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剧院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9.95 KB
- 文档页数:3
哈尔滨大剧院(英语:Harbin Opera House )坐落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的文化中心岛内,包括大剧院(1600座)、小剧场(400座),建筑采用了异型双曲面的外型设计,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由马岩松带领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近日正式竣工。
自2010年赢得“哈尔滨文化岛”设计国际竞赛,MAD历时6年从概念设计到建成竣工,完成了涵盖哈尔滨大剧院、市民文化中心和剧院周围景观湿地的整体规划设计。
哈尔滨大剧院规划用地1 800公顷,总建筑面积7.9万㎡,包含1 600座的大剧场及400座的小剧场,是一座出落于北国自然风貌的公共文化建筑。
此外,剧场内部声学经实际检测,被中国和欧美声学专家评为“声学表现国际一流”。
主入口大堂的玻璃天窗最大限度地将自然光纳入室内哈尔滨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以环绕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特征为设计灵感,从湿地中破冰而出,建筑宛如飘动的绸带,从自然中生长而立,成为北国延绵的白色地平线的一部分。
对比松花江南岸的城市天际线,自然之美与独特存在于此,使哈尔滨大剧院在具备功能性的同时成为一处人文、艺术、自然相互融合的大地景观。
从外部看小剧场大厅建筑的白色表皮仿佛会呼吸的细胞,在北国阳光的照耀下发生“光合作用”。
顶部的玻璃天窗最大限度地将自然光纳入室内,洒落在剧场中庭的水曲柳墙面上,凸显了墙体结合当地材料纯手工打造的匠心独运,也使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日光倾泻的通透与空灵。
小剧场的后台也设计为透明的隔音玻璃,使得室外的自然环境成为舞台的延伸和背景,为小剧场的舞台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大剧场的室内主要以当地常见木材水曲柳手工打造,柔和温暖的氛围、自然的纹理和多变的有机形态让人感受到空间的生命感。
建筑空间好似一个放大的乐器内部,置身其中,仿佛可以看到声音在空间中的流动。
简单纯粹的材料和多变的空间组合为营造最佳的声学效果提供了条件。
逆光中的尘埃仿佛也在提醒这里是一个超敏感的空间,置身其中的观众成为被观察者与表演者,在剧目上演之前,人们的意识已开始进入某种抽象的、剥离现实的空间。
哈尔滨大剧院,设计史上奇迹
哈尔滨大剧院(以下简称“哈大剧院”)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文化中心岛内,建好后将成为哈尔滨地标性建筑。
“哈大剧院”项目是业内公认的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二十多个专业和工种,其设计标准更是达到了国际标准。
该项目部分设计建设元素开创了世界首例,并填补多项国内建筑设计空白。
观众厅是剧院的核心。
“哈大剧院”观众厅多岛式设计和自然光的引入,属世界首创。
据介绍,传统的剧院观众席座椅一般均是排列均衡的,而多岛式的设计将把观众席划分成环岛形区域,过道是弧线形状,这种更加美观、立体的空间布局将与大剧院建筑艺术性相得益彰。
观众坐在席间会感到更加私密与舒适,享受贵宾般待遇。
目前国内外大剧院均采用人工灯光照明,而“哈大剧院”二层楼上部将自然光引入,为剧场营造特殊光影效果,同时还能节省能源和费用。
大剧院屋面幕墙系统采用目前国际上独创的立体纹理异形双曲结构,设计难度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游客站在观光平台与剧院幕墙“零距离”接触,工艺精良的有机纹理尽在眼底,并使人们深深陶醉在建筑的深厚历史文化和品位中。
该项设计也填补了国内建筑设计空白。
哈尔滨大剧院座位观感哈尔滨大剧院是一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的现代化建筑,是哈尔滨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有幸在去年参观了哈尔滨大剧院,并在这里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哈尔滨大剧院座位观感的体验。
让我们来谈谈哈尔滨大剧院的外观。
这座建筑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风格,外观呈现出流线型的造型,给人一种非常时尚、高端的感觉。
同时,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明亮、通透。
在夜晚,哈尔滨大剧院的外墙会被灯光照亮,显得格外美丽。
进入哈尔滨大剧院内部,我们可以看到宽敞明亮的大厅和高雅精致的装饰。
大厅内的地面铺着光滑的大理石,墙上挂着一些艺术品和历史照片,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此外,哈尔滨大剧院还配备了一些高科技设备,如音响、灯光等,使得演出效果更加出色。
当然,作为观众,最重要的还是座位。
我坐在哈尔滨大剧院的中央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
座位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
