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β-D-葡聚糖(BG)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4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成为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IFD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研究新的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人体内存在的某些营养物质在侵袭性真菌病的恶化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IFD的诊断方法进行探讨,并讨论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的诊断价值。
1. IFD的诊断方法IFD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组织或体液样本的真菌培养和特异性染色,然而这些方法多存在着时间长、缺乏准确性等问题,且组织或体液样本的采集也存在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近年来,有许多新的IFD诊断方法被提出,包括:血清(1,3)-β-D-葡聚糖测定方法(BDG)、侵袭性真菌PCR检测、CT及MRI等影像学方法。
其中,BDG作为一种新的IFD诊断方法,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 BG的来源与代谢BG是葡萄糖多聚体的一种,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并且往往被认为是生物被攻击时真菌的一种关键源泉。
BG的来源主要包括真菌、植物和细胞。
BG在代谢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其中真菌体内的BG主要由酵母菌、念珠菌和曲霉菌产生。
3. 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BG在IFD患者的血液中含量较高,可以作为IFD诊断的一种指标。
研究表明,在IFD患者血液中B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BG检测采用碳水化合物的免疫测定原理。
BG检测的阳性判定通常根据本体经验和不同的测试平台。
例如,一个常用的测试平台BG test Miraclon电化学免疫测定法提供了与BG特异性抗原结合的硫酸盐酯酶标记物,将样品在金电极的表面余留。
结合的复合物可以被亚硝酸盐还原生成硫酸盐酯酶还原物。
硫酸盐酯酶还原物的电信号记录和与标准曲线的比较将被用于测量BG水平。
572014年2月第21卷第3期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谢 颖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PIF I )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患者痰培养或肺组织活检,但操作复杂,尤其是肺组织活检,临床可操作性差,不易开展。
(1-3)-β-D 葡聚糖为一种多糖,普遍存在于真菌的细胞壁中,约占真菌细胞壁干重的50%。
笔者对我院送检痰标本患者的血清进行(1-3)-β-D 葡聚糖检测,评价其在PIFI 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008年6月至2012年11月,送检我科的支气管镜吸引痰标本及其患者血清各77份。
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41例(53.2%),糖皮质激素使用史31例(40.3%),体内置留导管22例(28.6%),恶性肿瘤史8例(10.4%)。
痰标本培养真菌阳性28例,设为感染组;阴性49例,设为非感染组。
1.2 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 检测流程按试剂盒要求逐步进行。
① 将事先准备待检的静脉血2ml 置入离心管中以2900r /min 的转速离心6min ,然后吸取上层血清100μl 置入900μl 处理液中,振荡摇匀。
将其放置在恒温水浴箱中70℃孵育10min ,然后快速放置到冰水中。
② 将制备好的标本200μl 放入含有主反应试剂A 的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并移植标准玻璃反应管中,放入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中进行反应。
③ 反应1h 后进行结果判断。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Stata 12.0统计绘制ROC 曲线,并根据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佳组合判断血清(1-3)-β-D 葡聚糖的临界值,并给出相应的该临界值下的诊断PIF I 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曲线下面积,双侧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年龄:感染组(66.8±9.2)岁,非感染组(67.4±11.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4,P >0.05)。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1,3)-β-D-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对(1,3)-β-D-葡聚糖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实验中存在多种可能的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影响(1,3)-β-D-葡聚糖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结果。
研究人员对(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温度、pH值、离子浓度和共存物质等几个方面综述(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
一、温度温度是影响(1,3)-β-D-葡聚糖提取和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提取(1,3)-β-D-葡聚糖的温度过高会导致其降解,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在进行葡聚糖提取实验时,需要注意温度控制,避免过高温度对(1,3)-β-D-葡聚糖的影响。
二、pH值三、离子浓度离子浓度也是影响(1,3)-β-D-葡聚糖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高浓度的离子可能会与葡聚糖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导致葡聚糖的沉淀或变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需要在实验中对离子浓度进行控制,以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四、共存物质除了上述因素外,实验中的共存物质也可能对(1,3)-β-D-葡聚糖的提取和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有些共存物质可能与葡聚糖发生竞争吸附或键合,导致葡聚糖的损失或检测结果的偏差。
在进行葡聚糖实验时,需要对样品中的共存物质进行充分考虑,采取合适的方法将其去除或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温度、pH值、离子浓度和共存物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1,3)-β-D-葡聚糖的提取和检测结果。
在进行葡聚糖实验时,研究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干扰因素对葡聚糖实验结果的影响机制,为葡聚糖的提取和检测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真菌(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影响因素探讨发表时间:2015-03-17T14:09:15.85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2期供稿作者:向成玉丁银环景翠源[导读] 真菌(1-3)-β-D葡聚糖的检测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准确的方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已经得到一致的公认。
