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八章拉丁美洲经济史
- 格式:ppt
- 大小:269.00 KB
- 文档页数:38
拉丁美洲史——一百二十一、经济理论的发展—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并不是拉美国家的发明。
新自由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强调“自由放任”和私营企业制度。
其主要流派有: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以美国芝加哥大学为中心形成的芝加哥学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为中心形成的弗赖堡学派等。
这两派都认为,资本主义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资本主义实现充分就业,并使生产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而国家干预经济、则妨碍了个人自由。
弗赖堡学派主张建立由竞争价格支配的“社会市场经济”。
芝加哥大学弗赖堡大学早在50年代中期,在新自由主义的发祥地美国芝加哥大学就专为来自拉美的学生设立了一个经济学博士学位计划,其导师是弗里德曼的同事、芝加哥大学教授哈伯格。
哈伯格本人是新自由主义的积极推崇者,他曾为拉美3代学生当过导师。
芝加哥大学培养的学生,被称做“芝加哥弟子”,其中有不少人回到拉美各国后,担任过或正担任着主管经济的部长、中央银行行长和大企业家,如70年代中期,从芝加哥大学回到智利的一些学生在皮诺切特(1915年—)军政府(1974—1990年)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推行新自由主义模式立下了汗马功劳。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由于原来实施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模式越来越失灵,一些拉美国家,如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的试验,在不同程度上实行由内向型发展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向外向型即面向出口发展战略的转移。
但是,这并非在所有的拉美国家都是“灵丹妙药”,70年代在阿根廷的新自由主义试验并没有成功。
但是,在军政府统治下的智利,新自由主义的试验则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到了80年代后期,由于拉美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保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向拉美国家提供贷款的同时,都要求他们调整经济政策,开放经济。
美国提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也要拉美债务国进行新自由主义式的经济调整,作为债务谈判、重新安排外债的条件。
第一章英国经济史诺曼征服:诺曼底公爵威廉于你们俩年征服英国,称为诺曼征服。
诺曼征服后,英国的封建制度广泛确立。
重商主义:只有金银才是一国的真正的财富;除了开采金银矿,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
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买”,追求外贸出超以使金银进口。
(名词解释)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法》成为重商主义政策的典型。
英国在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该公司是股份制公司。
(名词解释)圈地运动:许多逐利的地主贵族,利用暴力、退佃等方法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占用公用地,然后用篱笆把大片土地圈起来作为牧场,称为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原因:英国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大增。
养羊所需的劳动力比耕作土地的劳动力要少,牧羊人工资又低,因此养羊业获利丰厚。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为技术基础的工厂制度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公工场的革命。
(名词解释)以机器为技术基础的工厂制的出现,使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最终确立,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由于轻工业所需投资较少,资本周转快,工业革命最先从轻工业开始。
工业革命的意义:使英国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确立了主要地位,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和壮大。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1765年所发明的“珍妮机”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蒸汽发动机的采用,为英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使工厂制得以完全确立。
一战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在国家统治下实行全面的军事化。
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原料缺乏,出口萎缩和民用工业衰落,整体的工业生产是下降的。
战后,英国在世界贸易和金融上的优势被美国取代。
(单选)二战死亡41.2万人马歇尔计划目的:以经济手段控制受援国,援助西欧恢复重建,对抗苏联。
(单选)滞胀(英国病):低增长率与高通胀率并存。
原因:一是经济危机频繁。
二是英国工业设备陈旧。
【人类经济万年史—217】拉丁美洲经济殖民地化加深拉丁美洲各国经过反对欧洲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葡萄牙)的斗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获得独立后,又遭到英国、德国、美国、法国等国的大举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向拉丁美洲国家渗透,使拉丁美洲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帝国主义扩大对拉丁美洲的资本输出进一步加强了对拉美各国经济的控制从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列强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加紧了对拉美的政治经济扩张,拉丁美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有利场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1914 年度),拉丁美洲吸收的外国资本总额达85亿美元,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440 亿美元)的19.3%。
在拉美的外国资本中,英国占43.5%(37亿美元),美国占20%(近17亿美元),法国占14.1%(12亿美元),德国占10.6%(9 亿多美元),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瑞士等国占11.8%(10亿美元)。
英国是在拉美投资最早的国家,也是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
从1880年至1913年,英国在拉美的投资增加了4.6 倍。
从投资结构来看,1880年以前,英国的间接投资(贷款、债券等)在投资总额中占2 /3 以上,以后逐渐转变为以直接投资为主。
到1913年,直接投资在英国对拉美的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由1880年的31%提高到68%。
英国资本主要投放在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乌拉圭、古巴、秘鲁等国。
1913年末,英国对拉美投资的70%集中在南美洲。
从投资部门来看,英国资本主要投向铁路、公用事业和采矿业等部门。
其中铁路部门的投资占67%。
英国资本在阿根廷、乌拉圭、秘鲁、哥伦比亚等国的铁路系统中占绝对优势。
英国在拉美除拥有118 条铁路外,还拥有45个港口服务公司、112 个公用事业公司、25个硝石公司、23个石油公司,并控制了差不多全部水电和电话事业。
拉丁美洲经济状况分析拉丁美洲通常用来指称美国以南的美洲大片以罗曼语族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或者主要语言的地区。
