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2008年复旦考北大经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2008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胡梦萦45分钟的胡梦萦专访为大家勾画出一个文静、兴趣广泛、又不乏独立思考能力的——2008年北京高考状元。
主持人:各位腾讯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腾讯直播间,北京市高考成绩今天公布,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的嘉宾是北京的理科状元胡梦萦同学,以及状元的母校人大附中的沈校长,还有梦萦的母亲钟女士,首先请三位嘉宾和大家打声招呼。
沈校长:主持人、网友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教学副校长沈献章。
胡梦萦:大家好,我是08年理科状元,人大附中的胡梦萦。
钟女士:大家好。
主持人:梦萦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今年高考你考了多少分?各科是什么样的成绩?胡梦萦:总分是702分,语文是136,数学是145,英语是133,理综是288.主持人:你是什么时间知道高考分数的,刚知道分数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胡梦萦:大概中午十一十二点的时候,知道的时候挺开心的,属于发挥的挺好,但也没有说特别激动。
主持人:通过之前和你的老师交流,我知道你的成绩一直都还不错,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北京市状元,想象过成为状元的情景吗?胡梦萦:这个没有想过。
主持人:人大附中这么多年来培养出很多文科或者理科状元,甚至说人大附中有出状元的传统,所以想问一下沈校长,人大附中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样的?沈校长:我们学校一向崇尚素质教育,我们高一高二,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没有高考的概念也没有这个意识,老师们从来不会把高考放在前面说。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只是眼睛盯着高考,高考考什么我就学什么,高考不考我就不学,如果一个老师眼睛也是盯着高考,高考考我就讲,高考不考我就不讲,如果一个学校眼睛只盯着高考,我想最后的高考成绩绝对不会上去,我们崇尚的是素质教育。
高一高二我们是按步就班的,都开齐,开了一百多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修自己的科目,这样的话知识面比较广泛,基础打的比较扎实,高三来说就运用比较自如了。
”我的高三是蓝色的”主持人:很多人回忆起高三,都觉得是一段灰色,梦萦,现在你回忆起高三是什么样的心情?胡梦萦:高三是非常怀念的一年,用几个形容词的话,就是充实、快乐,可能会有一点累,但是这种累也是很快乐的累,不会觉得非常辛苦,学习也没有非常的重,主要是提高效率的问题,课余活动也都有,跟同学关系很好,平时自己也会有一些课余活动,所以高三这年还是很值得怀念,很开心的一年。
融的“发迹史”吗?复旦金融是隶属于经济学院的,也就是说和国外金融专业隶属于商学院有本质的不同,大家对比一下北大光华金融或者复旦管院财务金融系就很清楚了。
但这并不影响复旦金融的实力,复旦毕竟是江南第一学府,经管实力首屈一指。
宏观金融本来就有巨大优势,要发展微观金融也可以大力引进人才。
现在在复旦经院金融学科下面有不少老师,但注意,并不是说国际金融系的老师就一定是研究金融的,同理,其他系的老师就不研究金融了。
但还是从国际金融系说起吧,复旦国际金融是隶属于世界经济系下面的,大家都知道赫赫有名的”复旦世经帮“。
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本就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1992年,国际金融终于和世界经济分道扬镳了。
国际金融系的成立说明了复旦金融的一个飞跃,陈伟恕老师成为了第一任系主任,很多老师本来也就是从世经系过来的。
原来国际金融全国主要是南开大学的钱荣堃老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彪如教授名气最响,有“南陈北钱”的说法。
当然现在华东师大和南开由于种种原因地位都下降了。
复旦国际金融的名气应当说是由姜波克一手缔造,他从复旦世经毕业后远赴英伦,并于1991年拿到SUSSEX大学的博士学位,同时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经管类专业长江学者可是很少的,复旦经院除了姜教授,也只有张军教授和袁志刚院长了。
虽然2006年得一场抄袭风波让他...但人家就是名气响嘛~他的地位还是无法撼动的,而且无论是否抄袭,他的那本《国际金融新编》的确不错。
