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揭秘美国投原子弹的真正原因 文档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14
美国对日本的原子弹轰炸在二战的最后阶段,美国通过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轰炸,给世界带来了巨大震动。
这一事件无疑成为了历史上最具争议和具有严重影响的行动之一。
本文将探讨美国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轰炸的原因、影响以及人们对此行为的看法。
一、原因分析在二战中,美国与日本进行了长时间的武装斗争,但是日本并未表示投降的迹象。
美国政府意识到,如果继续依靠传统战争手段进攻日本,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时间成本也会非常高。
为了迅速结束战争,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以迫使日本投降。
其次,美国进行原子弹轰炸的原因还包括对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对美军的袭击和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行为的报复。
此外,美国还试图通过这一行动来展示其军事实力,警示苏联等其他潜在对手。
二、轰炸对日本的影响1.战略层面影响美国通过轰炸广岛和长崎展示了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这一行为无疑改变了战争格局,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人道层面影响原子弹的轰炸导致广岛和长崎几乎被完全摧毁,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丧生。
这一行动引发了深深的人道主义关切和道义争议,引发了对战争伦理和军事手段合法性的讨论。
3.对于日本国内的影响原子弹轰炸对于日本国内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和威慑效应。
这次轰炸使得日本政府及其人民认识到,他们无法抵御美军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加大了日本投降的压力。
三、人们对于轰炸的看法对于美国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轰炸,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
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当时的唯一选择,帮助美国迅速结束了战争,避免了更多的美国士兵和日本平民的死亡。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侵犯,违背了道义和国际法。
四、原子弹轰炸的启示1.和平与和谐原子弹轰炸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伤痛和恐惧。
这次残酷的行动提醒我们,战争不仅会带来毁灭和死亡,还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只有通过和平与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2.国际法的重要性原子弹轰炸使世界开始关注国际法的重要性。
日本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遭受原子弹打击的国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
仅仅两枚原子弹就让日本这么快投降,看来威力不小。
1945年的国际局势非常明朗,轴心国已没有翻盘的可能。
德国早在5月就投降了,只有日本在抵抗,还做好了一亿人玉碎准备。
美国原子弹让日本玉碎失败。
日本战败投降显而易见,美国为何还对日本扔原子弹?一、苏联势力膨胀太快,美国想快点结束战争。
1945年8月的苏联膨胀到极点,苏联红军占据整个东欧,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国东部,全部在其掌控下。
不光如此,苏联红军还在几天前对日本宣战,短短一周就俘虏几十万关东军。
苏联红军盘踞在中国东北,势力远超美国。
更让美国担心的是,苏联还有沿库页岛南下占领日本的想法。
眼瞅着苏联在亚欧大陆势力成倍增长,美国心里急啊,就想快点结束战争,集中精力对付苏联,还避免苏联与它分享日本。
准确来说,冷战在二战还没结束时就开始了。
苏联与美国合作的高峰在1943年和1944年,后来德国越来越不行后,两国矛盾凸现出来。
两国对战后规划有严重冲突。
比方说,美国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因为国民政府亲美,苏联就坚决反对。
苏联跟英国也矛盾重重,英国死活不愿苏联踏进希腊半步,最后苏联说行,那你就承认我在波兰、匈牙利的地位。
我认为,苏联是美国对日本扔原子弹的首要原因。
二、日本实力尚存,占领日本代价太大。
在还没遭受原子弹打击前,日本本土只有东京遭受重创,一次轰炸就死了10万人。
但日本并未像德国那样全面崩溃,因为除东京外的大城市完好无损。
虽然战局已定,但日本实力还很强大。
当时日本将最先进的飞机和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召回本土,以阻止盟军登陆。
美国要想打败日本,恐怕不死个几十万是不够的。
美国人认为,占领日本得至少付出50万人的伤亡代价。
结束战争后,美国还得派10万文官来治理日本。
因为日本人很信天皇的话,天皇让民众抵抗,民众就会身背炸药包冲向美国大兵。
所以,美国人干脆扔原子弹。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学生姓名:李富侠学号:200602020004政法系历史学指导教师:苗杨职称:讲师摘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对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
但当时及战后至今,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一人类史上仍属第一次的军事行动的,还存在着争议。