向成玉丁银环景翠源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念珠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体外影响因素;方法:实验组:将白色假丝酵母菌用正常血浆、无热原蒸馏水、0.9%的生理盐水、0.02%两性霉素B生理盐水和0.75%氟康唑生理盐水稀释为0.5麦氏单位(含白色念珠菌1X107CFU/ml),对照组:将上述各液稀释100倍,采用免疫沉淀试验(G试验)检测其10次(1-3)-β-D葡聚糖含量,并进行体外培养,以此探讨生理盐水、抗真菌药物对(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中,正常血浆葡聚糖含量为(92.5土14.2) ug/l,蒸馏水组含量为(94.5土15.2) 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93.6土14.8) ug/l,两性霉素B组含量为(95.5土16.2) ug/l,氟康唑组(97.3土16.8) ug/l,经统计检验组内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中:正常血浆含量为(6.8土2.7) ug/l,蒸馏水组含量为(6.1土2.4) 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7.3土2.0) ug/l,两性霉素B含量为(6.8土2.5) ug/l,氟康唑组(6.7土2.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间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
结论:体外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含量变化与液体介质的无关,与真菌治疗药物无关,与念珠菌数量密切相关。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两性霉素B 氟康唑[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detection of fungal cell wall 1,3-β-D-glucan in virto.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andida albicans were diluted with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as 0.05 McIntosh unit (containing candida albicans 1X107CFU/ml). The control group: diluting the precursory solutions to 100 times.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the solutions 10 times through G test , and culturing the Candida albicans in each solution in virto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ntifungal drugs, physiological saline on the testing of 1,3-β-D-glucan in vitro.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were (92.5土14.2) ug/l,(94.5土15.2) ug/l, (93.6土14.8) ug/l,(95.5土16.2) ug/l, and (97.3土16.8) ug/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 are not significant by statistics test (P > 0.05).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were (92.5土14.2) ug/l,(94.5土15.2) ug/l,(93.6土14.8) ug/l,(95.5土16.2) ug/l, and (97.3土16.8) ug/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 are not significant by statistics test (P >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1). Conclus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Fungal 1,3-β-D-glucan in virto has noting to do with liquid mediums or antifungal drugs, b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candida. Key words: 1,3-β-D-glucan; detection in virto; amphotericin B; fluconazole 真菌(1-3)-β-D葡聚糖的检测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准确的方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已经得到一致的公认[1.2]。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及预后评估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技术的开展,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组织病理标本不易获取,真菌培养耗时长,而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操作简单、特异度及灵敏度均较高,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真菌感染,从而提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有效控制感染,且可通过血浆中BG含量的高低初步鉴别真菌种种类,动态随访BG则有助于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判。
标签:侵袭性真菌感染;(1,3)-β-D-葡聚糖;疗效评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的开展,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激素及放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各种导管如中心静脉置管、尿管、胃管的置入,有创呼吸机的使用等均使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升高,如何快速检测出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真菌感染也成为许多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因素之一。
根据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目前临床上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FI)的诊断分为确诊IFI、拟诊IFI和临床诊断IFI[1]。
确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拟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
临床诊断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
目前临床上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有创性检查,由于患者病情所限,不易获得有效的组织标本。
而微生物学检查中的培养耗时较长,是否为目标病原菌,有时也不能很好判断,不能早期有效指导临床诊断。
