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音乐通史题型填空题词条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远古、先秦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贾湖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大司乐: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石类:鸣球二、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汉代一、简答题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相和歌:李延年:鼓吹乐: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二、问答题: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清商乐: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西曲:何承天:《广陵散》: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二、问答题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概述[选修]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姓名:刘珊珊学号:6100510052专业班级:信管102班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
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
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这些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分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应是调整音高用的。
经音乐工作者对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测音可知,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
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我国音阶可以肯定最晚形成于晚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
现今已出土的埙,在晚商时期已发展至五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可以发出八个连续半音。
埙的大量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证。
西周到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更大。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二、歌唱,这个新乐的典型特征,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采风”制度就是采集民间歌谣以查民情,其产物为《诗经》和《楚辞》。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民间歌手。
三、器乐在这个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1.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2.器乐合奏相当发展。
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
3.这个时期的一些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出现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琴曲。
四、这个时期已形成古代乐理观念。
出现了十二律以及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
五、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
《中国音乐史》参考书目(古代部分)教材: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出版。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第2次印刷。
参考书目: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下册),1931年序,中华书局1934年出版。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写于1944年),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出版。
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音乐出版社1957年初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增订版。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出版。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出版。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
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出版。
蔡仲德:《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出版。
(日本)林谦三:《东亚乐器考》,音乐出版社1954年出版。
(台湾)薛综明:《中国音乐史——乐谱编、乐器编》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民国三十二年版。
现有香港太平书局1964年版。
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料、新问题》,台北:汉唐乐府1997年出版。
黄翔鹏:《溯流探源》(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黄翔鹏:《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纯一:《中国古代乐器综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
薛艺兵 2003:《中国乐器志•体鸣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书谱志》,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中国音乐辞典》(上、下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9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3年。
中国音乐史大一知识点中国音乐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音乐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将介绍中国音乐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音乐古代中国音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根据出土的乐器和文献记载,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这被称为“五声音律”。
古代音乐常用的乐器包括筝、琵琶、笛子、鼓等。
在古代社会,音乐起着丰富民生、祭祀神明以及激励军队等多种作用。
二、古代音乐理论在中国音乐史上,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是冯梦龙和元代音乐家明代音乐家明代音乐家冯梦龙制定的音乐理论系统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古代音乐理论注重乐律的平衡和调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三、古代宫廷音乐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自秦汉时期起,宫廷音乐逐渐成为帝王和皇后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主,雅乐中的乐舞和歌唱也培养了专业的音乐家。
唐代的乐府诗歌是宫廷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民间音乐中国民间音乐多样而丰富,不同地区和族群都有各自的音乐传统。
民间音乐以曲艺、民歌、戏剧音乐等形式存在。
中国民歌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情感内涵,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五、现代音乐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音乐逐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了各种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
