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 格式:ppt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26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发热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列出常见的 9 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1℃。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 = 感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5:发热到39℃ 才能药物退热吗?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1. 引言
这份文档旨在为处理发热病患提供专家共识。
针对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爆发,我们呼吁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严格遵守以下流程和指南,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流程和指南
2.1 评估和分流
- 对于发热病患,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评估。
- 评估应包括症状、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
- 根据评估结果,将病患分类分流至相应的区域。
2.2 防护措施
- 所有医护人员在与发热病患接触时,应佩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及时进行消毒。
-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经常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洗手液。
2.3 检测和诊断
- 对于有发热症状的病患,应尽快进行相关检测,如体温测量、血液检查等。
-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诊断,并继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2.4 隔离和治疗
- 将被诊断为有传染性疾病的病患进行隔离。
- 隔离区应具备相应的隔离条件和设施。
- 根据病情和病患个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5 传染病防控
- 医疗机构应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包括加强卫生消毒、提供
宣传教育等措施。
- 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结论
本文所提供的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旨在保障患者和医护人
员的安全。
我们希望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能够遵循这些流程和指南,并持续关注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共同应对当前和未来的传染病挑战。
参考文献:详见正文注释。
一【2 】.沾染性疾病1.败血症:病人常有高热.畏寒寒噤,明显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血象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抗沾染治疗有用.本患者虽有高热,但无明显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不高,经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替考拉宁抗沾染治疗无效,斟酌败血症可能性不大.可做血造就.中段尿造就.肺部薄层CT.腹部B超以消除菌血症.尿路沾染.肺部沾染.隔下脓肿等疾病.2.沾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烧,可见肢端末梢时有痛苦悲伤或瘀点瘀斑,听诊心脏原有心脏杂音性质转变或无杂音患者新消失杂音,做心脏彩超以帮助诊断.3.病毒沾染:如EB病毒沾染,常见发烧.咽痛.皮疹.肝功效平常,可累及肾脏,致造血体系平常,外周血涂片可见异性淋巴细胞增多.查外周血涂片,可进一步做EBV-DNA检测,以帮助诊断.二.非沾染性疾病1.皮肌炎:患者可有发烧.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痛苦悲伤和触痛,可有声音嘶哑.吞咽艰苦,伴特点性皮肤伤害如以眶周为中间的浮肿性紫红斑,查体受累肢体肌力降低,查肌浆酶生升高,本病可能性极大,已预约肌电图,必要时做肌肉活检以帮助诊断.2.红斑狼疮:大多半病人患有皮疹,以颧颊部水肿性蝶形红斑最常见,指(趾)节伸面暗红斑和甲周以及小节指(趾)关节屈面红斑为特点性;可累及前额.耳垂.肩胛.上臂.四肢大关节伸面.手背等处.多有发烧,90%以上有关节肿痛,可呈游走性痛苦悲伤.可消失脱发,肾脏.心脏时常受累,常累及呼吸.消化.神经等多体系.造血体系常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削减.血小板削减,患者今朝不能消除红斑狼疮的可能,查自身抗体以帮助诊断.3.淋巴瘤:因为病变部位及规模不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有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为首发症状,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发烧.瘦削.盗汗为重要全身症状,发烧热型多不规矩,可呈中断性高热,也可间歇性低热.特异性皮肤伤害多见于T细胞成人白血病/淋巴瘤分解征,本病可侵及肝.脾.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预约全身浅表淋巴结B超,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并做骨髓活检以帮助诊断.4.药物热:常有发烧.皮疹.可累及血液体系,本患者有发烧.血常规示两系明显降低,要斟酌药物热可能.5.血管炎:可表现为高热,平日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皮疹,常累及多脏器,常见肾脏伤害,查自身抗体如ANCA常阳性,予查自身抗体以帮助诊断.6.实体肿瘤:多产生于老年人,常有消费症状,及响应脏器占位病变,可查肿瘤标记物或做相干影像学检讨以消除之.7.成人still病:表现为发烧.咽痛.大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皮疹.WBC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
