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鸟王与仙鹤骨笛
- 格式:pdf
- 大小:924.40 KB
- 文档页数:6
鹤骨笛阅读理解一鹤
鹤骨笛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主要由鹤的骨头制成。
它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用于祭祀、庆典和舞蹈等场合。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鹤骨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从那时起,鹤骨笛在中国音乐史上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鹤骨笛的声音清脆悦耳,富有层次感。
它发出的音调高低取决于鹤骨的质量和制作工艺。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鹤骨笛能够发出更高音调的音符。
在中国古代,鹤骨笛不仅是一种乐器,还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只有高贵的人物才能拥有鹤骨笛,这也表明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和造诣。
如今,鹤骨笛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许多地区的音乐人仍然在制作和演奏鹤骨笛,并致力于保护和发扬这种古老的乐器。
鹤骨笛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乐器。
它的声音不仅悦耳动听,更代表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偏僻.(pì)龟.(jūn)裂恬.(tián )静戛.(gá)然而止B.冗.(rǒng)杂亢.(kàng)奋翩.(pián)然销声匿.(nì)迹C.礼数.(shuò)斡.(wò)旋连翘.(qiáo)黄发垂髫.(tiáo)D.归省.(xǐng)溯.(sù)徊沙砾.(lì)悄怆.( chuàng)幽邃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装置目空一切梁山泊追本溯缘B.慧星天衣无缝雷音寺海枯石烂C.震撼大彻大悟华容道人情世故D.好歹草长莺飞巴蕉扇叹为观止3. 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A.《社戏》的结尾写道“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是因为那夜的戏唱腔宛转悠扬,表演精彩纷呈,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好看的戏,表现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留恋之情。
B.《回延安》具有鲜明的陕北民俗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陕北特色,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具有陕北特色,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还有一些打上了革命记号的新民俗,比如“红旗飘飘把手招”等。
C.《大自然的语言》堪称是事理说明文的典范。
文章中既有生动典雅的文学语言,如文章第一自然段对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风景如画;又有准确严谨的说明性语言,如“早10天左右”的“左右”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D.逻辑顺序一般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性质到作用等等。
一篇文章无论采取什么说明顺序,都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和事理的规律,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声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
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
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
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
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直到今天。
(中央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丁晓逵,此段采访为演示现代、一千年前、九千年前的笛箫声音。
)丁晓逵一直珍藏着一支仿制的骨笛,它的范本,就是七千八百到九千年前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1986到1987年,在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20多支这样的骨笛,这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乐器了。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以吸引猎物;慢慢地,狩猎之后的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了乐器;再后来,人类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在这些贾湖骨笛中,从最早的五孔,到后期的七孔甚至八孔,正反映着这种文明的进化。