血清学检查血浆中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以下简称BG]抗原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2-5],且结果快速,能早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1,3)-β-D-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应用潜力。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因素会对(1,3)-β-D-葡聚糖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为了更好地使用和应用(1,3)-β-D-葡聚糖,我们需要对这些干扰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前沿研究的角度,对(1,3)-β-D-葡聚糖实验中的干扰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实验条件的影响1. pH值影响(1,3)-β-D-葡聚糖在不同pH值下的性质会发生变化,不同的pH值条件下(1,3)-β-D-葡聚糖的溶解性、流变性和生物活性会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酸性条件下(1,3)-β-D-葡聚糖更容易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而碱性条件下(1,3)-β-D-葡聚糖更容易发生降解和失活。
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好pH值,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温度影响温度是影响(1,3)-β-D-葡聚糖溶解性和流变性的重要因素。
在较低的温度下,(1,3)-β-D-葡聚糖的溶解度通常较低,而在较高的温度下,(1,3)-β-D-葡聚糖容易发生降解。
在实验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温度条件,并对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评估和控制。
3. 盐浓度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需要将(1,3)-β-D-葡聚糖溶解于含盐溶液中。
高浓度盐溶液对(1,3)-β-D-葡聚糖的稳定性和活性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需要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整。
二、样品的影响1. 采用的检测方法影响目前,常用的检测(1,3)-β-D-葡聚糖的方法包括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
不同的检测方法对(1,3)-β-D-葡聚糖的灵敏度、准确性和检测范围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2. 实验条件的调节在进行(1,3)-β-D-葡聚糖的检测和分析时,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调节和优化,以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1—3)β—D—葡聚糖水平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分析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水平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呼吸内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19例作为真菌感染组,同期选取肺部细菌感染患者116例作为细菌感染组、健康体检者1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以真菌培养法作为IPFI的诊断金标准,分析BALF G试验、血浆G试验及联合两者G试验的诊断阳性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
结果:真菌感染组BALF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均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BALF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真菌培养阳性99例,真菌培养阴性20例,其中真菌培养阳性者BALF和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别为(18.45±5.01)ng/L、(90.26±6.25)ng/L;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阴性者的(2.03±0.02)ng/L、(77.94±5.01)ng/L,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1、8.28,P<0.001)。
BALF+血浆G 试验对IPFI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独BALF G试验和血浆G试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ALF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操作简便、快速,且显著提高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和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是指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等导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性病变,由于早期诊断IPFI具有一定的困难,导致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率增加,从而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成为了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1]。
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研究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
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12月确诊的30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20例真菌口咽定植患者、20例细菌学肺炎患者以及15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以上对象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通过G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IFI患者的血浆1,3-β-D 葡聚糖浓度为(29.5±11.5)ns/L,真菌口咽定植组为(12.7±5.1)ns/L,细菌性肺炎组为(13.1±5.2)ns/L,而健康组为(11.7±3.5)ns/L,通过比较可得均具有差异性。
结论真菌口咽定植者、细菌性肺炎患者、健康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均低于IFI患者,诊断IFI的指标为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D 1,3-beta glucan detec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Methods From 2013 January to December was diagnosed in 30 patients,20 case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colonization of fungi,20 cases of bacterial pneumonia patients and 15 healthy peop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object of the plasma levels of 1,3-β-D dextran concentration for detection by G test method.Results IFI plasma 1,3-β-D dextran concentration was(29.5±11.5)ns/L,fungal colonization group of oropharynx (12.7±5.1)ns/L,bacterial pneumonia group(13.1±5.2)ns/L,and healthy group (11.7±3.5)ns/L,by comparing the available have difference.Conclusion Health fungi oropharyngeal colonization,bacterial pneumonia patients,the plasma levels of 1,3-β-D dextran concentrations were lower in IFI patients,the diagnosis of IFI index for plasma 1,3-β-D dextran concentration.Key words:Glucans;Diagnosis;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在当今社会,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越来越高,最为常见的感染为激发感染以及肺部原发感染,真菌在医院所有感染的致病菌中是最主要的。
