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改后)增广贤文全文及译文

(修改后)增广贤文全文及译文

(修改后)增广贤文全文及译文
(修改后)增广贤文全文及译文

增广贤文

(一)原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译文:多看多听、借鉴古人的教训,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

故事:唐太宗以古为镜: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盛唐时期一代开国明君。他有几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有一次唐太宗想到外地巡视,要把隋炀帝住过的乾元殿作为住宿的地方,由于刚刚经历战乱,乾元殿有些破败,于是唐太宗下命令重修宫殿。没想到命令刚一出来,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就上了一道言辞极为不敬的奏折。奏折上说:现在唐朝刚刚建立,陛下却要让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大兴土木,皇上您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却继承了百代帝王的坏处;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小小张玄素竟敢把唐太宗比作暴君隋炀帝,简直胆大包天。然而唐太宗看到这一奏折,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下令召见了他。

唐太宗想进一步试试张玄素的胆量,故意拿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夏桀和商纣作比:你说我的过失在隋炀帝之上,那我与夏桀、商纣相比如何?这个张玄素竟回答说,如果陛下真的重新修建乾元殿,那就和他们一模一样了。听到这样的话,唐太宗不但不生气,反倒是被他一片忠心感动了当众表扬张玄素,还送给他500匹绢作为赏赐。,

(二)原文: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译文:读书需要下苦功夫,要知道书中字字值千金。

故事: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人建议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写书。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每一个字都如同黄金一般值钱,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不可多得。

(三)原文: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译文:读书之人是国家的宝贝,懂得礼义的人是国家的栋梁。

故事:映雪读书: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立刻忘记了疲倦,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认真刻苦地读书,通过这种方法孙康读了很多的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中国饱学之士。

(四)原文: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译文: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故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南北朝时期,李谧拜孔璠为师,他非常虚心好学,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自己有了疑问反过来会向李谧虚心求教。

同学们编了一首短歌,颂扬孔璠不耻下问的精神:“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意思是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却比蓝草更深,同样,师生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谁懂得的知识多,谁就可以当老师。

(五)原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译文:一年最好的时光在春天,一天最好的时光在早晨。

故事:闻鸡起舞: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

从此,凌晨听到鸡鸣就一起起床练剑。

当时,祖逖看到国家被匈奴军队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着急,立刻上书皇帝,请求率兵北伐,收复失地。

皇帝很高兴,封祖逖为“奋威将军”,带领军队北上。由于祖逖和刘琨作战英勇,不久便收复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六)原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译文:城门着火,用护城河水救火,水尽鱼死。指受到牵连。

故事: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

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死了。

(七)原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译文:救人一条命,胜过建一座七层的佛塔。

故事:割肉献君:

古时候,山西称为晋国,晋国的皇上有个小老婆,想让她生的儿子接位,便定计要害死正宫娘娘的儿子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后,在介之推等忠臣的保护下,连夜偷偷地离开京城,避难去了。

他们要买吃的没有钱,只好饿着肚子走路。快到黄昏的时候,他们走到一座前不接村、后不接店的山下,实在饿得连一步也不能走了,此时重耳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

看到这种情况,介之推心想:我们在外头受苦受罪,为的就是保重耳将来回晋国当皇上,他要是饿死了,晋国也就完蛋了!于是他悄悄躲开众人,用刀子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大块,给重耳熬成肉汤。当重耳美美地喝完肉汤后,才听其他人说是介之推竟然是割上自己的肉献给他吃的,重耳非常感动,也因此保住了一条命,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打回了晋国,当了皇上。

(八)原文: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译文:用远水救火是难办到的,再好的亲戚也不如近处的邻居有用。

故事:远水不救近火:

战国初期,鲁国与强大的齐国、晋国、楚国相邻,鲁国的国君鲁穆公担心齐国侵略鲁国,便想结交晋国、楚国两个强国,希望以后鲁国遭到齐国侵略的时候,能够得到两国的援助。

其中一位大臣就对鲁穆公说:“如果着了火,我们到千里之外去取海水救,海水虽然很多,但是大火也一定来不及扑灭。同样的道理,晋国与楚国虽很强大,但是毕竟距离鲁国较远。一旦齐国侵略鲁国,靠晋楚两国恐怕就帮不了吧!”

