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第3节汽化与液化word教案(6)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6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2.3汽化和液化一、教学内容1. 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现象,以及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
2. 液化的概念和液化的方法,如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 汽化和液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现象,掌握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特点。
2. 使学生了解液化的概念和液化的方法,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现象,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特点。
难点:液化的概念和液化的方法,以及汽化和液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夏天,为什么我们要喝冰镇饮料?(引导学生思考液体蒸发吸热的现象)2. 知识讲解:(1)蒸发和沸腾:介绍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现象,解释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特点。
(2)液化:讲解液化的概念和液化的方法,如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 实验演示:(1)蒸发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蒸发现象。
(2)沸腾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4. 随堂练习:(1)蒸发和沸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汽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吸热?5. 课堂讨论:讨论液化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6. 板书设计:汽化和液化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同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
汽化吸热。
液化: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液化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7. 作业设计:(1)液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2)列举生活中利用汽化和液化现象的实例。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现象,了解了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特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2.3汽化与液化》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2.3-汽化与液化》教案新课
一、冰雾霜的形成,
(一)雾与液化
讲述: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固,在通常的情况下,冰的熔点为0℃,在0℃时,冰,水,水蒸气共存,高于熔点,冰变为水,低于熔点,水变为冰。
水的低于熔点,水变为冰。
问:同学们思考: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有什么关系呢?
讲述: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非晶体由于没有熔点,所以也没有凝固点。
引导: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13面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冰雹的形成过程。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图10-28所示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问:这个实验里面有几个物态变化过程?
你体验到哪个过程吸热?哪个过程放热?
问:生活、生产中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二)雾与液化
讲述: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问:生产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
在学生回答时老师补充完善。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第三节汽化与液化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第三节汽化与液化2. 详细内容:a. 汽化的概念及其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b. 液化的概念及其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c. 汽化与液化的热效应(吸热和放热)d. 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二、教学目标1.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和热效应。
2.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汽化与液化的热效应,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夏天饮料杯口出现的露珠,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知识讲解:a. 介绍汽化的概念,通过示例和图示讲解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b. 讲解液化的概念,介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c. 讲解汽化与液化的热效应,强调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3. 实验演示:a. 演示蒸发实验,让学生观察蒸发过程及温度变化。
b. 演示沸腾实验,让学生观察沸腾过程及温度变化。
c. 演示液化实验,让学生观察液化过程及温度变化。
4. 随堂练习:a.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是汽化还是液化的过程。
b. 分析实验中的热效应表现。
5. 课堂讨论:a. 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互相交流心得。
b. 引导学生思考汽化和液化现象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汽化与液化的概念2. 汽化与液化的原理3. 汽化与液化的热效应4. 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实验现象。
b. 分析生活中一个汽化或液化现象,说明其原理。
2. 答案:a. 蒸发:在液体表面,分子由液态转变为气态,不需加热,温度降低。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汽化教课目的1.知道什么是汽化.2.认识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能够致冷.要点难点要点汽化现象,知道蒸发的作用和影响蒸发快慢的要素.难点解说生活中蒸发快慢的案例.教课准备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投影仪、硬纸片、毛玻璃、棉签.建筑工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知1.提出问题: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2.演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而后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取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问题:如何解说这些变化?二、自主合作,感觉新知【学生活动】回首从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联合生活实质,完成预习导学.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汽化【教师叙述】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2.沸腾【教师提出问题】你仔细察看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点?水沸腾后假如持续加热,是否是温度会愈来愈高?【研究实验】学生依据课本步骤进行水的沸腾实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靠近 90 ℃时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指导学生模仿晶体的融化曲线在图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依据前方对融化过程的研究,能够从这个实验获得什么结论?【教师叙述】沸腾是在必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强烈的汽化现象.水的沸腾是一种强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大批气泡上涨,变大,到水面破碎,里面的水蒸气发散到空气中.在沸腾的过程中,固然持续对水加热,但只好使水不停的变为水蒸气,它的温度却保持不变.各样液体沸腾时都有确立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一样液体的沸点不一样.3.蒸发【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盘子里的水、日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这时水是如何发生汽化现象的呢?【学生猜想】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猜想并与同桌沟通.【教师叙述】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迟缓的汽化现象.【学生感觉】 (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2)把酒精频频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假如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学生总结】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以致液体和它依赖的物体温度降落.因此说明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4.汽化两种方式的异同点.【师生议论沟通】同样点: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都吸热.不一样点: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是迟缓的过程,沸腾是强烈的过程;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沸腾是在必定温度下即沸点进行的.【教师总结】就同学们的概括进行总结.5.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教师叙述】一群业余爬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峰后发现了一些奇异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也不烫手等,此中一名队员用所带的高压锅把食品煮熟了.你知道这些现象的原由吗?本来是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相关.四、试试练习,掌握新知学生达成随堂测评部分.五、讲堂小结,梳理新知1.汽化的观点2.沸腾实验3.蒸发4.当液体表面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时,液体的沸点较高.当液体表面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时,液体的沸点较低.六、深入练习,稳固新知学生达成课时作业.第2课时液化教课目的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认识液化过程要吸热要点难点要点液化,知道液化放热.