对此,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日本;原子弹;原因Abstract:On August 6th and 9th , 1945, the United States voted down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spectively, that completely collapse of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Bu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war, the U.S atomic bomb in Japan throwing this human history is still the first military action,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Key Words: USA; Japan; Atomic bombs; reason.前言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受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谴责,日本则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来宣传自己所受的灾难,而原子弹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却被忽视了。
在冷战时期,原子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之一。
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做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战后期的形势来分析原子弹的投掷原因。
杜鲁门为什么扔下原子弹...历史透视:杜鲁门为什么扔下原子弹广岛60周年好像成为一个被压抑的事件,虽然并不缺乏意义。
1999年进行的对新闻编辑的调查显示1945年8月6日扔下原子弹被看作20世纪100个新闻事件中排名第一。
美国历史上让人思考的有争议的事件排名中,这个事件仍然位居榜首。
1945年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结束太平洋战争是正义的事业,他们还认为原子弹实际上早日结束战争挽救了数不清的人的性命。
但并不总是这样,如今这些观点有时候被学界历史学家贴上“传统”观点的标签,而不那么友好的人甚至称为“爱国主义的正统观点。
”到了1960年,以前曾经谦逊和零散的对使用原子弹的质疑开始成为反对这个决定的猛烈炮轰。
那些挑战者被称为“修正主义者”,这是不适当的。
任何获得相当新证据的历史学家都有义务修正他对相关事件的看法。
这些挑战者最好被称为批评家。
批评家们有三个共同的根本前提:第一,1945年的日本已经大势已去无可救药。
第二,日本的领导人认识到这一点并打算在1945年投降。
第三,由于截获的日本外交情报,美国领导人已经知道日本就要投降,仍然实施了不必要的核轰炸。
批评家们争论的只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人做出扔原子弹的决定尽管日本投降在即。
最有挑衅味道的观点是华盛顿有意要威胁克里姆林宫。
在美国社会的重要阶层上,国外可能更是如此,批评家的解释往往和传统观点相左。
1995年在史密森尼亚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展览了美军B-29 型“埃诺拉•盖伊”号(Enola Gay)轰炸机,并引起对这个事件的激烈争论。
当时就是它载着原子弹从这里飞往广岛并扔下去的。
那个冲突凝固了许多人对相互竞争的观点的理解。
然而,从那以后,一系列新的解密档案和出版物加深了我们对1945年8月事件的理解。
新的证据要求对辩论的用词进行严肃地修正。
新发现中或许最有趣的特征是新发现让杜鲁门总统专门挑选不公开为自己使用原子弹的决定辩护成为关注焦点。
美国扔下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市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事件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原子弹的设计与制造、美国扔下原子弹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这一事件背后的种种因素。
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争,激烈的战事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陆,日军也积极进攻亚洲各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盟军对于战争的结束变得越来越迫切,寻找一种终结战争的方法成为各国之间的共同诉求。
原子弹的设计与制造原子弹是一种以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核能的大杀伤力武器。
二战期间,美国组织了众多科学家和专家,如罗伯特·奥本海默、尤利西斯·赫申格和埃米利奥·塞格雷斯塔等,共同参与了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
通过对铀和钚的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进行研究,科学家们最终成功地开发出了原子弹。
美国扔下原子弹的原因美国决定扔下原子弹的决定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日本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力,且对战败不肯妥协。
为了尽早结束战争,美国认为使用原子弹可以对日本施加巨大的压力,并迫使其投降。
其次,美国担心苏联在战后会对亚洲产生过大的影响力,通过扔下原子弹,美国试图以震慑的方式向苏联施压,维护自己在战后的地位。
最后,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警示其他国家,以避免类似的战争爆发。
原子弹对社会的影响美国扔下原子弹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事件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广岛和长崎的大规模破坏和伤亡令人痛心。
其次,原子弹的威慑力迫使各国重新考虑和平与冲突之间的选择,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发展。
此外,这一事件也加速了冷战的到来,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推动了核武器的发展与竞赛。
结论美国扔下原子弹是二战期间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尽管这一事件给人类带来了痛苦和伤害,但它也促使人们反思战争的可怕性和和平的重要性。
美国是因为什么原因炸日本二战时,美国B29轰炸机艾诺拉·盖号在广岛上空投下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短短几秒内杀死了数以千万的日本民众。
那么,美国是因为什么原因炸日本?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美国是因为什么原因炸日本吧!美国是因为什么原因炸日本?关于美国为何要向日本投射原子弹,一直以来有两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但现在看来其实是有些疏漏的。