因为罗曼语族衍生于拉丁语,拉丁美洲由而得名。
拉丁美洲均为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拉丁美洲地区居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以初级加工为主,经济平稳较慢发展。
1.拉美的地理位置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就美洲居民的语言而论,英语和拉丁语占统治地位,由于本区都隶属拉丁语系,因此,美国以南的众多国家,被称为拉丁美洲国家,这个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长11,000多公里,东西最宽处5,100多公里,最窄处巴拿马地峡仅宽48公里。
北部有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面积2 056.7万平方公里。
拉美的范围拉丁美洲共有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格林纳达、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巴哈马、圭亚那、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秘鲁、圣基茨和尼维斯、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
还有仍处于美、英、法、荷统治下的十多个殖民地。
拉美的地形地貌拉丁美洲地形复杂,墨西哥基本上是个草原,称墨西哥高原。
中美洲是个躲闪地区。
西印度群岛大都也以山地为主。
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耸立着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以东,平原和高原相间,自北而南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
地质拉美地区从北到南全长1.1万千米,总面积逾207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8%,相当于欧洲大陆的3倍,其中南美洲面积(包括附近岛屿)约为179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
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第一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合作现状 (2)第二部分拉丁美洲一体化进程 (5)第三部分影响拉丁美洲经济合作的因素 (8)第四部分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0)第五部分拉丁美洲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挑战 (13)第六部分拉丁美洲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前景 (16)第七部分我国在拉丁美洲经济合作与一体化中的作用 (18)第八部分拉丁美洲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 (21)第一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合作现状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现状分析摘要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分析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现状,重点关注区域内的经济组织、贸易关系、投资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文章将首先介绍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背景,接着分析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现状,最后探讨未来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趋势。
一、背景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
在这一背景下,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合作组织(CELAC)和拉丁美洲一体化联盟(ALBA)应运而生。
CELAC 是一个由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ALBA 则是由拉丁美洲国家组成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
二、现状分析1.经济组织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主要通过经济组织来实现。
CELAC 和 ALBA 是两个重要的经济组织,分别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
此外,拉丁美洲国家还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2.贸易关系拉丁美洲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和services(服务贸易)。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拉丁美洲国家的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额。
此外,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在加强,例如,南美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
3.投资合作拉丁美洲国家的投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简明拉丁美洲史
简明拉丁美洲史是对拉丁美洲历史的概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前哥伦布时代:拉丁美洲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南美和中美洲,他们的文明多样且复杂,如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等。
2.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3. 殖民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对拉丁美洲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如宗教传播、文化交融等。
4. 独立战争: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开始反抗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最终成功获得独立。
5. 现代化进程: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包括建立共和国、发展工业、推行现代化等。
6. 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环境问题等。
简明拉丁美洲史的具体内容可能因不同的历史观点和研究方法而有所差异,但大体上能够提供对拉丁美洲历史的
全面了解。
拉丁美洲史——九十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总危机年代拉美的社会矛盾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极重大的打击。
当时,许多国家经济萧条得很厉害,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治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拉丁美洲各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也广泛地展开;工人、农民和广大群众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斗争,空前高涨。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条件下,拉丁美洲国家对外国帝国主义的依附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在这一经济风暴期间,拉丁美洲经济受到极严重的损失。
危机发生以后,由于世界市场上对拉丁美洲输出品的需求下降,一向为拉丁美洲经济命脉所系的各种农矿业原料产品,如咖啡、糖、香蕉、铜、锡、银等的出口量,无不急剧下降,对外贸易合同大为减少,以致货物堆积如山,价格大跌,生产情况极端恶化。
20个拉丁美洲国家的总产值在1932年估计约下降到1925年的水平。
其输出总值,在1929—1932年间共下降了63.4%,智利和玻利维亚更下降了80%。