还有一位是胡庆康老先生,虽然人年纪大了但水平还是可以的,也做过一年国际金融系系主任(1999-2000),并于1981-198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经济系进修,主攻财政金融,回国后筹建国际金融专业。
他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还是蛮不错的,内容丰富。
以前复旦金融博导还有世经所的甘当善教授,研究货币经济和美国经济的,不过现在已经退休了。
至于再早一点的陈观烈教授和马之騆教授年代太过于久远,对现在复旦金融影响很小了,也就不多费笔墨了。
考研人的故事应届成功考取北大经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本科上海地区财经类院校,应届考北大经院431,初试400+,政治60+,英语80+,数学130+,专业课120+。
没有哪一门格外的突出,胜在均衡。
最惊喜在于专业课,考试最后合计35分的两道大题,我只写了些知识点,最后总分竟有120+,看来是胜在前面没有出错上了。
1、关于择校上海这边考北京学校的人很少,复旦在上海金融圈已经足够突出耀眼。
一开始我也是想报复旦,是实习去北大办了个活动被其学风吸引,才下定决心没有跟风。
最后看到复旦经院410分的复试线,万分庆幸。
所以择校在我看来,一定要适合自己,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就业倾向。
比如复旦适合学习扎实,文理兼修的同学;北大经院适合数理知识好的同学;北大汇丰适合英语口语好的同学;北大软微适合偏好金融工程的同学;人大适合数学不占优势的同学。
这些划分是根据身边同学的经验,有些主观个人判断,所以真正了解一个学校的考试特点还是需要大家自己去深入探索。
2、初试复习我初试的复习其实算不上扎实,正式开始已经是七月中旬,之前做实习只抽空看了数学李永乐全书的微积分部分。
开始复习后时间表如下:限了。
所以说一味追求每天十小时高效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方法要适合自己,让自己学习的时候能专注,不想学习的时候能快乐才是。
另外有课的同学也不用焦躁,我十一月还在上党课,担任小组长一路负责了全程的讨论、上课、答辩、写材料写评语。
我的观点是与其装模作样抓紧时间一心二用,不如把他当成一个放松的机会来享受,一下午其实也不过是一天复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玩玩手机就浪费了。
可能考完以后,你还要感谢这些必经的生活调剂,它充实了你单调的考研时光。
3、关于选书我用过的资料都写在了之前的表格里。
但参考之前,一定要看自己的能力水平来做选择。
为了避免误导,得承认我的基础不错,高中是在全国top10高中里的重点a班,大学期间虽不爱听课,但考前复习都一科一科认真学完了。
因此:(1)我的数学除了李永乐的全书(微积分+概率论)+线代讲义+660题来打基础,就只用了张宇的资料,但知乎里不止看到一次有人悔恨这个是空中楼阁,不适合自己。
“游学”从复旦到北大上课铃响,复旦大学“古典诗词导读”的课堂里挤进来一个男生,他背着双肩包,找到教室中间的一级台阶坐了下来,拿出一个厚本子放在膝盖上,腰杆笔直。
在这个课堂上,他的身影并不陌生,每节课准时出现,一节不落。
从哲学系张汝伦老师、中文系骆玉明老师,到管理学院谢百三老师,只要是在校内很“火”的课堂上,一定能看到他。
他叫樊羽,原是深圳某大学的本科生,18岁决定休学到复旦旁听。
两年间,从复旦到北大,他以“游学”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本科教育。
我怕学习热情会消失两年前,樊羽考入深圳一所大学,专业与金融相关。
他的数学底子不好,被调剂去学数理统计,有些头痛。
咨询了学长后,他发现,在这里读到毕业,工作后的薪水扣除深圳生活的高成本以后,所剩无几。
考虑到未来的生活,他的厌学之心更重了。
“最可怕的是,上了大半学期课以后,我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想学习了,上课和考试都可以敷衍,看不到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热情慢慢没有了。
人应该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但是如果现在就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那毕业以后肯定也不会自己找书去读了。
”看着室友打游戏、坐在课堂上发呆,时间匆匆而逝,他想逃走。
在上海转过一圈后,他决定去复旦旁听。
当被问及做决定时是否纠结过,他说:“没有纠结,你觉得别人为什么会纠结?”樊羽的小学和初中同学知道他的选择后,一点也不诧异,觉得这就是他能做出来的事。
小学五六年级,每次老师提问,如果大部分同学都选A,只有两三个选B,他一定是那两三个之一,“错的那两三个,是我;对的那两三个,也是我。
这不是故意的,我当时真的就是那么想的”。
从小父母对他的管教相对宽松,几乎每个假期他都不会老老实实在家待着。
记得有一年放假,他想起家里曾来过一个叔叔,住在他没去过的城市,就跟爸爸请示要去他家玩,后来联系了一下,就去了。
能出来“游学”,樊羽最感谢的人就是父母,他们在经济上支持他,容许他走自己想走的路。
虽然妈妈始终有些担心,但爸爸和姐姐坚决支持:“男孩子就是应该出去闯闯,见见世面。