例如,有些座位可以倾斜到一个角度,让观众更加舒适地观看演出。
此外,座位之间的间距也很合适,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不舒服。
除了座位之外,哈尔滨大剧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演出质量。
我去年在哈尔滨大剧院观看了一场音乐会,这场演出让我印象深刻。
音乐家们的演奏非常精湛,舞台效果也非常出色。
整个演出过程中,观众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
总的来说,我对哈尔滨大剧院的印象非常好。
这座现代化建筑不仅外观漂亮,内部设施也非常完善。
更重要的是,演出质量非常高,让人流连忘返。
我相信,哈尔滨大剧院将会成为哈尔滨市文化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更多的人带来美好的文化体验。
哈尔滨大剧院是中国哈尔滨市的一座现代化综合性艺术演出场所,它是一座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大型剧院,为观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演出和艺术体验。
以下是对哈尔滨大剧院的赏析:
⚫建筑设计: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独特而现代化,它以流线型的外观和创新的建筑材料展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
剧院的外立面以玻璃幕墙和曲线造型为特色,结合了现代艺术和传统元素,给人一种充满艺术氛围的感觉。
⚫舞台设施:哈尔滨大剧院拥有先进的舞台设施,包括舞台机械设备、灯光音响系统以及巨大的舞台空间。
这些设施为各种类型的演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包括音乐会、戏剧表演、歌剧、舞蹈演出等。
观众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和精彩的舞台效果。
⚫多样的演出内容:哈尔滨大剧院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歌剧等多个艺术领域。
观众可以欣赏到来自国内外的优秀演出团体和艺术家的精彩演出,丰富多样的演出内容给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平台: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哈尔滨大剧院举办了许多国内外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交流项目。
这些活动为观众提
供了与各地艺术家和文化团体互动的机会,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发展。
哈尔滨大剧院作为哈尔滨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优秀的艺术演出,同时也展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魅力。
无论是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还是艺术体验的角度来看,哈尔滨大剧院都是值得欣赏和赞美的。
哈尔滨大剧院舞台灯光系统设计【摘要】介绍哈尔滨大剧院的舞台灯光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灯光控制系统、调光系统、网络传输系统、灯具系统情况等。
【关键词】哈尔滨大剧院;舞台灯光系统;灯光控制系统;调光系统1 工程概况哈尔滨素有中国“东方莫斯科”之称,亦在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音乐之都”。
哈尔滨大剧院(见图1)坐落于哈尔滨市松北区太阳岛风情区内,是哈尔滨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作为哈尔滨地标性文化演艺场所备受瞩目。
哈尔滨大剧院观众厅长29 m(其中二层楼座后墙向后延伸3.45 m,三层楼座后墙向后延伸5.14 m,见图2)。
剧院观众厅宽约20 m~31 m,平均高约16 m。
舞台开口尺寸宽18 m、高12 m(见图3)。
2 灯光系统主要功能与设计指标2.1 主要功能●剧场竣工后将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大剧院。
图2 大剧院观众厅图3 大剧院舞台●能够满足以大型综艺节目和晚会为主,能满足大型舞台剧、歌舞剧、综合性歌舞、音乐会及大型国际会议等多种潜在用途的演出使用要求;●能够满足各种歌舞剧目之间紧凑、繁忙的演出及转换使用的要求;●能够满足各种电视现场直播或录制使用要求;●能够适应国内外灯光师及操作人员的使用要求,满足演出特殊的要求;●能够达到便于管理、自我完善的要求,并且具有完善的全备份功能,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先进性;●能够针对不同文化基础的艺术,考虑其最复杂的形式,满足广泛、多样的剧目编排的使用要求。
2.2 设计综合指标●哈尔滨大剧院大剧场舞台灯光系统供电1 200 kVA;●照度指标:舞台平均照度不低于1 200 lx,相对于表演区内任意位置,有不少于三个方向的光,每一方向光的最大白光照度(单灯效果)不低于1 000 lx;●色温:常规灯具3 050 K±150 K,特效灯具4 700 K~6 000 K;●显色指数Ra>92;●系统符合ACN或ARTNET协议的标准;●噪声指标:所有设备开启时的噪声及外界噪声干扰(不高于NR25)满足演出时的要求,效果器材的噪声不大于30 dB(1 m处为测试点)。