鲁穆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打消了结交这两个国家的念头。

(九)原文: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译文:说话谨慎,严守秘密。心中不能有私心杂念,象守城防敌一样。

故事:喜鹊嘴:

唐德宗时,宰相窦参虽然没什么学问,却懂得如何为官的道理,所以仕途上很顺利。

他有一个侄子名叫窦申。窦参十分喜爱自己的这个亲戚,经常将朝中听到的机密事情说给他听,其中说得最多的是关于哪个人任命官员的决定。

说的时间长了,窦申突然想出了一个发财的好法子,就是在每次窦参告诉他这次将任命谁为官后,窦申立即将这个消息泄露到那个人的耳朵里,这个人为了能够顺利做上官,便会给窦申一大笔钱,请求他在宰相大人面前多说些好话。时间久了,窦申果然发了大财。

由于窦申喜欢到处乱说泄密,当时人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喜鹊”。时间一长,“喜鹊”窦申的受贿行为便传到了皇上的耳中。然而,贪婪的窦申不但没有及时改正错误,反而更加厉害的泄露秘密,收取大量钱财。最后皇上见他不知悔改,一怒之下将“喜鹊嘴”窦申判了死罪。

(十)原文: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译文:积善不够,积恶有余的人必定会遭殃。

故事: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

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

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十一)原文: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译文:听有修养的人说一席话,胜过读了十年书,受益匪浅。

故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他只顾赶路,错过了住宿的地方。眼看天已经黑了,他心里非常着急。正在这时,一个屠夫走过来,邀他到自己家里去。屠夫与秀才谈得很投机。

于是屠夫随口问秀才说:“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高山上的树木哪是公,哪是母?”秀才一下被问呆了,只好向屠夫请教。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闻言,恍然大悟。

秀才到了京城后,进了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皇上出的题,正是屠夫说给他的雌水雄水、公树母树之说;很多秀才看着题目,两眼发呆,只有这个秀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不久,秀才被点为状元。他特地回到屠夫家,奉上厚礼,还亲笔写了地块匾送给屠夫,上面题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十二)原文: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译文:离水近了就能了解鱼的习性,离山近了就能听得懂鸟儿的叫声。

故事:懂得鸟语的公冶长

公冶长家里只有母子二人,十分贫寒。他从小就很聪明,经常跟母亲到山上砍柴。

有一天母亲生病,不能砍柴了,可家中又无米下锅,公冶长心里很难过,他就拿着砍刀和绳子偷偷地上山去了。

公冶长自己来到山上,感到很孤单,心里有些害怕,不由得就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惊动了山上的小鸟,都从远处飞来,落到公冶长的身边。这时,有一只羽毛乌黑的鸟问:“你哭啥?”公冶长心想:鸟怎么还会说话呢?但还是把自己的名字和母亲生病以及到山上砍柴害怕的事告诉了八哥。八哥和其它鸟听了后,都觉得公冶长可怜,齐声说:“我们大家同你做伴,帮助你捡柴。”

公冶长和群鸟配合默契,不一会,身边的柴就堆成了一座小山,八哥也不知从哪里叼来一串花生,给公冶长,叫他带回家给母亲治病。结果,还真有效。

从此以后,公冶长每天都到山上砍柴,经常和这群鸟玩,还常常学着鸟的叫声,这样时间长了,公冶长不知不觉竟学会了鸟语,懂得了鸟音,而群鸟也经常帮助他打猎。

(十三)原文: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译文:再三需要重视的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故事:骗人骗己:

有个人卧床不起,病情十分严重,他绝望地祷告众神,说若能使他病愈,他一定奉献一百头牛。众神想试验他一下,便用灵丹妙药,使他康复了。

他病好下床后,没用真正的牛来酬谢众神,而用面团做成了一百头牛,放在祭坛上烧了,并念念有词地祷告说:“诸位神明,请接受我所许下的承诺吧。”

这时,众神们认为他用骗术亵渎了神灵,便在晚上托梦告诉他,要他到海边去,说在那里可以找到一千块钱。他醒来后,高兴极了,直往海边跑去。结果在那里遇到海盗,被他们抓去卖了,卖了一千块钱。

不要总是想着去欺骗别人,总有一天会骗到自己身上。

(十四)原文: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译文:皇帝,每朝只有一个,除他以外的所有人都是臣子,此话意指先来后到,先入为主。

故事:抢先一步争得帝位: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因受猜疑而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个人都想办法赶快回国,以抢夺国君之位。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他及时地提醒了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那我们就没戏了。所以,我看我还是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于是,管仲就带着人马拦截小白去了。

当管仲带着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的时候,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骑着马飞快地跑过来。

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让他抢了先当了国家的君王可怎么办!于是,他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大功告成,于是便率领着人马飞逃而去。

