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5篇范例)第一篇: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关注不够,认识不足。
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教师、家长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
在现代社会,身与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主要特点:(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
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填空题:1、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生理解剖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素质,它不能认为是“与生俱来”的东西,2、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它保证了物种的共性,遗传素质的差异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生物基础,它让个体在发展中与众不同。
3、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就是我们所谓的年龄特征。
4、洛伦茨有关“印刻”的理论实际展现了心理学研究中对“关键期”问题的早期探讨。
5、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显著的心理转折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3岁危机”、“7岁危机”和“少年危机”。
6、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7、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学习的关键期。
二、判断题:1、只要教育得当,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也会有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
2、生理成熟主要依据有机体的遗传素质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不需要经过特别的训练和学习,如身高、体重、走路等。
3、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告诉我们,教育不能过分超前,身心发展的成熟是我们进行恰当教育必须考虑的前提。
4、染色体异常是在遗传过程中,其中一对染色体多了或少了一个染色体,从而产生的遗传性缺陷。
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先天缺陷,又称为先天愚型、伸舌样白痴。
三、名词解释:1、遗传——父代把自己的生物特性通过基因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2、生理成熟——指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生理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自然成长。
四、简答题:1、请简要阐述一下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
答:教育是社会环境因素中较为独特的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引导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
2)教育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
3)教育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基本条件。
4)教育的主导作用是以教育的适当性为前提的。
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练习题: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练习题: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二)单项选择题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程导学大纲责任教师谢兆勤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科学;3.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4. 有的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定。
我们的观点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观点的根据1.反映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把个体从一个生物的实体发展成为社会的实体。
也就是把一个新生婴儿的生物个体,经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经验传递实现的,通过教与学的人际交往实现的。
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2.反映教育的结构系统(1)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
(2)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3)接受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4)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1. 基本理论2. 学习心理学3. 教学心理4. 群体心理5. 个体差异6. 学生心理健康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8. 教师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开创阶段2. 发展阶段3. 成熟与完善阶段(一)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学记:喻的原则2.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79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
本课程重点介绍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考核知识点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5.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目的要求。
7.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8.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9.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考核要求识记概念: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法。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及研究原则。
了解五种常用研究方法的特点。
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考核知识点1.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2.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表现。
3.促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
4.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5.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6.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7.小学儿童的认知差异。
8.小学儿童的人格差异。
9.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
考核要求识记概念:认知、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偶发现象、思维、情绪和情感、社会性、社会认知、个体差异、认知风格、人格、气质、性格了解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表现和促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解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着重理解小学生的注意、记忆、言语、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皮亚杰的思维发展四个阶段。
理解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理解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包括(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如赛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阶段。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的特点与同伴团体的特点及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师生交往)理解小学儿童个体差异的表现,包括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以及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认知风格差异。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发展的特征
儿童在经过了婴儿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以后,逐渐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
这个阶段在生理上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变化不明显,其身体发展会出现相对平缓的状态。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1)感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
(2)知觉从笼统的、不精确性向精确性发展;
(3)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2.注意发展的规律
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
(1)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
(2)注意集中的时间比较短;
(3)注意的广度小,分配能力比较差;
(4)具体、直观、新鲜的事物易引起儿童的注意。
3.记忆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特点是由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向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抽象识记发展。
4.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一,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第二,小学儿童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第三,小学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第四,小学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5.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
(2)友谊感逐渐发展。
(3)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4)情绪、情感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
(5)情绪的调节能力得到快速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2.在小学生的各生理系统中,发育最早的是()。
A.身高体重B.骨骼肌肉系统C.循环和呼吸系统D.神经系统3.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B.注意能力不健全C.记忆能力不深刻D.思维能力有欠缺4.(2013年真题)在儿童的认识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
A.感知觉B.注意C.记忆D.思维5.下列不属于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的是()。
A.在教学的影响下,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B.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发展C.在整个小学阶段内,教学的抽象性是引起儿童注意的重要条件D.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6.在小学课堂上,对于低年级儿童讲授重难点知识的时间应把握在()。
A.15~20分钟B.25~30分钟C.30~35分钟D.35~40分钟7.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A.符号记忆B.抽象记忆C.命题记忆D.形象记忆8.小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出雷锋叔叔的模样,这属于()。
A.幻想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空想9.小学生的想象多属于()。
A.空想B.创造性想象C.再造性想象D.批判性想象10.(2012年真题)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时期是()。
A.6~7岁B.10~11岁C.7~8岁D.12~13岁11.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感到无比兴奋,内心充满轻松愉快的体验,这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幸福感12.王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
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小学生是指年龄在6-12岁之间的儿童,这一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着从幼儿期到儿童期的过渡,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一、身体发展特征1.生长迅速:小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非常迅速,每年平均增长7-8厘米。