第一种说法是,原子弹是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加之军国主义思想,是宁愿同归于尽,也不愿放下武器。
1945年8月,在美国占领冲绳很快逼近日本本土之时,日本仍然有种死磕到底的意愿,最后美国投射两枚原子弹,才彻底粉碎日本顽抗到底的决心。
其实,真正逼着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一个是长期的战略轰炸,一个是水雷封锁。
李梅火攻东京当年一个美国少将柯蒂斯·李梅,当时李梅少将发明了一个战术叫李梅火攻。
美国人不停的出动各种轰炸机,带着大量燃烧弹,在夜间低空轰炸日本城市。
有一个数据表明,从3月-7月,美国人一共出动3万3千多架次飞机,投弹16万吨。
如若日本当年不投降,8月份,美国人准备投弹量已超过10万吨。
仅3月9日一个晚上,美国人对东京的空袭就已造成10万人伤亡,这次空袭造成的伤亡远比投射原子弹到长崎所造成的更为严重。
在这种李梅火攻轰炸之下,日本大城市几乎全部毁灭,工业基础也近乎崩溃边缘。
在1944年,日本一个月可造2000多架飞机,到了1945年7月,日本一月只能造200架飞机,降幅达到90%。
而即使有200架飞机,日本可供飞机起飞的油也不够。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物资需求都靠海上航运。
而美国水雷的攻势,短短几个月炸沉船只670多艘。
当年日本的所有船只中,超过75%都被美国炸沉。
石油、煤炭、粮食通通运不回日本。
当时日本还在朝鲜屯了250多万大米,眼巴巴地望着却无法运回国内。
真真是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天上是战略轰炸;水里还有水雷;就算不扔原子弹,日本枪里没子弹,肚子空空,仗也打不下去了。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剖析
蔡丽娟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9(000)015
【摘要】@@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蔡丽娟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浅论"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刀和美国的原子弹 [J], 蔡丽娟
2.二战期间美国国家战略转变与核观念的初步形成——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准备过程[J], 闫晶
3.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剖析 [J], 蔡丽娟
4.二战日本投降主要因素是苏军参战还是美国原子弹 [J], 张建芳
5.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原子弹原因的论争 [J], 高芳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原子弹原因的论争美国史学界对于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存在着较为复杂和分歧的论争。
这一问题牵涉到历史事实、军事考量、伦理道德以及政治动机等多个方面。
笔者将从不同观点出发,对这一论争进行分析。
首先,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是出于军事需求。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美国对日本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对日本的传统陆地和海上进攻可能会造成大量美国军队伤亡。
而且,日本人民普遍具备固守家园的意愿,并已展示出了将奋战到底的决心。
因此,美国决策者将原子弹作为一种替代手段,用以迫使日本投降,以减少可能发生的全面侵略行动。
在这个观点的支持者看来,原子弹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免更多的美国准战士和日本平民的伤亡。
然而,这一观点也受到了较多批评。
有些历史学家指出,在使用原子弹之前,美国已经对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造成了大量的日本平民伤亡。
而且,日本的石油和物资储备已经接近枯竭,日本的军事能力已经受到了严重削弱。
因此,原子弹的使用是否真的是迫使日本投降的唯一有效手段,确实有一定的怀疑空间。
此外,有一些历史学家从更广泛的伦理和道德的角度对原子弹的使用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在没有经过确切的判断和决策过程之前,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很有可能违反了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
这些学者指出,使用原子弹只是为了演示美国的科技优势,而不是为了达到必要的军事目标。
此外,他们认为,原子弹的使用给日本平民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尤其是对于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的居民来说,这是一次毁灭性的袭击。
最后,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真正动机是出于政治考量。
他们认为,原子弹的使用是为了向苏联等其他大国展示美国的强大实力,以争夺全球霸权地位。
他们认为,在二战末期的决策中,制定者们在战争胜利之后,更加关注战后世界的格局和势力平衡。
综上所述,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论争。
这一争议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讨论的焦点,更是一项集历史记忆、军事考量、伦理道德和政治动机等众多因素于一体的复杂议题。
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揭秘美国投原子弹的真正原因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接连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核武器打击。
对于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原子弹,一直以来都存在两大流传甚广的说法,但恐怕都有疏漏。
认识上的两大误区第一种说法是,原子弹是使冥顽不化的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
武士道精神长期以来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再加上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日本军人在战场上一直都以顽强和宁死不屈著称,很少有日军主动投降,甚至是在战局已经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日军也宁可选择自杀冲锋或是“神风特攻”之类同归于尽的方式也不愿意放下武器。