中国现代音乐家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六、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是音乐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许多机构和学者致力于音乐教育和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院校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他们在传统和现代音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中国音乐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独特的音乐形式之一,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音乐、音乐理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以及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都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知识点。
深入了解中国音乐史,有助于我们欣赏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中国古代音乐史【河南舞阳贾湖骨笛】1986年一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己有8000- 9000年历史,这些骨笛都由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
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份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 应是调整音高用的。
【夏】代表乐舞一《大夏》,用来歌颂开国大君大禹治水的功绩,反映出了一定的时代特点。
如歌颂的是以胜利者一人为中心,歌颂的是由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君的英雄人物。
主要乐器:(摇响铃)陶制,多为球形,中空,内装陶丸。
(陶铃)多为椭圆形,商周厚发展成为和瓦体。
(庸)或称,持柄击奏。
(角)陶制,型如去尖的黄牛角。
发展规律:由不固定逐渐转向固定音高,由单音逐渐转向多音,由不定性逐渐转为定性。
骨笛的发现,说明中国音乐后来以无声为主,并不是所谓的“音阶发音不完善”,而是一种历史的、审美的选择结果。
【商】音乐的种类:巫乐、淫乐。
巫乐属于民间以虐范畴,淫乐属于宫廷淫乐范畴。
(巫乐)的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狂热的宗教仪式体现了巫乐的本质。
(淫乐)是高统治者制作纵情声色,为欢作乐的产物。
尚待的另一特点是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淫乐与神鬼对话,是认认真真唱给神鬼听的,乐舞成为人们进献,事奉,娱乐神鬼,以使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
突出特点是尊重鬼神。
E礼崩乐坏』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K郑卫之音』支春秋时期黄河流域郑,卫,宋,齐等地的音乐,当时社会上称之为“新乐”。
【孔子音乐思想分析】1,孔子提倡礼乐制度;2, “仁”是“礼乐”的前提;3, “仁”是一种“博爱”或“泛爱众”的文化精神;4, “乐”是培养“仁”的最佳行为方式。
【孔子的音乐思想】1,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独立意义,主次之分);2,提出“思无邪”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理想,音乐思想纯正无邪,情绪表现有一定节制,适度而不过分; 3,提出乐则《韶》《武》,放郑声的正乐主张,认为采用何乐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
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早在这个年代,人们就开始研究利用音乐来表达情
感和情绪。
从此以后,中国音乐逐渐发展壮大,进入其各个发展阶段,形成各种不同的音乐体系。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史。
古代音乐的发展与西洋古典音乐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乐器分类,乐曲分类,形式规律性等。
古代中国的音乐主要有古琴、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其中古琴最为典型,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核心乐器,经典琴曲有《清平调》、《琵琶行》等。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历史。
近代中国音乐势头迅猛,乐器分类更加细化,乐曲分类更加丰富,更多音乐形式出现,如曲调类、歌曲类、舞曲类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民族音乐”,其中有《黄河大合唱》、《云水谣》、《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历史。
现代中国音乐融合了中西音乐之精华,更加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其中最典型的是“现代音乐”,其中有《千里走单骑》、《青藏高原》、《花鼓戏》等,开创了中国音乐的新时代。
总之,中国音乐通史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发展,从古琴的清平调,到民族音乐的黄河大合唱,再到现代音乐的千
里走单骑,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一直在发展,中国音乐的历史将一直延续。
中国音乐通史12题型3填空题4词条解释简答题56问答题7远古、先秦一、简答题891.词条解释:10贾湖骨笛:1112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13大司乐:1415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16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17六代乐舞:18192021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22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23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24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25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26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27三分损益法:2829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30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13233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343536石类:鸣球37二、问答题3839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0414243444546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47484950汉代5152一、简答题53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5455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56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5758596061626364656667682.词条解释6970相和歌:7172李延年:7374鼓吹乐:75百戏:7677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78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79808182二、问答题:83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848586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8788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8990919293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94少的。