可是,没想到,管仲这一箭竟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也没有伤到小白,他当时只是装死倒在车上。

管仲他以为自己射死了公子小白了,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奔向齐国,却没想到公子小白已经抄小路抄回到了齐国的首都,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

(十五)原文: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译文:自己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毛病,不要总是强调他人的影响。

故事:怨天尤人:

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贡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吗?”子贡一听非常惊讶地问:“老师,怎么会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乎!”意思是说:“我这个人从来不会埋怨老天爷不公平,也不会轻易责备别人,做人处事的道理和天文名利知识,我多半都能融会贯通,了解我的人只有老天也吧!后人将孔子的话引申为成语“怨天尤人”。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如果干什么事遇到挫折,一定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又怨这又怨那找一切理由,那样的话什么事也做不好。

(十六)原文: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译文:宁可别人对不起我,我不能对不起别人。

故事:胯下之辱:

韩信年轻时,志向很远大。当时正值秦末暴乱,他立志要在乱世之际成就一番大事业。于是,他从小便苦练文武艺,研习兵书战册。可是,他的家里很穷,连吃饭都很困难,经常要靠乞讨来填肚子。乡里有个青年,见他家境如此贫寒,便想侮辱他。有一次在街上,这个人遇见了韩信,叫住他说:“你长得虽然高大,却经常佩刀带剑,这是因为你胆子小。”他的话一下子引来了很多人围观。他又说:“如果你不怕死,就用你的剑刺我;你若是怕死不敢刺,就从我两腿中间钻过去。”说完,得意地大笑起来,围观的人们也跟着哄笑。韩信看了这人一眼,你倒地从他的跨下钻了过去。从此,韩信更加勤学苦练了。

多年以后,韩信功成名遂,被封为王,衣锦还乡。他特意召见羞辱过他的这个人,并封他为中尉。韩信将过去的事讲给他的文武官员们,最后又说:“这个人不愧为壮士,他羞辱我的时候,我何尝不想立即杀死他,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反而会坏了大事,所以我才忍让了他。”

(十七)原文: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译文:有田不耕仓库就会空虚,有书不读子孙就会愚笨。

故事: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少年时候,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后来,杨玄感要找谋士,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成为他的谋士。

(十八)原文: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译文:积攒黄金千两,也不如通晓四书五经。

故事: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天资聪颖,三岁就能背诗写字。他酷爱学习,成绩之优秀在董故庄一带是出了名的。他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冥思苦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在宅后修筑一个小花园,这样可以让孩子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园里绿草如茵、花香鸟语。他姐姐多次邀他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

看竹简,学习孔子的《春秋》,背诵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里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小孩都去假山上玩。小朋友们叫他。他低着头,用笔刀在竹简上刻写文章,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邻村的百姓纷纷携儿带女前来观看。父母叫他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未理睬。八月十五是合家团聚的日子,晚上董仲舒全家人都在吃月饼赏月,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董仲舒的踪影。他母亲急忙派人

去找,到书房一看没有,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到董学村去找先生公羊寿研究诗文去了。

史记“三年不窥园”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十九)原文: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之心恕人。

译文:用责备别人的态度责备自己,用原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

故事:蒲鞭之罚:

汉朝时期,官员刘宽为官清正,体贴爱民,性格温仁多恕,无论碰到什么紧急情况,也从不对下级官员和百姓批评指责,发脾气,耍威风。

他从来不用那些很残酷的刑罚,下级犯了错错,他只是派人用蒲草做的鞭子轻轻抽打几下而已,蒲鞭打人并不疼痛。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他自己感到羞辱,下次好知错就改,刘宽始终不用残酷的重刑处罚他们。

如果工作有功劳与成绩,他都推给下级让他们去领功领赏。如果有灾情事件,或者工作出现了什么过错,他都把过错揽给自己,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致。

每次视察地方时,他都会对年纪大的人嘘寒问暧,对年纪小的人教育他们要孝顺父母,遵守伦理道德。在他的影响下,社会风气大有好转。大家都很佩服刘宽的宽容。

(二十)原文: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译文:一辈子不要做对不起人的事,世上就不会有恨自己的人。

故事: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作风廉洁,为人耿直,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当时各地官员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有权有势的大臣。

可是,在外省任巡抚的于谦进京时却什么也不带。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写了首《入京》诗作为回答。诗中这样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廉或表示贫穷,手头一点积蓄也没有。

(二十一)原文: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译文:前来对你议论别人是非的事人,其实他就是一个制造是非的人。

