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浪漫派”的理想之重申——沈从文佚文辑校札记
- 格式:pdf
- 大小:397.1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自然性”探究——以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例摘要: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达到高峰。
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奠定了白话小说地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小说创作方法和理念,由此开始浪漫主义文学初探,五四时期进入辉煌。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一方面借鉴西方传奇性、现代性,另一方面又吸收古典道家美学、禅宗美学、楚骚美学之内蕴,表现出“个人性”、“主观性”、“自然性”特点。
沈从文作为田园风格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主要创作时期在二三十年代。
他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创作,通过亲身经历,用平实冲淡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浪漫传奇、奇幻诡绝的故事,展示了湘西人民原始淳朴、强悍野蛮的民风,神性和人性的自然融合,对爱情、生命的思考。
四十年代沈从文开始靠拢“新月派”古典主义美学倾向,创作力明显减弱,建国后由于政治和自身创作困局双重原因停止创作。
中国浪漫主义也整体上自三十年代起走向凋敝,在新时代随着朦胧诗和知青小说回归。
关键词:浪漫主义自然性沈从文湘西世界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西方十八世纪末,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并发展到世界各国。
中国在五四运动后迎来文学现代化的契机,一批作家开始借鉴西方浪漫主义风格进行创作,同时赋予它深厚的民族特色。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有诗意的民族,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鼻祖,陶渊明归隐田园耕作写诗。
虽然儒家思想是历代之正统,然而老庄顺应自然率性而为在民间一直焕发勃勃生机。
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使得主观抒情性在西方虽然只是一个特征,在现代中国浪漫思潮中却成为最本质的显著特质。
而我认为作品最富有中国浪漫主义独特魅力的是以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为代表的自然性浪漫主义文学。
对自然性的崇尚,中西方在不同中又有共性。
《老子》阐述宇宙的本源是“道”,《圣经》宣扬上帝创造世界。
中西方宗教世界都不约而同地把自然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则,把想象中的神作为渺小的自己在宇宙洪荒中的精神寄托。
而对文学自然性的追随和探求,在西方以卢梭浪漫主义美学呈现。
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追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五四时期席卷整个文坛,更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影响了中国文坛的无数作家。
作为文坛极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沈从文既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又是田园牧歌式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吟唱者。
本人将通过对沈从文代表作《边城》的解析来阐释他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文学思潮之一,萌芽于20世纪初启蒙运动所造就的自由文化空间中, “五四”达到高潮,浪漫主义的发展大致沿着两条途径: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以朦胧诗、知青小说为代表。
这一系列的作品主张回归自然,寻求精神家园和自我的超越,是中国真正的浪漫主义文学,但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革命浪漫主义”,以及继而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这一系列伪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已经不是个性主义,而是某种程度的革命集体主义,不是真正的浪漫主义。
沈从文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作家。
曾志清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更多的论者则认定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
而他本人也自称30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是30年代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亲近乡土,略带忧伤与绝望的意味,讴歌田园生活,提倡回归自然,以理想和诗意来对抗世俗的生活。
(二)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最具代表的作品,塑造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边地。
实际上,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并非简单地对应乡土的现实湘西,是沈从文避开现实社会而创造出的一种近乎虚幻的事物,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二十年代初的作品,此前他只身一人从湘西混迹于北京,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已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为胡适、梁实秋等信仰自由主义的名人所器重,正是身名鹊起、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
笔者曾从心态的角度解读了沈从文自我标榜的“最后一个浪漫派”所蕴涵的美学特征以及这一心态与创作生态景观之间的关联①。
余尤未尽,本文想进一步从浪漫主义思潮演变史的角度再来看看沈从文关于“最后一个浪漫派”的美学意义,以及浪漫主义与大自然,与生态之间的关联。
一、浪漫主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运演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端的五四“文学革命”,被公认为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由于中国现代化启蒙的需要,也由于现实斗争功利性的束缚,再加上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积淀,在实行“拿来主义”,“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开放氛围之中,现实主义是倍受青睐,一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主潮,他们对浪漫主义不以为然,认为浪漫派惯于用冥想意绘的种种不确切的方法,作心灵的幻想与逍遥,不敢面对现实,其共同倾向是“浪漫主义对客观现实的拒绝”(霍依德)。
尽管如此,依然抵挡不了浪漫主义作为一种现代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对中国文坛的诱人呼唤,首先在五四这个大变革、大动荡、大冲撞的浪漫时代中神采飞扬,大放光彩。