95《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96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概述 PDF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始于史前时代的磬鼓说,一直延伸到清末的西学化,历经漫长的时代变迁,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出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
早在夏朝,中国音乐文化已经发展成一定的体系,当时就出现了早期的琴曲和诗歌表演艺术。
在商朝,则出现了一些集乐曲和乐器的收藏大全,如《次仁集》、《律编》等,确立了古代中国音乐的理论基础。
到春秋时期,琴曲、诗歌和乐器等诸多艺术表演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古代音乐的道德、文化、政治和社会功能都得到体现。
此时,著名的“五祖”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卓越的贡献者,而《楚辞》则被无可争议地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此后,春秋战国以后,儒家音乐发展出以理学为本的乐学体系,定型改编的乐曲技巧和形式也被发明出来,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丝弦诗乐”、“横戈乐曲”等。
到了秦汉时期,此时的乐学概念已经部分开始融入官僚化政治体系,“礼”及其它有关协调军事、民政和宗教服务的活动也都有音乐参与,礼曲中形式繁杂、款式多样,反映出当时音乐文化发展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到汉朝,音乐艺术逐渐从舞台剧发展到乐曲,处处反映着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色及其发展。
汉末三国唐宋,乐学理论有所发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表演,如竹管曲、梆子戏、梨园戏、京剧等,也均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播。
这一时期的文学剧在形式和乐曲上有相当的完备程度,形成了经典。
随着宋朝乐学理论的发展,有关和声、编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完善,乐曲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如宋代音乐名作《楚辞歌行》《余汾》《弦管杂志》等著作,此时音乐文化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史进入"新文学理论"时期。
“新文学理论”时期的乐曲逐渐与民曲·宫廷曲·戏曲交融,表现多变,如彭湃《玉壶春·扬州慢》的改革,郑燮《广陵散》的改写,毕升《灌下一派·新喜洋洋》的发明等等,都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史上优秀的作品。
中国古代音乐史一、远古时期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
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
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
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二、夏、商时期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
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
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
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
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
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
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一章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1、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模仿说,异性求爱说(达尔文在《进化论》),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游戏说(席勒),信号说,“太一”说,潜意识(无意识)说,情感表达说等。
2、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丹顶鹤的尺骨,演奏七声)3、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
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它们互相依赖。
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是野蛮时代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音乐美学论著《乐记》。
彩陶盆(三组舞蹈图案,每组五人)4、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弹歌》。
反映农牧生活的乐舞有《八阕》(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士达的人造了一张五弦琴用来求雨)。
古乐舞“击石附石﹑百兽率舞”5、原始音乐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原始音乐以诗歌舞三者相结合为主,节奏是基本的因素,音高音色也得到了注意。
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6、原始社会音乐文化总结?音乐的本质:原始音乐是社会实践的反应,是全体民族公社成员集体创作的产物,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生产力低下,人们共同努力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生活得生动写照,其目的在于为整个公社服务,在于受生产经验和斗争知识,在于组织全体公社成员,同心同德对自然界或氏族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局限性?同时,原始社会的音乐艺术,与当时人们现实世界的认识密切相关,认识的局限性使他们一方面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又用幻想的方式去理解巫术﹑宗教,为达到他们物质愿望的手段,因此原始社会的音乐常常与宗教﹑巫术相结合,乐舞以歌舞乐为一体,尤其是“万物有灵”的巫术观念,创造了原始音乐文明的独特面貌。
第二章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文化和夏代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古代原始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中国古代原始音乐源于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人类生活的体验。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原始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石柱琴、骨笛、竹笛等。
古代原始音乐有着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用以祭祀神灵、贺喜庆典等。
宫廷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
宫廷音乐是为了彰显官员的统治地位和宫廷的威严而存在的。
宫廷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簧管等。
由于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宫廷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寺庙音乐(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寺庙音乐以佛教音乐为主,主要表现了宗教信仰和追求超凡化境的精神。
寺庙音乐是从宋代开始趋于成熟和流行的。
寺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佛钟、和尚鼓、木鱼等。
寺庙音乐旋律悠扬,气氛庄重,反映出佛教信仰的深度。
民间音乐(公元18世纪-现代)
民间音乐源于百姓生活和文化活动,反映了百姓的欢乐和痛苦。
民间音乐以民谣为主,其中包括山歌、劳作歌曲、酒歌等。
民间音乐使用的乐器各异,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民间音乐旋律简单易懂,节奏明快,广泛传播于乡村和各地民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音乐历经了原始音乐、宫廷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反映了当时社
会、文化和宗教的状况。