所以到1945年8月,尽管美军已经攻占了冲绳,兵锋直逼日本本土,但很多人认为日本肯定还是不会投降,一定会死撑到底。
美国依靠原子弹,才彻底粉碎了日本顽抗到底的决心。
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情,真正迫使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是从1945年2月开始的战略轰炸和代号“饥饿战役”的水雷封锁。
柯蒂斯·李梅少将在1945年1月担任美军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后,对日本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采取了夜间低空投掷燃烧弹的新战术,史称“李梅火攻”,从3月到7月底,美军总共出动各种型号飞机330 41架次,其中B-29轰炸机1.5万架次,投弹16万吨,其中7月投弹就超过4.27万吨,美军计划8月的投弹量将超过10万吨!有98个日本城市遭到轰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区被烧毁面积均在50%以上,东京、横滨为56%,名古屋为52%,大阪、神户为57%;中小城市中,福井被毁面积最高,达到96%,甲府为72%,日立为71%。
在空袭中死亡约23万人,伤47.6万人,失踪2.4万人,有244万幢建筑物被毁,800万人无家可归。
3月9日夜间,一个晚上的空袭就造成东京10万人的伤亡,甚至超过了广岛原子弹轰炸的伤亡人数。
173架B-29轰炸机夜袭富山市,将其夷为平地由于这样恐怖的空袭给日本普通民众造成了极大恐慌,李梅又结合空袭实施心理战,通过空投传单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将要轰炸的地点和时间,这就更加剧了平民的惊恐,共有850万城市居民逃往乡村,军事工业中工人的缺勤率7月已达50%。
加上工厂厂区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如航空工业厂区被毁60%,直接导致军事工业产量的急剧下滑——炼油工业产量下降8 3%,飞机发动机产量下降75%,飞机机身产量下降6 0%,电子设备产量下降70%,飞机月产量从1944年的平均2340架下降到1945年7月的200架,降幅达91%!1945年3月日本石油储备为四十万吨,美军第315轰炸机联队对日本炼油厂和油库进行了重点轰炸,共投弹9100吨,至8月,日本炼油能力下降80%,石油储备在轰炸中被焚毁近六万吨,日本的战争潜力遭到了沉重打击,经济几近崩溃,毫不夸张地说以“李梅火攻”为代表的美军战略轰炸,直接动摇了日本维持战争的根本基础。
1945年6月4日,美军轰炸神户港口,炸弹如雨同时,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橡胶、棉花和羊毛需求的100%,石油需求的92%,铁砂的87%,煤炭的24%(其中焦炭占90%),粮食的20%都依赖进口。
因此美军决定实施攻势布雷,封锁日本港口、航线,达到破坏海上运输的目的。
从3月27日至8月15日,美军出动B-29轰炸机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响水雷3500枚、水压水雷2900枚、低频音响水雷700枚。
所布水雷共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等65艘军舰在内的670余艘船只,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战役开始时日本船舶总吨位的75%。
美军此次攻势布雷效果非常显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只1艘,而美军损失极其轻微,仅损失飞机15架。
“饥饿战役”的成功实施,几乎彻底切断了日本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
1945年8月与1945年3月相比,下关海峡运输量下降98%,几乎完全中断,濑户内海也只能通行机帆船之类的小型船只。
在这四个半月中进口物资下降90%,维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纷纷停产;日军大批飞机、舰艇由于燃料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停航,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航运中断,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港口,而日本国内的粮食供应却极其困难,因为要优先保证军队需要,广大平民粮食配给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终日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
“饥饿战役”布雷略图所以经过近半年的战略轰炸和水雷封锁,日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创,赖以维持战争的国家机器已经基本崩溃,此时几乎是全靠所谓的精神力量在支撑,但是枪里没有子弹,飞机没有燃料,肚子里没有吃的,光靠精神还能支持多久?所以即使不投原子弹,日本也撑不过一两个月了。
第二种说法是,扔了原子弹,就不用在日本本土登陆了。
美军确实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计划,但这只是预案。
熟悉美军情况的人都知道,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哈尔西上将和斯普鲁恩斯上将两人各自带着一个参谋团队,当一个团队在前方指挥作战时,另一个团队就在后方策划下一场战役,一个战役结束再转换角色。
所以在日本本土登陆的“奥林匹克”计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如果真要实施的话,完成各项战役准备至少要到11月,日本无论如何也撑不到那个时候——即使不投原子弹。
正如美国战略轰炸评估委员会那份著名报告所说的:“根据战后对当时局势和日本国民经济状况的完整调查,期间包括许多前日本政府领导人的协助和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在1945年12月31日前,甚至是在11月1日奥林匹克行动计划发动前,日本一定会选择无条件投降,即使没有投下原子弹,或者苏军没有出兵东北。
正式的登陆行动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日本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了。
