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化学总结

中药化学总结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一)(一)溶剂法

1.常用溶剂及性质

石油醚、四氯化碳(Ccl4)、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l3)、乙醚(Et2O)、乙酸乙酯(EtOAc)、正丁醇(n-BuOH)、丙酮(Me2CO)、乙醇(EtOH或Alc)、甲醇(MeOH)、水等.极性越来越大。

化学物质的极性是根据介电常数计算的,介电常数越大,极性越大。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与极性有关。化合物极性大小判断:有机化合物,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氧越多,极性越大;含氧化合物中,含氧官能团极性越大,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含氧官能团极性羧基>羟基>醛基>酮基>酯基);酸性碱性两性极性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性极性小,解离型极性大)。比较极性(汉防己甲素(甲氧基取代)<汉防己乙素(羟基取代)。

3.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相似相溶原理

提取溶剂的选择

溶剂法提取中药成分的常用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5种。其中浸渍法和渗漉法属于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多。含淀粉、果胶、粘液质等杂质较多的中药提取可选择浸渍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属于热提法,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渗漉法,但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三法比较,煎煮法只能用水作提取溶剂,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较大,连续回流提取法节省溶剂,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

(二)水蒸气蒸馏法

能够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中药成分必须满足3

个条件,即挥发性、热稳定性和水不溶性(或虽可溶于水,但经盐析后可被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出,如麻黄碱)。凡能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中药化学成分均可采用此法提取。如挥发油、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槟榔碱等)、小分子的苯醌和萘醌、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小分子的酚性物质(牡丹酚)等。(三)升华法

适用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的提取,如游离的醌类成分(大黄中的游离蒽醌)、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等,以及属于生物碱的咖啡因,属于有机酸的水杨酸、苯甲酸,属于单萜的樟脑等。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特点:没有有机溶剂的残留,产品质量高,无污染,适用于对有热不稳定易氧化成分的提取,萃取速度高,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对有效成分的提取选择性高(通过夹带剂改变或维持选择性),对脂溶性成分提取效率高(在提取极性较大成分时,可以加入夹带剂),提取设备造价高,节约能源。

(五)其它:组织破碎法、压榨法、超声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不破坏成分)、微波提取法。

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二)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进行分离与精制

1.结晶法

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沸点要适当,不宜过高或过低,如乙醚就不宜用,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反应,无毒或小毒。

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理化性质均一(形态稳定,颜色均一);固体化合物熔距≤2℃,熔点一定;各种色谱都能用,TLC或PC展开呈单一斑点;HPLC或GC

分析呈单峰。双熔点:汉防己乙素和汉防己甲素(芫花素)。

2.沉淀法

可通过4条途径形成沉淀改变溶解度实现:

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常见的有水醇法(沉淀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成分)、醇水法(沉淀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使用较多的是盐析法,即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改变溶剂pH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解离状态极性变大,非解离状态极性变小。适用于酸性、

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和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调等电点提取两性成分。

4)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如铅盐沉淀法(包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季胺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体皂苷)、明胶法(沉淀鞣质)等。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液-液萃取

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或正丁醇等,这些溶剂要与水分层。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分离因子愈大,愈易分离。可以通过调整溶液PH值来分离。

2.纸色谱(PC)

属于分配色谱。可用于糖的检识、鉴定,亦可用于生物碱的色谱鉴别等,纸是支持剂。

3.分配柱色谱

根据分配比来分离。可分为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流动相极性小,可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反相色谱与此相反,适宜分离脂溶性化合物。支持剂:硅胶,纤维素粉。硅胶既可以做吸附色谱的吸附剂,也可以做分配色谱的支持剂,这两种情况下,硅胶的作用不一。

Rf值是样品斑点移动距离和溶剂移动距离比值,值越小,移动距离越短,相反则长,反映了待分离物质与固定相的作用程度。

三、如何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透析法

适用于水溶性的大分子成分(如蛋白质、多肽、多糖)与小分子成分(如氨基酸、单糖、无机盐)的分离。

2.凝胶过滤法

又称凝胶渗透色谱、分子筛过滤、排阻色谱。分离混合物时,各组分按分子由大到小的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常用凝胶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前者只适于在水中应用。后者既可在水中应用,又可在有机溶剂中应用,分离混合物时,既有分子筛作用,又有吸附作用。如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分离黄酮苷时,则分子筛的性质起主导作用。凝胶是多孔网状结构的固体物质,分离顺序是:分子大的物质先通过凝胶,分子小的物质后流出,达到分离。

3.膜分离:选择膜作为分离材料,利用膜上孔径大小,进行分离。根据操作方法分为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等。

4.超速离心法:利用溶质在超速离心情况下,分子量大,沉降快,相反,沉降慢,借此分离大小分子。

5.升华法:分离具有升华性质的中药成分:樟脑、咖啡因、游离蒽醌。

6.分馏法:利用液体混合物成分沸点不同分离,适用于液体物质的分离。

四、根据物质吸附性的差别,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

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及精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固液吸附,其中涉及吸附剂、被分离物质和洗脱剂3个要素。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和大孔树脂。按常用吸附剂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硅胶吸附色谱

硅胶为极性吸附剂,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的极性(极性越大,吸附力越强)和洗脱溶剂的极性(溶剂极性越弱,硅胶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因此,用硅胶吸附色谱分离一组极性不同的混合物时,极性大的物质因吸附力大而洗脱慢,在用薄层展开时,Rf值越小(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用硅胶色谱分离时,洗脱的顺序是);洗脱溶剂的极性增大,洗脱能力增强,洗脱速度加快。另外硅胶有一定的酸性,在用其分离碱性成分时,需注意。

2)氧化铝吸附色谱

氧化铝亦为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相似。不同的是,氧化铝有一定的碱性,且具有铝离子,在用其分离一些酸性或酚性成分时,易产生不可逆吸附而不能被溶剂洗脱。如蒽醌类、黄酮类(葛根异黄酮除外)成分分离时一般不选择氧化铝。为提高分离效果,在分离酸性物质时,在洗脱溶剂中常加酸性物质比如乙酸,在分离碱性物质时,常加碱性物质比如氨,吡啶,二乙胺等。

3)活性炭吸附色谱

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恰好相反。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水中对物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常用于水溶液中亲脂性物质色素的脱去比如叶绿素(活性炭简单吸附),活性炭柱色谱用于分离大极性物质比如糖、苷、黄酮苷、环烯醚萜苷以及氨基酸的分离纯化等。

4)聚酰胺吸附色谱

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系通过其分子中众多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

缔合而产生吸附。因此,聚酰胺吸附色谱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和黄酮类化合物。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分子结构中可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缔合的基团数目及氢键作用强度,氢键越多,吸附力越强。凡是容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聚酰胺的吸附力减弱(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力,邻苯二酚容易形成分子内氢键故小于间苯二酚);整个分子中芳香化程度越高,双键越多,共轭体系越大,吸附性越强(二氢黄酮和查耳酮用聚酰胺吸附色谱分离,查耳酮吸附力强于二氢黄酮,就是因为查耳酮芳香化性程度高,共轭体系大)。同时,溶剂也会影响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表现出各种溶剂在聚酰胺吸附色谱中洗脱能力有大有小,其由弱到强的大致顺序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等,换言之,聚酰胺在水中的吸附力是最强的。

5)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色谱

优点:操作简便,树脂再生容易,可重复操作,产品质量稳定,既能选择性吸附,又便于溶媒的洗脱,一般不用有机溶剂,保持中医用药特色,又保留有效成分。大孔吸附树脂原理同时具有选择性吸附性和分子筛双重作用。吸附力包括范德华引力和氢键。影响大孔树脂吸附的因素,1,大孔吸附树脂本身的性质:树脂的表面积,表面的电性等,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易被非极性树脂吸附,极性物质易被极性树脂吸附。2,洗脱剂的性质: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就小,反之就大。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来说,洗脱溶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先用蒸馏水洗脱,再用浓度由低到高的含水甲(乙)醇溶液,可将混合物分离成若干组分。该法可用于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分离。3,化合物的性质,极性小的化合物与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性强,同时能与大孔吸附树脂形成氢键的化合物容易被吸附。

吸附色谱总结,因为吸附原理不同,表现出来的吸附规律不同。吸附色谱就是依靠吸附能力差别来分离物质的。硅胶和氧化铝属于极性吸附剂,物质的极性越大,吸附越强,洗脱速度越慢,硅胶适用于酸性物质分离,氧化铝用于碱性物质的分离,活性炭属于非极性吸附剂,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吸附规律相反,常用于脂溶性物质和大分子物质糖、苷等分离精制。聚酰胺属于氢键吸附,适用于黄酮,酚类,蒽醌等的吸附。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分子筛和吸附性相结合的吸附,受到树脂本身、溶剂、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一般规律是,用水洗脱,洗脱的是以糖为主的极性杂质的,大部分中药成分可用70%乙醇洗脱,洗脱碱性物质时用酸性溶剂,洗脱酸性物质时用碱性物质,洗脱中性物质亲脂性物质时,可用丙酮洗脱。

五、选择离子交换法分离中药有效成分

根据物质的解离程度不同分离(包括电泳方法和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是含水溶剂或水。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是能在水中膨胀。包括阴阳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是包括强酸性和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包括强碱性和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

1)离子交换法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分离,即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水(或酸水,或碱水)溶液中呈解离状态。

2)根据被分离物质呈解离状态时所带电荷的性质,可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或阳离子交换树脂。鉴于中药所含大多数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酸碱性均较弱,一般在分离碱性成分时选择强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在分离酸性成分时选择强碱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两性成分时,两种树脂都可以用。

3)通过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可将中药水提物中酸性、碱性、两性和中性成分进行分离。

4)离子交换法亦可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其分离的依据是解离程度的不同(酸性或碱性不同的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其解离程度会有差异)。解离程度越大,被洗脱下来的速度越慢。

5)酸或碱性越强,解离程度高,吸附力强,洗脱慢。伪麻黄碱和麻黄碱的分离可用此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鉴别和结构鉴定

1、结构鉴定程序:

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类型确定

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分子式计算

确定官能团或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官能团

平面结构的确定:平面结构

立体结构的确定:包括构型和构象

2、分子式的确定

常用方法:元素定量分析配合分子量测定

同位素分度比

高分辨质谱

3、确定分子类型、官能团、结构片段、结构:波

谱方法

质谱:包括EI-MS,

CI-MS,FD-MS,FAB-MS,MALDI-MS,ESI-MS,MS-M

S. 其中: EI-MS不同于其它的MS.

质谱的应用:确定分子量,求算分子式,根据

裂解峰推测结构式,提供其他结

构信息。质谱提供裂解的规律。

4、IR:主要用于确定官能团

5、紫外光谱:推断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包括判断共

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

数目。推断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6、NMR

1)H-NMR谱。氢的信息包括类型数目相互关系。

化学位移(δ):反映氢的类型

峰面积:相同类型氢的数目

耦合常数(J):反映氢和氢的相互关系。氢和氢关系不一样时,情况不一样。S代表单峰,D代

表双峰,T代表三重峰,Q代表四重峰,M代表

多重峰。

2)C-NMR谱:提供碳的信息类型数目相互关系,反应参数:化学位移(δ),异楞耦合常数(JCH)

以及驰豫时间(T1)。

7、旋光光谱(ORD)和圆二色谱(CD):用于测定手

性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官能团在手性分

子中位置等。

8、X射线衍射法(X-ray):原子的排列关系,以及化

学结构。

生物碱(三)

一.生物碱及其在植物界的分布规律及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生物碱是指一类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为主)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多数生物碱分子具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且氮原子在环状结构内,大多呈碱性,一般具有生物活性。但有些生物碱并不完全符合上述生物碱的含义,如生物碱都是含N的,但含氮的不一定是生物碱:氨基酸,蛋白质,多肽。麻黄碱的氮原子不在环内,咖啡不显碱性,槟榔碱氮原子不在环上,秋水仙碱氮原子不在环上不显碱性,显酸碱两性等。

分布规律:(1)绝大多数生物碱分布在高等植物,尤其是双子叶植物中,如毛茛科、罂粟科、防己科、茄科、马钱科、夹竹桃科、芸香科、豆科、小檗科等。(2)极少数生物碱分布在低等植物中。(3)同科同属植物可能含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4)一种植物体内多有数种或数十种生物碱共存,且它们的化学结构有相似之处。5)主要分布在植物的某些器官或部位:麻黄碱主要存在于麻黄的髓部,黄柏碱主要分布在树皮,三颗针生物碱主要分布在根部。

存在形式:有机酸盐、无机酸盐、游离状态、酯、苷、以及氮氧化合物等。

二.生物碱的常见结构类型

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结合后面的重点中药(如麻黄、黄连、洋金花、苦参、汉防己、马钱子、乌头等)中所含的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去掌握。重要类型包括:吡啶类:主要是喹喏里西啶类(苦参所含生物碱,如苦参碱)。

莨菪烷类:洋金花所含生物碱,如莨菪碱。

异喹啉类:主要有苄基异喹啉类(如罂粟碱)、双苄基异喹啉类(汉防己所含生物碱,如汉防己甲乙素,汉防己甲素取代的是甲氧基,乙素取代的是羟基,极性:甲素小于乙素,分离用色谱,氧化铝色谱,乙素含有酚羟基,酚性碱)、原小檗碱类(黄连所含生物碱,如小檗碱)和吗啡类(如吗啡、可待因,吗啡取代基是酚羟基,可待因取代甲氧基,分离也可用色谱)。厚朴碱是酸碱两性碱。

吲哚类:主要有色胺吲哚类(如吴茱萸碱)、单萜吲哚类(马钱子所含生物碱,如士的宁)、二聚吲哚类(如长春碱、长春新碱)。

萜类:乌头所含生物碱(如乌头碱)、紫杉醇。

甾体:贝母碱

有机胺类:N原子不在环内,不符合大多数生物碱的特性,麻黄所含生物碱,如麻黄碱、伪麻黄碱。秋水仙碱属于酰胺类生物碱,益母草碱属于胍类生物碱。三.生物碱的物理性质

生物碱特殊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

液体生物碱:烟碱、槟榔碱、毒芹碱。

具挥发性的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

具升华性的生物碱:咖啡因

具甜味的生物碱:甜菜碱

有颜色的生物碱:小檗碱(黄色)、蛇根碱(黄色)、小檗红碱(黄色),药根碱红色。

双熔点沸点:汉防己乙素。

另外需注意生物碱的旋光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溶剂、pH值、生物碱存在状态等。同时生物碱的旋光性影响其生理活性,通常左旋体的生理活性强于右旋体。

生物碱--中药化学(四)

四.生物碱的溶解性

1)亲脂性生物碱(大多数是叔胺碱和仲胺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可溶于醇类溶剂,难溶于水;生物碱盐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可溶于醇类溶剂,易溶于水。例外:吗啡碱难溶于氯仿和乙醚,石蒜碱难溶于有机溶剂而易溶于水,喜树碱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而溶于酸性氯仿。

2)亲水性生物碱主要指季铵碱和某些氮、氧化合物的生物碱(氧化苦参碱)这些生物碱可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亲酯性溶剂,小分子生物碱是双溶(麻黄碱,烟碱),酰胺类生物碱(秋水仙碱咖啡碱)可溶于水。

3)季铵型生物碱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可溶于醇类溶剂,易溶于水、酸水、碱水。

4)一些小分子生物碱既可溶于水,也可溶于氯仿,如麻黄碱、苦参碱、秋水仙碱等。

5)具有羧基的生物碱,可溶于碱水,如碳酸氢钠水溶液;具有酚羟基的生物碱,可溶于苛性碱溶液,如吗啡、青藤碱。

6)具有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可溶于热苛性碱溶液,加酸复原,如喜树碱、苦参碱。

7)生物碱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易溶于醇类,生物碱在酸性水中成盐溶解,加碱调PH后又游离析出沉淀。通常生物碱的无机盐水溶性>有机酸盐,无机酸盐含氧酸盐水溶性>卤代酸盐;小分子有机酸盐>大分子有机酸盐。

8)两性生物碱即可溶于酸水,也可溶于碱水,在PH8-9时溶解性最差,容易产生沉淀,槟榔次碱有羧基,吗啡有酚羟基。

9)特殊溶解性生物碱:吗啡是酚羟基极性较大难溶于极性小的有机溶剂比如氯仿乙醚,可溶于碱水,石蒜碱难溶于有机溶剂而溶于水,喜树碱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而溶于酸性氯仿。

10)生物碱盐,某些生物碱盐可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高石蒜碱盐的盐酸盐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氯仿,有些生物碱盐难溶于水,比如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草酸盐等。

五.生物碱的碱性以及影响生物碱碱性大小的因素生物碱的碱性大小用碱式解离常数PKb以及pKa (生物碱的共轭酸的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表示,pKa大,生物碱的碱性强。此处需要注意pKa、pKb、Ka、Kb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与生物碱碱性大小的关系为:pKa大、pKb小、Ka小、Kb大,生物碱的碱性强,反之则弱。

影响生物碱碱性大小的因素包括:

1)N原子的杂化方式:SP3>SP2>SP,因此,季胺碱>N烷杂环>脂肪胺>芳香胺≈N-杂芳环>酰胺≈吡咯

2)电效应:

诱导效应:烷基胍基的供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增强;苯基、羰基、酯基、醚基、羟基、双键(含双键或氧原子的基团)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降低。

共轭效应:胍基的供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增强,其它使大部分共轭效应使碱性降低,其中苯胺型、酰胺型生物碱碱性降低明显,如胡椒碱、秋水仙碱、咖啡碱;烯胺型生物碱大部分碱性降低,个别碱性增强,如蛇根碱。莨菪碱>山莨菪碱(羟基取代)>东莨菪碱(环氧取代)。

3)空间效应:碱性降低,如叔胺碱的碱性一般弱于仲胺碱。莨菪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甲基麻黄碱(叔氨)的碱性小于麻黄碱(仲胺)即是因为这个缘故。

4)氢键效应:形成分子内氢键,氮上的质子不易脱去,碱性增强,如麻黄碱的碱性小于伪麻黄碱,钩藤碱>异钩藤碱。

六.生物碱沉淀反应

1)沉淀反应:

2)反应条件:稀酸水或稀醇性溶液。

3)假阳性: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鞣质等可引起假阳性,需净化。净化方法为酸水提取液碱化后氯仿萃取,氯仿萃取液再用酸水萃取,取酸水萃取液进行沉淀反应。

4)假阴性:麻黄碱、咖啡碱、吗啡与多数生物碱沉淀试剂不能发生沉淀反应。

5)应用:生物碱提取、分离、纯化;生物碱检识(薄层或纸层色谱显色剂)。

6)对生物碱的有无定性,应用三种以上试剂分别进行反应,均阳性或均阴性有可信性。

七、生物碱的分离

1、不同类别生物碱分离

将总生物碱按碱性强弱、酚性有无以及是否水溶性初步分离。总生物碱加酸水溶解、过滤,用氯仿萃取,最终分成非酚性弱碱性生物碱、酚性弱碱性生物碱、非酚性叔氨碱、酚性叔氨碱、水溶性生物碱。

2、利用碱性差异进行分离

2)简单萃取法:对于碱性有较大差别的两种生物碱,可采用简单萃取法分离。

3、利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

1)游离总生物碱的分离

2)利用生物碱盐的溶解度不一样分离

5、利用色谱法进行分离

1

)吸附色谱

亲脂性有机溶剂或以其为主的混合溶剂系统做洗脱剂,生物碱按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先后流出色谱柱。2)分配色谱: 适合分离某些结构相近的生物碱

八、生物碱的鉴别方法

1、吸附色谱:

吸附剂:氧化铝、硅胶(涂铺薄层时加稀碱溶液制成碱性硅胶薄层)。

展开剂:亲脂性溶剂比如氯仿

显色剂:改良碘化铋钾显橘红色斑点。

色谱行为:极性小的,Rf大。

2、分配薄层色谱

支持剂:硅胶、纤维粉,固定相:亲脂性或极性较小的生物碱的分离多选用甲酰胺,极性较

大的生物碱可选用水。

展开剂:分离脂溶性,应用亲脂性有机溶剂比如氯仿-苯(1:1),分离水溶性,应用水溶性

溶剂比如BAW系统。

吸附色谱主要用于分离极性较小的生物

碱,分配色谱一般用于分离检识极性较大

的生物碱,以甲酰胺为固定性的薄层色谱

适于分离弱极性或中等极性的生物碱;以

水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用于分离水溶性

生物碱,可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3、纸色谱:与薄层色谱一样。

4、HPLC。

5、气相色谱

九.苦参生物碱

(1)结构类型

双稠哌啶类喹喏利西定类生物碱,苦参所含生物碱主要是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此外还含有羟基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安那吉碱、巴普叶碱和去氢苦参碱(苦参烯碱)等。分子中均有2个氮原子,一个是叔胺氮,一个是酰胺氮。

(2)理化性质

性状:苦参碱αβγ为结晶,δ为液体,常见的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为无色正方体结晶。

碱性:苦参中所含生物碱均有两个氮原子。一个为叔胺氮(N-1),呈碱性;另一个为酰胺氮(N-16),几乎不显碱性,所以它们只相当于一元碱。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碱性比较强。

溶解性:苦参碱的溶解性比较特殊,不同于一般的叔胺碱,它既可溶于水,又能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氧化苦参碱是苦参碱的氮氧化物,具半极性配位键,其亲水性比苦参碱更强,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醚,但可溶于氯仿。

极性:苦参生物碱的极性大小顺序是: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

(3)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内酰胺结构。

(4)鉴别反应:生物碱的沉淀反应鉴别。

(5)提取分离:苦参以稀酸水渗漉,酸水提取液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总生物碱。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分离,利用二者在乙醚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或者用色谱方法分离。

(6)生物活性:消肿利尿抗肿瘤抗病原体抗缺氧降血脂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扩张血管。

十.麻黄生物碱的结构类型是什么?其理化性质、鉴别反应和提取分离方法有哪些?