故事:“莫须有”罪名害死忠臣

提起岳飞,几乎无人不晓。他曾为保卫南宋的国土立下了功劳,但后来反而被搬弄是非的秦桧害死。

为了“精忠报国”,年轻的岳飞应募从军,参加抗金斗争。很快他就成了一名能干的将领。

可是,当朝丞相秦桧痛恨岳飞,他开始暗中捣鬼,首先诬陷岳飞手下的将领谋反,然后又诬陷岳飞之子也是同谋。凭借这些诬陷的罪名,岳飞与手下人就稀里糊涂地被关进了监牢。

为了掩人耳目,处死岳飞,秦桧宣布岳飞策划谋反。一名正直地将士质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你说他要谋反,又有什么证据?”秦桧支支吾吾说“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的意思,就是“大概有”。他的意思是说:岳飞可能是有谋反之心。

按照秦桧的授意,岳飞很快就被判处死刑,在杭州风波亭遭到杀害,当时岳飞只有39岁。秦桧知道,凭正当手段是无法除掉岳飞的,他就只好加给岳飞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也就是仅仅凭猜测来给一个无辜者定罪,也就是无中生有的诬陷。这个颠倒黑白的故事,使“莫须有”这个词一直流传至今。

(二十二)原文: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译文:人最渴是送一滴水就像送甘露一样,人酒醉后再添酒就不应该了。

故事:雪中送炭: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和他一起打过天下,征战沙场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王位,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继位后,十分爱护百姓,一心为民谋利,受到人民的拥戴。

这年,寒冷的冬天到来了,漫天鹅毛大雪,天气阴沉,寒风刺骨。尽管宋太宗穿着厚厚的龙袍,还烤着通红的炭火,但还是觉得十分寒冷。于是他命人拿来美酒,想借酒驱寒。他边喝边想:我在皇宫里穿着狐狸皮做的龙袍,烤着炭火,还是如此冷。那些穷人们,吃不饱不说还没有厚衣服可以御寒,更没有炭火取暖,不知被冻成怎样了,我得想法子帮助他们。

于是宋太宗马上召见开封府尹,命他带上衣食和木炭替自己去看望那些穷人们。开封府尹马上准备好衣服、粮食和木炭,带上自己的所有随从,挨家挨户发放。只要是家里有困难的,没米没衣服的就给他们送去米和衣服;而那些没有柴烧的给他们送去木炭,让他们烤火取暖。

看到皇帝如此为民着想,穷人们全都非常感动,于是“雪中送炭”这个故事就演变为成语流传下来。

(二十三)原文: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译文:仓库里空虚了日子就会难,子孙愚笨了怎么知晓礼义呢?

故事: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

(二十四)原文: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译文:人如果不读书、不懂礼义,没有知识,与牛马穿上衣服没有两样。

故事:三思四恕:

孔子小时候拜外公为师,一次问:“外公,怎样做一个君子呢?”

外公说:“人生在世有三个问题要认真思考:一是年少时不勤奋学习,等长大了就会一事无成;二是年纪老了不告诉别人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死后便无人纪念他;三是有财吝啬,不把钱财送给穷人,等到自己穷了就没有人来帮助了。也就是,年少要勤学,年老要讲学,有财要布施。”

仲尼想了想,表示一定要做个善于三思的君子!

外公继续讲道:“君子除了三思外,还有‘四恕’要身体力行。恕就是能够感同身受地替他人着想。所谓‘四恕’一是要侍奉国君,有国君不去侍奉,一当官就求取个人得失,这便不是恕;二是要孝敬父母,家中有父母双亲不去孝敬,却要求自己的儿子孝敬自己,这也不是恕;三是恭敬兄长,有兄长不去恭敬,却只要求弟弟顺从自己,也不是恕;四是要帮助朋友,朋友有困难,你不去救助

他,当他有能力时,你又想他尽心尽力帮助你,也不是恕。总之,遇事先想到国君,想到父母,想到兄长,想到朋友,这便是‘四恕’。”

(二十五)原文: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译文:经过多年努力也还不够,一旦毁坏却十分彻底。

故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某一年,临近黄河岸畔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黄河发大水,农民们辛辛苦苦修建了很久,终于筑起了一道坚实牢固的长堤。

有一天,一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告诉其他村民,正巧在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了不以为然说:这么牢固的千里长堤,难道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说完便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

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里的水猛涨起来,开始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小洞逐渐扩大,河水从洞中涌了出来,终于将长堤完全摧毁,淹死了很多村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存在微小的安全隐患时,如果没有及时的注意到并且处理好,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

