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点一造纸术的发明(1)书写材料: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
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
(2)缺点: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
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1)改进时期及改进者:东汉,蔡伦。
(2)原料: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
(3)优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1)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知识点二X仲景和华佗1.两汉医学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1)生活年代:东汉末年。
(2)成就: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1)生活年代:东汉末年。
(2)成就①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②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③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
相关华佗拒绝做曹操的御医华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且医德高尚,人们尊称他为“神医”。
华佗和曹操是同乡,曹操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自己看病。
华佗对此非常反感,他认为:医生的职责是解除天下人的病痛,怎能只为一个人服务呢?就找了个借口说要回家探亲,趁此机会离开曹操。
过了许久,华佗也没有回来,曹操派人去催,华佗回信说,他的妻子病重,暂不能回去。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服。
请问这套体操是古代哪位医家创编的?()2.战国时,诸子各派游说、讲学时,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搬运,很不方便。
后来促使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3.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
请问佛教传入我国是在()A.秦朝时期B.西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4.《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商鞅变法④赤壁之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5.戴佳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右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A.《论语》B.《伤寒杂病论》C.《史记》D.《资治通鉴》正反馈。
识巩固检测,迁移运用。
板书部分资料:1.《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蕴含了许多学派的思想,有对佛教尊崇的描写,有对道家修行求长生的描述,同时还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
首先《西游记》主要是描写师徒五人取经路上的经历,取经路就是反映他们在一次次经历磨难最后到灵山感悟到最终的解悟,修成正果的过程。
这本身就反映一种佛家修行的理念。
除了对于佛教的描写,小说中还有许多对于道教的描述,如对太上老君炼制仙丹等内容。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开始处于一种主流地位,《西游记》中在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白龙马劝猪八戒去请孙悟空时就说“大师兄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
而孔子思想的核心即是“仁”。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华佗和张仲景、《史记》难点:道教和佛教【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演示法合作探究法一、创设情景新课导入:刚才我们视频看到的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的一部分,奥运会的导演用运用了一张巨大的纸向世界呈现了中国历史文明的长卷,那么纸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纸,那么纸是在中国哪个时发明的呢?两汉时期例如造纸术这样的科技与文化发明还有很多,他们想一颗颗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去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起领会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明!出示学习目标:在我们穿越之前,请同学们针对自己的能力领取此次行程的任务卡,同学们齐读一下!初级任务希望全班同学都能完成,中级任务我们努力突破!高级任务我们争取拿下!二、讲授新课教师:我们现在拿着任务卡穿越到了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一共有四个展览馆,请同学们参观之前,依据手中资料完成调查问卷,问卷会帮助你更快的完成初级任务!三分钟后请小组代表来回答,调查问卷完成,那首先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科技馆,学习造纸术的发明,(一)科技馆——造纸术的发明教师:首先我们看到了两幅图片,第一幅是秦始皇批阅奏折,据统计,秦始皇一天批阅的奏本可装整整一车,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觐见,需要两个人抬着三千片竹简,那么这是为什么呢?那么纸究竟是什么时期发明的呢?学生:因为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大多数都是竹简和丝帛,西汉发明了纸教师:今天我作为导游也是有备而来,找同学来播报这则新闻,解开同学们的谜团学生:考古工作者于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掘了一座西汉文景时期的汉墓,在棺内死者的胸部,发现了一张纸质地图,因棺内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这张麻纸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重点难点】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
2.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
3.历史巨著《史记》。
难点:道教和佛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汉时期南阳有一位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出病来。
他的病谁也看不好,且越来越严重。
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
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
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感到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便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张仲景谦虚好学,成为东汉末年的名医,两汉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起来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新课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1.造纸术的发明【史料链接】材料一书写材料的变化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材料二蔡伦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旧渔网造成纸。
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人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问题探究一】在纸发明以前,用做书写的材料有何缺点?答案提示:陶器不易保存;甲骨数量少,不易找到;青铜器贵重;竹木简笨重;帛价格昂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问题探究二】结合材料一、二,我国书写材料是怎样演变的? 这种变化有何意义?答案提示:意义:随着技术的改进,书写材料的成本逐渐降低,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2.造纸术的传播及意义(1)造纸术向外传播(2)意义【史料链接】材料美国人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司马迁和《史记》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4.知道张仲景和活脱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的相关资料,认识造纸术对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2.通过了解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和事迹,学会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司马迁和《史记》;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介绍蔡伦和造纸术: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
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6]。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讨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认为电脑可以取代纸质书籍,而且节约资源,你认为可能吗?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详细资料,了解蔡伦与他的造纸术。
蔡伦改进的纸从哪些方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点拨】从经济和传播角度了解和认识张仲景的医学贡献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通过资料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学会从语言中提炼材料,找到精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5课时《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设计、学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设计1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1.材料展示:材料: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提示: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教师过渡: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材料展示:“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5.问题思考:(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提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2)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提示:蔡侯纸。
(3)这种纸有什么优点?提示: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6.图片展示: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7.教师讲述:《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材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习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4.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造纸术的发明1.背景: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2.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3.改进(1)时间:东汉时期。
(2)改进者:。
(3)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
(4)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5)影响: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1)时间:东汉末年。
(2)作品:写成《》,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3)地位:被后世称为“”。
2.华佗(1)年代:东汉末年。
(2)贡献:擅长用、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创编出“”,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1.作者:司马迁。
2.体例: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到汉武帝时约3 000年的史事。