(1)结构类型

麻黄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主,其次是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和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于均在侧链上,属于有机胺类生物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属仲胺衍生物,且互为立体异构体,它们的结构区别在于Cl的构型不同。甲基麻黄碱与甲基伪麻黄碱属于叔胺;去甲基麻黄碱与去甲基伪麻黄碱属于伯胺,且都互为异构体。

(2)理化性质

挥发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子量较小,具有挥发性。提取时可用蒸馏法。

碱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仲胺生物碱,碱性较强。由于伪麻黄碱的共轭酸与 C2-OH形成分子内氢键稳定性大于麻黄碱,所以伪麻黄碱的碱性强于麻黄碱。

溶解性:由于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子较小,其溶解性与一般生物碱不完全相同,既可溶于水,又可溶于氯仿,但伪麻黄碱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麻黄碱小。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形成盐以后的溶解性能也不完全相同,如草酸麻黄碱难溶于水,而草酸伪麻黄碱易溶于水;盐酸麻黄碱不溶于氯仿,而盐酸伪麻黄碱可溶于氯仿。

(3)鉴别反应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不能与大数生物碱沉淀试剂发生反应,但可用下述反应鉴别:

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属于仲胺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产生棕色沉淀。属于叔胺的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和属于伯胺的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不反应。

铜络盐反应: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水溶液加硫酸铜、氢氧化钠,乙醚层紫红色,水层蓝色(溶液呈蓝紫色)。

(4)提取分离

溶剂法:利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以及麻黄碱草酸盐比伪麻黄碱草酸盐在水中溶解度小的差异,使两者得以分离。方法为麻黄用水提取,水提取液碱化后用甲苯萃取,甲苯萃取液流经草酸溶液,由于麻黄碱草酸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而结晶析出,而伪麻黄碱草酸盐留在母液中。

水蒸汽蒸馏法: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游离状态时具有挥发性,可用水蒸汽蒸馏法从麻黄中提取。

离子交换树脂法:利用生物碱盐能够交换到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上,而麻黄碱的碱性较伪麻黄碱弱,先从树脂柱上洗脱下来,从而使两者达到分离。

(5)生物活性:平喘利尿

十二.黄连生物碱

(1)结构类型

黄连生物碱主要包括小檗碱、巴马丁、黄连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木兰碱等,均属于苄基异喹啉衍生物,除木兰碱为阿朴菲型外都属于原小檗碱型,且都是季铵型生物碱。以小檗碱含量最高(可达10%),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药根碱属于酚性季胺碱。

(2)小檗碱的理化性质

1)性状:小檗碱为黄色针状结晶,加热至110℃变为黄棕色,于160℃分解。盐酸小檗碱加热至220℃分解,生成红棕色的小檗红碱。

2)碱性:小檗碱属季铵型生物碱,可解离而呈强碱性,其pKa值为11.50。

3)溶解性:游离小檗碱能缓缓溶解于水中,易溶于热水或热乙醇,在冷乙醇中溶解度不大。小檗碱的盐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较易溶于沸水,难溶于乙醇。小檗碱与大分子有机酸,如甘草酸、黄芩苷、大黄鞣

质等结合,形成的盐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小。

4)互变异构小檗碱一般以季铵型生物碱的状态存在,可以离子化呈强碱性,能溶于水,溶液为红棕色。但在其水溶液中加入过量强碱,季铵型小檗碱则部分转变为醛式或醇式,其溶液也转变成棕色或黄色。醇式或醛式小檗碱为亲脂性成分,可溶于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3)小檗碱的鉴别反应

小檗碱除了能与一般生物碱沉淀试剂产生沉淀反应外,还具有两个特征性检识反应。

1)丙酮加成反应:在强碱性下,盐酸小檗碱可与丙酮反应生成黄色结晶性小檗碱丙酮加成物。

2)漂白粉显色的反应:在小檗碱的酸性水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漂白粉(或通入氯气),小檗碱水溶液即由黄色转变为樱红色。

3)小糪红碱反应:盐酸小檗碱加热至220左右分解,生成红棕色小糪红碱,继续加热至285左右完全熔融。

4)变色酸反应:为亚甲二氧基的显色反应,试剂为变色酸和浓硫酸,阳性反应:红色。

(4)提取分离:

分离小檗碱,形成盐酸盐,分离甲基黄连碱,形

成硫酸盐。

1)常采用碱水加石灰乳提取(加碱后是药材中的生物碱盐转变为游离性的生物碱,游离季

胺碱易溶于水)。

2)用酸水提取,利用小檗碱含氧酸(硫酸、磷酸)的盐溶解度大于非含氧酸盐,根据碱性

碱性强弱或溶解度的不同进行。

(5)生物活性:抗菌抗病毒

十三:川乌

1、化学成分: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美

沙乌头碱。在8、14位有酯键,分别连

接乙酸和苯甲酸,形成乙酰基和苯甲

酰,属于双酯型生物碱。

2、理化性质:

(1)性状:麻辣味,亲治性强,毒性强。

(2)溶解性:溶解型很强,易溶于无水乙醇、氯仿、乙醚、苯等有机溶剂,难溶于贺岁,盐酸盐均可溶于氯仿,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亲治性降低。

(3)水解性:乌头碱、次乌头碱、美沙乌头碱等毒性很强,是乌头的主要毒性成分,双酯性生物碱在碱水中加热或将乌头直接亲泡在水中加热,或不加热在水中长时间浸泡都可水解酯基,乌头碱水解成单酯型生物碱乌头次碱以及无酯键的醇胺型乌头原碱。

十四.防己生物碱

(1)结构类型

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均为双苄基异喹啉衍生物,氮原子呈叔胺状态;轮环藤酚碱为季铵型生物碱。

(2)理化性质

1)碱性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分子结构中均有两个处于叔胺状态的氮原子,碱性较强。轮环藤酚碱属于原小檗型季铵碱,具强碱性。

2)溶解性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亲脂性较强,具有脂溶性生物碱的一般溶解性。但由于两者分子结构中取代基的差异,前者为甲氧基,后者为酚羟基,故汉防己甲素的极性较小,能溶于冷苯;汉防己乙素极性较大,难溶于冷苯。轮环藤酚碱为水溶性生物碱,可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3)提取分离

汉防己用乙醇提取得总生物碱,然后根据各成分溶解性和极性的差异进行分离。将总生物碱溶于稀酸水,利用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在苯中溶解度的差异,碱化后用苯萃取出汉防己甲素,再用氯仿萃取出汉防己乙素;轮环藤酚碱为水溶性生物碱,仍留在碱水层。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分离也可采用氧化铝柱色谱,利用其极性的差异进行分离,汉防己甲素极性小,先被洗脱,而汉防己乙素极性大,后被洗脱。十五.洋金花生物碱

1、结构类型:洋金花生物碱属于莨菪烷衍生物,是由莨菪醇类(莨菪醇、山莨菪醇、东莨菪醇、去甲莨菪醇)和莨菪酸类(莨菪酸、羟基莨菪酸)结合生成的一元酯类化合物。主要生物碱有莨菪碱(其外消旋体称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樟柳碱(羟基莨菪酸)和去甲莨菪碱等。

2、理化性质:

性状:莨菪碱:细针状结晶,外消旋体阿托品是长柱状结晶。东莨菪碱是粘稠状液体,山莨菪碱是无色针状结晶。樟柳碱类似于东莨菪碱。

(1)旋光性。除阿托品无旋光性外,其他生物碱均具有左旋光性。莨菪碱在酸碱接触下或加热,可通过烯醇化,发生外消旋,成为阿托品。阿托品是混合物,莨菪碱是纯净物,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一样。

(2)碱性。东莨菪碱和樟柳碱由于立体效应的影响,碱性较弱;莨菪碱无立体效应障碍,碱性较强;山莨菪碱碱性介于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之间。碱性:莨菪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樟柳碱。

(3)溶解性。莨菪碱(或阿托品)亲脂性较强,可溶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东莨蓉碱有较强的亲水性,可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樟柳碱的溶解性与东莨菪碱相似。

(4)水解性。因分子结构中具有酯键,洋金花生物碱在碱性水溶液中受热可发生水解反应。

3、鉴别反应:洋金花生物碱具有一般生物碱的通性,能与多种生物碱沉淀试剂产生沉淀反应。特征性鉴别反应还有:

(l)氯化汞沉淀反应。因为莨菪碱的碱性较强,而东莨菪碱的碱性较弱,莨菪碱(或阿托品)与氯化汞反应生成黄色沉淀,加热后沉淀变为红色。东莨菪碱则与氯化汞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热后沉淀仍为白色。

(2)Vitali反应。莨菪碱(或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和去甲莨菪碱可发生Vitali反应,用发烟硝酸处理后,再与苛性碱醇溶液反应,显深紫色。而樟柳碱为阴性反应。

(3)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樟柳碱可与过碘酸、乙酰丙酮在醋酸铵溶液中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二乙酰基二甲基二氢吡啶(DDL)显黄色反应。而莨菪碱(或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和去甲莨菪碱为阴性反应。

