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319.26 KB
- 文档页数:4
第9卷第10期2012年10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Oct.2012Vol.9No.10在高等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发展的时候,如何通过大学英语教学使学生具备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所培养的大学生是否能适应经济建设和信息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高等教育正发生着重大改革,正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向重视能力培养的教育转变。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对英语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及其含义(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理论,并融合了后结构主义、解释学、批判理论等哲学思潮以及心理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及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影响(一)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特征以及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并分析了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同时探讨了它对大学外语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教学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
代写论文人们从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认识到“教”和“学”是学习者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同等重要、不可分割的部分。
因而,语言教学研究从对教学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从研究如何“教”转向了研究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等。
回顾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过程,可以说不同的学习理论都是建立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基础之上;同时它又起源于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风行全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倍受教育改革者们的青睐。
不少学者发表文章传播建构主义并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及形成的过程进行探讨,并归纳和对照其本质特征论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c0nstructivism)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可谓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根源于哲学,一直被应用于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
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分析[摘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中的热点话题和永恒的主题。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本文以调查问卷和总结出的课型为基础,讨论了提高桎梏教学质量的问题。
因此说,是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不如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制约和束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质量评价英语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周济,2005)”。
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用性英语教学的关键(张尧学,2002)。
笔者认为,教师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质量上。
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总体上讲是好的、是敬业的,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需研究改进”(李岚清:1996)。
除了教学体制、教学定位、教材衔接等原因之外,教师的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
本文依据调查问卷和教师授课课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资料来源我校作为教育部65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院校,针对教改项目、扩展项目等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2005年4月,对我校2004级633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
同时,参照作者多年来听课记录和体会,对教师的课型进行了分类,作为教学质量评价和讨论的依据。
二、学生问卷反馈信息三、教师课型归纳概括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听了70余名教师、200余人次的读写译和口语课。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教师上课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既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也能兼顾篇章结构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养了一定的应用能力。
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能看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六种课型可见大学英语课堂的一瞥。
课型分类有以下6种。
(1)以词汇教学为主的课型。
个别教师以讲词汇为主。
从领读、学生读、词汇派生到组词造句。
在四学时完成一个单元的计划情况下,有的教师讲单词竟占一节课。
(2)以句子分析为主课的课型。
在读写译课堂上,有的教师用两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分析句子或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设计模式研究作者:崔青竹来源:《大学教育》2024年第14期[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文章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设计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沉浸体验式教学、突出交互理念、强调情境创设、综合多种资源,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设计模式,目的是在大学英语教材尚未实现使用多学科版本的情况下更好地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四新”建设;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设计[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4-0087-05为积极顺应科技快速进步的发展态势,教育部在2019年4月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提出了推进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
为全面贯彻“四新”教育理念,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1]。
《指南》按照学生入学时英语能力水平高低,分别提出了三个级别的教学目标,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每个目标的范畴内对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每项具体要求都涉及通用英语技能和专门用途英语技能两个方面。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对原有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现有大学英语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所在学科的特点完善教学内容;把教学模式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的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与培养跨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并进的课堂。
“3+1”课程设置模式下大学英语多层次、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摘要: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大学英语“3+1”课程设置模式下的多层次、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是在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的教学评价中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相互评价等手段。
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3+1”模式;评价体系;构建成功的教学包括三大要素: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学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教育部新颁布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指出: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
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2004年初,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我国部分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
我校也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改革试点院校。
2008年大学英语3+1课程设置改革与“四元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将我校大学英语改革进一步推进。
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构建一套新的适合我校实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一大学英语“3+1”课程设置模式我校大学英语改革实验在08级学生中全面展开。
大学英语按照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两个部分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建立3+1学期制,即适当减少理论学时,将原来的4个学期压缩为3个学期作为基础英语学习,同时增加实践环节;第4学期课程分两大类:其一,参照4级英语成绩,对没有过关的学生继续开设高级英语;其二,根据学生兴趣开设拓展类英语必选课。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英语基础阶段学习,并适当拓展应用能力课程。
符合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如图1所示。
二“3+1”课程设置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一)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H.Gardner)教授提出,并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