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来传入的,而七孔的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发出近似今天的七声音阶,这也让很多研究者改变了对中国古音乐的看法。
而要在仙鹤翅骨这样不规则的管子上找到吹孔的完美位置,狩猎的原始人必须一点点尝试、修正。
直到今天,顶级的笛箫调音师都在用这种传统的方法。
九千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
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箫的大家族。
今天,在丁晓逵以及更多的中国音乐家这里,这些来自几千年前的乐器,也具有非常现代的表达。
只是贾湖骨笛的影子也许一直在背景处低吟着历史的回声。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各式各样的骨骼遗存很常见。
骨骼遗存再好不过地昭示了尘封的历史。
当其从土里显露之时,人们不禁感慨历史是那样的残酷,又是如此神秘。
对于考古学家而言,骨骼(包括人骨与动物的骨骼)不只是一堆朽骨,其中保留了大量已经消逝的体质、文化、宗教、经济、生产、艺术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极为重要的考古学材料。
骨骼呈现在考古学家面前的形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尸体自然腐化而现出的骨架;有些是经过某种仪式活动,如杀牲祭祀而现出的或完整或残缺的肢骨;有些是人类制作的形制精美的骨器,不一而足。
考古学家透过这些骨骼遗存来重建古代的自然环境、社会组织、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古代人类的行为。
所谓“一叶知秋”,一骨又何尝不可以知过去呢?当然,利用考古发现的骨骼遗存来重建古代社会的若干面相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
我们以舞阳贾湖出土的龟甲和骨笛这两类骨制遗存为例,来谈一谈龟甲代表的龟与骨笛指向的鹤背后的文化从舞阳贾湖的龟甲与骨笛说起文 / 金茜 徐峰安阳殷墟出土甲骨古人相信龟鹤是具有灵性的动物,而用这类灵性动物的骨骼制作成器物,显然别有深意,即利用它们灵性的力量来满足人们特殊的需求。
舞阳贾湖遗址中拥有龟甲和骨笛的墓主,显然都不是等闲之辈。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出土七孔骨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骨骼的力量属性和先民对其的利用,以及其中所呈现出来的骨骼的力量。
舞阳贾湖的龟甲提到考古发现中龟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安阳殷墟出土的龟腹甲,用龟甲占卜在殷商时期大盛。
然而龟卜传统非一朝之功,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显露。
考古学家曾经在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大量龟甲遗存,高广仁、邵望平两位先生精辟地指出这种现象属于“龟灵”崇拜。
黄淮地区较早使用龟甲随葬的现象可以追溯到舞阳贾湖遗址。
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龟甲,除了在废弃堆积和填土中发现食用后的碎片外,考古学家在墓葬、房基和灰坑中也发现较多保存完整的龟甲。
据统计,共有23座墓葬随葬龟甲,其中有13座墓葬是成组随葬龟甲,出土时皆背、腹甲扣合整体置于墓中,并且龟甲内大多装有数量不等的石子;单个随葬龟甲的仅341号墓(M341)一座;其余9座墓葬皆是随葬龟甲碎片。
一、《如果国宝会说话》声音形态建构声音形态建构是音乐编辑根据声音的风格、样式,同时按照总体设计概况对每个场景,乃至每一文物的声音、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设计,将上述声音的构思变为现实的可行性,更着重于如何通过声音客观特性的控制以满足听感要求。
[1]对文物进行展示和研究,既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也是对文化自信的直观表达。
[2]《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声音景观具有历史厚重感,文物神秘感,而作为传播符号的声音不仅要符合当下潮流更要保存文物原本的声音特性,将物质上的声音与文物内在的声音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声音形态建构。
(一)基调音基调音又称为背景音,描绘特定空间声音的基本特色,而且也是标志音和信号音的声音背景。
[3]文物的特定空间主体宏大,内容广博、题材丰富。
例如,文物类纪录片《国家宝藏》庄重典雅,《故宫100》平稳恢弘。
《如果国宝会说话》自然脱离不了表现文物这一大背景下的致远纮深,第三季中25集的文物介绍共使用100多次的背景音转换,平均一集影片就有4次配乐转换,其中至少有2至3次采用恢弘、悠扬、神秘的音乐风格。
尽管《如果国宝会说话》在音乐使用上更具灵活性和多元性,但每一集在恢弘背景的影响下依旧保持主流风格,其中个性配乐如表现唐彩绘十二生肖俑以摇滚乐的方式,兽首人身配上隐秘的空间,给人一种惊悚的感觉;而在介绍十二生肖俑的画面时,引入乐曲《难忘今宵》,让氛围逐渐变得轻快,这些不仅拉近了文物与受众的距离,还借音乐的样式与受众更好的沟通。