4、莨菪烷类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1)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提取分离

稀酸水提取,提取液经过阳离子交换柱,然后用不同碱度的碱水碱化树脂,东莨菪碱盐在弱碱条件下游离,莨菪碱盐在较强碱性条件下分离,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碱性强弱差异与离子交换树脂交换能力不同,因此配合溶剂提取法,可使两者得到分离。

(2)粗莨菪碱在115-120加热30min得到阿托品再用硫酸处理得到硫酸阿托品。

5、活性:镇静,麻醉、解痉、散瞳、解有机磷中毒。十五.马钱子生物碱

1、结构类型:马钱子生物碱属于吲哚类衍生物,主要生物碱是士的宁(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二者味均极苦,具强毒性,是马钱子的主要毒性成分。

2、理化性质: (1)溶解性。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均为脂溶性生物碱,难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易溶于氯仿,马钱子碱硫酸盐水溶性小于士的宁硫酸盐,易从水中结晶析出;而士的宁盐酸盐水溶性小于马钱子碱盐酸盐,易从水中析出。据此可分离士的宁和马钱子碱。 (2)碱性。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分子结构中均有两个氮原子,但只相当于一元碱。其中吲哚环上的氮原于呈内酰胺结构,几无碱性;另一个氮原子为叔胺状态,呈中等强度碱性。

3、鉴别方法:

与多种生物碱沉淀试剂产生沉淀反应。

士的宁的呈色反应:(1)硝酸反应。士的宁与硝酸作用呈淡黄色,蒸干后的残渣遇氨气即变为紫红色;

(2)浓硫酸-重铬酸钾反应。士的宁初呈蓝紫色,缓变为紫堇色,最后为橙黄色;马钱子碱则颜色与士的宁不同。马钱子碱不发生此反应。马钱子碱的呈色反应:马钱子碱与浓硝酸接触呈深红色,继加氯化亚锡,由红色转为紫色。

苷类--中药化学(十)

一、糖,苷中与苷元连接的常见的单糖有:五碳醛糖(如D-芹糖、D-木糖、L-阿拉伯糖(C5上没有取代))、六碳醛糖(如D-葡萄糖(C5取代是羟甲基)、D-甘露糖、D-半乳糖)、甲基五碳糖(如D-鸡纳糖、L-鼠李糖(C5上取代基是甲基)、D-夫糖)、六碳酮糖(如D-果糖)、糖醛酸(如D-葡萄糖醛酸(C5取代基是羧基)、D-半乳糖醛酸)等。木糖(xyl),核糖(rib),阿拉伯糖(ara),鼠李糖(rha),葡萄糖(glc),甘露糖(man),半乳糖(gla),果糖(fru),葡萄糖醛酸(gluA).

二、双糖:

蔗糖(一份子葡萄糖与一份子果糖形成的非还原糖)、龙胆二糖(两份子葡萄糖通过1-6键形成的),麦芽糖(两分子的葡萄糖通过1、4位形成的)、芸香糖(一份子鼠李糖与一份子葡萄糖通过1、6位形成)、新陈皮糖(一份子鼠李糖与一份子葡萄糖通过1、2位形成),注意:1、除蔗糖外,都是还原糖;2、糖和糖连接的糖的种类和连接位置不一样,都可能形成不同的糖。两个单糖连接可形成众多的糖。三糖;大多在蔗糖的基础上连接一个单糖,比如棉籽糖,四糖大多是在棉籽糖的基础上形成比如水苏糖。

三、多糖

多糖的性质与单糖和低聚糖不一样,很多性质消

1)糖的氧化反应

溴水反应

过碘酸氧化反应:邻二醇羟基,对顺式的氧化速度快。羟基反应:甲醚化反应,酰化反应(乙酰化,醋苷)缩酮化,硼酸络合反应(同一个平面的才能形成)。羰基反应:与苯腈生成腙,然后生产鎩。

3.苷类

(1)一般性状:苷类多是固体,其中糖基少的可结晶,糖基多的如皂苷,则多呈具有吸湿性的无定形粉末。苷类一般是无味的,但也有很苦的和有甜味的。(2)溶解性:苷类的亲水性与糖基的数目有密切的关系,其亲水性往往随糖基的增多而增大,大分子苷元如甾醇等的单糖苷常可溶于低极性有机溶剂,如果糖基增多,则苷元所占比例相应变小,亲水性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就增加。因此用不同极性的溶剂顺次提取时,在各提取部位都有发现苷的可能。C-苷与O-苷不同,无论在水或其他溶剂中的溶解度一般都较小。

(3)旋光性:多数苷类呈左旋光性,但水解后,由于生成的糖常是右旋的,因而使混合物呈右旋光性,比较水解前后旋光性的变化,可用以检识苷类的存在。(4)显色反应:

通过苷键的裂解反应可使苷类化合物苷键切断,其目的在于了解组成苷类的苷元结构及所连接的糖的种类和组成,决定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及糖与糖的连接方式。苷类化合物苷键裂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酸催化水解

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为稀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常用的酸有盐酸、硫酸、乙酸、甲酸等。水解反应是苷原子先质子化。然后断键生成阳碳离子或半椅型中间体,在水中溶剂化而成糖。

酸催化水解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只要有利于苷键原子的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其水解难易的规律可概括为:

①按苷键原子不同,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

②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

③酮糖较醛糖易水解。

④吡喃糖苷中吡喃环的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因此五碳糖最易水解,其顺序为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如果接有-COOH,则最难水解。

⑤氨基糖较羟基糖难水解,羟基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去氧糖>羟基糖>氨基糖。

⑥芳香属苷,如酚苷因苷元部分有供电子结构,水解比脂肪属苷如萜苷、甾苷容易得多。

⑦苷元为小基团者,苷键横键的比苷健竖键的易水解,因为横键上原子易于质子化。苷元为大基团者,苷键竖键的比横键的易水解,因为苷的不稳定性促使水解。

⑧N- 苷易接受质子,但当N原子处于嘧啶或酰胺位置时,N-苷也难于用矿酸水解。

(2)碱催化水解

仅酯苷、酚苷、烯醇苷(水杨苷藏红花苷)和β-吸电子基取代的苷等才易为碱所水解。

(3)酶催化水解

酶催化反应具有专属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常用的酶有转化糖酶,水解β-果糖苷健。麦芽糖酶专使α-葡萄糖苷键水解。杏仁苷酶是一种β-葡萄糖苷水解酸,专属性较低,水解一般β-葡萄糖苷和有关六碳醛糖苷。纤维素酶也是β-葡萄糖苷水解酶。转化糖酶水解β-果糖苷键。

pH条件对酶水解反应是十分重要的,芥子苷酶水解芥子苷,在pH7时酶解生成异硫氰酸酯类,在pH3~4时酶解生成腈和硫黄。

抑制酶水解:沸水投料,高浓度乙醇(60%以上),加碱。

(4)氧化开裂法

Smith裂解是常用的氧化开裂法。特别适用于一般酸水解时苷元结构容易改变的苷以及难水解的C-苷。但不适用于苷元上有1,2-二醇结构的苷类水解。

Smith裂解反应分3步:过碘酸钠氧化、四氢硼钠还原、稀酸水解。

从Smith裂解得到的多元醇,可确定苷中糖的类型。如六碳糖苷(如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Smith裂解得到的多元醇为丙三醇;五碳糖苷(如阿拉伯糖、木糖)Smith裂解得到的多元醇为乙二醇;甲基五碳糖苷(如鼠李糖)Smith裂解得到的多元醇为1,2-丙二醇。

苷类--中药化学(十一)

五.提取苷类化合物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提取原生苷时,必须设法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一般常用方法是在中药中加入碳酸钙,或采用甲醇、乙醇或沸水提取。同时尽量避免与酸、碱接触。提取次生苷时要利用酶的活性。

采用溶剂萃取法分离时,一般可用乙醚或氯仿萃取得到苷元,用醋酸乙酯萃取得到单糖苷,用正丁醇萃取得到多糖苷。

2)次生苷:多采用酶解方法,诸如发酵。

3)苷元:先水解,药渣干燥后再用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注意:①原生苷的提取主要用酶解的方法,要设法抑制和杀灭酶的活性,可采用沸水投料或加入无机盐(碳酸钙)杀酶。②次生苷的提取用酶解的方法,多采用发酵法。③提取溶剂:极性大小:原生苷>次生苷>苷元,原生苷用水或醇,次生苷用醇类或适合的亲脂性有机溶剂,苷元用适合的有机溶剂。

六.研究苷类化合物结构时,糖的鉴定方法有哪些?(1)纸色谱

糖类的纸色谱常用水饱和的有机溶剂展开,其中以正丁醇-乙醇-水、正丁醇-冰醋酸-水(BAW系统)和水饱和的苯酚两种溶剂系统应用最为普遍。

糖类的纸色谱常用显色剂有:硝酸银试剂;三苯四氮唑盐试剂;苯胺-邻苯二甲酸盐试剂;3,5-二羟基甲苯—盐酸试剂;过碘酸加联苯胺试剂等。鼠李糖Rf值大于葡萄糖。

(2)薄层色谱

糖的极性大,在硅胶薄层上进行层析时,点样不宜过多(一般少于5μg)。若点样太多,斑点就会明显拖尾,Rf值也下降,使一些Rf值相近的糖难以获得满意的分离。若硅胶用0.03mol/L硼酸溶液或一些无机盐(主要是强碱与弱或中等强度的酸所成的盐)的水溶液代替水调制吸附剂涂铺薄层,则样品承载量可明显增加,分离效果也有改善。

(3)气相色谱

(4)离子交换色谱

(5)液相色谱

七.研究苷类化合物结构?