难点解说生活中液化现象的案例.教课准备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投影仪、硬纸片、毛玻璃、棉签.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知学生复述第 1 课时学习的内容.二、自主合作,感觉新知【学生活动】回首从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联合生活实质,达成预习导学.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学生提出现象,师生一同剖析,教师指正.2.液化的分类【教师发问】家里常用的液化气是如何装在钢瓶里的呢?【学生沟通】让液化气在常温下压缩体积,液化后装在钢瓶里的.【教师发问】什么季节的什么时候会出现雾或许露珠?【学生沟通】春或许秋天的清晨.【教师叙述】实验表示,全部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够液化.在必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能够负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减小,便于储藏和运输.3.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发问】夏季里教室洒上水,过一会儿感觉凉爽,原由是什么呢?【学生沟通】水蒸发从人体吸热.【教师发问】有的儿童高烧不退,医生就用酒精棉球给儿童浑身擦抹,可降温,又是为何呢?【学生沟通】酒精蒸发吸热.四、试试练习,掌握新知学生达成随堂测评.五、讲堂小结,梳理新知1.生活中的液化现象2.液化的两种方式3.汽化和液化中热量变化状况六、深入练习,稳固新知学生达成课时作业.板书设计第 3 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和液化的定义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二、汽化的两种方式1.沸腾:在必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强烈的汽化现象.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迟缓的汽化现象.三、液化的两种方法:降温、加压四、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2.3《汽化与液化》教案汽化与液化[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什么是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其异同点。
2、技能目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用图象这种直观的方法表示物理量的变化。
3、情感目标:了解有关“坎儿井”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汽化及汽化要吸热。
2、教学难点:观察、记录水沸腾,描绘图象。
分析、推理、归纳出蒸发、沸腾的异同点。
[课的类型]: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景,介绍有关资料。
2、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学会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学生探讨:生活中除了蒸发这一种方式能使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还有其它方式吗?学生提出生活中“烧水”这一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水的沸腾。
(密切关注:水泡生成情况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沸腾后持续2~3min 并要求观察酒精灯熄灭后1~2min 的情况。
)学生记录数据,描绘图象。
学生归纳: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蒸 发沸腾共同点(1)汽化现象 (2)需要吸收热量 (1)汽化现象 (2)需要吸收热量区别(1)体表面发生汽化(2)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3)缓慢的汽化(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气流的大小。
(1)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汽化(2)在一定温度下发生(3)剧烈的汽化(4)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液面上气压的大小教师: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练习:判断如图两种情况: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是水在沸腾后的情况。
三、布置作业:。
汽化与液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液华现象2、了解液体的方法3、知道液体放热。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液化现象的解释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教材分本节课通过认识和解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生活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对液化理解深刻。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资料设计1析与教法设想教学准备课件、酒精灯、试玻璃片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创设情境液化现象引课上一节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学生观察:云、雨、雾、白气自主学习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资料设计2教师放课件:云、雨、雾、白气等生活和自然现象[演示]:用酒精灯烧开水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试管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试管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在试管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等生活和自然现象学生观察实验试管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试管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回答现象合作共建知能应用巩固小结诊断评价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资料设计3作业布置与预习提纲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师:请同学们来分析刚才看到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师:教室的空气中也有许多水蒸气,同学们能不能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呢?请同学们回去做一做。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
生活中有没有应学生解释“白汽”产生的原因?冬天嘴里会呼“白汽”,产生的原因学生活动:1.先观察玻璃片,然后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资料设计4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学生练习1.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2.物质由态变为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汽化与液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液华现象2、了解液体的方法3、知道液体放热。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液化现象的解释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本节课通过认识和解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生活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对液化理解深刻。
教学准备课件、酒精灯、试玻璃片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液化现象创设情境引课上一节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教师放课件:云、雨、雾、白气等生活和自然现象[演示]:用酒精灯烧开水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试管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试管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在试管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学生观察:云、雨、雾、白气等生活和自然现象学生观察实验试管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试管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回答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巩固小结诊断评价作业布置与预习提纲化。
师:请同学们来分析刚才看到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师:教室的空气中也有许多水蒸气,同学们能不能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呢?请同学们回去做一做。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
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学生练习1.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2.物质由态变为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2.3 汽化与液化一、教学内容1. 汽化的概念和方式:蒸发和沸腾;2. 液化的概念和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3.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两种方式和方法;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空调、冰箱的工作原理;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蒸发和沸腾的原理及其区别;2. 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加热器、冷风机等);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空调和冰箱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2. 知识讲解: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和方法,以及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3. 实验演示:进行蒸发和沸腾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化过程;4. 例题讲解:通过实例讲解汽化和液化的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汽化与液化1. 汽化:蒸发、沸腾2. 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3. 应用: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区别;(2)举例说明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3)结合实例,运用汽化和液化的原理解决问题。