(二)信号音信号音在文物类纪录片中被称为音效,《如果国宝会说话》在画面中运用相对应的音乐和音效,使国宝更具灵气,展现出文物完整的立体形象。
现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25集为例,将音效概括为环境音效、人声动物音效和其他音效三种形式进行分析(图1)。
音效不仅是画面的一种补充,更是对文物内在世界的刻画,纪录片主题的升华也离不开音乐的运用。
音形统一、声情合一,音效和画面的相互结合使文物发出“自己”的声音。
[转载]散落在民间的珍宝收藏古乐器之骨笛谁也没有能力永远拥有它们,只是替我们的子孙代为保管一段时间,而只要拥有这短短的时间,我们就足够幸运了……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在他们的生活用具上,奏出了有节律的音响。
于是,出现了最早的乐器。
能够流传下来的,很多是石制、陶制和一部分骨制乐器。
因为年代久远,大多腐烂不存在了。
让我们在极少数流传下来的远古乐器身上,找到岁月的印记。
九千年文明的使者之骨笛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铭刻着距今7800年至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改写了中国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的贾湖骨笛。
这30多支用丹顶鹤翅骨(传说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制成的竖吹骨笛。
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2000年3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兴华先生以《中华音乐文明九千年》为题,在德国举行的世界古代乐器研讨会上宣读了骨笛的研究成果。
然后当场又将这支历经8000多年岁月的骨笛吹响时,大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国外新闻机构用多种语言和文字进行了报道。
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为中华文明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国宝大观》一书的选录中,从全国十万件一级品中选录的600件之一,就有贾湖骨笛,可见其珍贵程度)正是这些源源不断传来的消息,引起了收藏界的有心人内蒙古赤峰市民间骨器收藏家东胡先生的注意。
赤峰市博物馆藏有兴隆洼文化时期的五孔骨笛,东胡先生亦端详过无数次。
机会来了,1994年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三座店村农民在植树造林时发现了一支深黄色骨管,是飞禽类的肢骨制成,已经石化。
长约15厘米,外径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离的5个音孔,音孔直径约0.3厘米。
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东胡先生根据所掌握经验,认定这也是一只骨笛。
但是当时他的资金周转正有些困难,这伯乐就将这只骨笛推荐给其他几个藏家,均未被看好。
镇馆之宝之骨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这支贾湖骨笛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专家点评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
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鸟王”传奇:“鹤骨笛”奏响一生爱鸟情2006年7月12号,在拉脱维亚举行的波罗的海第七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
一位来自中国的民间艺术家站在露天舞台中央,手持长笛,对台下四万多名观众饱含深情地说道:“在中国,曾有一位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掉进了沼泽,这只丹顶鹤后来因过分思念恩人,郁郁而死,我这只笛子就是用这只多情的丹顶鹤的腿骨做成的。
我要吹着它讲述一段真实故事,以此怀念这只丹顶鹤和这位为鹤而献身的女孩。
我总想,人与人的关系同鸟儿一样多好,鸟儿飞来飞去不用签证。
”当翻译把他的话译出后,掌声热烈响起。
接着,他用手中的“鹤骨笛”表演起自己独创的鸟语联奏曲,顿时,整个会场鸟雀欢鸣,犹如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
在近5分钟的表演中,观众鼓掌达20多次,完全被他的绝活征服了!他就是中国“爱护自然,保护鸟类”环保公益行动的倡议者、被誉为“中国鸟王”的阎福兴——一个真正进入鸟类世界、能与鸟儿对话的人!从小,他就把鸟儿当作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与鸟儿结下不解之缘。
长期以来,他一直从事着爱鸟、护鸟的事业……命悬一线,鸟儿报恩救了少年命1954年正月初六,阎福兴出生在辽宁省锦西市(现葫芦岛市)兴城三道沟乡的一个贫寒农家。
家里姊妹六个,父亲一人工作,一家生活非常困难。
念完小学二年级,身为兄长的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当起了放羊娃。
9岁那年,一个夏日午后,阎福兴跟往常一样在山坡上放羊,突然听到一阵急促、惊恐的鸟叫声从茂密的树林中传来,他握着羊鞭朝林中飞奔而去。