独家王勇:在复旦经院读本科那些年遇到的“学术型”校友导读王勇博士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他于2000年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本文为王勇博士授权本站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复旦读96级本科时,我虽然是世界经济系的学生,却在经济系正式修过好几门课,包括当时还是研究生的陆铭教的劳动经济学、袁志刚老师的中级宏观与中级微观(那年张军老师没有教中级微观)、石磊老师的产业组织理论;旁听了一学期经济学院博士生的专题课(蒋学模、洪文达、张军等轮流授课)。
我们那届世经系最好的课程当然是刚从澳洲回来的韦森老师的比较经济学!那时我大三,上完了韦森老师一学期的课以后,耳濡目染,让我突然觉得当经济学家非常有意思。
精品课程还有华民老师的国际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谢识予老师的博弈论;尹翔硕老师的国际贸易概论也很不错,等等。
大三下学期,我的经济学启蒙恩师韦森告诉我北大有个叫CCER的地方。
因为我在两个系都上过课的缘故,所以给我写直升CCER推荐信的四位老师除了世经系韦森老师和谢识予老师(国际经济专业导师)之外,还有经济系的张军老师与袁志刚老师。
而与我互动比较多的“学术型”学生更多的却都是经济系的。
大四时我自学刚被翻译成中文的David Romer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后来发现翻译者苏剑竟变成我在北大CCER的师兄),该书前三章都是经济增长,自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直到现在仍不能自拔。
我学里面的动态优化相位图,还写了一个小模型,遂被陆铭引介给经济系的另外一位研究生宋铮,于是在复旦南区宿舍我第一次见到了宋铮及其室友赵扬,如今两位师兄都在香港......经济系的陆铭、陈钊当学生时联合创办了一份学术小报,该报成了经济学院本科生学术精神的传承体。
由该报我结识了同级经济系的张吉鹏、低两级的经济系师妹吴桂英、以及卢杨...... 记得再后面的经济系的钟宁桦、王伟等人也当过该小报的主编,后来也都成了我北大CCER的师弟,还有徐轶青。
北大经济学院经验我是应届毕业生,06年参加了,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回首开始准备的这段经历,我想有一些感受与心得可以拿出来分-北大经济学院经验我是应届毕业生,06年参加了,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回首开始准备的这段经历,我想有一些感受与心得可以拿出来分享。
首先,当时我也和大多数正准备的人一样,当确定了想考北大,以及想考北大的经济金融方面的时候,得知北大有三个类似专业的地方,中国经济中心,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
记得当时也曾困惑这三者的区别,以及究竟应该怎样选择。
通过一些询问和请教之后,我选择了经济学院。
中国经济中心非常棒,可说是经济学的留美预备基地,每年的学生中都有去美国名校不乏其人,而且可以说占中国经济类留美名校的相当大的名额。
而且,经济中心的硕士生为三年,在经济中心的学习可以让你学到的东西,有志于学术的同学,大可来此。
而光华之牛,中国人也都知道。
但是这二者都比较难考,首先数学是数三,数三要比数四难好些,甚至据说比数二还难考高分,其次,二者的名额都相对较少,比如经院今年考的招收了40人,而经济中心只有18人,至于光华,是分专业考的,招收的名额则更有限者,我觉得也是光华难考的重要原因。
经过权衡风险之后,我觉得凭自己的能力,靠经院更实际些,而且风险也更小些。
其次就是专业课的问题。
经院的专业课分为四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这四部分要分别复习。
微观主要看张元鹏的《微观经济学》把这本书看透,基本上够用了,在本科生的课堂上,还有另外一本英文版的教材,我也买了,但是感觉没有必要看,因为首先全英的看起来太花费时间,再说张的那本就够了。
另外可参看本科生的课件和课后作业题,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微观经济学的题有点偏,连续两年考公共产品的问题和博弈论的问题,与通常的重点有所不同,希望在复习的时候适当加以注意,不可漏掉。
宏观经济学,参考书是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个人认为,书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必要阅读,主要参考资料应该是张延的课件和课后习题,非常重要!一定要弄懂弄熟!另外,宏观还有重要的一部分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即戴维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第一章及其课后习题,在05年及以前考的基本都是课后习题的原题,但是在06年考了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也是造成06年专业课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考研调剂成功案例经验分享考研调剂成功案例经验分享考研调剂是我们的最后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可以参考一些成功案例经验。