2. 答案:(1)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实现;(2)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如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3)实例:夏天,空调通过液化的方式制冷,将热空气中的热量吸收并排放到室外,使室内温度降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其他应用,如蒸汽机车、液化天然气等。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2.3汽化与液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十二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原因和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汽化的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 汽化的原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得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从液态跃迁到气态。
3. 汽化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汽化过程是吸热的。
4. 液化的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5. 液化的原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使得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凝结成液态。
6. 液化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液化过程是放热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原因和特点。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水沸腾、蒸发,以及冰棍融化等,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原因和特点,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的例题,如水沸腾时温度升高的原因,冰棍融化时吸热的原因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原因和特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原因和特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汽化和液化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因。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2章第3节《汽化与液化》教案节汽化与液化【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3、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液化的两种方式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难点: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教材58页中“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
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出现,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
分析: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物质从变成叫做汽化。
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从变为叫做液化。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自主预习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沸腾,沸腾的特点是① 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3、沸腾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蒸发,蒸发的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案】知识点一:沸腾1.实验探究:水的沸腾(1)实验器材:(2)问题讨论: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3)记录表格(4)沸腾: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热,沸腾时温度2.阅读教材:“小资料”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知识点二:蒸发1.阅读教材“蒸发”有关内容蒸发:生活中的蒸发现象:2.(1)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汽化与液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液华现象
2、了解液体的方法
3、知道液体放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教
学
重
点
液化现象的解释
教
学
难
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本节课通过认识和解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生活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对液化理解深刻。
教
学
准
备
课件、酒精灯、试玻璃片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学习过
程
备注液化现象
创设
情境引课
上一节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
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
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教师放课件:云、雨、雾、白
气等生活和自然现象
[演示]:用酒精灯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一个实验,试管里的水已经开
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
认真观察试管管口附近这段
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
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在试管管
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
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
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
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
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
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
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
实验。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
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
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
学
生
观
察
:
云
、
雨
、
雾
、
白
气
等
生
活
和
自
然
现
象
学生观
察实验
试管里
的水已
经开
了,从
导管口
喷出了
什么?
再认真
观察试
管管口
附近这
段有什
么特
征?
回答
自
主学习
合作共建
知能应用
巩固小结
诊断评价作业布置与预习提
纲化。
师:请同学们来分析刚才看到
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师:教室的空气中也有许多水蒸气,同学们能不能让空气
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呢?请同学们回去做一做。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
变模糊?
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
生
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实例,
学生练习
1.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
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
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2.物质由态变
为态的过程称为液
化。
3.烧开水时从壶嘴儿冒出的
“白气”是水蒸气吗?
这种“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4.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有哪些:
5、你知道使气体液化有哪些
方法?现象
学生解释“白汽”产生的原因?
冬天嘴里会呼“白汽”,产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
1.先观察玻璃片,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玻璃片放
【诊断评价】
1.装有空调的汽车在夏天.冬天玻璃上都有水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珠都产生在玻璃外壁上B.夏天,水珠产生在玻璃外壁上,冬天水珠产生在玻
璃内壁上
C.冬天水珠产生在玻璃外壁上, 夏天,水珠产生在玻
璃内壁上
D.水珠都产生在玻璃内壁上2.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
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推活塞,可以观察到又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请举出生活中这种方法的应用。
3.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高温火焰将会。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形成的。
4.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先后。
5.在公共浴室内,裸露的冷水管和热水管与混水阀相连,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根水管壁上有水珠,而另一根却没有。
据此判断,有水珠的一根是
水管(填“冷”或“热”);在到酒精灯上考一考,再用嘴对着面哈气,观察有否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第二次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成小水珠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以
这一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6.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
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淡水。
则:⑴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形成水蒸气;⑵水蒸气在塑料膜
上,形成小水滴;⑶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
7.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
很多热量,从而会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8.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开水烫伤更厉害,这是因为()
A.水蒸气比开水的温度高B.水蒸气蒸发时吸热
C.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D.水蒸气液化时吸热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气体液化的知识。
学生练习
交流答案
板书设计液化:
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教
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启发学生,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