1,3β-D葡聚糖检测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安静【摘要】在新生儿病房中真菌成为引起院内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血清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BG试验)对IFI 的诊断具有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真菌感染.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虽不能鉴别出所感染的真菌的属种,但并不影响对IFI的及时治疗.【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1(022)004【总页数】3页(P211-212,214)【关键词】1;3β-D葡聚糖;新生儿;真菌感染【作者】安静【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天津,30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3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免疫的特殊性,产前、产时和产后多种围生高危因素,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特殊的医疗环境,自身疾病病情危重等原因容易发生院内感染,而真菌是引起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第三种常见病原菌[1]。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内脏和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及真菌血症。
其增加了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发生率为1.60% ~1.73%,病死率为37.5%。
在新生儿期,该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延误诊断而丧失治疗时机,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
新生儿IFI的诊断主要依据宿主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从临床角度分析,该病与细菌感染无法鉴别[2],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孢子、菌丝,或者无菌体液中真菌培养阳性,但真菌培养阳性率低、检测时间长,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
由于血清1,3β-D葡聚糖(1,3β-D glucan,BG)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对其定量检测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3]。
1 BG的来源和原理BG是酵母和丝状真菌细胞壁的多聚糖成分,作为真菌抗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原核生物、病毒和人体细胞都不存在这种多聚糖。
Medical Diagnosis 医学诊断, 2014, 4, 25-30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md/10.12677/md.2014.43005The Discuss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Diagnosis Values of 1,3-β-D-GlucanDetecti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Diagnosis of Fungal InfectionXin Fan1, Ju Yang2, Xiao Chen1, Yiqun Sun1, Xiuli Xu1*1Institute of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Xijing Hospital, Fo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2The Second Student Brigade,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xxlxxl@Received: Jul. 10th, 2014; revised: Aug. 11th, 2014; accepted: Aug. 20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1,3)-β-D-glucan detection (G experiment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 nosis of fungal infection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Methods: Rapid microbial detection system and GKT150 fungal detection kit were used to test the plasma levels of (1,3)-β-D-glucan. Results: A total of 1066 cases were collected, of which 395 cases were positive(37.05%), and 671 cases were negetive(62. 95%). Conclusion: G experiment is a kind of method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fungal infection,and also can have a good screening effect for disease which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G experiment could be used for early diagnose of the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Reasons for the false positive test minght include: Hemolysis or chylemia, medical gauze or some medical items contianing glucan ingredient, some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sepsis and inhibitors with antibacterial drugs.Keywords(1,3)-β-D-Glucan, Fungi Infection, Detection, Influence Factors1-3-β-D葡聚糖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探讨*通讯作者。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1,3)-β-D-葡聚糖是一种高分子多糖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真菌和海洋生物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医学价值。
在研究(1,3)-β-D-葡聚糖的性质和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实验干扰因素的角度,系统地介绍和分析目前研究(1,3)-β-D-葡聚糖时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样品的来源和制备(1)植物来源的(1,3)-β-D-葡聚糖: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其(1,3)-β-D-葡聚糖的含量和结构有很大差异。