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考研调剂成功案例经验分享,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调剂案例经验:找对适合自己的调剂方法这里有两个案例:一个是调剂成功的案例,一个是调剂失败的案例,希望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对你有用的经验和教训。
案例一小曹: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二学生初次考研报考院校:北京大学小曹本科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就读,来自湖南益阳的他高中时是理科生,高考时被调剂到人大哲学院。
数理能力强悍的他除了将数理逻辑玩得很溜之外,还在数学系修读了数学的第二学位。
他报考的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世界经济学专业,初试405分,排名非常靠前。
由于北大经院的复试考察范围很广,同时需要修读哲学、数学、经济学三个专业的小曹精力实在有限,除了复习初试需要考察的宏观、微观、政经之外,对于复试需要考察的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等课程,他基本上一点儿也没有涉猎。
他的出局在在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
被北大拒之门外之后,小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通过各种方式调剂信息。
他先后向中央财经大学、农科院、暨南大学三所院校发出了经济类专业的调剂申请,最终获得暨大的机会并成功得到offer。
尽管高考和研究生考试都没有走出调剂的宿命,一向自信的他依然积极乐观,并在全力准备重新回到北京攻读博士学位。
案例二小萱: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一学生初次考研报考院校:厦门大学小萱属于典型的湘西女生,性格泼辣,风风火火,敢做敢当,但是有时候也有些过于单纯,对自己想要做考虑得并不周全。
第一次考研时她的初试成绩并不理想,离报考学校的复试线还有5分的差距。
面对这个成绩,沮丧失望的她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工作嫌没劲,调剂又说是鸡肋。
犹犹豫豫了半个月后,才开始寻找调剂信息,最终并没有等来面试机会。
第二次考研时,她选择了谨慎,在销声匿迹大约半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这所“千年学府”。
考研人的故事:北大经院金融考研经验分享,凡事重在与个人需要相符!1、择校择专业经过本科某985理工科,金融是热门跨考专业,并且喜欢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所以选择了跨考金融。
在择校方面,只考虑了清华和北大,并且纠结了很久很久。
从初试来看,清华选择题较多,考的东西太细,还有一道热点论述题要准备,并且信息不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
并且五道口的大题算错就得不到分,很大程度的拉开了分差(一题15分),粗心的同学慎选;相比清华经管改卷松很多,分数线基本一样,但是在深圳,并不想去深圳。
而北大经院和光华都是全部计算题,适合数理能力较强的同学,光华考英语一。
从复试来看,五道口有无领导小组面试以及随机问问题的面试,而北大经院是抽专业题目。
最后选择了北大经院因为本人从小偏科,数学较好,文科奇差,而且面试能力极差,大学也没有参加过什么比赛科研,简历一般。
相比抽题目面试较好准备。
四六级均400多飘过,对光华的英语一没有信心,容易被拉分,而英语二基本上都是80多,分差不大。
综合考虑,选择了北大经院。
建议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学校,如果面试能力强、能说会道、大学经历丰富的同学,可以选择五道口,因为五道口复试比重很大,初试只要过线基本上一视同仁了。
而且考北大经院的人数学普遍很好,根据18年的情况来看,如果20考研数学很难的话,我认为北大经院的数学均分是肯定会比五道口高的,远高于北大汇丰。
2、初试复习经过本人报的凯程半年班,全程跟着凯程复习的。
(1)政治政治从9月开始复习,马原看的张鑫老师,其他几门跟的徐涛老师,做了两遍1000题,也做了张鑫老师的900题,最后冲刺卷基本上能买的都买来做了,但是,只有肖四肖八比较好,其他的卷子选择题出的也太差了。
政治的时政热点一定要好好看!!!不止只有四个选择一个大题,很多毛中特的选择都是和时政结合的。