他们的四肢逐渐变长,骨骼也在不断发育。
这一时期是孩子身高增长最快的阶段。
2.运动发展:小学生的运动能力显著提高,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例如跑、跳、投、接等。
他们的精细动作协调性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能够更好地控制手指和手臂。
3.牙齿替换:小学生的乳牙开始脱落,换出恒牙。
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到11岁左右。
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加关注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二、智力发展特征1.学习主动性增强:小学生开始具备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渴望获取新知识。
他们对于学校的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并完成作业和课堂任务。
2.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记住知识和信息。
他们开始能够有序地组织、分类和记忆学习材料。
3.思维逻辑能力增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得到明显发展,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思考。
他们逐渐能够理解抽象和具体的概念,开始善于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三、情感发展特征1.自我意识加强:小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身体和行为,并与他人进行比较。
2.社会性情感发展:小学生对集体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需求增加。
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能够与同伴进行友好互动,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3.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应对挫折和压力。
他们开始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四、社交发展特征1.同伴关系加强:小学生的同伴关系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他们更加喜欢与同龄的朋友一起玩耍和交流,逐渐从家庭向外界扩展社交圈。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1.小学儿童身体发展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和表现?儿童在经过了婴儿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以后,逐渐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大多数的6—10岁儿童身体发展便出现了相对平缓的状态,所以小学5、6年级之前儿童身体一般是稳步向上发展的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表现在:(1)身高和体重。
身高和体重同时标志着儿童内部器官,如呼吸、消化、排泄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的发育情况。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较以前明显提高。
(2)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和神经系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脑和神经系统发展的主要体现在脑重量的增加、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电波的改变上。
从大脑皮层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小学阶段,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
大脑皮层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这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习和生活任务提供了基本保证。
(3)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等。
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随着骨骼的增殖,小学生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而且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发生。
伴随着整个身体的增长发育,小学儿童心、肺的重量和容量也继续增大。
但是,小学生的身体还相对比较脆弱,过于激烈的运动会导致其心、肺负担过重,成人要注意保护。
2.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
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小学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而且儿童的活动量又大,所以能量消耗比成人大得多。
为保证身体发育,他们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以补充能量消耗。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食物营养的三种基本成分。
睡眠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保证体力和精力恢复的重要条件。
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10小时。
为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的晚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小学阶段正处在身体的生长发育期,这时期身体的可塑性最大,因而运动对身体发展的作用最大。
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其中包括人体新陈代谢机能的发展,肌肉和骨骼的增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组织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视觉、听觉等感官以及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3.认知的概念和小学儿童认知发展有何特点?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在小学阶段,重点分析小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的发展。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
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
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
(2)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根据记忆活动有无目的性,可以将记忆划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能够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作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
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但一般来说,幼儿阶段无意记忆占优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小学一到三年级,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到了小学高年级(4—6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识记的发展,4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的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识记的成绩,记忆中的偶发现象也开始减少。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是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划分出的记忆类型。
形象记忆中保存或再现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它具有直观、鲜明的特征。
抽象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的形式对思想、观念的记忆,它具有概括性和逻辑性。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上,二者占优势的情况不同。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是两种不同的记忆方式。
机械记忆是指识记材料之间没有意义联系或学生没有理解和把握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单靠重复背诵的记忆方式。
意义记忆则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意义记忆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复述、组织等)来促进意义记忆,同时,记忆方法和策略的掌握对提高小学生的记忆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发展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皮亚杰把人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详细内容见教材)。
小学生恰恰处在皮亚杰所讲的具体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4.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有何特点?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儿童情绪的稳定性,使小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的课堂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了他们与同伴的友好相处。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不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5.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有何特点?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集中表现在:(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一是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二是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如赛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阶段:未形成友谊阶段、单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A.亲子交往。
儿童入学以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为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时间、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有所改变。
在交往时间上,与学前期相比小学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相对减少,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程度减弱。
在交往内容上,小学儿童的父母更多关注孩子学业和品德。
如辅导学习、检查作业,与孩子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讨论日常行为举止的适当性等。
在交往方式上,父母的控制性在小学阶段开始减弱,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做决定,6岁以前儿童的大部分事情是由父母决定的。
B.同伴交往与同伴团体的形成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
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
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又被称为“帮团时期”。
小学时期的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具有或明或暗的行为标准;在共同目标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
这种组织的结构可能是松散的,也可能是严谨的。
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表现为: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学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合适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同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C.师生交往。
师生关系是小学儿童面对的又一种重要社会关系。
小学儿童特有的社会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与教师的交往方式。
刚刚跨入学校大门的儿童总是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
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
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随之增长。
而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影响着他们对教师的反应。
6.小学儿童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1)认知差异。
包括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