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1.1_集合的概念1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18
中职集合知识点简单总结一、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指具有共同性质的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
在数学中,集合是由若干个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在集合中没有重复,并且没有顺序。
例如,集合{a, b, c, d, e}就是一个具体的集合,其中包括了5个元素。
集合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元素:构成集合的个体,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或者实体对象。
2. 集合符号: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A、B、C等。
3. 花括号:表示集合的符号是花括号{}。
4. 逗号:用逗号将集合中的元素分隔开。
5. 空集: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通常用符号∅表示。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 列举法:直接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放在花括号内即可。
例如,集合{1, 2, 3, 4, 5}。
2. 描述法:通过描述集合中的元素的特征来表示集合。
例如,描述所有小于10的正整数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x | x<10, x∈N }。
三、集合的关系1. 子集:若集合A中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B,但是集合B中可能还有其他的元素不属于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A⊆B。
2. 包含关系:若集合A包含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则称集合A包含集合B,记作A⊇B。
3. 相等关系:若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四、集合的运算1. 并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是由两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组成的一个集合。
记作A∪B。
其中,A∪B={ x | x∈A或者x∈B }。
2. 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是由同时属于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组成的一个集合。
记作A∩B。
其中,A∩B={ x | x∈A且x∈B }。
3. 差集: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是在集合A中但是不在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一个集合。
记作A-B。
其中,A-B={ x | x∈A且x∉B }。
五、集合的应用1. 在统计学中,集合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和属性。
2. 在概率论中,集合可以用来描述事件的集合和事件的关系。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元素1, 2, 3。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1, 2, 3}。
(3)集合{1, 2, 3} 的补集是{4, 5, 6}。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哪个选项是集合{1, 2, 3, 4, 5} 的补集?A. {1, 2, 3}B. {2, 3, 4}C. {1, 4, 5}D. {1, 2, 3, 4, 5}(2)设A = {x | x 是小于5 的正整数},B = {x | x 是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4 的整数},则A ∩B 是哪个集合?A. {2, 3, 4}B. {1, 2, 3, 4}C. {2, 3, 4, 5}D. {1, 2, 3}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包含关系2. 集合的并集3. 集合的交集4. 集合的补集【教学步骤】1.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通过实例说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2.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于集合{1, 2, 3, 4, 5}。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并集是{1, 2, 3, 4, 5}。
(3)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3}。
1.1集合及其表示1.1.1集合的概念【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是否可以组成集合.2.通过实例和阅读自学记忆常见的数集,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知识脉络】【基础过关】一、集合1.某些确定的对象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 .2.集合中的元素属性具有:(1) 确定性 (2) (3) .【答案】1.确定的对象集元素 2. (1) 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a A【答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和元素的性质进行求解即可.对于此类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互异性的验证.【解答】解:因为3A ∈,所以23a -=或 3.a =当23a -=,即5a =时,满足题意;当3a =时,不满足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故舍去.综上可得a 的值为5.【综合提升】1. 下列各项中不能组成集合的是()A . 所有的正三角形B . 数学课本中的所有习题C . 所有的数学难题D . 所有无理数2. 下列各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A .B . 所有的正方形C . 著名的数学家D . 1,2,3,3,4,4,4,43. 给出下列关系:①13R ∈Q ;③3Z -∉;④N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 . 1 B . 2 C . 3 D . 44. “notebooks ”中的字母构成一个集合,该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是()A. 5B. 6C. 7D. 85. 下列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1)0∈N ;(2)1-∈Z ;(3)π∈Q ;.RA .(1)(2)B .(1)(3)C .(1)(4)D .(2)(4)二、填空题 6. 下列对象中,能够组成集合的有__________.①比较小的数;②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③所有三角形;④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为零的点;⑤高个子男生;⑥某班17岁以下的学生.7. 用数学符号表示下列常见数集整数集_______ 自然数集________ 正整数集_______ 有理数集________实数集_______8. 用符号“∈”或“∉”填空:0________N 3-________N 0.5________ZZ13________Q π________R 9. 已知集合{,1}A m m =-,若1A ∈,则实数m 的值为__________.10. 仅由英语字母b ,e ,e 组成的集合中含有________个元素.三、解答题11. 数集A 中的元素由2,2x x x +组成,求x 的取值范围.12. 设集合A 是由方程220x x a +-=的解构成的,若A 是空集,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素养提升】13. 已知集合A 是由0,m ,232m m -+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且2A ∈,求实数m 的值.答案1. C2. B3. B4. C5. A6.②③④⑥7. Z N N *Q R 8. ∈ ∉ ∉ ∉ ∈ ∈ 9. 1或2 10. 2 11.解:由集合的互异性,得22x x x +≠解得0x ≠且1x ≠.12.解:∵集合A 是由方程220x x a +-=得解构成的,因为A 是空集,所以220x x a +-=无解,所以44()0a =--<,解得1a <-,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13.解:由2A ∈可知,若2m =,则2320m m -+=,这与2320m m -+≠相矛盾; 若2322m m -+=,则0m =或3m =,当0m =时,与0m ≠相矛盾,当3m =时,集合A 中的三个元素互异,符合题意.故m 的值为3.。
中职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一、集合。
1. 集合的概念。
- 集合是由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总体。
例如,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可以组成一个集合。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 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 A。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例如A = {1,2,3}。
-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例如B={xx >0,x∈ R},表示所有大于0的实数组成的集合。
3.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 子集: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 真子集:如果A⊆ B,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A是B的真子集,记作A⊂neqq B。
- 相等:如果A⊆ B且B⊆ A,那么A = B。
4. 集合的运算。
- 交集:A∩ B={xx∈ A且x∈ B}。
例如A = {1,2,3},B={2,3,4},则A∩ B = {2,3}。
- 并集:A∪ B={xx∈ A或x∈ B}。
对于上面的A和B,A∪ B={1,2,3,4}。
- 补集:设U是全集,A⊆ U,则∁_UA={xx∈ U且x∉ A}。
二、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对称性:如果a > b,那么b < a;如果b < a,那么a > b。
- 传递性:如果a > b,b > c,那么a > c。
- 加法单调性:如果a > b,那么a + c>b + c。
- 乘法单调性:如果a > b,c>0,那么ac > bc;如果a > b,c < 0,那么ac < bc。
2. 一元一次不等式。
- 一般形式为ax + b>0(a≠0)或ax + b < 0(a≠0)。
- 求解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3.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的性质,如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
4. 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2.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2.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3.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重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难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4. 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函数与方程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