最后大题背的肖四,背的滚瓜烂熟上考场不至于会想不起来,本人自我发挥能力较差,所以建议文科不好的同学背熟一些,到考场上才能多写一点,不会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手。
励志考清华的故事励志考清华的故事励志考清华的故事励志考清华的故事范文6篇第一篇:《【考研励志故事】父母双逝兼职考研“励志哥”圆梦上清华》【考研励志故事】父母双逝兼职考研“励志哥”圆梦上清华据长沙晚报报道,父母双逝,孤苦的他边兼职边考研,在高强度学习与兼职状态中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近日,长沙理工大学能动学院2008级学生凌童收到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研究生录取单,长沙理工大学向全校3万多学子发出向2012年励志人物凌童学习的倡议书。
边兼职边准备考研“针对英语基础薄弱,我一是整篇整篇翻译雅思的阅读文章;二是把历年的英语真题至少研究了2遍,做了至少5遍。
为了应对清华的专业课,我每天下午都会拿出3小时进行考场模拟,每道题都详详细细写下过程,训练自己清晰的答题思路。
整个考研下来,我专业课就用了3本厚厚的笔记本,500多页。
”凌童向记者介绍他的学习过程。
与其他一心一意、把所有时间扑到考研上面的同学不同的是,除了复习外,凌童还同时做着兼职,即使是在考研复习最紧张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兼职。
“我周末的时候会比平常早起一个小时,去学校晨读的‘英语角’背背英语,然后坐公交车去兼职的地方。
晚上回来的时候就拿着随身携带的复习资料去图书馆复习。
”据他介绍,这种状态一直到考研之前,而从大一开始,他的兼职生活就没有断过。
发传单、打扫卫生、做家教、超市理货员、办公室助理、在工厂里面做工人等都是他做过的兼职内容。
苦难经历是他最大动力“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努力读书才会有出路,才会改变命运。
”凌童11岁那年父亲被查出肝癌,一年后,父亲离开了人世。
自此之后,他便开始了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
初中三年的暑假,他都通过卖冰糕挣钱来给家里减轻负担。
但是,当一切都变得基本安定时,厄运却再次来临。
2010年9月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
“父亲走后的那几年,我的努力几乎全部是为了母亲,我希望能让她过上好日子。
我就快毕业了,结果母亲走了。
我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却也让自己拥有了勇气、毅力和自强不息的决心。
本文件由北大燕园学思考研辅导整理,更多经验和资料请登录(按住ctrl,同时点击网址)北大法硕418分经验贴之详细版100018008292451 宋雨轩(燕园学思专属教师)418 70 84 135 129五一马上就到了,我的毕业设计也终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各种琐事也暂时先放在一旁,来给大家详细的谈谈我的初、复试的经验、教训、建议吧,希望能对后面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一、政治在所有科目中,政治是我答的最满意的一门,成绩出来也还可以(84),从投入产出比来看,算是我今年最成功一门科目了。
政治我是从9月开学开始学习的,那个时候刚好报了秋季的辅导班,一周讲一门,我就每周都随着进度看上一门,感觉还不错,比我的其他许多同学上的暑假班要来的有效率的多。
政治的整个客观题复习过程我只用了一本教材,也就是高教社的那本《大纲解析》。
个人感觉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解析满详尽的,排版等等方面看起来也很舒服,另外毕竟是指定教材,各方面说法也比较权威和全面。
好多人推荐看任的《序列一》,那本书也不错,但是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不够权威。
其实毛概、邓论等多选题,很多都是《大纲解析》上面的原话,有些题要么序列一上没有,要么序列一上说法和《大纲解析》不同,所以我十分推荐大家用《大纲解析》。
细想想,政治看大纲解析其实和专业课看《考试分析》是一个道理的。
《大纲解析》最大的缺点就是重点不突出,其实这完全可以靠自身来克服。
从看第二遍书开始,我们就可以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划出来,从看第四、五遍书开始,我们就可以把自己认为不会考的全部打叉叉划掉。
其实这样自己筛选出的重点知识比那些所谓名师给你指出的要靠谱和安心的许多。
我大约一共看了六、七遍的《大纲解析》,主要是我看书比较快,而且基本上只看自己觉得比较重点的地方。
其实我觉得看三遍就足够了,加之一定量的优质习题的练习和刻意的记忆,客观题拿40+没问题的。
我客观题拿了44分,不算太高,主要败在后期轻视了客观题(基本上12月中旬以后我就把《大纲解析》扔在宿舍了)。
北大经济学院2008年考研经历
3月31日,复试分数终于出了,整个人放松了下来,于是想把这几个月的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帮助.