研究苷类化合物结构时,糖链的结构研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单糖的组成(单糖种类、单糖的比例关系);糖与糖的连接位置和顺序;苷键的构型。

(1)单糖的组成鉴定

一般是将苷键全部酸水解,然后用纸色谱检出单糖的种类。采用薄层扫描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各单糖的分子比。

(2)单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

将苷全甲基化甲醇解,然后水解苷键,鉴定所有获得的甲基化单糖,其中游离的羟基所在位置就是连接位置。注意水解条件应尽可能温和,否则会发生去甲基化反应和降解反应。

目前单糖之间的连接位置多用13CNMR中的苷化位移来确定。

(3)糖链连接顺序的确定

早期决定糖连接顺序的方法主要是缓和酸水解,酶水解,乙酰解,碱水解等方法,将苷的糖链水解成较小的片段(各种低聚糖),然后分析这些低聚糖的连接顺序。质谱分析也可用于糖链连接顺序的研究。如在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中有时会出现苷分子中依次脱去末端糖的碎片离子峰。此外,目前NOE差谱技术、HMBC谱也可用于糖链连接顺序的确定。

(4)苷健构型的确定

①利用酶水解进行测定

如麦芽糖酶能水解的为α-苷键,而杏仁苷酶能水解的为β-苷键。但必须注意并非所有的β-苷键都能为杏仁苷酶所水解。

②利用Klyne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分子比旋光法)

Δ[M]D=[M]D 苷— [M]D苷元

③利用NMR进行测定

1HNMR耦合常数:葡萄糖β-苷键JH1-H2=6~8Hz,α-苷键JH1-H2=3~4Hz。鼠李糖、甘露糖不能用上法鉴别。

13CNMR耦合常数:1JC1-H1=170Hz(α-苷键),1JC1-H1=160Hz(β-苷键)。

端基碳的化学位移进行鉴定。

八.苦杏仁苷有何主要理化性质?如何鉴别?

苦杏仁苷是一种氰苷,易被酸和酶所催化水解。水解得到的苷元α-羟基苯乙腈很不稳定,易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氢氰酸。因此小剂量口服苦杏仁苷,由于生

成α-羟基苯乙腈,并进而释放出少量氢氰酸,对呼吸中枢呈镇静作用,而具有镇咳作用。但大剂量口服,则可产生中毒症状。

鉴别苦杏仁苷时,可利用其水解产生的苯甲醛。苯甲醛不仅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可使三硝基苯酚试纸显砖红色。以此鉴别苦杏仁苷的存在。

醌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二)

中药中含有的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有?些?代

表性的化合物是什么?

醌类是含有不饱和酮的结构。

中药中含有的醌类化合物从结构分主要有苯醌、萘醌、菲醌、蒽醌等四类。

一、苯醌类。可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两大类,前者不稳定,天然存在者以后者为多见。对苯醌不稳定,天然很难存在。软紫草中含有的arlebinol、arnebinone属于此汻,具有抑制前列腺素PGE2生物合成的作用。

二、萘醌类。紫草及软紫草中的紫草素、异紫草素属于萘醌化合物,具有对醌的结构,为紫草的有效成分,具有酸性,具有止血、抗炎、抗菌、抗病毒及抗癌作用。

三、菲醌类。丹参含有多种菲醌衍生物,其中丹参醌ⅡA、丹参ⅡB、隐丹参醌、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醌ⅡA等为邻醌类衍生物,丹参新醌甲、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为对醌类化合物。丹参醌类结构上具有菲醌母核,但生源属于二萜类。丹参菲醌类成分的鉴别可用浓硫酸试剂。

四、蒽醌类。蒽醌类成分包括蒽酮及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按母核可分为:

单蒽核类及双蒽核类,按氧化程度又可分为氧化蒽酚、蒽酮、蒽酚及蒽酮的二聚物。

(1)单蒽核类

1、蒽醌及其苷类。天然蒽醌以9,10-蒽醌最为常见,其C-9、C-10为最髈氧化状态,较为稳媚。①大黄素型。羟基分布于两侧的苯环上。多数化合物呈黄色。大黄中的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属于此类。虎杖也含有此类成分。②茜草素型。羟基分布在一侧苯环上,题色为橙黄至橙红色,种类较少,如茜草中的茜草素、羟基茜草素和伪羟基茜草素(均有邻二酚羟基)等。

2、氧化蒽醌类。蒽醌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锌粉还原生成氧化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蒽二酚,氧化蒽酚及蒽二酚均不稳定,氧化蒽酚易氧化成蒽酮或蒽酚,蒽二酚易氧化成蒽醌。

3、蒽酚或蒽酮类。蒽醌在酸性溶液中被还原,则生成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蒽酮。

0、C-糖基蒽类。

(二)双蒽核类

l、二蒽酮类衍生物。二蒽酮以苷的形式存在。若催化加氢还原则生成二分子蒽酮,用FeCl3氧化则生成二分子蒽醌。大黄、番泻叶中致泻的主要成分番泻苷A、B、C、D等皆为二蒽酮类衍生物。两对立体异构体。

二蒽酮类化合物C10-C10'键易于断裂,生成蒽酮类化合物。大黄中致泻的主要成分番泻苷A,就是因其在肠内转变为大黄酸蒽酮而发挥作用。

2、二蒽醌类。

3、去氢二蒽酮类。

醌类化合物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质?

1、性状。醌类化合物如无酚羟基,则近乎无色。随着助色团酚羟基的引入而表现出一定的颜色。引入的助色团越多,颜色越深。天然醌类多为有色晶体。苯醌及萘醌多以游离状态存在,蒽醌往往结合成苷。

2、升华性。游离的醌类多具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类及萘醌类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

3、溶解性。游离醌类多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微溶或不溶于水。而醌类成苷后,极性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热水,几乎不溶于苯、乙醚等非极性溶剂。

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大小与结构有何关系?

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呈酸性,易溶于碱性溶剂。分子中酚羟基的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一样。一般规律如下:

(1)带有羧基的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于不带羧基者,一般蒽核上羧基的酸性与芳香酸相同,能溶于NaHCO3水溶液。

(2)如羟基位于苯醌或萘醌的醌核上,属插烯酸结构,酸性与羧基类似。

(3)由于α-羟基蒽醌中的OH与C=O 形成分子内氢键,β-羟基蒽醌的酸性强于α-羟基蒽醌衍生物。α-羟基蒽醌的酸性较弱,不溶于碳酸氢钠及碳酸钠溶液。

(4)羟基数目越多,酸性越强。随着羟基数目的增加,无论α位或β位,其酸性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为:含COOH>含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以上α-OH >含一个α-OH。据此可采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蒽醌类化合物:用碱性不同的水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5%碳酸钠溶液、1%氢氧化钠溶液、5%氢氧化钠溶液)依次提取,其结果为酸性较强的化合物(带COOH或二个β-OH)被碳酸氢钠提出;酸性较弱的化合物(带一个β-OH)被碳酸钠提出;酸性更弱的化合物(带二个

或多个α-OH)只能被1%氢氧化钠提出;酸性最弱的化合物(带一个α-OH)则只能溶于5%氢氧化钠。

醌类化合物有哪些重要显色反应?

(1)Feigl的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与醛类、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2)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无色亚甲蓝乙醇溶液专用于鉴别苯醌及萘醌。样品在白色背景下呈现出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区别。

(3)Borntrager反应在碱性溶液中,羟基蒽醌类化合物显红色至紫红色。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需氧化形成蒽醌后才能呈色。

(4)Kesting-Craven反应当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的醌环上有末被取代的位置时,在碱性条件下与含活性次甲基试剂,呈蓝绿色或蓝紫色,可用以与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区别。

(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蒽醌类化合物如具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则可与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其中与Mg2+形成的络合物具有一定的颜色,可用于鉴别。如果核上只有一个α-OH或一个β-OH 或二个OH不在同环上,显橙黄色至橙色,比如大黄中的成分;如已有一个α-OH,并另有一个OH在邻位显蓝色至蓝紫色,若在间位则显橙红色至红色,在对位则显紫红色至紫色比如茜草中的成分。

如何从中药中提取分离蒽醌类化合物?

1、提取。一般选用甲醇、乙醇作为提取溶剂。

2、分离。

①蒽醌苷类和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分离: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衍生物的溶解性不一样,后者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前者易溶于水。

②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分离:一般采用溶剂分步结晶法、梯度pH 萃取法和色谱法。梯度pH 萃取法是最常用的手段。另外柱色谱也是常用手段,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磷酸氢钙、聚酰胺,一般不用氧化铝,以免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吸附。

从中药大黄中提取分离游离蒽醌衍生物时,可采用以下方法:大黄用乙醇回流提取—乙醇提取物用乙醚溶解—乙醚溶液依次用5%碳酸氢钠、5%碳酸钠和5%氢氧化钠萃取—碱水液分别酸化,过滤,依次得到大黄酸、大黄素以及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芦荟大黄素三者的混合物—后三者混合物用热异戊二醇溶解分离出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分离采用聚酰胺柱色谱,先洗脱得到大黄酚,后洗脱得到大黄素甲醚。

③蒽醌苷类的分离:常用载体有聚酰胺、硅胶及葡聚糖凝胶。

蒽醌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特征

1、紫外光谱。蒽醌母核可划分成具有苯甲酰基结构的部分和具有醌样结构的部分。苯甲酰基结构部分给出第II和IV峰,醌样结构部分给出第III和V峰。5个吸收谱带范围大致如下:230nm左右(第Ⅰ峰)、240~260nm(第Ⅱ峰)、262~295nm(第Ⅲ峰)、305~389nm (第Ⅳ峰)、400nm以上(第Ⅴ峰)。

①第Ⅰ峰:羟基蒽醌母核上羟基数目越多,吸收峰波长越长。第Ⅰ峰的波长与羟基所在的位置是α、β无关,吸收强度主要取决于α羟基的数目。

②第Ⅲ峰:为醌样结构所引起,β-酚羟基取代,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加。若吸收强度lgε值大于4.l,提示蒽醌母核上具有β-酚羟基,否则β-酚羟基不存在。

③第Ⅳ峰:如蒽醌母核α位有供电子基,峰位红移,强度降低;如取代基处于β位,则吸收峰强度增大。

④第V峰:主要受α-酚羟基数目的影响,数目越多,红移越多。

2、红外光谱。1,8-二羟基蒽醌和1-羟基蒽醌具有2个羰基峰,其中1,8-二羟基蒽醌的2个羰基峰相差大于40cm-1,1-羟基蒽醌的2个羰基峰相差小于

40cm-1。其他类型的羟基蒽醌均为1个羰基峰,1675。

3、质谱。蒽醌类衍生物的质谱特征是分子离子峰为基峰,游离醌依次脱去两分子CO,得到M-CO及M -2CO的强峰以及它们的双电荷峰。

中药实例:

1、大黄

成分类型:羟基蒽醌类化合物

代表: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

理化性质:黄至橙色结晶。含羧基、酚羟基具酸性亲脂性。

提取分离:PH梯度萃取法。

2、虎杖

成分:游离蒽醌衍生物,属于大黄素型。

代表: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白藜芦醇(不属于蒽醌)。

3、紫草

成分:萘醌类化合物

代表:紫草素、乙酰紫草素。

理化性质:红色结晶,含酚羟基具酸性亲脂性。

提取分离:碱提酸沉。

4、丹参

成分:菲醌类化合物,也属于二萜类,用浓硫酸鉴别。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参酮IIB等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隐丹参酮:抗菌抗炎。

理化性质:橙色至红色结晶,亲脂性。

提取:有机溶剂提取法。

香豆素与木脂素--中药化学(十三)

1、常见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香豆素属于天然苯丙素类成分。苯丙素类成分在植物体内由醋酸或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衍生而成,后两种物质脱氨生成桂皮酸的衍生物。香豆素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脱水的内酯。香豆素的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根据其结构特征可分为五大类,即简单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异香豆素类和其他香豆素。(1)简单香豆素:代表化合物是伞形花内酯,只在苯环上有取代。

(2)呋喃香豆素:分为6,7-呋喃香豆素(线型,补骨脂内酯为代表)和7,8-呋喃香豆素(角型,白芷内酯为即异补骨脂内酯型)。二氢呋喃香豆素(呋喃环外侧被氢化)

(3)吡喃香豆素:分为6,7-吡喃香豆素(线型,以花椒内酯为代表)和7,8-吡喃香豆素(角型,邪蒿内酯为代表)。二氢吡喃香豆素(吡喃环外侧被氢化)(4)异香豆素:香豆素的异构体,代表化合物有茵陈炔内酯、仙鹤草内酯等。

(5)其他香豆素: 吡喃酮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黄檀内酯。

2.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哪些重要理化性质?

(1)性状:游离香豆素多数有较好的结晶,且大多有香味。香豆素中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并能升华。香豆素苷多数无香味和挥发性,也不能升华。

(2)荧光:香豆素母体本身无荧光,而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多显现蓝色荧光,在碱溶液中荧光更为显著。香豆素类成分荧光强弱与分子结构中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有一定关系:一般在C-7位引入羟基即有强烈的蓝色荧光,加碱可变为绿色荧光;但在C-8位再引入一羟基,则荧光减至极弱,甚至不显荧光。呋喃香豆素多显蓝色荧光,但较弱。

(3)溶解性:游离香豆素能溶于沸水,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乙醚;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和乙醇,而难溶于乙醚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4)与碱的作用:香豆素及其苷因分子中具有内酯环,在强碱溶液中内酯环可以伀环生成顺邻羟基桂皮酸盐,加酸又可重新闭环成为原来的内酯。但如与碱长时间加热,则可转变为稳定的反邻羟基桂皮酸盐。因此用碱提取香豆素时,必须注意碱液的浓度,并应避免长时间加热,以防破坏内酯环。

(5)与酸的反应

酚羟基的邻位有异戊烯基等不饱和侧链在酸性条件下能环合含氧的杂环结构呋喃环或毗喃环,如果分子中存在醚键,酸性条件下水解,尤其是烯醇醚和烯丙醚。在酸性条件下,具有邻二醇结构的香豆素会发生重排。(6)双键加成反应:有香豆素上有双键,可以发生溴加成等双键加成反应。

(7)氧化反应:香豆素能发生氧化反应,如与高锰酸钾、铬酸、臭氧等氧化,生成不同的氧化产物。

3.香豆甠类化合物哪些重要检识反应?

(1)异羟肟酸铁反应

由于香豆素类具有内酯环,在碱性条件下可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成异羟肟酸,然后再于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合成盐而显红色。用于检识香豆素存在。(2)酚羟基反应

具有酚羟基的香豆素可与三氯化铁试剂产生绿色墨绿色反应。

(3)Gibbs反应

Gibbs试剂是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它在弱碱性条件下可与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

(4)Emnerson反应

Emerson试剂是氨基安替比林和铁氰化钾,它可与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缩合成红色化合物,用于判断酚羟基对位是否有取代基。无取代可以进行,否则不能产生阳性反应,也不是香豆素的专属反应。

Gibbs反应和Emerson反应都要求必须有游离的酚羟基,且酚羟基的对位要无取代才显阳性,如7-羟香豆素就呈阴性反应。判断香豆素的C-6位是否有取代基的存在,可先水解,使其内酯环打开生成一个新的酚羟基,然后再用Gibbs或Emerson反应加以鉴别,如为阳性反应表示C-6位无取代。

(5)重氮化试剂反应:如果取代酚羟基的邻、对位无取代,可与重氮化试剂反应显红色、紫红色。

4.如何从中药中提取分离香豆素类成分?

游离香豆素大多是低极性和亲脂性的,一部分与糖结合的极性较大,故开始提取时先用系统溶剂法较好。在提取分离时,可利用其内酯环的性质以酸处理,或利用游离香豆素的挥发性采用真空升华法或水蒸气蒸馏法。

(1)水蒸气蒸馏法:小分子的香豆素类因具有挥发性,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提取。

(2)碱溶酸沉法:由于香豆素类可溶于热碱液中加酸又析出,故可用0.5%氢氧化钠水溶液(或醇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冷却后再用乙醚除去杂质,然后加酸调节pH至中性,适当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类即可沉淀析出。

(3)系统溶剂法: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常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丙酮和甲醇顺次萃取。

(4)色谱方法:吸附剂可用中性和酸性氧化铝以及硅胶,碱性氧化铝慎用。

5.香豆素类化合物的1HMNR谱有何主要特征?

(1)H-3和H-4约在δ6.l~7.8产生两组二重峰(J 值约为9Hz),其中H-3的化学位移值约为6.l~6.4(高潮),H-4的化学位移值均为7.5~8.3(低潮)。(2)多数香豆素C7-位氧化,苯环上的其余三个芳质子,H-5呈d峰,δ7.38,H-6和H-8在较高场处,δ6.87,2H,m峰,这组信号夹在H-3和H-4信号之间。

(3)芳香环上的甲氧基信号一般出现在δ3.8~4.0。三个氢一个峰。

6.含香豆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有哪些?

(1)秦皮:含有七叶内酯和七叶苷,白蜡素和白蜡树苷等,属于简单香豆素。七叶内酯和七叶苷是苷元和苷的关系。主要功效:治疗痢疾,抗菌。

(2)补骨脂:含有多种香豆素类成分,包括补骨脂内酯(呋喃骈香豆素,6,7-呋喃香豆素),异补骨脂内酯(即白芷内酯,异呋喃骈香豆素,7,8-呋喃香豆素),等。

(3)前胡:白花前胡(角型二氢毗喃香豆素白花前胡乙素丙素)和紫花前胡(线性二氢呋喃香豆素和线性二氢毗喃香豆素如紫花前胡素)。

(4)肿节风:异秦皮酊和东莨菪内酯(是香豆素)。

7.木脂素常见结构类型有哪些?

木脂素是一类由苯丙素双分子聚合而成的天然成分,基本结构是C3-C6缩合,广泛存在于木部和质部。组成木脂素的单体有四种:①桂皮酸,偶有桂皮醛;

②桂皮醇;③丙烯苯;④烯丙苯。

木脂素可分为二类,一类由前两种单体组成,γ-碳原子氧化型的,称为木脂素或Haworth木脂素。另一类由后二种单体组成,γ-碳原子未氧化型的,称为新木脂素。

已知的木脂素按其基本骨架及综合情况,可分为八种类型:

①简单木脂素:如叶下珠脂素。

②单氧环木脂素

③木脂内酯:如牛蒡子苷。

④环木脂素

⑤环木脂内酯:上向的称4-苯代-2,3-萘内酯;下向的称为1-苯代-2,3-萘内酯。

⑥双环氧木脂素:如连翘脂素、连翘苷。

⑦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如五味子素、五味子醇。

⑧新木脂素:如厚朴酚、和厚朴酚。

8.木脂素有何主要理化性质?

(1)物理性质

木脂素多数为无色或白色结晶(新木脂素除外)。多数无挥发性,少数能升华,如去甲二氢愈创酸。游离木脂素偏亲脂性,难溶于水,能溶于苯、氯仿、乙醚、乙醇等。与糖结合成苷者水溶性增大,并易被酶或酸水解。木质素常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或手性中心,大部分具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

(2)化学性质

木脂素分子结构中常含醇羟基、酚羟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及内脂环等官能团,具有这些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酚羟基反应:三氯化铁,绿色或墨绿色。Labat反应:浓硫酸+没食子酸,检识亚甲二氧基,蓝绿色。Ecgrine(浓硫酸+变色酸):检识亚甲二氧基,蓝紫色。异羟肟酸铁反应:检识内酯结构,红色。

9色谱检识:展开剂:苯、氯仿、氯仿-甲醇,氯仿-

二氯甲烷,氯仿-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甲醇。显色剂:1%的香草醛浓硫酸试剂,5%或10%的磷钼酸乙醇液,10%硫酸乙醇溶液,三氯化锑试剂,碘蒸气。

9.含木脂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有哪些?

(1)五味子:含有多种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如五味子醇,五味子素,以及五味子酯甲、乙、丙、丁和戊等。降转氨酶,保肝。

(2)厚朴:含有新木脂素厚朴酚、和厚朴酚等。结构中有苯环和酚羟基,但酚羟基对面有取代,均不能发生GIBB’S或Emerson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四)

1、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有哪些?

黄酮类化合物经典的概念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衍生物。现泛指两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分子结构中具有

C6-C3-C6基本碳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二氢异黄酮、查耳酮、二氢查耳酮、花色素、黄烷醇(黄烷-3-醇、黄烷-3,4-二醇)、

黄酮、二氢黄酮和查耳酮是异构体,在酸的作用下查耳酮可转化为无色的二氢黄酮,碱化后有转化为深黄色的2,-羟基查耳酮。

此外尚有由两分子黄酮或两分子二氢黄酮,或一分子黄酮及一分子二氢黄酮按C-C或C-O-C键方式联接而成的双黄酮类化合物。有少数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很复杂,如水飞蓟素为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榕碱及异榕碱为生物碱型黄酮。

除O-苷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还发现有C-苷,如葛根素、葛根黄木糖苷,为中药葛根中的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有效成分。

2、黄酮类化合物有哪些重要理化性质?