(二十六)原文: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急则无智。

译文:水如果太清沏了就不会有鱼,人如果脾气太急了就不会有智谋。

故事:急性子的张飞:

三国的张飞脾气暴燥。酒醉后,怒气更大。只要有士兵们犯了一点错误张飞就用鞭子抽打他们,以至于有很多官兵都是被鞭打至死的。

有一天,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准备好白旗和白色盔甲,准备和敌国打仗。第二天,他手下的两名将士范疆、张达告诉张飞:“白旗白甲,一时之间准备不了那么多,能不能多宽限我们几天时间。”张飞非常生气,大声喊道:“我急着想报仇,你们怎么敢违抗我的命令!”就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每人在背上用皮鞭抽打五十下。

打完之后,用手指着二人说:“明天一定要全部准备好!要不然就杀你们两个人”打得二人满口出血。

二人回到营中商议。范疆说:“张飞这个人脾气暴躁,如果明天准备不好他要的东西,我们都会被杀啊!”张达说:“那我们不如先把他杀死!

第二天,张飞夜里又喝得大醉,躺在营帐中。二人半夜悄悄拿着刀进去,就把张飞给杀了,然后拿着他的头逃到东吴去了。张飞就是这样死去的。

张飞的死归根结底都是脾气暴躁惹的祸。

(二十七)原文: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译文:既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别人;既将自己的心比作他人的心,也将他人的心比作自己的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注他人的心情,只有将心比心,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才能为他人所接受。故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可是总是也攻打不下来。他的部下孙静向他出了一个主意:“王朗在那里防守很坚固,不适合从正面攻打。离这里几十里有个叫查渎的地方,那里有条路,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那边围攻,让他没有防备,我们也好攻打,这样做肯定能取胜!”

孙策一听很有道理,就派兵给他,按他说的去做。同时,还下令军队弄来好几百个大缸,里面装满了水,给人一种他们的军队要打算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里点很多灯,让敌方以为他们的兵将还在原地。

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二十八)原文: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译文:喝酒要跟知己一起喝,吟诗要给懂的人吟。

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优美动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俞伯牙专心致志弹琴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我是个打柴的,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一曲弹完,打柴的人果然猜出了曲名。俞伯牙心中暗暗佩服。接着又人弹了几曲,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二十九)原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译文: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故事:路遥知马力:

宋朝时,在南京有一个名叫路遥的人,他非常有钱但也很大度,常常接济穷人,把钱财分给他们。

马力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书生。原本是为了赶考顺道投靠叔叔,可是走至南京时身上的钱都已经花光了,还得了很重的病被困在客栈里。听说这里有一个叫路遥的人十分乐于助人,便去向他寻求帮助。

到路府后,路遥热情的接待了他,为马力请医治病还腾出房屋让他安心读书。路遥赏识马力的才学,二人结为兄弟。马力病愈后,路遥赠送二百两银子助他赶考,后来马力考中了却也和路遥失去了联系。

多年后路遥家中失火,家里的东西都烧光了,路遥一下子变穷了。只到开封投靠义弟马力,一路上靠向人讨饭到达开封。谁知到马府后恰遇马力不在家中,家人没有接待路遥。路遥以为马力不念旧情一气之下就走了。马力回家听家人说后,才知道是当年救他的恩人来过,派家丁骑快马追赶路遥。追上路遥后说明了原因,二人化解误会。后来马力将路遥一家接到开封。于是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三十)原文: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译文:是非每天都会有,没有人去听自然也就消失了。

故事:三人成虎:

魏国的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走之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离魏国国都,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三十一)原文: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译文:寺院里经常有仙客出入,宰相之才的人都出自书斋之中。

故事: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三十二)原文: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堂终不如。

译文:农家田园风光是很好的,恐怕连寺院也比不上。

故事: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生性淡泊,热爱自然,喜欢田园景色,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写诗。他的妻子与他志趣相同,一样喜欢田园生活,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一定会一起喝个痛快。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去当官。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十三)原文: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译文:结交朋友应该找超过自己的人,和自己差不多或不如自己的人不如不交。

故事:管宁割席

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继续拿着锄不停锄菜,看到黄金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

他们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这时,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十分羡慕。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却做事情很浮躁,安不下心来,并且羡慕荣华富贵,等到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后世的所谓“割袍断义”就是从这里来的。

(三十四)原文: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译文:知足者常乐,终身不为金钱受侮辱。

故事:暮夜却金:

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知识渊博,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答应。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

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的正是昌邑县令,夜里他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却不了解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