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2011年4月28日奠基日奠基哈尔滨大剧院效果图。
哈尔滨大剧院效果图。
职工文化艺术宫效果图。
职工文化艺术宫效果图。
东北网4月29日讯日讯 为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城市文化品位,打造独具北方特色的国际文化魅力之都,作为哈尔滨市“北跃”战略发展重要内容的哈尔滨文化中心项目―――哈尔滨大剧院和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昨天在松北区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
院和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昨天在松北区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
省委常委、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盖如垠,市领导凌振国、才殿国、曲磊、王莉、唐春发,市专顾委主任程道喜,及文化部艺术司有关负责人出席仪式并为工程奠基。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朴逸主持奠基仪式。
哈尔滨文化中心于2010年年底被列为省级重点项目,选址于松北区三环路以南、规划经纬过江隧道和滨洲铁路之间,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实施人工堆岛,由松北区政府计划投资18.8亿元,2013年7月竣工。
该项目以中西合璧、北方特色为定位,整体将打造原生态湿地景观公园,在岛上建设哈尔滨大剧院、职工文化艺术宫,构筑以广阔水域为背景的自然景观环境和宽敞开放的公共空间,搭建市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及欣赏高雅艺术的“城市舞台”。
文化中心的建设标志着哈尔滨文化事业的发展翻开了令人振奋的崭新一页,为哈尔滨新增一张十分靓丽的名片。
滨新增一张十分靓丽的名片。
据介绍,据介绍,文化中心主要建筑之一的哈尔滨大剧院,文化中心主要建筑之一的哈尔滨大剧院,文化中心主要建筑之一的哈尔滨大剧院,计划总投资计划总投资10亿元。
建筑设计和剧院功能定位为国内一流水准,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
由1527座的大剧场、384座的小剧场组成。
大剧场为满足歌剧、芭蕾、交响乐、大型综合类演出等,小剧场为满足室内乐、话剧、戏曲、综合类演出等。
大剧院是哈尔滨标志性建筑,依水而建,其建筑与哈尔滨文化岛定位和设计相一致。
计划总投资2.9亿元的哈尔滨市职工文化艺术宫位于松花江河畔文化岛的东南角,北临尽显北国气质的寒带湿地景观,南面滨水万人广场;和城市新地标哈尔滨大剧院遥相呼应,与旅游热点太阳岛隔江相望。
哈尔滨大剧院项目简介2015年8月28日,首届哈尔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开幕式——“友谊的旋律”大型交响音乐会在哈尔滨大剧院拉开帷幕,这标志着从2010年10月15日开始打下第一根桩、历时5年的哈尔滨大剧院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参建单位建设单位:哈尔滨松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施工总承包单位: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单位: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地质勘察院施工图审查单位:黑龙江龙元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检测单位:哈尔滨宏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概况大剧院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停车场2.1万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大剧场(1538 座)、小剧场(414座)、售票厅和停车场(472个车位)。
大剧场高度56.48米,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地上主体外围结构为钢结构,外装饰幕墙,地下停车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大剧场观众厅平面以马蹄形为主,舞台采用国际上典型的“品”字型舞台结构,配置先进现代化舞台机械设备和灯光、音响系统,主要以演出大型歌剧、舞剧、芭蕾舞剧为主,兼顾音乐会功能,小剧场高度25.75米,主要满足话剧、室内乐演出,兼顾戏曲演出、会议等多功能要求。
——设计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由北京MAD建筑师事务所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完成。
定位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