第一阶段,以郭沫若的《女神》与郁达夫的《沉沦》为代表,树立起了浪漫主义在中国运演的两种不同的范式,刘增杰教授将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化特征概括为“自尊与自卑的共存”、“真诚与伪饰的交织”、“清醒与迷茫的渗透”2、可能是反抗封建的精神过于急切而缺少一种从容自如的气度,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印记,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具有相当的悬殊,在文艺表现上,则是极端的崇尚主观,极端的张扬主观自我,而放逐了一切形式规范,蔑视任何艺术技巧。
因此,回观五四初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可以说,影响很大,影响也很坏。
3、陈国恩教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说这好像一个人长期受到束缚,一朝获得自由,因缺乏思想准备和适应过程,反而会行动过火,举止失措。
浪漫主义这一“醉舟”(诺思普·弗莱)在语言文学的海洋里风雨飘摇,忽起忽落。
1925年的“五卅”使浪漫主义思潮在“方向转换的途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分化趋向最主流的是寻找联盟,与革命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成为最有“中国特色”也最具有时代特色的“革命浪漫主义”;另一类则主动退守边缘,对种种苦难采取“看淡”了的姿态,用一种达观宽容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重在对人类远景的凝眸,如沈从文、废名;或干脆扭回头,闭了眼,在幻想和朦胧中寻求情感的寄托与艺术的独立,像新月派徐志摩。
浅谈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
一、湘西系列——农村人性美的赞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的体现代表的是健康、完美的人性,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充满了鲜活生命力的乐园。
即使他的湘西系列创作中关于描写性爱的作品,都是如此有血有泪、自然而不低俗。
如《柏子》中, 水手柏子爱着一个妓女,愿意用性命换来的钱去和妓女相会,而且每月只有一次机会。
这篇文章中,只有真情的流露, 没有半点肮脏、虚假,展现了两人间朦胧而真挚的情感,很能反映他的自然人性的理想——即使是身处底层的水手、妓女,也有他们的真情。
但是,最能将湘西风土人情、人事命运、下层人物、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完美结合,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是《边城》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描写的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翠翠而最终导致的悲剧结局。
这篇小说以美不胜收的地域背景和淳朴的当地风俗展开铺垫:美丽的湘西小山城茶炯, 自然景物的旖旎秀丽, 当地风土人情的古老纯朴,首先把我们引进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
女主人公翠翠纯真活泼、美丽动人; 外祖父老船夫更是乐善好施、忠厚老实; 团总顺顺也是热情爽朗; 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摊送都正直善良, 且都对纯美少女翠翠一往情深。
作品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的交叉烘托,渲染出一种“桃源”式的农村生活情景, 在近乎理想化的虚化中表现了作者追求的人性美。
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文学理想的人性美的化身。
她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
鲁迅沈从文之民国浪漫作文在民国那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代,有两位文学大家,就像两颗璀璨却又风格迥异的星子,各自散发着独特的浪漫之光,他们就是鲁迅和沈从文。
先说说鲁迅吧,提到他,很多人可能会先想到那犀利的文风,就像一把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旧中国的种种弊病。
但你可别以为他就只有严肃的一面,在他的文字里其实也藏着一种别样的浪漫。
他写百草园里的斑蝥、何首乌,写那月下刺猹的少年闰土,那是他对童年时光的浪漫回忆。
那些记忆像是被封存在琥珀里的小昆虫,虽历经岁月,却依旧鲜活生动。
鲁迅的浪漫还在于他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
他看不得人们麻木地活着,于是拿起笔来,想把大家从那“铁屋子”里唤醒。
这种浪漫,就像是一个孤独的勇士,向着无尽的黑暗挥舞着宝剑,他知道前路艰难,却毅然前行,这是一种充满热血和激情的浪漫,是对民族、对人性深沉的爱所催生出来的浪漫。
而且啊,鲁迅的爱情也很有故事性。
他和许广平的结合,就像是在那个压抑的社会里开出的一朵倔强的花。
他们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互相理解和支持中携手前行。
鲁迅给许广平的信里,字里行间虽没有那种甜得发腻的情话,但那关切、那信任,就是一种独特的爱情浪漫。
再把目光转向沈从文。
沈从文就像是从湘西山水间走来的吟游诗人,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诗意的浪漫。
他写湘西的吊脚楼,那临江而建的独特建筑,在他的文字里仿佛是一个个娇羞的少女,静静地伫立在水边,等待着远方的来客。
沈从文自己也是个浪漫的人。
他对张兆和的追求那可是充满了文艺青年的执着。
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就像一只只带着爱意的鸟儿,飞向张兆和的心间。
他的爱是那么热烈又那么含蓄,就像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着无尽的温柔和深情。
这两位文学大家,在民国这个大舞台上,用他们的笔书写着不同的浪漫篇章。
鲁迅的浪漫像是那汹涌澎湃的大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沈从文的浪漫则似那宁静悠远的湖泊,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他们的浪漫不仅仅属于那个动荡的民国,也穿越了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在不同的文学风景里感受着人性、爱情、理想的美好。
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从其作品文本出发,以《边城》为例,通过剖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阐述其独特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浪漫诗情乡土中国反现代性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式崛起并取得全盛是在五四时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分化,并处于边缘状态,沈从文正是在这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沈从文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曾志清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杨春时和俞兆平都认为他是最接近经典的浪漫主义,而他也自称是30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
一、“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浪漫诗情”沈从文自称是“最后一个浪漫派”,《边城》可以说是一部浪漫主义田园诗的杰作。
小说写得精致、灵巧、含蓄、隽永,充满诗情画意。
①作者所描绘的边城茶峒,凭山依水,风景如画。
《边城》是一首浪漫主义爱情诗。