四处一看,发现一条蛇正企图袭击树上鸟巢里母鸟护着的几只小鸟,一只公鸟正从枝头上往下俯冲,像是准备与蛇展开大战。
这是一条绿身子、红脖子的蛇,约有1,5米长,当地人都叫它野鸡脖蛇。
情急之下,阎福兴挥动手中的长鞭,把蛇甩到了地上,再用树枝挑到远处。
两只大鸟的叫声随即缓和了下来,双双守候在鸟巢旁,几只小鸟从父母那里得到解除警报的信息后,又开始叽叽喳喳叫起来。
就在阎福兴准备回头照顾羊群时,那两只大鸟先后飞到他头顶上亲切地叫了两声,好像它们知道是阎福兴救了它们一家,像在说谢谢,又像是说再见。
鹤骨笛阅读理解鹤骨笛,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乐器,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
本文将以鹤骨笛为题材,带领大家了解这种独特乐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并配以阅读理解题目,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鹤骨笛的起源鹤骨笛,又称骨笛,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一种用鹤类鸟骨制作的吹奏乐器。
据考古学家研究,最早的鹤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鹤骨笛的制作工艺独特,音色清脆悠扬,富有神秘色彩,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鹤骨笛的制作工艺1.选材:鹤骨笛的制作首先要选用合适的鹤类鸟骨,一般以丹顶鹤、白鹤等大型鹤类为主。
选用的骨材要求质地坚硬、色泽洁白、纹理清晰。
2.制作:将选好的鹤骨锯成合适的长度,然后采用烧制、打磨、钻孔等工艺,制作成笛子。
鹤骨笛的制作过程要求精细,每一道工序都需严格把控。
3.调音:制作完成的鹤骨笛要进行调音,以保证音色的准确和音域的宽广。
调音过程中,制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音乐素养和经验。
三、鹤骨笛的文化内涵鹤骨笛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仙乐”。
古人认为,鹤骨笛的音色可以沟通神灵,驱邪避凶。
鹤骨笛还常被用于宫廷雅乐、祭祀仪式等场合,象征着吉祥、和谐、美好。
四、阅读理解题目1.鹤骨笛起源于哪个时代?2.鹤骨笛的制作选材有哪些要求?3.鹤骨笛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哪些象征意义?4.请简要描述鹤骨笛的制作工艺。
五、答案1.新石器时代。
2.要求质地坚硬、色泽洁白、纹理清晰的鹤类鸟骨。
3.象征着吉祥、和谐、美好,被誉为“仙乐”。
4.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制作和调音,要求精细,每一道工序都需严格把控。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大家对鹤骨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鹤娘”徐秀娟与《一个真实的故事》(2008-12-26 15:36:11)转载▼标签:丹顶鹤骨笛毛子鹤场徐秀娟扎龙情感分类:情感1990年第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初出茅庐的朱哲琴以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亚军,并且一夜成名。
当年她所演唱的那首很细腻柔美的歌曲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和震撼,也传唱了很长的时间,想必到如今很多人都还记得,那的确是一首很独特的歌。
江苏盐城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湖心岛上有一块小小的墓地,墓碑上的这个名字-徐秀娟正是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丹顶鹤女孩的原型,今年距她去世已经整整二十年了。
1987年9月17晚6点,在保护区的一条小河边,徐秀娟的尸体被前来寻找她的同事们打捞了上来。
徐秀娟同事:飞掉以后,她非常着急,她回去找,找不着,早上不吃早饭,中午也不吃中饭,晚上就是弄两个油条和大饼,晚上又不睡觉。
第二天也没有找到。
当天晚上好消息传来,保护区附近的一户百姓抱到了这只天鹅,徐秀娟马上叫两个男同事连夜去取天鹅,然而留在鹤场等待天鹅归来的徐秀娟仍然急得坐立不安。
徐秀娟同事:9月16日天有点凉了,晚上八九点钟,我们再到鹤场周围看看,防止它飞回来,她说好像听到天鹅叫声了,我说没有啊,她就是梦幻,脑子想这个天鹅。
徐秀娟坚持自己真的听到了天鹅的叫声,骑上自行车,奔进了夜色中的茫茫芦苇荡,同事陈兰决不会想到这竟是自己和徐秀娟的诀别。
后半夜,两个男同事匆匆抱着天鹅返回,然而此时大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徐秀娟了,17日下午同事们在一条小河边发现了她放倒的自行车和上衣。
徐秀娟同事:她自行车和衣服放在岸上,当时有一个路过的人说我们看到有一个女的在这游泳,但是游过去没游过去他就不知道。
后来我们一想,肯定在河里,自行车跟衣服都在那个地方。
她过了河,如果回来,应该把这些东西都带回来的。
但是她人就没有回来。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这是那首很多人都熟悉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女大学生徐秀娟为救一只丹顶鹤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