其外观宛若江风削出的雪塑,又如随风飘舞的绸带,与周围的湿地景观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如今的哈尔滨大剧院已成为黑龙江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主体结构主要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和外围钢结构。
地下2层,地上8层,台仓深度15m。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难度大是共性问题。
本项目控制标高达100多个,最高的砼梁达到4.2m,最大的钢筋直径40mm,舞台区域的砼梁单根达到300t,观众厅上部采用型钢砼梁最大跨度32m。
声学设计与哈尔滨大剧院装饰设计结合简要分析剧院是供人们欣赏音乐、提高文化修养的地方,其室内装饰必须具备良好的音质效果以及视觉效果,以满足人们对大剧院室内装修、装饰要求。
声学设计是剧院室内装修、装饰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剧院的音质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应不断提高声学设计水平,并将其与装饰设计以及建筑形体设计有效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建筑。
本文在此进一步探讨了声学设计与哈尔滨大剧院室内装饰设计的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剧院室内装饰水平。
1工程实例1.1剧院建筑概况哈尔滨大剧院属于高层民用公共建筑,也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面积为7939m2,分为地上八层和地下一层,大剧院以及小剧场的部分高度分别为56.48m和25.75m。
我司主要的施工的范围主要包括大堂、及观众厅以及其它附属空间等装修装饰工程,要求该剧院建筑必须充分体现出北国风光大地景观的设计理念,满足各类表演形式的使用要求,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哈尔滨市的居民,并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以及外国游客前来观赏,为不同地区的游客提供不同的空间感受,主要承接国内高水平的大型歌剧、舞剧、大型综艺晚会的演出并兼顾交响乐、室内乐、合唱等演出和会议的需要,具备承接国际演出团队演出的基本功能和条件。
1.2视觉效果和音质效果矛盾由于哈尔滨大剧院的总面积为7939m2,其建筑规模较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哈尔滨大剧院的气势恢宏,但是容易出现混响时间过长的问题,影响观众厅的音质效果,造成剧院的视觉效果和音质效果产生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剧院室内装饰必须进行声学设计,并且需要合理解决混响时间长的问题,将混响时间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避免对音质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保证剧院的视觉效果和音质效果,从而满足视觉和声学要求。
1.3声学要求剧院对混响时间具有严格的要求,以保证剧院的音质效果。
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必须按照相关标准,结合声学要求,合理设计混响时间,否则混响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降低音质效果,会出现让人们难以忍受的回声、声聚焦等问题,影响人们对各种表演的欣赏,从而降低人们观看表演的欲望。
哈尔滨大剧院照明设计概念
哈尔滨大剧院的照明设计概念主要基于其建筑的整体设计理念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
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整体设计理念是自然主义,它坐落于松花江北岸江畔,设计灵感源自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地貌特征。
建筑外立面采用白色铝质板包裹,与周边自然景观协调,呈现出张力十足的曲线结构,远远望去,极像雪峰。
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照明设计的目标是要强化和突出大剧院的自然主义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到周围的光环境,以及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照明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突出立体感,二是分配亮度关系。
在剧院外部,照明设计采用了隐藏式的灯带和灯槽,使得光线柔和且流动感强,同时与周围的城市空间和环境融为一体。
而在剧院内部,舞台灯光的设置则考虑了多种照明需求,包括面光、耳光、观众席挑台灯光、柱光和侧光等,以满足不同表演的需求。
总的来说,哈尔滨大剧院的照明设计既体现了建筑的整体设计理念,又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环保性,使得大剧院在夜晚也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 — 1 —1 —。
