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关与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分析【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历经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传统。
古代音乐包括雅乐、俗乐等多种类型,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美学特点。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影响深远。
音乐美学在古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强调音乐的节奏、旋律与和谐之美。
古代音乐与音乐美学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古人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
音乐美学在古代音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音乐的创作、演奏与欣赏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指导,促进了古代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美学、古代音乐起源、古代音乐发展、古代音乐种类、古代音乐特点、音乐对社会的影响、音乐美学应用、古代音乐与音乐美学关系、古代音乐魅力、音乐美学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音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初主要是用来祭祀神祗和陶冶情操。
随着历史的推移,古代音乐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雅乐、俗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等。
在周朝时期,乐府诗歌和乐舞的流行进一步促进了古代音乐的繁盛。
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也都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唐代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是热衷于音乐的音乐家。
古代音乐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宗教仪式和宫廷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在民间生活中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与愿望。
古代音乐的演奏者通常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崇拜,他们的音乐才华被视为天赋的礼物。
中国古代音乐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
1.2 介绍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规律和特性的学科,是对音乐美感和审美价值进行理论探讨的学科。
在古代中国,音乐美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其对音乐的审美评价和美学原则的探讨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雅乐和宫廷音乐。
在古代,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媒介,被广泛运用于祭祀、宴会和仪式等各种场合。
古代音乐的美学追求主要包括乐曲的和谐、旋律的美感和声音的表达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乐美学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学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和道家音乐美学。
在儒家音乐美学中,音乐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被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儒家追求的是音乐的“正声正调正曲”,即音乐应该有正直的声音、调式和曲调,以达到教育和感化人的目的。
此外,儒家还注重音乐的礼仪性和庄重感,强调音乐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与之相对应的是道家音乐美学。
道家认为音乐是自然的表达和生命的流动,不应受到约束和规范。
道家追求的是音乐的自然和谐、宁静与无限变化,认为音乐应该与宇宙的自然规律相融合,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宋代,出现了“乐府”这一重要的音乐美学概念。
乐府是指达到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具有极为高尚的审美和意义。
乐府音乐注重情感的饱满和抒发,力图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类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的各种情感体验。
到了明清时期,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变革,中国音乐美学进一步发展。
在清代的乐府学派中,音乐被视为一种“美学革命”的工具,被用于解放个人情感和表达个人主张。
清代乐府注重音乐的创新和变革,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美学。
近代以后,中国的音乐美学逐渐受到西方音乐美学的影响,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国的音乐美学逐渐注重音乐的结构和形式,追求音乐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此外,中国音乐美学还开始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在音乐创作中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和民族文化。
总体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雅乐和宫廷音乐,经历了儒家音乐美学、道家音乐美学、乐府学派以及受到西方音乐美学影响的阶段。
中国音乐美学关注音乐的和谐、美感以及社会文化作用,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同时也注重音乐的技巧和规律。
关与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中国古代音乐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音乐美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音乐的创作、演奏和鉴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是与宗教、祭祀和宴会等社会活动紧密相连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礼仪性质。
在《诗经》和《乐府诗集》中都有大量关于古代音乐的记载,这些古代诗歌记录着当时的音乐形式、乐器、曲调和音乐的作用等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如韩非、佚名、李斯等,他们对音乐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风俗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乐舞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古代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到了汉代,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汉代,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有了更为规范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法。
汉代的音乐家蔡邕、乐毅等人对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汉代的音乐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西域音乐和莱茵音乐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繁华期,在唐朝长安,学者精英们向贞观皇帝奏上了《雅乐》十四种乐曲。
皇家音乐学校《太乐署》的开办,使周制乐迎来了鼎盛时期。
太乐署制定了约一百首宫廷雅音,这些音乐丰富、大气,一度成为中国古代正式音乐的代表。
到了宋代,中国古代音乐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在宋代,音乐逐渐向百姓社会渗透,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民间音乐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宋代音乐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有关音乐美学的论述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音乐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采。