因此,在选择植物样品时,应该注意其种类、地理来源、生长期等因素,避免样品差异引起的误差。
二、实验中的干扰因素(1)酶的干扰:在制备(1,3)-β-D-葡聚糖的过程中,往往涉及酶的参与。
例如,用酵母转移酶制备水溶性(1,3)-β-D-葡聚糖酵母菌粘附的修饰。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考虑酶对(1,3)-β-D-葡聚糖的降解和修饰带来的影响。
(2)色素的干扰:实验中常用酚 - 硫酸法或百里酚硫酸法测定(1,3)-β-D-葡聚糖含量,这两种方法都与糖酸或糖脲等化合物发生分子量效应。
然而,这些化合物也可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导致误差产生,例如,皮质醇等辅酶。
(3)溶媒的干扰:由于多糖物质在溶液中易形成三维空间超大分子,故多糖物质一般不易溶解于常规有机溶剂中。
因此,实验中常用的溶剂是生理盐水或其他一些特殊的溶液。
但是,这些溶液的 pH 值、离子强度和组成等参数对多糖的结构和性质也会产生一些有意义的影响。
三、对策措施(1)合理选择样品:在制备样品时,应考虑其种类、来源、制备方法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误差产生。
(2)控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酶、色素和溶媒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3)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应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工具,定期维护和检修实验设备,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1,3)-β-D-葡聚糖实验中的干扰因素。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1,3)-β-D-葡聚糖的特性,然后对实验干扰因素进行了分类,包括环境因素、操作因素和仪器因素。
接着详细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结论部分提出了对(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控制策略,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控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研究进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环境因素、操作因素、仪器因素、控制策略、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1,3)-β-D-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多糖类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用途。
随着对(1,3)-β-D-葡聚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在实验中受到干扰的因素也越来越关注。
实验干扰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或干扰的各种影响因素。
对于(1,3)-β-D-葡聚糖的研究而言,准确地控制实验干扰因素至关重要。
只有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研究(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环境因素、操作因素和仪器因素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
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给实验的设计和结果解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有必要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各种可能的实验干扰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以进一步深化对(1,3)-β-D-葡聚糖的研究,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2 研究意义了解(1,3)-β-D-葡聚糖的实验干扰因素有助于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针对实验干扰因素进行控制和优化,有助于提高(1,3)-β-D-葡聚糖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发展。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1,3)-β-D-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多聚糖,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是一种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β-1,3-键和β-1,6-键连接而成的复杂多糖,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
在免疫调节、生物材料、药物传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1,3)-β-D-葡聚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1,3)-β-D-葡聚糖实验时,实验结果常常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挑战。
对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深入了解实验干扰因素的分类、影响机制和降低策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推动(1,3)-β-D-葡聚糖的研究和应用进程。
1.2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探究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这有助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1,3)-β-D-葡聚糖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实验干扰因素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1,3)-β-D-葡聚糖的性质与特点,推动其在医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这对于拓展(1,3)-β-D-葡聚糖的新应用领域,促进其更广泛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1,3)-β-D-葡聚糖的实验干扰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对于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实验干扰因素的分类实验干扰因素的分类是指在进行(1,3)-β-D-葡聚糖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可能干扰因素。
根据实验干扰因素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干扰因素和外部干扰因素两大类。
内在干扰因素主要包括样本自身的特性造成的干扰,例如样本中其他多糖的存在、样本中的蛋白质或其他杂质的影响等。
这些因素通常不可避免,并且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准确测定(1,3)-β-D-葡聚糖的含量,需要对这些内在干扰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补偿。
外部干扰因素则是指实验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各种外部环境或操作上的干扰,例如实验仪器的误差、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异、实验条件的变化等。
1,3-β-D葡聚糖(BG)在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