(1)性状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游离的各种黄酮苷元母核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无光学活性。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的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OCH3等)的种类、数目以及取代位置有关。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色~黄色,查耳酮为黄色~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因不具有或较少的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短,故不显色(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或显微黄色(异黄酮)。

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在7位或4’位,引入-OH及-OCH3等助色团后,因促进电子移位、重排,而使化合物的颜色加深。

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显红(pH<7)、紫(pH =8.5)、蓝(pH>8.5)等颜色。(2)溶解性

一般黄酮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其中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

花色素(花青素)苷元虽为平面型结构,但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故亲水性较强,水中溶解度较大。

水溶性排序:花色素>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查耳酮,异黄酮水溶性位于黄酮与二氢黄酮之间。

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将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而羟基甲基化后,则增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在水中溶解度越大。糖与苷元的连接位置不同,对苷在水中的溶解度也有一定影响。

(3)酸碱性

①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由于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不同。黄酮醇3位无酚羟基,故无酸性。以黄酮为例,其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7,4’-二羟基(5%碳酸氢钠)>7或4’-羟基(5%碳酸钠)>一般酚羟基(受羰基影响)(0.2%氢氧化钠)>5-羟基(受羰基影响)(0.2%氢氧化钠)。如果是二氢黄酮,酸性强弱顺序变化如下:7,4’-二羟黄酮>7或4’-二羟黄酮>5’-二羟黄酮>3-羟基二氢黄酮。只要有7羟基,酸性就最强,无酚羟基酸性最弱。

②碱性: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的电子对,表现出微弱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盐,但生成的盐极不稳定,遇水即分解。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浓硫酸产生的盐,常表现出特殊的颜色,可用于鉴别。

3、黄酮类化合物重要颜色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多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

吡喃酮环有关。

(一)还原反应

①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显橙红色至紫红色,少数显紫色至蓝色。查耳酮、橙酮、儿茶素类则无该显色反应。异黄酮类除少数外,也不显色。

②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显红色至紫色。

③磷钼酸反应:二氢黄酮可与磷钼酸试剂反应呈现棕褐色,可作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鉴别反应。

(二)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与金属离子反应的集团:邻二酚羟基或兼有3-羟基、4-酮基或5-羟基、4-酮基结构

①铝盐:常用试剂为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或定量分析。

②铅盐:常用1%醋酸铅及碱式醋酸铅水溶液,可生成黄色至红色沉淀。醋酸铅只能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或兼有3-羟基、4-酮基或5-羟基、4-酮基结构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而碱式醋酸铅的沉淀能力要大得多,一般酚类化合物均可与其发生沉淀反应。

③锆盐:多用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羟基-4酮基存在时,均可与该试剂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在实际应用时,通常同时使用二氯氧锆和枸橼酸,以判断黄酮类化合物

3-OH、5-OH的存在。若有3-OH和(或)5-OH,加二氯氧锆显黄色。若只有5-OH,加枸橼酸后黄色减褪,若有3-OH,则加枸橼酸后黄色不变,因此可用于区分黄酮和黄酮醇。用于鉴别3-OH的存在。

④镁盐:常用醋酸镁甲醇溶液为显色剂,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可显天蓝色荧光。用于二氢黄酮的鉴别。

⑤氯化锶(SrCl2):在氨性甲醇溶液中,氯化锶可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用于判断是否有邻二酚羟基。

⑥三氯化铁:酚羟基的存在。

(三)硼酸显色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5-羟基黄酮及2’-羟基查耳酮类结构时,在无机酸或有机酸存在条件下,可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

(四)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①二氢黄酮易在碱液中开环,转变成相应的异构体查耳酮,显橙色至黄色。

②黄酮醇类在碱液中先呈黄色,通入空气后变为棕色。

③分子结构中有邻二酚羟基或3,4’-二羟基取代时,在碱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产生沉淀。

4、黄酮类化合物常用提取纯化方法有哪些?

黄酮苷类以及极性稍大的苷元(如羟基黄酮、双黄酮、橙酮、查耳酮等),一般可用丙酮、醋酸乙酯、乙醇、水或一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进行提取。其中用得最多的是醇-水(1:1)或甲醇。一些多糖苷类则可以用沸水提取。为了避免在提取过程中黄酮苷类发生水解,常按一般提取苷的方法事先破坏酶的活性。大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小的溶液,如氯仿、乙醚、醋酸乙酯等提取,对多甲氧基黄酮的游离苷元,亦可用苯进行提取。在提取花色素时可加少量的酸。(1)溶液萃取法:一般而言,苷元多用氯仿或乙醚萃取,单糖苷可用醋酸乙酯萃取,多糖苷可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也可采用逆流分配法,常用的溶液系统有:水-醋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等。

(2)碱提取沉淀法:一些黄酮苷类,如芦丁、橙皮苷、黄芩苷等,虽有一定极性,可溶于水或碱水,但难溶于酸水。此时可用碱水提取,再将碱水提取液调成酸性,黄酮苷类可沉淀析出。但需要注意,所用碱液浓度不宜过高;加酸酸化时,酸性也不宜过强。当药材含有大量果胶、粘液等水溶性杂质时(如花、果类药材),宜用石灰乳或石灰水代替其他碱性水溶液进行提取。所有有酸性苷元的黄酮苷元都可以用碱提酸沉法提取分离。绝大数黄酮苷不能用该法,只有少数的黄酮苷能用该法,芦丁、橙皮苷、黄芩苷可以用该法。因为这三黄酮苷水溶性不大。

(3)炭粉吸附法:主要用于苷的精制。甲醇粗提物被活性炭吸附后,大部分黄酮苷可用7%酚-水洗下。

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五)

五、黄酮类化合物常用分离方法有哪些?

一、柱色谱法

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吸附剂或载体有硅胶、聚酰胺、葡聚糖凝胶及纤维素粉等。

1、硅胶柱色谱。主要适用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高度甲基化(或乙醚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

2、聚酰胺柱色谱。对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来说,聚酰胺是较为理想的吸附剂。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的数目与位置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黄酮类化合物从聚酰胺柱上洗脱时大体有下述规律:

①苷元相同,洗脱先后顺序一般是: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② 苷元母核上增加羟基,洗脱速度相应减慢。当羟基在邻位时,洗脱加快。

③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洗脱先后顺序一般是:异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黄酮醇。

④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易被吸附,故查耳酮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于洗脱。

3、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el)柱色谱。可用Sephadex G和Sephadex LH-20。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苷元的羟基数目越多,越难以洗脱;分离黄酮苷时,则分子筛的性质起主导作用,苷的分子量越大,其上联结糖的数目越多,越容易洗脱。

二、梯度pH萃取法

梯度pH萃取法适合于酸性强弱不同的黄酮苷元的分离。根据黄酮苷元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其酸性强弱也不同的性质,可以将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

后,依次用 5%NaHCO3、5%Na2CO3、0.2%NaOH、4%NaOH 溶液萃取,来达到分离的目的。一般规律是具7,4’-二羟基者可溶于NaHCO3溶液,具7或4’-羟基者可溶于Na2CO3溶液,具一般酚羟基者可溶于0.2%NaOH溶液,具5-羟基者只能溶于4%NaOH溶液。

三、根据分子中某些特定官能团性质进行分离

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可被醋酸铅沉淀,不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可被碱式醋酸铅沉淀,据此可将两类成分分离。

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可与硼酸络合,生成物易溶于水,借此可与不具上述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分离。

6、黄芩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哪些?黄芩苷有何性质?如何提取?

黄芩主要含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具有抗菌消炎、降转氨酶作用。黄芩素为黄芩苷的苷元,其磷酸酯钠盐可用于治疗过敏、喘息等疾病。

黄芩苷为黄酮类,分子中有邻二酚羟基,是葡萄糖醛酸苷,有羧基,与氨性氯化丝反应生成沉淀,极性大,有Gibb‘s反应,为淡黄色针晶,几乎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可溶于热乙酸。遇三氯化铁显绿色,遇醋酸铅生成橙红色沉淀。溶于碱及氨水中初显黄色,不久则变成棕黑色。经水解后生成的黄芩素分子中具有邻三酚羟基,易被氧化转为醌类衍生物而显绿色,这是保存或炮制不当的黄芩药材外观变绿色的原因。黄芩变绿色后,有效成分受到破坏,质量随之降低。

汉黄芩苷:是黄酮,有葡萄糖醛酸苷,没有邻二酚羟基,有甲氧基。与氨性氯化丝不反应,极性小,无Gibb ‘s反应,

黄芩苷的提取:碱提酸沉。

7、葛根、银杏叶中含有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有哪些?各有何主要药理活性?

(1)葛根:葛根主要含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大豆素、大豆苷、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及葛根素、葛根素-7-木糖苷。其中大豆素属于异黄酮苷元,大豆苷属于异黄酮氧苷,葛根素属于异黄酮碳苷。葛根总黄酮的分离可以使用氧化铝柱层析。葛根总异黄酮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大豆素类似于罂粟碱的解痉作用、大豆苷大豆素葛根素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大豆素是苷元,大豆苷是氧苷,葛根素是碳苷。葛根黄酮可用氧化铝柱色谱分离。

(2)银杏叶:银杏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双黄酮和黄烷醇,儿茶素等。银杏叶黄酮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8、槐米、陈皮、满山红中含有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什么?各有何主要药理活性和理化性质?