”所以,投原子弹才使日本投降和避免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日本,快点投降!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坚持不了一两个月,最晚到10月就一定会投降,但是美国人却等不了那么久了!因为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让苏联参与对日作战,同意了苏联开出的一系列苛刻条件,包括外蒙古独立的现状须予维持、恢复在1904年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萨哈林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来共同经营、苏联在东北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这些条件如此优厚,使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向睿智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生中最大的失误,甚至有人认为因为罗斯福沉疴重症在身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其实罗斯福的想法很好理解,1945年2月是美国在太平洋反攻阶段最艰难的时候,以血腥残酷闻名的硫黄岛战役就发生在这时,美国很清楚,随着战线越来越向日本本土推进,日本的抵抗也就会越来越顽强。
作为同盟国阵营一员的苏联怎么可以在对日作战问题上袖手旁观?苏联也得参加对日作战,而且是必须的!当然,为了换取苏联出兵的那些条件,损害的都是中国的利益,又不是美国的利益,出卖中国的利益来换取苏联出兵,从而减少美国的损失,何乐而不为?但是到了1945年8月,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战争的发展如此之快,眼看日本就要坚持不下去,苏联出不出兵都已经无关大局。
而且苏联这时候出兵那真就是来摘桃子,捡便宜了。
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就出兵对日作战,德国于5月9日投降,也就是说苏联将在8月9日前后出兵。
所以那时美国最着急的就是要让日本在苏联出兵前投降,这样就可以不用兑现许给苏联的优厚条件。
但是一向顽固的日本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那就让原子弹来当一回“棺材”吧。
所以,比较确切地说,原子弹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推动日本尽快投降的因素;原子弹更不是改变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原因,而只是加快战争进程的推进原因。
但这一切,既不是为了消灭军国主义,也不是为了美国大兵,而是为了向苏联“赖账”。
让全世界看看原子弹的威力除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特别是要在苏联出兵前投降的原因外,美国扔原子弹还有一个原因,那更是着眼于战后的考虑。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原子弹的,但是原子弹威力到底有多强,如果不进行一次实战检验,世人无从了解。
如果没人知道原子弹的威力,那自然就起不到威慑的作用。
美国投入了20亿美元(1945年20亿美元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00亿美元,如果以黄金价格来比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80亿美元)的研制经费,总得最后听个响吧,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给美国的纳税人一个交代,你看我们花这么钱搞出了这么厉害的武器,还是值得的。
这也是美国把原子弹的第一个袭击目标选在广岛的原因之一。
因为从1945年3月开始的战略轰炸中,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被摧毁的面积都超过了50%,早已经是一片瓦砾废墟,再扔上一颗原子弹,谁知道是原子弹炸的还是之前B-29的功劳?另外,城市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市区的范围在直径5公里最合适,这样的城市规模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出原子弹的威力。
因此被美国列入第一批原子弹袭击的四个城市是:广岛、小仓、长崎、新潟,其中广岛和小仓两个城市为首选目标,长崎和新潟两个城市为备选目标。
这四个城市的共同点就是,在此前的战略轰炸中,都只遭到轻微的破坏,城市基本上比较完整,而且城市直径都在5公里左右,正好可以用来检验原子弹的威力。
特别要说的是广岛,是日军指挥中枢之一,甲午战争时期就是日本大本营所在地,二战后期是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注:总军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编制级别最大的单位,而当时日本本土总共只有两个总军,第一总军司令部在东京)。
同时也是日本陆军最大的集结地和中转枢纽,设有规模巨大的军需品、军火仓库、码头设施。
此外广岛市区的东部还有铁路中转枢纽和军火制造、船舶维修等军事工业企业。
将广岛列为第一目标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人以为广岛没有关押盟军战俘,也没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其实在广岛关押有23名盟军战俘,主要是在对日本本土空袭中被击落飞机的机组人员,他们中有10人死于原子弹轰炸。
所以,美国向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一是为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二是出于战后全球政治格局和话语权的考虑。
果然正如美国所希望的那样,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
一颗大炸弹就能毁灭一个城市,这样的威力绝对令人震撼,也使人对美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敬畏,美国也因此凭借原子弹的核垄断,稳稳地座上了战后世界新霸主的宝座。
原子弹在广岛大显威力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战争结束后,每年8月6日和9日,日本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原子弹轰炸,努力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战争的受害者。
日本就那么无辜吗?以广岛为例,首先是日本重要的军事指挥中枢,在原子弹袭击的8月6日当天,在广岛市区内的日本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属各单位的现役军人总共有23158人,还有约2万名其他单位的军人正在途经广岛中转前往各地,总共有约4.3万名军人,几乎占当时广岛全市总人口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