巴西于1931年秋,全部黄金储备(约值1.6亿美元)耗尽,财政宣告破产。
拉丁美洲各国的反动统治者,大地主、大资本家以及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为了补偿因出口减少而遭受的损失,为了维持产品的高昂价格,将那些卖不出和无人问津的“剩余”物品,例如大批大麦、火腿、牛奶、马铃薯等,或者焚毁在火车头和轮船的锅炉里,或者倾泻到大洋中去。
仅仅巴西的咖啡一项,在经济危机期间,就被销毁了4000多万袋。
同时,他们又大批解雇工人、降低工人工资和延长工人工作日,企图把危机中所受到的损失,完全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
劳动人民的处境更加恶化。
工业和农业的失业人数达到500万。
劳动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更加严重和尖锐起来。
拉丁美洲的广大工人群众,采取坚决的革命行动,回答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者的无情掠夺和压迫。
成百万的农民,展开了反封建、反高利贷和争取土地与自由的斗争。
到处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和武装起义。
许多国家完全处于动荡和骚乱的状态中。
介绍拉丁美洲经济危机的书籍有《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史》。
这本书对拉丁美洲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详细介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政策制定、国际关系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拉丁美洲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以及该地区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同时,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对拉美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总之,这本书是了解拉丁美洲经济危机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于研究拉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人来说是一本必备的读物。
20世纪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特点韩琦内容提要:本文概括了20世纪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即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理论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换,率先进行了外围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尝试,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不显著,初级产品出口在经济增长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长期存在,与之相关的是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不高,体制变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更好地面对21世纪的挑战,拉美尚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持久的改革。
关键词:20世纪拉丁美洲经济发展20世纪拉丁美洲国家在寻求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步,1900年拉美地区的总人口为7000万,到2000年已经超过5亿,全地区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不足10%提高到25%,人均收入增长了4倍多,城市化水平由25%提高到近70%,人均预期寿命由40岁提高到70岁,成人识字率由35%提高到了85%。
①但是,从横向比较看,1900年拉美大国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14%,现在降为13%,拉美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参与比重由7%下降到3%,拉美的贫困状况依然严重。
与正在发展中的东亚国家(地区)相比,又被后者在20世纪的后期所超过。
一个世纪的拉美经济发展史有成有败、有喜有悲,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无疑会有利于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两次大转换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作为对发达国家工业化浪潮的一种反应,拉美正处在经济扩张阶段的中期,这种出口带动的经济扩张结束于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第二个经济扩张阶段开始于20世纪的30年代至50年代,1982年的债务危机为之画上了句号。
1982年以后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与此对应,拉美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两次大转换:即从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转换,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向以非传统产品(包括工业制成品)为基础的新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转换。
独立前,南美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北美,但是在独立后,北美迅速超过了南美并成功跻身第一世界,而南美则沦落为第三世界。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在此,我试着分析了一下。
19世纪初西班牙属美洲殖民地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而进行的战争。
始于1808年,结束于1826年。
独立战争使拉丁美洲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政体;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权势,提出并在一定时期内废除了奴隶制度;逐步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徭役制和贡纳;废除了限制各国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殖民垄断制度。
在这次战争过程中,人民解放运动的部队常常打败数量和装备上大大超过自己的强大敌人,赢得重大胜利。
骑兵在草原地区的作战尤其卓著有成效。
起义者的炮兵很少,往往靠冷兵器作战,所以战斗极为残酷,常常进行白刃格斗。
解放战争,还消灭了许多封建残余,在大多数宣布独立的国家中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共和制。
不过,这次牺牲了100多万人生命的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内有大地产制的发展、“考迪罗”的独裁;外有英美等国资本的大量渗透,这使得整个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迟滞、片面和畸形。
因此,反帝反封建仍是拉美各国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经济上,大地产制的发展。
大地产制是拉丁美洲经济中的大毒瘤。
在西葡殖民统治时期就已形成,独立后不仅保留,而且还更加扩大。
在大地产制下,每个庄园基本上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
其单一作物制的生产与销售,多受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控制。
庄园中的劳动者大多数是佃农,有的类似奴隶。
大地产制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上,“考迪罗”体制。
考迪罗,西班牙语意为首领,引申为军事独裁(军阀或军人独裁者)。
它是通过内战或武装政变建立起来的,代表着大地主阶级和天主教会反动势力的利益。
在拉美许多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都被大大小小的考迪罗统治和割据着。
它是拉丁美洲大地主专政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