这个时期的音乐家有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成就,同时也对音乐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音乐历史知识:《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内涵1.礼乐文化的体现在中国古代,音乐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
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使人心平气和,起到减压的作用。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手段。
因此,音乐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宫廷和祭祀活动中。
2.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涵盖了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美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诗经》中的诗歌大部分都是古代音乐的曲调,而《春秋》时期的乐曲已经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成熟和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博大精深的音乐遗产,而且是中国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重要灵感源泉。
3.民族特色的体现中国古代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不同于西式音乐的抒情和情感表达,而更强调配器、节奏和音乐旋律的和声奏效。
在乐器方面,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如古琴、笛子、二胡等。
这些乐器不仅能够产生出独具魅力的音色,而且有着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和历史沉淀。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特征1.简约化的审美趣味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简单、朴素,没有过多的华丽和复杂的附加装饰。
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纯净和简单,是由声音本身所携带的情感和能量所造成的。
因此,古代中国音乐不仅具有美感,而且深得人心。
2.阴阳五行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将音乐和宇宙万物联系在一起,将其包含于阴阳五行的理论之中。
他们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表达情感,而且能够体现出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和节律感。
在音乐创作中,古代作曲家会根据五行的规律选择合适的音符和乐器。
3.精神的寄托和表达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和精神,并能够治愈人的心灵。
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其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最大。
而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具有功利性,将音乐视为工具,为各种音乐之外的目的服务。
在比较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表现出古人重意轻形、重道轻器、重善轻美、重乐轻悲、重雅轻俗的审美倾向。
20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由于国家处于战乱、政治斗争不断的境地,音乐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特点。
少数学术性音乐美学探讨也明显带有历史局限的特点。
直到改革开放,真正学术意义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才逐渐步入正轨。
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前8一前6世纪)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国语》、《左传》记载的虢文公、史伯、晏婴、伶州鸠等人的有关言论,可以概括为“平和”审美观、礼乐思想和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
“和”与“同”。
“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它自出现以后一直贯穿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
“中”与“淫”。
古人认为和的音乐是适中的;只有适中才是好的。
“音”与“心”。
古人认为音乐和人心密切相关。
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
“乐”与“礼”。
中国早期礼和乐就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
“哀”与“乐”。
当时已经有表现悲与乐不同情绪的音乐,但是,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于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
“新声”与“德音”。
前者是民间音乐的统称,后者是平和、符合礼的音乐的统称。
此外还有“气”、“风”等与音乐有关的概念范畴。
“气”是自然的造化,由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前5一前3世纪)这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诸子言论中,是最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
在诸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也最有影响。
这个时期之后的各个时期基本上以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来谈论音乐,发展比较缓慢。
关与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分析中国古代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美学观念。
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演变过程,还可以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发展、主要音乐形式以及音乐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最早的音乐形式是祭祀音乐和宫廷音乐。
在商周时期,祭祀音乐是宗教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音乐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
而宫廷音乐则是在皇宫中演奏的音乐,它作为统治者权威的象征,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汉时期的音乐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音乐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人们开始在宴会、游戏等场合中演奏音乐。
音乐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兴起,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如吕不韦、鲁班等。
他们对音乐的节奏、音高、音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它不仅成为了社交活动的一部分,还融入了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中。
唐宋时期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长恨歌》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经历了祭祀音乐、宫廷音乐、社交音乐等多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古代音乐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主要音乐形式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有很多不同的音乐形式,如雅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
雅乐是中国古代音乐中最古老、最典型的音乐形式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音乐形式。
雅乐以管、弦、击三种乐器为主,音乐曲调优美动听,流传至今,仍有人尝试复原并演奏。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曲牌、宫调为主,曲调婉转动听,唱腔优美悠扬。
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概述
古代中国音乐美学,也就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始于上古,其发展过程也历经三个阶段:神话时代、古典时代和现代时代。