哈尔滨大剧院附近景点1. 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大剧院是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座现代化建筑,是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畔,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
这座设计独特、气势恢宏的建筑由法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
哈尔滨大剧院内设有1,600个座位的大剧场和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可同时进行多个演出。
这里经常举办各类音乐会、戏剧演出和舞蹈表演,是艺术爱好者们欣赏高水平文化演出的理想场所。
2. 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有名的商业街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步行街之一。
它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距离哈尔滨大剧院仅约2公里。
中央大街总长度为1.45公里,两旁建筑风格各异,融合了欧洲和中国的建筑特色,是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中央大街上,你可以欣赏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如老阿弥茶楼、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等。
此外,这里还有众多的购物中心、餐厅和咖啡馆,供游客们尽情购物和品尝美食。
3. 索菲亚教堂索菲亚教堂是一座东正教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索菲亚广场上。
从哈尔滨大剧院到索菲亚教堂的距离约为3公里。
这座教堂建于1907年,是俄罗斯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索菲亚教堂外观壮丽宏伟,拥有13个金顶和五座钟楼。
内部装饰精美,有许多彩色玻璃窗和壁画。
每天都有东正教仪式在这里进行,游客们可以参观教堂内部,并了解东正教的宗教文化。
4. 冰雪大世界冰雪大世界是中国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距离哈尔滨大剧院约11公里。
这个冰雪王国每年都会在冬季举办,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冰雪大世界以其巨大的冰雕和雪雕而闻名,每年都有数百座精美的冰雕艺术作品在这里展出。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状和主题的冰雕,如宫殿、城堡、动物等。
此外,还有滑冰场、滑雪场和其他娱乐设施供游客们享受。
5. 哈尔滨极地馆哈尔滨极地馆是中国最大的极地动物展示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距离哈尔滨大剧院约7公里。
描写哈尔滨大剧院的美
哈尔滨大剧院是一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大型文化艺术中心,它的美丽和震撼令人难以忘怀。
大剧院外立面采用了欧式建筑风格,整体呈现出金黄色的主调,
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令人眼前一亮。
建筑以流线型为主,大面积
的弧线设计使得大剧院显得更加流畅、优美。
除了外观的威严和气势外,大剧院内部的设计更是惊人。
其内部
设施完善,从舞台到座位,从灯光到音效,无不体现着现代化建筑与
科技的完美结合。
在这里,观众可以感受到舒适的座位,享受到出色
的视听效果。
大剧院还定期上演各种文艺节目,包括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
类型,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盛大的文艺盛宴。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感染力。
总之,哈尔滨大剧院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建筑,它不仅是哈尔滨的
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一个展示现代化建筑技术和文艺传统的绝佳范例。
哈尔滨大剧院科技创新与应用哈尔滨大剧院位于松花江北岸,与太阳岛隔江相望,是一座集演艺、湿地观光于一体的国际一流观演建筑。
该工程由中国建筑师提供整体设计方案,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运用大地艺术景观手法对原有自然湿地、水系合理保留利用,使建筑更加贴近自然。
建筑形体采用异型曲面设计,外部线条流畅飘逸,内部弧线自然柔和。
采取三维声线分析、混响时间计算等多种声学分析方法,对建筑形体、装饰形式、材料选取进行优化,实现专业剧院的音质效果。
采用自由曲面箱型弯扭网壳等多种钢结构形式组合满足建筑流线外形的需要。
屋面幕墙设有人行步道,采用了倒插叠瓦式构造,分散排水避免形成雨幕,且自下而上不会形成阴影。
在公共大厅、大小剧场、排练厅等多处引入自然光,节能美观。
施工中利用BIM技术与三维快速测量装置相结合,解决了自由曲面网架结构的拼装与吊装难题,经鉴定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独创的8耳板转接件解决了复杂四棱锥玻璃顶的安装。