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音乐通史贾湖骨笛:1986-1987年陆续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这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另一面较为光滑,有七音孔、六音孔、五音孔、四音孔,斜吹乐器,可演奏六声、七声音阶,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测定距今约9000年,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9000年的可考历史,六声、七声音阶最早可能起源于中原一带地区。
弹歌:远古时期的音乐,相传为黄帝时作的古歌,是反映狩猎生活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记载在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
说明原始音乐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
远古时期的音乐,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一共包含八首曲子,演唱方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踏着脚唱八首歌—一叫《载民》;二叫《玄鸟》;三叫《遂草木》;四叫《奋五谷》;五叫《敬天常》;六叫《达帝功》;七叫《依地德》;八叫《总禽兽之极》。
巫乐:商代的音乐,用于宗教祭祀,由巫觋掌管音乐,其音乐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华丽多姿,热闹非凡。
列举从原始社会至夏商时代比较大型的古歌及古乐舞: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士之乐;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
礼乐制:在周代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才形成的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繁琐的制度。
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
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
表现在三个方面:1.乐器排列方面2.乐舞的规模大小3.繁琐的典礼。
八佾:周代礼乐制在乐舞规模大小方面的规定,佾指行列,八佾即为每行8人,共64人,是当时天子的乐舞队列。
大司乐:周代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大司乐是而后演变而成的音乐教育机构,按“成均之法”治理全国的音乐教育,传授“乐德”、“乐语”及“乐舞”,对象是贵族子弟,即国子及世子。
中国音乐通史
题型
填空题
词条解释
简答题
问答题
远古、先秦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贾湖骨笛:
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
大司乐:
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
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
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
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
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
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
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
三分损益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
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
石类:鸣球
二、问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
汉代
一、简答题
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
相和歌:
李延年:
鼓吹乐:
百戏:
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
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
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
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清商乐: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
西曲:
何承天:
《广陵散》:
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
二、问答题
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
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魏晋南北朝文人不仅弹奏琴曲,而且也自创琴曲。
在琴论领域,嵇康的《琴赋》,是一篇深入而富有诗意的琴论。
文献中明确提到徽的是嵇康《琴赋》中“徽以锺山之玉”,但文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徽数。
此时的古琴,已经确定无疑地呈现出其成熟的“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十三徽”的风姿。
2.南北朝时期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隋唐五代
一、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1.开皇乐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主要构成
3.唐代擅长演奏琵琶的音乐家有哪些
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
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
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
琵琶手指弹法;
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4.词条解释
苏祗婆:
万宝常:
《霓裳羽衣曲》:
李龟年:
唐玄宗时乐工,善歌,并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
创作的《渭川曲》尤受唐玄宗的赏识。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南方,最终郁郁而死。
《碣石调·幽兰》:
减字谱:
《离骚》:
此曲由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诗人屈原的同名长诗创作的一首抒情的大型琴曲。
全曲共18段,可分三部分。
体现出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主题,是唐代琴曲中的一部优秀作品。
文字谱:
俗讲:
变文:
《踏谣娘》:
又称《谈容娘》。
产生于北齐,既有歌唱又有对白的歌舞戏,用鼓笛伴奏。
讲述北齐苏郎中醉酒后殴打其妻,妻悲愤之余向邻里哭诉。
二、问答题
1.唐代大曲繁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简述立部伎与坐部伎的主要区别
3.列举唐代任意两部知名的燕乐大曲作品,并阐述唐代大曲的曲式构成宋元
一、简答题
1.宋代都市中进行音乐艺术表演的场所有哪些
2.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3.诸宫调由谁创制的
4.唱赚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5.名词解释
唱赚:
陶真:
鼓子词:
诸宫调:
《唱论》:
《白石道人歌曲集》:
《乐书》:
郭沔:
6.元杂剧的结构是由哪三部分构成的
(表演形式)
7.下列乐曲或作品的作者是谁
《扬州慢》《杏花天影》姜白石《潇湘水云》郭楚望《琴史》朱长文
《窦娥冤》关汉卿《琵琶记》高明《西厢记》王实甫
二、问答题
1.宋代戏曲、说唱等俗乐繁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南戏和杂剧有什么区别
明清
一、简答题
1.下列著作或乐曲的作者是谁
《浣纱记》
《纳书楹曲谱》
《松弦馆琴谱》
2.名词解释
魏良辅:
汤显祖: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清远道人。
其代表作《还魂记》(又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朱载堉:
新法密率:
《神奇秘谱》:
《弦索备考》:
《溪山琴况》
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二、问答题
1.阐述明代魏良辅对昆山腔所作的改革要点
2.阐述明代的四大声腔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