上古时期,神话时代,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基础架构。
上古歌曲大多围绕着神话时代的祭祀,比如《大禹治水》、《周十五》等,表现了古代神话的传说以及民族需要共同朝拜的精神。
古典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全盛时期,古典音乐中流传着许多古典音乐作品,如《誓言古歌》、《文遗》、《九曲清歌》、《楚辞》以及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典音乐美学。
当时,词曲文体形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模式,并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学,在日本、越南等国家都流传开来。
现代音乐美学,必须从抗日战争时期谈起。
大量实验音乐、舞蹈、话剧等领域,融合了所有地域文化和传统音乐,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引领着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音乐美学及音乐表演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的音乐美学经历了上古、古典和现代三个重要历史阶段,涵盖了神话时代的祭祀表演,到古典时期的诗歌词曲,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实验形态,如今,中国音乐美学不断变化,表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与美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音乐传统和独特的美学观念。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及其美学观念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期。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中就已经有了使用乐器演奏的记录。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中国的音乐也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大风歌》、《广陵散》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二、传统音乐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它通过简洁的旋律和悠扬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受。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讲究平衡和和谐。
它强调音乐元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整体的美感。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韵律美和节奏感。
它通过独特的韵律和精确的节奏来增强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
三、音乐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的“和谐”、“中庸”和“自然”等概念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首先,音乐被视为一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音乐正是实现这种和谐的途径之一。
其次,中国传统美学强调道德的中庸之道。
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有助于培养道德品质和塑造人格的力量。
最后,中国传统美学注重自然和自由的体验。
音乐通过其自由创造的特点,使人们能够在演奏和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和自然的交融。
四、传统音乐走向现代社会尽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给传统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传统音乐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音乐更易于传播和传承。
同时,一些音乐家和爱好者也致力于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陈出新,从而在当代社会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与美学观念互为影响,共同构建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体系。
浅谈我国古代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是以音乐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古今中外的音乐美学,大致可分为两大派别:他律论美学和自律论美学。
他律论音乐美学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和规律,是受音乐之外的某种事物决定着,即受音乐的内容――人的思想感情所决定着。
因此它又被称为“内容美学”。
自律论美学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和规律,不是受音乐之外的某种事物决定着,而是在音乐自身之中;音乐除了它自身之外。
什么也不表达,什么也不意味;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同一事物,音响结构就是一切。
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自春秋至三国。
大都属于他律论美学;魏晋之际的嵇康,创立了自律论美学;嵇康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北宋人朱长文等,也持自律论美学观点。
总的来看,在我国古代居多数的、占统治地位的是他律论美学观点。
春秋是奴隶制度衰落的时代,战国是封建制度在各国初建的时代,这也正是逐步走向统一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由大分化、大动乱逐步走向统一的时代,社会上围绕着国家如何富国强兵,社会如何向前发展这样的大命题,展开了大讨论、大辩论,形成了我国先秦时代政治上、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于西周音乐的繁荣,因而争论也就涉及到了音乐。
许多政治家、思想家从音乐的社会功能出发展开争论,即音乐对国计民生有好处,还是有坏处?从而决定音乐的取舍,参加论争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三个派别。
孔子提倡礼乐,在《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之说。
孔子主张天子制礼作乐,维护音乐享受的等级制度。
墨子《非乐》对音乐持否定态度,理由是:音乐劳民伤财,应该取缔。
劳民:从事音乐工作需大量人力,他们不但不生产,反而消费比别人多;听音乐又要时间,耽误生产。
伤财:音乐活动需要很多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墨子?非乐上第三十二》:“是故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致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中国古代音乐之美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远的历史底蕴使其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美,从音乐的起源、特点、演变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自然界的声音、动物的鸣叫以及人类的呼吸与歌唱成为其最早的素材。
古人通过模仿自然之声创作出简单的乐曲,这些原始的音乐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祈求。
随着文明的进步,乐器的出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古代乐器如琴、瑟、箫、鼓等,以及丝、竹、钢、木等材质的乐器为古代音乐注入了更加独特的气氛和情感。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中国古代音乐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注重情感的表现。
中国古代音乐将人类的情感融入其旋律和节奏之中,使音乐取得了心灵共鸣的效果。
古代音乐追求“意境”,注重表达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它能够通过音乐表达丰富的情感,如忧愁、喜悦、愤怒、宁静等,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音乐还注重平衡与和谐。
古人认为音乐是一种有序的艺术形式,强调音乐中各个音符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音乐要求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要有层次感,从而使音乐作品具有美感和和谐感。
而这种和谐感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中和”、“合一”等观念一脉相承。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古代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发生了演变与变革。