采用逆施工法,解决了曲面金属幕墙的安装。
公共区域任意曲面GRC复合木装饰采取工厂模块化加工与现场制作相结合,填补了国内该方面技术的空白。
将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与BIM技术结合,实现了复杂全曲面造型施工的精确定位及控制。
采用了市政管线廊桥合一、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循环系统等54项绿色施工技术及措施,实现了湿地保护与节能减排的目标。
哈尔滨大剧院获ArchDaily年度最佳文化建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全国绿色施工及节能减排竞赛优胜工程金奖,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龙江杯”,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级工法1项,冶金行业部级工法1项,各类奖项共30项。
一、设计创新举例(一)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大地景观设计理念哈尔滨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以环绕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特征为设计灵感,运用大地艺术景观手法对岛内原有自然湿地、水系合理保留利用,使建筑设计更贴近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景,展现了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内涵和“冰城”性格。
哈尔滨大剧院结构设计
哈尔滨大剧院依水而建,与哈尔滨文化岛的设计风格和定位相一致,体现出北国风光大地景观的设计理念。
外形采用流线型飘带外形,自然融入周围的湿地环境。
大剧院内部楼座采用浮岛式设计。
该项目包括大剧场(1 564座)、小剧场(414座)、地下车库及附属配套用房等。
飘带形的造型由多种形式的钢结构组成,包括单层网壳、双层网壳、折梁结构,内部异形楼梯为钢结构。
大剧场地上8层,地下1层(主舞台台仓及乐池部分为地下2层),建筑高度地上56.48m,地下6.5m(台仓局部15m)。
小剧场地上3层,地下1层(舞台台仓地下2层),建筑高度地上25.75m,地下6.5m(局部9.5m)。
地下车库地下1层,高度6.6m。
大剧场纵向剖面
小剧场纵向剖面
二、结构布置
根据建筑体型与功能分区,将整个建筑划分为10个结构单元,包括大剧场、小剧场、6个车库单元与2个水池桥单元。
各结构单元之间的防震缝宽度为100mm,满足中震不碰撞的要求。
对哈尔滨大剧院建筑的评价
哈尔滨大剧院是一座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的现代化建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剧院之一,也是哈尔滨市非常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以下是对该建筑的评价:
首先,从外观来看,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独具匠心、富有现代感。
整座建筑造型独特,呈现出一种流线型的曲线美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建筑外壳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得整座建筑透光性和通透感十分强,同时也让建筑自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其次,从结构设计上来看,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
整座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完成。
此外,建筑内部音响、照明、气流等方面的设计也非常精良,为观众提供了优秀的音效和观赏体验。
最后,从文化价值来看,哈尔滨大剧院是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大剧院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高水平的演出,还可举办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等。
这些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还能够让哈尔滨市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大家庭中。
综上所述,哈尔滨大剧院作为一座现代化建筑,不仅在外观和结构设计方面十分
出色,而且在文化价值上也非常重要。
该建筑的建设为哈尔滨市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哈尔滨大剧院作者:来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上半月》2018年第02期建筑师:MAD马岩松项目地点:中国哈尔滨施工时间:2010年2月—2014年哈尔滨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河滨湿地之中,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是这座北国之都著名的自然栖息地——太阳岛北面正在拓展的一部分。
