深刻地影响,通过对前人优秀思想成果地改造和积极利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地理论体系。
3.1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地理论表现,它起至康德,特别是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并终结于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狭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其中一个部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的核心内容;但是广义上却是指整个马克思主义,他集中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理想和实际的政治效用。
一句话,他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的首要科学,是活的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那时候正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社会动荡,人们企图通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机相同,社会矛盾尖锐,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和主张来走出泥泞。
于是两者之间必定存在某种联系。
在关于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两个最重要的哲学问题贯穿下的德国古典哲学较之前人的哲学思想最主要的突破点是辩证法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最详尽而全面的探究,虽然这种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但是他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的分歧显而易见:一是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二是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三是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四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肯定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就给了科学社会主义一个契机,一个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契机。
让人们相信空想社会主义在经过发展之后能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带来希望。
而矛盾黑格尔强调道,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泉源,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
正是现有社会中矛盾激化、凸显,人们才鼓起勇气去寻求新的世纪。
德国古典哲学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在这种矛盾中催生的。
这些哲学思想也被吸收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成为服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唯物辩证法,这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一个大的颠覆和一个传奇性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