从古代殷商、周朝到秦汉、唐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种演变受到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宫廷音乐发展为庄重、典雅的宫廷乐;而在民间,则形成了各省各地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强调通俗易懂,以欢乐、娱乐为主要目的。
四、中国古代音乐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中国古代音乐对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音乐强调情感表达和和谐美感的追求,这些美学观念深深影响了现代音乐创作。
许多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仍然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色,融入了传统的旋律和节奏元素,以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的文化底蕴。
论中国古典音乐之艺术美学认知当我们听到一首美妙的音乐,在享受其旋律给我们带来的美感的同时,更多的通过有限的形象不自主的捕捉和领会到其中更深远的东西。
艺术之所以能永久的蕴藏着生命力和美,正是因为他们共同具有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充满了无限的生活本质的内容。
艺术正是这样把美的深度的客观社会性和它的生动的具体形象性两方面,集中提炼到了最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相互融合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美学价值规范。
中国古典音乐就象一颗镶嵌在艺术银河中的璀璨明珠,以其所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向听众传达出沁人心脾,荡涤心灵的情感语言,让人为之陶醉、为之倾心、为之销魂。
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所具有的美学特性,所产生的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就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作品,如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尧帝时代的《咸池》;舜帝时代的《韶乐》等等。
中国古典音乐,一直以优美动人的曲调与多重美的特性给听众以无限愉悦而闻名于世。
关于古典音乐的无穷魅力,在历史古籍中多有记载。
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言:在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在鲁国听《韶乐》的演奏,曾发出如此感叹:“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可见中国古典音乐的神奇魅力和感人的力量。
为什么中国古典音乐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为之如醉如痴?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古典音乐所具有一种与人类心灵息息相通的美质。
这种美质,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就必然注重对自然、天象与气候的观察,由此而产生出务实的“实践理性”。
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并由此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天情与人情是相类相通的,从而实现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从《周易》到儒家、道家、释家都认为,人和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相融而无真正对立。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
杜洪泉
作者简介:杜洪泉,广东省惠州学院音乐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出生于沂蒙山区,70年代在山东省沂水县京剧团从艺多年,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音乐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调入惠州大学筹办音乐系。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
主要论文有:《谈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自相矛盾》、《墨、道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从〈溪山琴况〉谈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试论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等。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为惠州学院年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并获得惠州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该著作全面而系统的呈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段音乐美学历史面貌及其变化脉络。
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在事实的比较分析中,确立了作者自己的论断,构建起古代音乐美学研究的框架。
并体现了根植于历史,又昭示未来的研究方向。
有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书记处常务书记、教授、音乐学家冯光钰先生为该书写《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发行,北京隆昌伟业印刷公司2005年7月第一次印刷,定价:2600元。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的出版,获得国内音乐学术界专家的好评,其中《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四期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的新成果”为题,以“杜洪泉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读后”为副标题,对该著作作了较客观的评价。
(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
)。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
杜洪泉
作者简介:杜洪泉,广东省惠州学院音乐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出生于沂蒙山区,70年代在山东省沂水县京剧团从艺多年,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音乐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调入惠州大学筹办音乐系。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
主要论文有:《谈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自相矛盾》、《墨、道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从〈溪山琴况〉谈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试论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等。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为惠州学院年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并获得惠州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该著作全面而系统的呈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段音乐美学历史面貌及其变化脉络。
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在事实的比较分析中,确立了作者自己的论断,构建起古代音乐美学研究的框架。
并体现了根植于历史,又昭示未来的研究方向。
有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书记处常务书记、教授、音乐学家冯光钰先生为该书写《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发行,北京隆昌伟业印刷公司2005年7月第一次印刷,定价:2600元。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的出版,获得国内音乐学术界专家的好评,其中《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四期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的新成果”为题,以“杜洪泉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读后”为副标题,对该著作作了较客观的评价。
(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