文化岛四面环水,以开阔的江岸为背景,犹如延绵的冰川彼此相连,在凝聚与流动之间浑然天成。
主入口桥犹如玉带横跨湿地,将城市和文化中心连接起来。
数座流态式的建筑向周围延伸,利用地形起伏将人流从不同方向引入大剧院和文化艺术宫的入口。
作为文化岛的中心建筑——大剧院的外部坡道,如风划过雪山所留下的痕迹,引导着人们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空中的漫步。
人们可以顺着景观环廊攀沿而上,在不同的高度观赏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在建筑群的最高点,人们如同站在山顶,整个湿地风光尽收眼底。
大剧院建筑的外表面为特制的纯白色铝板,部分墙面也采用了白色的石材和混凝土,给人以冰雪般纯净的感觉。
大剧院由大小两个剧场组成,大剧场可容纳1600人,由底层池座和两层楼座组成。
内部空间运用了大量实木,一方面为大剧院观演厅提供最好的声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实木形体与白色墙面形成冷暖色调对比,透出雪山木屋特有的温暖氛围。
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北国的冰雪风貌,如同由风和水雕琢而成,建筑形体作为环境的延续,以自然的韵律消解了这类大体量建筑的体积感。
延绵起伏的建筑用地85万平方英尺,包括一大一小两个剧院,外拥一个大型公共广场。
“我们希望哈尔滨大剧院成为未来的文化中心——一个宏伟的演出场地以及激动人心的公共空间,体现了人文、艺术和城市形象的交融,同时融入到周边的自然环境中。
” MAD的创始人马岩松评论道。
大剧院内部延续着雕塑特点,以玻璃和木材相结合。
高敞的明亮中庭,轻质斜肋构架结构支撑着由透明锥体构成的水晶般玻璃幕墙。
光滑面和刻面的交替变化呼应了严寒气候的暴雪和寒冰。
哈尔滨大剧院项目简介
2015年8月28日,首届哈尔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开幕式——“友谊的旋律”大型交响音乐会在哈尔滨大剧院拉开帷幕,这标志着从2010年10月15日开始打下第一根桩、历时5年的哈尔滨大剧院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
——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哈尔滨松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总承包单位: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勘察单位: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地质勘察院
施工图审查单位:黑龙江龙元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
检测单位:哈尔滨宏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概况
大剧院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停车场2.1万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大剧场(1538 座)、小剧场(414座)、售票厅和停车场(472个车位)。
大剧场高度56.48米,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地上主体外围结构为钢结构,外装饰幕墙,地下停车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大剧场观众厅平面以马蹄形为主,舞台采用国际上典型的“品”字型舞台结构,配置先进现代化舞台机械设备和灯光、音响系统,主要以演出大型歌剧、舞剧、芭蕾舞剧为主,兼顾音乐会功能,小剧场高度25.75米,主要满足话剧、室内乐演出,兼顾戏曲演出、会议等多功能要求。
——设计
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由北京MAD建筑师事务所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完成。
定位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
其外观宛若江风削出的雪塑,又如随风飘舞的绸带,与周围的湿地景观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如今的哈尔滨大剧院已成为黑龙江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主体结构
主要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和外围钢结构。
地下2层,地上8层,台仓深度15m。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难度大是共性问题。
本项目控制标高达100多个,最高的砼梁达到4.2m,最大的钢筋直径40mm,舞台区域的砼梁单根达到300t,观众厅上部采用型钢砼梁最大跨度32m。
施工中最大难点是预埋件数量多、重量大,预埋件2000多块,最大预埋件1.5t。
使整个钢结构与金属屋面体系全部附和在预埋件上,因此加大了混凝土施工难度;复杂的外围曲线也加大了钢结构的施工难度,虽然本项目用钢量不大,但国内所有钢结构工程中所涉及到的钢结构形式在本项目上均能见到。
大剧院钢结构采取了空间折梁、空间曲梁、空间网架、空间网壳等多种结构体系混合的形式,用以适应多变的建筑外形与室内空间特征。