(1)槐米:芦丁是其有效成分,苷元为槲皮素,属于黄酮醇类化合物。芦丁可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症,并用作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剂。在冷水中不溶,在热水中溶解度大。

芦丁分子中因含有邻二酚羟基,性质不太稳定,暴露在空气中能缓缓变为暗褐色,在碱性条件下更容易被氧化分解,硼酸盐能与邻二酚羟基结合,达到保护的目的,故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提取芦丁时,往往加入少量硼砂再用酸沉。

(2)陈皮:主要有效成分为橙皮苷,属于二氢黄酮,具有和芦丁相同的作用。

橙皮苷几乎不溶于冷水,在乙醇或热水中溶解度较大,可溶于吡啶、甘油、乙酸或稀碱溶液,不溶于稀矿酸、氯仿、丙酮、乙醚或苯中。与三氯化铁、金属盐类反映显色或生成沉淀,与盐酸-镁粉反应呈紫红色。橙皮苷与芦丁相似:药理活性相似;分子结构中所连的糖都是芸香糖;溶解度相似冷水中几乎不溶但可溶于热水;提取方法相似都用碱溶酸沉。

(3)满山红:满山红叶中含有杜鹃素。杜鹃素属于二氢黄酮,是祛痰有效成分,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杜鹃素为淡黄色片状结晶,与盐酸-镁粉反应呈粉红色,加热后变为玫瑰红色,与三氯化铁反应成草绿色。

(4)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是黄酮醇,极性越来越大,B环上的羟基越来越多。芹菜素,木犀草素是黄酮。执业药师考试辅导: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六)九、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一)理化鉴识

形态颜色+各种显色反应。

二)色谱鉴识

1.纸色谱(PC):适用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混合物。混合物的鉴定常采用双向色谱法。以黄酮苷类来说,一般第一向展开采用某种醇性溶剂,如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等,主要是根据分配作用原理进行分离。第二向展开溶剂则用水或其他含水溶液,如2~6%醋酸等,主要是根据吸附作用原理进行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苷元中,平面性分子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用含水溶剂如3%~5%HOAC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Rf<0.02);而非平面性分子如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二氢查耳酮等,因亲水性较强,Rf 值较大(0.10~0.30)。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苷化后,极性随之增大,在醇性展开剂中Rf 值相应降低,同一类型苷元,Rf值依次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但在用水或2~8%醋酸、3%氯化钠水溶液或

1%盐酸展开时,则苷元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Rf 值大小顺序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2.硅胶薄层色谱:用于分离和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黄酮苷元常用的展开剂是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硅胶是极性吸附剂,极性越大,吸附力越大。用硅胶吸附,RF值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

3.聚酰胺薄层色谱:特别适合于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展开剂中多含有醇、酸和水。展开剂:水溶剂(乙醇-水0,色谱行为:苷>苷元,有机溶剂(氯仿-甲醇),色谱行为苷元>苷。

10、用紫外及可见光谱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1)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

(2)测定样品在甲醇中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

的UV及可见光谱。常用的诊断试剂有甲醇钠(NaOMe)、醋酸钠(NaOAc)、醋酸钠-硼酸(NaOAc-H3BO3 )、三氯化铝(AlCl3)、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等。

(3)样品如为黄酮苷类,需先进行水解或甲基化后水解,得到苷元或甲基化苷元,再测定苷元或其衍生物的UV光谱。

11、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有何特征?

1.黄酮及黄酮醇类:黄酮、黄酮醇等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存在桂皮酰基及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共轭体系,故其甲醇溶液在200~400nm的区域内存在两个主要的紫外吸收带,称为峰带Ⅰ(300~400nm)及峰带Ⅱ(220~280nm)。黄酮、黄酮醇可通过带I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予以鉴别,小于350nm者为黄酮,而大于350nm者为黄酮醇。

2.查耳酮及橙酮类:共同特征是带Ⅰ很强,为主峰,而带Ⅱ较弱,为次强峰。查耳酮中,带Ⅱ位于220~270nm,带Ⅰ位于340~390nm,有时分裂为Ⅰa (340~390nm)及Ⅰb(300~320nm)。黄酮、黄酮醇、查耳酮有两个峰,黄酮、黄酮醇:带2高,带1低,查耳酮:带1高,带2高。黄酮、黄酮醇可通过带I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予以鉴别,带Ⅰ小于350nm者为黄酮,而大于350nm者为黄酮醇。

3.异黄酮、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除有由A环苯甲酰基系统引起的带Ⅱ吸收(主峰)外,因B环不与吡喃酮环上的碳基共轭(或共轭很弱),带Ⅰ很弱,常在主峰的长波方向处有一肩峰。根据主峰带Ⅱ的位置,可以区别异黄酮与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带Ⅱ245~270nm为异黄酮,带Ⅱ270~295nm为二氢黄酮。

12、加入诊断试剂后黄酮及黄酮醇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位移及其在结构测定中的意义。主要是了解取代基的情况。

1)甲醇钠(NaOMe):4‘-OH,带Ⅰ红移,

2)醋酸钠(NaOAc):7-OH,带Ⅱ红移。3)醋酸钠-硼酸(NaOAc-H3BO3 ):邻二酚羟基,如果A 环有,带Ⅱ红移,B环有,带Ⅰ红移

4)三氯化铝以及三氯化铝-盐酸:3-OH,5-OH, 邻二酚羟基,如果三氯化铝光谱与甲醇光谱相同,没有邻二酚羟基;不相同,有邻二酚羟基。如果三氯化铝-盐酸光谱与甲醇光谱相同,没有3-OH或5-OH;不同,有

3-OH,5-OH。

13、黄酮类化合物的1HMNR谱有何主要特征?

一、A环质子

1.5,7-二羟基黄酮:H-6及H-8将分别作为二重峰

(J=2.5Hz),出现在δ5.7~6.9区域内,且H-6总是比H-8位于高场。

2.7-羟基黄酮:A环上有H-5、H-6、H-8三个芳香质子。H-5因有C-4位羰基强烈的负屏蔽效应的影响,以及

H-6的邻偶作用,将作为一个二重峰(J=9.0Hz)出现在δ8.0左右。H-6因有H-5的邻偶(J=9.0Hz)及H-8的间偶(J=2.5Hz)作用,将表现为一个双二重峰。H-8 因有H-6的间位偶合作用,显现为一个裂距较小的二重峰(J=2.5Hz)。

二、B环质子

1.4’-氧取代黄酮:B环质子分为H-3’,H-5’和

H-2’,H-6’两组,各以相当于2个氢的双峰信号((J=8.5Hz)出现在δ6.5~7.9区域。H-3’,H-5’的化学位移总是比H-2’,H-6’的化学位移值小。2.3’,4’,5’-三氧取代黄酮类:构成ABX系统,当B 环有3’,4’,5’-羟基时,则H-2’及H-6’将作为相当于两上质子的一个单峰,出现在δ6.50~7.50范围内。

三、C环质子

1.黄酮类:H-3常常作为一个尖锐的单峰信号出现在

δ6.30处。

2.异黄酮类:异黄酮上的H-2,因正好位于羰基的β位,且通过碳和氧相接,故将作为一个单峰出现在比一般芳香质子较低的磁场区(δ7.60~7.80)。

3.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

①二氢黄酮类:H-2与两个磁不等同的H-3偶合(Jtrans=11.0Hz,Jcis=5.0Hz),故作为一个双二重峰出现,中心位于δ5.2处。两个H-3,因有相互偕偶(J=17.0Hz)及H-2的邻偶,将分别作为一个双二重峰出现,中心位于δ2.80处,但往往相互重迭。三组信号,每组信号相当于四重峰或双二重峰。

②二氢黄酮醇类:在天然存在的二氢黄酮醇中,H-2及H-3多为反式二直立键,故分别作为一个二重峰出现(J=11.0Hz)。H-2位于δ4.9前后,H-3则位于δ4.30左右。

甲基化学位移2.0-2.5,甲氧基的信号:3.5-4.0。

14、如何利用13CMNR谱推断黄酮类化合物的骨架类

型?

在黄酮类化合物的13CNMR谱中,可根据中央三个碳原子信号(C-2、C-3和C4=O)的波谱特征,推断黄酮类化合物的骨架类型,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萜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七)一、萜类化合物的含义

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MVA)衍生而成的一

类成分,其基本骨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甲戊二羟酸反应的是萜的合成过程,异戊二烯单位(C5)反应萜的结构特征。开链萜烯具有(C5H8)n 的通式,碳原子数一般为5的倍数,而氢的比例一般不是8的倍数。

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结构中具有醇、醚、醛、酮、羧酸、酯、内酯、亚甲二氧基等含氧基团。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如环烯醚萜类成分;有的萜类化合物分子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

二、常见萜类化合物

按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的多少,可将常见萜类化合物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四萜和多萜。每类再根据基本碳链是否成环及成环数的多少进一步分类。

单萜:单萜类化合物可看成是由两个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挥发油的组分。多数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理活性。如链状单萜香叶醇具有抗菌作用,玫瑰油中的主要成分;单环单萜薄荷酮具有平喘、止咳、抗菌的作用;双环单萜龙脑(冰片)具有发汗、兴奋、镇痉和驱虫作用,具有升华性。

倍半萜:倍半萜化合物是由3个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存在于挥发油中,多具有香气和生物活性。单环倍半萜青蒿素具有抗恶性疟疾的作用。

二萜:二萜类化合物是由4个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分子量增大,绝大多数不具挥发性。双环二萜类的银杏内脂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穿心莲内酯具有抗菌、抗炎作用;三环二萜类的雷公藤内酯具有抗癌、抗炎、抗生育等作用;四环二萜类的甜菊苷可用作禁糖病人的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五环二萜的乌头碱具有镇痛、局部麻醉、降温、消肿的活性;丹参中菲醌类化合物也属于二萜。

三萜:三萜类化合物是由6个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游离状态存在时称为三萜类化合物或三萜苷元,与糖结合则称为三萜皂苷,代表是雷公藤内酯。

四萜:甜菊苷。

非苯性芳香性化合物:卓酚酮类和奥类。

三、常见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属于单萜类化合物,为臭蚁二醛衍生物,具有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与一般的单萜不同,在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龙胆科中较为常见。按其环戊烷环是否裂环可分为环烯醚萜苷和裂环环烯醚萜苷:

(1)环烯醚萜

基本母核为环烯醚萜醇,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主要以C1-OH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而且形成苷经常是葡萄糖苷。根据其结构上C-4位有无取代基可分为两小类;① C-4位有取代基的环烯醚萜苷,如栀子苷,京尼平苷;② C-4位无取代基的环烯醚萜苷,如桃叶珊瑚苷、梓(醇)苷、玄参苷。

(2)裂环烯醚萜苷

环烯醚萜苷的C7-C8断键开环衍生而成的化合物。獐牙菜中的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和龙胆中的龙胆苦苷属于此类。

四、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主要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

(1)理化性质

性状:环烯醚萜苷和裂环烯醚萜苷为白色结晶体或无定形粉末,多具旋光性、吸湿性,味苦。

溶解性: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分子量一般较小,大多具有极性官能团,偏亲水性,易溶于水、甲醇,可溶于乙醇、丙酮和正丁醇,难溶于氯仿、乙醚、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环烯醚萜苷的亲水性较其苷元的亲水性更强。

水解性:环烯醚萜苷对酸很敏感,其苷键极易被酸水解,生成的苷元很不稳定,易发生聚合反应,在不同水解条件下(温度、酸度等),产生不同颜色的变化或沉淀。玄参、地黄等炮制加工变黑,均与此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