4.文学价值:《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1)时间:东汉末年。
(2)教派: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2.佛教(1)时间: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2)人物: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
(3)传入: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传入中国。
(4)发展:东汉时,佛教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5)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有什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南洛阳白马寺材料二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1)根据材料一分析,白马寺属于哪一宗教的建筑?(2)写出与材料一建筑相关的宗教的发源地以及传入中国的时间。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学习目标1.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识记东汉时期医学成就及地位,掌握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2.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世界意义和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
3.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1.东汉时,宦官总结前任经验,改造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2.张仲景是的名医,他在总结前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3.《史记》是中国古代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的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三、合作探究1. 11.仔细观察下面的两幅旅游景点的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洛阳白马寺图二四川青城山(1)这两幅图片分别与哪一宗教有关?图一相关的宗教宣扬怎样的思想?(2)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宗教在我国开始传播的时间。
(3)请分析一下,我国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一直提倡和扶持图一中的宗教?——————————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四、随堂演练1.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
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D.昂贵,不能广泛采用2. 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B.张衡——创造“五禽戏”C.华佗——制成“麻沸散”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3.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各项()①佛教在古印度创立②汉明帝修建白马寺存放佛经③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④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4. 下列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传播影响最深远的是()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司马迁编写《史记》C.华佗发明了“五禽戏”D.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蔡伦2.东汉末年3.第一部4.6世纪三、合作探究1.(1)佛教和道教。
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知识点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
(1)书写材料: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
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
(2)缺点: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
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
2.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3.造纸术的改进
(1)改进时期及改进者:东汉,蔡伦。
(2)原料: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
(3)优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影响
(1)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知识点二张仲景和华佗
1.两汉医学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2.张仲景
(1)生活年代:东汉末年。
(2)成就: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3.华佗
(1)生活年代:东汉末年。
(2)成就
①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②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③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
相关链接
华佗拒绝做曹操的御医
华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且医德高尚,人们尊称他为“神医”。
华佗和曹操是同乡,曹操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自己看病。
华佗对此非常反感,他认为:医生的职责是解除天下人的病痛,怎能只为一个人服务呢?就找了个借口说要回家探亲,趁此机会离开曹操。
过了许久,华佗也没有回来,曹操派人去催,华佗回信说,他的妻子病重,暂不能回去。
曹操对手下说:去查一下华佗到底在干什么,他的妻子是不是真的病了。
曹操的手下人很快找到了华佗,只见他的妻子健康无恙,而他本人正在忙里忙外地为百姓看病呢。
知识点三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2.著述过程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
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和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
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
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3.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叙事范围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5.主要内容
(1)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2)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6.评价
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文学价值
《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思维拓展
鲁迅为什么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史学家编修史书所遵循的原则。
因此,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知识点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2.佛教
(1)产生和传播: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佛教的教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2)主要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3)佛教的传入: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相关链接
佛教为什么会广泛传播?
佛教要求人们忍受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这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而佛教教义中关于“来世幸福”的宣传对身处苦难中的老百姓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劳动人民纷纷信仰佛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4)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思维拓展
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宗教?
广泛传播的原因:道教的神仙方术以及入道治病的教义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佛教提倡今生忍受苦难,消灭欲望,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迎合了复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人的心理,也得到了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如何看待:宗教虽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但宗教一般都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而最终被许多人信奉,为社会所承认,这些宗教的教义体现了对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所以,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但对于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必须反对和铲除。
例1 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从题干中“文化的交流和保存”可排除C、D两项,又联系造纸术的原理对应“变废为宝”。
故选择A项。
答案 A
例2 东汉名医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打开衙门坐堂行医,救治了无数湖南百姓。
至今在长沙湘雅医院还立有其雕像,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医学伟人对湖南的源源遗泽。
以下古代医学巨著与他有关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
例3 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道教产生后,被统治者所尊奉。
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
B.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点拨佛教和道教之所以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首先是这两种宗教都对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有利,其次是这两种宗教的教义对身处苦难中的老百姓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题干是从统治者的角度进行考查的,因此D项为本题答案。
答案 D
例4 小张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回四本书,想从中查阅有关项羽的历史。
他应该查阅的历史书是()
A.《离骚》
B.《论语》
C.《史记》
D.《春秋》
点拨解答本题需对两个时间有准确的记忆,一个是项羽的活动时间,他的主要事迹发生于秦末农民战争这一阶段;二是《史记》记载的时间范围,它记载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所以项羽的事迹当然应包括在内。
由此可知他应该查阅的书是《史记》。
答案选C项。
答案 C
华佗拜师
东汉末年,七岁的华佗到一位姓蔡的医生家去拜师。
行过见面礼后,华佗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吩咐。
蔡医生医术高明,前来拜师的很多。
蔡医生觉得应该收那些智力高的孩子为徒,决定先考考他。
他把华佗召到面前,指着家门口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
“你瞧,这棵桑树最高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能采下桑叶来?”
华佗道:“用梯子呗!”
“我家没梯子。
”
“那我就爬上去采。
”
“不,你能想出别的方法吗?”
华佗找了根绳子,用绳子系一块小石,然后用力往那最高的枝条上抛。
那枝被绳子拉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叶子采下来了。
先生高兴地点点头说:“很好,很好!”过了一会儿,庭院旁有两只山羊在打架。
几个孩子去拉,可是怎么也拉不开。
“你去想想办法,叫那两只羊不要打架了。
”华佗在桑树下转了一圈,拔了一把鲜嫩嫩、绿油油的草。
他把草送到两只山羊的面前。
这时,山羊打累了,肚子也饿了,见了草就顾不得打架了。
“真会动脑,我很高兴当你的老师。
”
就是这个华佗,后来成了著名的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