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20年来,由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长期应用,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的完善,各种导管在体内的介人以及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临床常无特异性,而真菌实验室诊断方法中镜检、培养、血清学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出率较低,G试验检测时间短其为非侵人手段在临床上广受关注。
目的及意义:分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干扰因素,提高准确性。
G试验是及激活试剂中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凝固酶(G因子),形成凝固蛋白,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对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G试验是念珠菌感染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测速度快。
G试验是新的真菌抗原检测方法、念珠菌感染首选检查方法,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检查结果作为方法学评价标准,弥补了传统病理学及培养的不足,提高IFI检测率,缩短检查时间,早期治疗赢得时间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G试验标准值:<10pg/ml为阴性,10pg/ml-20pg/ml是观察,>20pg/ml 阳性。
一般两次及以上G试验阳性及临床特征,并排除干扰因素就可以确定真菌感染。
BG升高原因: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广泛存在于多种真菌细胞壁中,是真菌的特有多糖成分,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及卡氏肺孢子菌.占其干质量的50%以上,细菌、人和病毒都不含该成分,真菌菌丝生长的过程中、进入人体体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使血液和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水等)中1,3-β-D葡聚糖含量升高,故检测血液中的BG可以协助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清除 1,3-β-D-葡聚糖。
尽管目前BG检测已成为与真菌培养联合诊断IFI 的重要方法,但是BG检测用于诊断IFI仍存在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
高危因素的1678例数据中,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累计频次177例,移植累计频次224例,重症感染累计频次274例,自身免疫病累计频次137例,肾功能不全累计频次182例,恶性肿瘤累计频次158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累计频次127次,
从上述试验可以看出高危因素病例中G试验检测假阳性或假阴性几率明显,尤其是重症感染、器官移植及输血状态、肾功能不全、恶性种肿瘤、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比一般患者明显大。
二、G试验的影响因素
假阳性因素。
(1)常见于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如大部分球菌,大
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可以产生1,3-β-D葡聚糖和1,6-β-D葡聚糖类此物,可能会引起G试验交叉反应。
(2)肾透析仪(人工肾,血液透析仪)、使用纤维滤膜洗涤液,(含葡聚糖的材料
引起BG水平的升高)。
(3)纱布棉球等材料,(含葡聚糖的材料引起BG水平的升高)。
(4)输入血浆、血液制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脂肪乳。
(含BG类似物会
引起BG水平升高)。
(5)抗肿瘤药物中蘑菇聚糖、K多聚糖等成分也含有BG类似物会引起BG水平升
高。
(6)放化疗造成的粘膜损伤导致食物中的葡聚糖或定植的念珠菌经胃肠道进入
血液也可能造成假阳性。
(7)真菌作为原料制成的抗生素(如头孢吡肟、磺胺类、厄他培南、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会升高血清BG水平(还需进一步证实)。
国外检测了美国常用的44种抗生素静脉制剂,在最大血浆浓度时无一检测到1,3-β-D-glucan活性,他们认为“使用抗生素会产生G试验假阳性” 的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方慧,沈菊英,蔡惠萍.探究菌血症对G试验的干扰[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
(8)另外使用污染的热源的试管、枪头等实验器材,(试管、枪头和蒸馏水被环
境中细菌或真菌污染)。
(9)蘑菇类食物,(分子结构包含β-葡聚糖键)影响血清BG水平。
(2)假阴性因素
1、隐球菌属和接合菌(毛霉、根霉)细胞壁不产 BG,隐球菌细胞壁外有荚膜包裹,因此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不易检测到细胞壁上的抗原,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荚膜自身可释放出极微量的 BG 到血清中,但仍小于阳性判断标准,而对于口腔和其他器官的真菌定植患者,BG 值也较低。
2、卡泊芬净:为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非竞争性地抑制真菌。
BG试验检测真菌会造成假阴性。
三、提高G试验结果准确性
1、必须保证标本的正确采集及运送,标本最好是在6小时内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应保存于2-8℃不超过24小时。
2、应在运用抗菌药前采集标本,已经用药或者输注了静脉制剂由于病情要求又不可停药,需在下次用药或输注前采集,采集中避免接触热敏原如纤维素膜,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送至实验室检测。
3、动态监测2次每周,评价疗效。
4、用药前,在半衰期后抽血。
四、总结
在可能的含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血症患者中,如果G试验阳性,且细菌感染,首先要排除假阳性可能。
除了老年患者居多,多有基础疾病且病情较重,无法完全排除插管、血透,β-内酰胺类药物,静脉输注白蛋白制剂等治疗手段
的干扰,但是这并非说明所有接受上述治疗措施的患者都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均应与病人临床上的资料、历史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或者临床医师直接向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人近期是否有干扰G试验检测的因素。
如果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异常结合影像学,培养法检查的结果分析,另外增加G试验的检测频率且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同时进行,可以降低假阳性率,如果G试验阴性,则可以排除深部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黄云昆,史玉芹,朱雯梅,王佳,姚瑶.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520-521,523.
[2]方慧,沈菊英,蔡惠萍.探究菌血症对G试验的干扰[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
[3]李方义,邹子俊,李伟超,周林,郑煜凯,何志捷.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6):64-66.
[4]章迪,黄素明,唐慧,袁千钦.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8):989-992.
[5]樊新,杨聚,陈潇,孙怡群,徐修礼.1-3-β-D葡聚糖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医学诊断,2014,4: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