我高中时是理科学生,高考时不幸被调剂到文科专业,我想通过考研换专业的想法由来已久.理工科是不可能了,就决定考经管.我本科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的学校一定要比复旦好,
否则不如不考.这样就只剩下北大经济学院、北大ccer、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可以选择了.我最终选择了北大经济学院,原因只有一条,它的复试是笔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确定因素.想想要是面试被刷,那真是欲哭无泪啊.
确定了目标就要开始努力.北大经院的初试科目是四门:政治、英语、数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对于政治,事后想来,过于轻视了,从头到尾都没认真背过。
复旦的本科政治课都是开卷,我基本每门成绩都是A,所以我对自己的答题能力过于自信,上了考场才发现开卷和闭卷真的很不一样,因为没有背,我对应该答几点都心中有数,但文字写出来,自己也觉得不确切.最终政治成绩72,其中客观题48,主观题只有24,一半分都没拿到.英语可能是边际产出最小的学科,我没花太多时间在上面,考研英语阅读比例很大,要注意分析历年真题的出
题思路.世面上的英语考研书很多题目和选项设计的很不科学,要按照真题的思路来,不要被
参考书弄得晕头转向.作文我建议不要背模板,改卷老师看得出来.作文考的是语言,只要内容不出大问题,语言不要错误连篇,分数应该不会太差.最终英语成绩79,只能算不好也不坏.数学则一定要花一番功夫.我是在暑假开始第一轮复习的,虽然我的专业是文科,但我和选修过
和理工科同学一样的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成绩都是A,所以基础算是不错,但毕竟已经两年没碰过数学了,生疏是难免的.第一轮我把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做了一遍,虽然考的是数学四,但我用的是数学一的,毕竟体系完整一些,对理解问题有帮助.这一遍
复习完,我就开始做历年真题和世面上的模拟题,每星期2到3套,一直到考试.每套题我给自己限定的时间是两小时,刚开始不够用,到后来熟能生巧,就够用了.我考试时1小时40分完成,重做一遍到2小时45分,没有发现错误,最终成绩也一如预期,150分.考研数学和高考不同,技巧考得少,都是常规题,只要做到概念清楚,熟悉每类题型的解题方法,运算准确迅速就可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复习首先要找好复习资料,我在这方面走了弯路,直到10月份才算收集齐材料.微观经济学用张元鹏2007年出的书,宏观经济学张延的课件就可以,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用崔建华的书,社会主义部分我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微经、宏经、资本主义部分,感觉答得还算可以,社会主义部分那37分,我完全就是在乱答.最终成绩出来只有103分,比最高分整整少了30分.总体来讲初试专业课内容并不多,而且一些往年试题还会重复出,但政经社会主义部分难以把握.
1月20日考完便是漫长的等待,3月12日下午初试成绩公布,我总分404.第23名,可以复试.复试定于3月22日进行,还有10天不到,而我复试的准备还完全没有头绪.1月20号前,完全没看复试的书,20号后,由于不知道能否复试,也只是大略看了一遍,初试分数出来后,闭关8
天看书.复试四门课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一张试卷100分,每门25分.
我用的教材是国际金融吕随启07版的,国际贸易李权的,财政学刘怡的,货银易纲的,感觉考试内容,这些书够用了,但毕竟看的时间短,没有完全掌握.3月22日,首先是全校统一的听力,5题单句,15题短对话,10题长对话,试卷上只有选项没有题目,音响效果不好,但题目不难,结果我对了28题.半小时休息后开始考专业课,时间3小时,这之前会重填专业志愿,考试过程中进行证件和资格审查.3月31日,成绩公布,复试专业课78分,总成绩第10名.
作为应届毕业生,考研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校园招聘会的旺季正是考研最关键的时刻,很难想象一个天天去赶场面试的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但是又不得不为一旦考研失利而寻找后路.考研过程中,我还参加了12月份的国家公务员考试,1月份的上海公务员考试,3月1日的国家公务员面试,3月9日的江苏公务员考试,3月24日的上海公务员面试,一路走来相当辛苦,同时也分散了考研的精力.庆幸的是,我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最后,祝愿今后考研的人们努力都能得到回报,考上理想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