小说当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成为作者沈从文创作这部充满人性和抒情作品的载体,抒情就是这一部小说所要发挥出的目的。
因此,沈从文在这部小说中的叙事笔调,流动着并且倾泻出对于美丽、对于爱的一种咏叹和忧伤,使整部故事成为一部爱情的寻觅以及幻想的浪漫主义美学杰作。
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喜欢上了翠翠,以此作为故事的经线,而老船夫的关爱、撮合孙女的婚事等作为纬线,进而作者又推波助澜,让翠翠和傩送以及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起来,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乡镇爱情图景,其中又伴随着翠翠、傩送等人的内心曲折,表现出一种来自中国传统诗歌当中的隐隐忧伤,带着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感伤忧郁,抒发着各自心胸中的浪漫和伤感。
正如翠翠为新娘子摆渡的那一段,“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②从这一段就表现出一种纯情的遐想,对于幸福有着憧憬,这里面的感伤和浪漫主义的画面感,都生动地表现出来。
整部小说当中,都是围绕着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和展开的,小说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摘要: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主要有两大类别: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
前者的内涵侧重于对人类文明及科技理性发展所带来的负值效应的忧虑、质疑与抗衡;后者则把浪漫主义当成隶属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的一种成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30年代后的中国,政治学的浪漫主义排斥、取代了美学的浪漫主义,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
实质上,郭沫若与沈从文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界的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浪漫主义;美学;政治学;异化我国的文艺理论体系自20世纪初引进西方浪漫主义概念以来,对其内涵及功能等虽然屡有争议,但多局限在文学艺术的范围内,而未能从跨学科的角度予以鉴别,也缺乏从更宽阔的历史语境中作一番寻根溯源的考察。
因而,有关的论争往往是争而不决,论而无果。
最终仍然是各执一是,各立其说。
以至于在今天的一些教科书及论著中,仍然不时出现“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等提法。
惯例习俗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强大的,往往以一种无形的、不容置疑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思考与判断。
因此,从新的角度楔入,着重对中国文艺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两种浪漫主义体系――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进行一番深层的考察与对比,将有可能推进我们对浪漫主义问题的理解。
一、卢梭与美学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内涵宽泛的概念。
它的身上垒积着前人从不同立场、不同视野赋予它的东西,叠加着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思潮的要求与使命。
以至于一些学者发出慨叹:“什么是浪漫主义?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謎。
”正像对美的本质的追寻一样,在浪漫主义论题上,要想获得一个世上公众一致认可的、绝对精确的概念也是不可能的。
但不能由此而拒绝了相对性的界定,至少在学科域限上可以做出界分。
后者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界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我们从未明确地在这一向度上做过辨析的工作,我们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交织着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重内容,是政治学等和美学的混合体。
96美学2019/09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之一,诞生于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时代背景之中,在“五四”时期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分化并逐渐处于边缘位置,沈从文的浪漫主义创作观念就是生发在这一时期。
本文通过解析短篇小说《丈夫》来阐释沈从文独特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创作手法。
一、沈从文接受浪漫主义的契机说到沈从文接受浪漫主义的契机,首先要了解一下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912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地激发了资产阶级在中国投资办厂、振兴实业的热情。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后,民国初年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举措,民间投资实业的热情持续高涨,新兴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涌现。
这些企业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契约性的雇佣关系,这也使得宗族关系和传统价值观进一步解体。
19世纪末20年代初,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从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争巨大的破坏性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对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是一次彻底地颠覆。
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和失望情绪,且随着反科学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知识分子更倾向于对个体生命自由、健康文化的关注,以及对世俗人生的留恋,这些都是促使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沈从文出生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湘西,从小就受到湘西独特地域文化的浸润,这对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崇尚原始自然之美,富于浪漫和幻想,始终歌唱人性的美好。
正是这种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使沈从文终生都有抹不掉的“湘西情结”。
后来由于家境的败落,沈从文在高小毕业后就辍学参了军,颠沛流离的军旅生涯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湘西底层社会的各色人群,切身体会到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命运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