钢结构构件截面包括圆管、方管、箱形、工字等各种截面,节点形式包括圆管相贯节点、方管相贯节点、焊接球节点等,支座形式包括固定铰支座、滑动铰支座、刚接柱脚支座等多种类型,特别是采用了民用建筑很少使用的向心关节轴承支座,该部位安装精度是毫米级。
幕墙、金属屋面及外装饰包含公共大厅的玻璃穹顶、观众厅玻璃采光顶、露台玻璃采光顶、金属屋面不锈钢天沟排水系统,其中金属屋面面积约25000平方米、玻璃幕墙(含玻璃穹顶、玻璃采光顶)面积约5300平方米、混凝土板幕墙面积约7400平方米。
——装修
室内公共区域装修介绍,大剧场一层至四层环廊墙面采用清水混凝土挂板;前厅一层至四层电梯厅墙面为木挂板,大堂弧形钢结构楼梯为石材,大堂及环廊地面均为石材。
大堂墙面为现代新工艺材料,采用GRG板吊挂安装,大堂环廊外侧拦河及钢结构弧形楼梯拦河、观众厅挡板外侧现代新工艺材料GRC+实木。
观众厅天花为现代新工艺材料,采用GRG板吊挂安装,整个天花为多级弧型并配置暗藏灯带,且与墙面GRG板完美吻合,墙面GRG板的表面处理有皮革、木纹漆。
局部木格栅饰面,地面装修为柞木地板。
舞台墙面为高档穿孔吸音板,面层喷黑漆饰面。
室内功能性用房装修介绍,(1)大小剧场观众门厅,门厅延续了大剧院建筑外观形式感,以白色为主基调,突出整体建筑的完整空间氛围,将室内装饰的痕迹减至最少。
色彩简约,材质统一,地面以浅色石材铺装,天花以GRG塑型面油白色涂料。
大剧场大厅墙面饰面为浅色直纹橡木(实木)。
灯光布置以“见光不见灯”的隐藏灯具式设计原则,同时各种设备的末端将巧妙地融入建筑本体之中。
室内设计亦保证空间不同观赏距离的视觉细部效果,让整体门厅散发出淡雅而持久的艺术魅力。
(2)小剧场观众厅,小剧场观众厅以更为先锋和实验性的姿态呈现出不同的气氛,清水混凝土造型墙面配合开放式天花钢架,将剧场主调调节得更为刚性化,区别与大剧场,同时小剧场舞台背面设有电动轨道平移背景隔断,需要时可打开隔断,将室外景观引入剧场,令观众得到独一无二的视觉感。
(3)演员休息,化妆、排练区,设计以满足各种演出以各种需求为目标,将专业实用、简约作为首要考虑目标,色彩材料较为统一,光影气氛以接近实际舞台效果为宜,舞台和声乐排练厅充分结合建筑及声学需求,以纯粹而连续的形式感构建出专业的排练场所。
(4)贵宾区,大小剧场贵宾区设有专门出入门厅和专属电梯,方案延续整体建筑的风格特征,结合国内外贵宾休息区的经验,塑造出艺术品位高雅的极简式贵宾厅。
门厅以石材和清水混凝土为主材,大小贵宾厅的天然木饰面和高档羊毛地毯为主,简约而大气。
(5)办公区,后勤办公区以强调实用为目标,统一材质和色彩。
从造型和材料的使用便捷性、耐久性,易于清洁维护为主要考虑因素。
公共走廊墙面为仿清水混凝土饰板,天花为钢网;办公区室内地面为深色地胶板,墙面为灰色涂料和木饰面文件柜,天花亦为钢网,别于普通商业办公室。
(6)主要服务功能概述,设计综合国际优秀歌剧院的服务特色,在主要公共空间内设置了实用而专业的服务功能,购票、旅游产品推广、剧前介绍、剧场导视(多媒体)、衣帽间、咖啡厅、纪念品小商店、固定展示区、临时展示区等等。
——舞台
舞台机械设计总体功能:哈尔滨大剧院主要由大剧场和小剧场组成,两个剧场功能各异,可以举办歌剧、舞剧、话剧、芭蕾、音乐会、综艺晚会、时装表演、颁奖典礼等众多艺术演出。
其舞台机械规模及设备配置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大剧场的舞台工艺设计和机械设备的配置与性能指标均满足各种大型戏剧、歌剧、舞剧、芭蕾舞剧、大型交响乐和大型综合文艺演出的要求,并具备举行大型会议或庆典活动的功能。
小剧场用于各种形式的演出,如小型歌舞剧、会议、宴会、话剧、戏曲、时装表演和产品发布等。
由于小剧场的高度有限,不能实现大型装景转换。
机械的设计仅是为了实现装台布置运行。
哈尔滨大剧院舞台灯光系统选用了美国ETC调光系统,该系统由灯光控制系统、控制传输网络系统、及舞台灯具系统、效果器材四大部分组成。
整个灯光信号分配系统,以太网络为基础,并符合ACN协议,在以太网路上传送各种信号,包括以太网信号、DMX输入及输出、手控、视频、反馈信号及设定功能等。
可以中央监控整个剧院,亦可以手提电脑插上任何一个以太网接口,作全网络功能监控或取得调光返错信息。
流动设备随时可以在任何网络节点插上而控制整个系统。
全电脑程序化场灯控制系统。
调光控制台:配置国际先进ETC综合控制台,设备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具备双机热备份功能。
调光柜采用ETC的ETC sensor +网络调光柜。
哈尔滨大剧院舞台音响使用功能:主要承接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型歌剧、舞剧、大型综艺晚会的演出并兼顾交响乐、室内乐、合唱等演出和会议的需要,具备承接国际演出团队演出的基本功能和条件,电声设计要求达到GB50371-2006文艺类演出一级标准;池座和一层楼座观众席为全阶梯形式,共21排,二层楼座共7排,三层楼座共7排,舞台上设升降舞台及旋转车台等机械化舞台;剧场主扬声器设于台口声桥及左右八字墙、台唇、乐池补声、环绕效果声、天花效果声等,均为暗藏式;音控室、灯控室设于池座后墙的中部;小剧场使用功能:主要满足话剧、室内乐演出,兼顾戏曲(折子戏)等功能的要求,电声设计要求达到GB50371-2006文艺类演出一级标准;观众席为全阶梯形式,共15排观众席前部设升降乐池,舞台上设升降舞台及旋转车台等机械化舞台;剧场主扬声器设于台口左右、台唇补声、环绕效果声等,均为明装式;音控室、灯控室设于观众席后墙的二层中部。
——获奖
1、荣获2012年度哈尔滨市“结构优质”奖。
2、荣获2012年度哈尔滨市“结构丁香杯”工程奖。
3、荣获2012年度黑龙江省建设工程“结构优质”奖。
4、荣获2013年度上海市安装行业协会“科技创新奖”。
5、荣获2013年中国钢结构金奖(国家优质工程)。
6、评为全国优秀焊接工程。
7、荣获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