发热及退热药物选择1.发热、高热和过热发热—发热是指核心体温超过了个人的日常范围。
早晨口腔温度高于37.2℃(98.9℉)或下午口腔温度高于37.7℃(99.9℉)可考虑为发热。
在实践中,常采用体温高于37.8℃(100.0℉)或高于38℃(100.4℉)作为通用阈值。
高热—高热是指体温特别高的发热(>41.5℃),可见于严重感染者以及CNS出血患者。
过热—绝大多数体温升高的患者存在发热,但是少数患者的体温升高提示过热,包括热射病综合征、某些代谢性疾病以及干扰体温调节药物的作用。
在过热期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并不改变,仍保持在正常温度水平,而体温上升不受控制,并远超散热能力。
2.发热的发病机制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属于一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称为细胞因子(IL-2、IL-4和IL-6、G-CSF),注意:抗细胞因子药物可显著减弱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的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来自宿主体外,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产物,例如毒素,脂多糖内毒素(Toll样受体(TLR)配体,导致细胞活化)。
3.退热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强效退热剂,因为它们可抑制环氧合酶(COX-1或COX-2),后者可促进PGE2合成,下丘脑组织和第三脑室的PGE2水平升高,启动下丘脑核心温度调定点升高过程。
对乙酰氨基酚在外周组织是一种环氧合酶的弱抑制剂,没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然而,对乙酰氨基酚在脑中被细胞色素p450系统氧化,氧化后的形式可抑制环氧合酶活性。
糖皮质激素也是有效的退热剂:细胞膜释放花生四烯酸需要磷脂酶A2参与,与环氧合酶抑制剂类似,糖皮质激素正是通过抑制磷脂酶A2活性来减少PGE2合成。
糖皮质激素可阻断致热性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
4.发热和高热的治疗治疗发热的目的首先是降低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其次是促进散热。
什么时候需要治疗:治疗发热目的是以减轻头痛、肌痛和关节痛等症状,或是预防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出现发热并发症或儿童出现热性惊厥等并发症。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张文宏;李太生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18(41)7
【摘要】1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的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总页数】16页(P385-400)
【关键词】发热待查;疾病诊治;专家;《中华传染病杂志》;诊治流程;循证医学证据;编辑委员会;诊断水平
【作者】张文宏;李太生
【作者单位】<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3
【相关文献】
1.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3.诊治发热待查——临床医师任重道远 [J], 李太生
4.凝聚专家共识规范临床诊治——《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中国专家共识》发布[J], 柳海霞
5.发热待查糖尿病患者确诊感染15例诊治分析 [J], 徐风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例成人斯蒂尔病伴肺部感染药学监护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一、前言成人Still病(AOSD)是1种少见且病因不明的全身自身炎症性疾病,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1],也是发热待查疾病的主要病种之一,临床常被误诊和漏诊[2,3]。
AOSD病程多样,临床异质性大,其治疗大多以抗炎和免疫抑制经验性治疗为主。
本文讲述1例发热待查后诊断为AOSD患者的治疗全过程及药学监护。
二、病史摘要患者男性,21岁,体重60kg,身高170cm,因“发热8天”外院转入。
患者8天前无明显诱因后出现间断发热,最高体温达40℃,感畏寒、寒战,伴颈腹背部肌肉疼痛,肘关节以上、膝关节以上肌肉疼痛、乏力,颈部活动受限,咽痛等症状。
逐到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示:左肺下叶外基底段炎症,双侧胸膜增厚、粘连。
考虑肺部感染,予头孢他啶、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后仍反复发热。
既往13岁时患“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口服地塞米松1月治疗。
入院体检:T36.3℃,R21次/分,BP116/63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HR89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入院诊断:1.发热原因待查 2.社区获得性肺炎(CPA)。
患者入院2023年6月1日入住呼吸科,予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5givgtt qd、地塞米松5mg im qd等治疗无好转。
6月3日患者体温38.5℃,感畏寒、寒战,伴颈腹背部肌肉疼痛,改予美罗培南0.5g ivgtt q8h、利奈唑胺600mg ivgtt q12h、地塞米松5mg ivgtt qd等治疗,患者仍反复发热。
6月9日患者最高体温38.5℃、诉全身酸痛、咽痛,肺炎支原体IgM阳性,停用利奈唑胺,加用多西环素0.1g ivgtt bid覆盖支原体。
6月12患者全身酸痛症状较前减轻,未发热,停用美罗培南。
6月13日风湿免疫科专家会诊后考虑为成人still综合征,停用地塞米松、多西环素,使用甲泼尼龙80mg ivgtt qd抗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