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轨道理论8.
- 格式:ppt
- 大小:542.50 KB
- 文档页数:54
分子轨道知识点总结1. 分子轨道的形成分子轨道是由分子中的原子核和电子组合而成的,它可以描述分子中的所有电子的动态行为。
分子轨道的形成可以通过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来解释。
在分子中,原子轨道可以相互叠加和组合,从而形成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的形成过程中要考虑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和吸引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将影响分子轨道的形状和能量。
2. 分子轨道的分类分子轨道可以根据它们的形状和能量分为两类:成键分子轨道和反键分子轨道。
成键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的叠加形成的,它们的能量低于原子轨道的能量,并且在成键区域中存在电子密度。
反键分子轨道则是原子轨道叠加形成的,它们的能量高于原子轨道的能量,并且在反键区域中存在电子密度。
成键分子轨道和反键分子轨道之间存在一个能隙,称为禁带,代表了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3.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量子力学的方法来描述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分子轨道的波函数和能量,并且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分子轨道的形状和能量。
分子轨道理论假设分子的波函数是原子波函数的线性组合,这种线性组合的方法被称为LCAO(线性组合原子轨道)近似。
在LCAO近似下,可以得到分子轨道能量和形状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可以对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计算和预测。
4. 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在化学和物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解释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预测分子的反应和性质,设计新的分子材料,以及研究分子相互作用和反应机理。
分子轨道理论可以结合实验数据来解释分子实验现象,并且可以为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和药物设计等领域提供理论指导。
它也可以用来模拟分子的光电性质、磁性质和电荷传输性质,为材料和分子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5. 分子轨道理论的发展与挑战分子轨道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技术。
包括分子轨道理论、密度泛函理论、半经验分子轨道理论等。
无机化学万题库是非题(一)物质的状态1.()1 mol 物质的量就是1 mol 物质的质量。
2.()溶液的蒸气压与溶液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蒸气压也越大。
3.()温度较低、压力较高的实际气体性质接近于理想气体。
4.()范德华方程是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基础上修正的,所以修正后范德华方程中的压力指理想气体的压力,体积是理想气体的体积。
5.()对于任何纯物质而言,熔点总比凝固点高一些。
6.()水的三相点就是水的冰点。
7.()通常指的沸点是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的温度。
8.()三相点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可以平衡共存时的温度和压力。
9.()临界温度越高的物质,越容易液化。
10.()高于临界温度时,无论如何加压,气体都不能液化。
11.()任何纯净物质都具有一个三相点。
1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与其物质的量的大小成正比。
13.()气体扩散定律指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密度成反比。
14.()单独降温可以使气体液化;单独加压则不一定能使气体液化。
15.()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强,称为临界压强。
16.()气体的最几速率、平均速率和均方根速率中以最几速率数值最大。
17.()气体的最几速率、平均速率和均方根速率中以平均速率数值最大。
18.()气体的最几速率、平均速率和均方根速率中以均方根速率数值最大。
19.()气体的最几速率、平均速率和均方根速率中以最几速率分子数最多。
20.()气体的最几速率、平均速率和均方根速率中以平均速率分子数最多。
21.()气体的最几速率、平均速率和均方根速率中以均方根速率分子数最多。
22.()液体的蒸发速度与液面面积有关,液面面积越大,蒸发速度也越大。
23.()凝聚和蒸发的过程是分别独立进行的,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定量关系。
24.()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仅与液体的本质和温度有关,与液体的量和液面上方空间的体积大小无关。
25.()若液体的蒸气压为p,实验证明lg p与绝对温度T成直线关系。
化学反应中原子轨道的重叠与反应活性一、原子轨道的重叠1.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轨道是描述原子内部电子运动轨迹的数学函数,它是一种概率分布。
2.原子轨道的重叠类型:a)s轨道重叠:s轨道重叠形成s-sσ键,如H2分子中的氢原子之间的重叠。
b)p轨道重叠:p轨道重叠形成p-pσ键,如CH4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重叠。
c)d轨道重叠:d轨道重叠形成d-dσ键,如Fe2O3中的铁原子之间的重叠。
d)π键的形成:p轨道侧向重叠形成π键,如C2H4分子中碳原子之间的重叠。
二、反应活性与原子轨道的重叠1.反应活性与键能的关系:键能越高,化学键越稳定,反应活性越低。
键能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有关。
2.重叠程度与反应活性的关系:a)σ键重叠:σ键重叠程度越大,键能越高,反应活性越低。
b)π键重叠:π键重叠程度越大,键能越高,反应活性越低。
3.影响原子轨道重叠程度的因素:a)原子大小:原子半径越小,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
b)原子电负性:电负性越大,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
c)原子价层电子数:价层电子数越多,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
4.反应活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分子结构中,键的类型、键长、键角等因素都会影响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进而影响分子的反应活性。
化学反应中原子轨道的重叠与反应活性密切相关,σ键和π键的重叠程度影响键能的高低,进而影响分子的反应活性。
掌握原子轨道重叠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为研究化学反应 mechanism 提供理论依据。
习题及方法:1.习题:H2分子中的氢原子之间的键是什么类型的键?解题方法:根据知识点,H2分子中的氢原子之间的键是s-sσ键。
答案:s-sσ键。
2.习题:CH4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键是什么类型的键?解题方法:根据知识点,CH4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键是p-pσ键。
答案:p-pσ键。
3.习题:Fe2O3中的铁原子之间的键是什么类型的键?解题方法:根据知识点,Fe2O3中的铁原子之间的键是d-dσ键。
物理化学知识点物理化学知识点概述1. 热力学定律- 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系统之间也处于热平衡状态。
-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系统内能量的变化等于热量与功的和。
- 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自然过程中熵总是倾向于增加。
- 第三定律: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所有纯净物质的熵趋近于一个常数。
2. 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其中P是压强,V是体积,n是摩尔数,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温度。
- 范德瓦尔斯方程:(P + a(n/V)^2)(V - nb) = nRT,修正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高压和低温下的不足。
3. 相平衡与相图- 相律:描述不同相态之间平衡关系的数学表达。
- 相图:例如,水的相图展示了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平衡关系。
4. 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 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比达到平衡时的常数值。
5. 电化学-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产生带电粒子(离子)的物质。
- 电池: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 电化学系列:金属的还原性或氧化性排序。
6. 表面与胶体化学-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
- 胶体:粒子大小在1到1000纳米之间的混合物,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质。
7. 量子化学- 量子力学基础: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的行为。
- 分子轨道理论:通过分子轨道来描述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 电子能级:原子和分子中电子的能量状态。
8. 光谱学- 吸收光谱: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导致电子能级跃迁。
- 发射线谱:原子或分子在电子能级跃迁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
- 核磁共振(NMR):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研究分子结构。
9. 统计热力学- 微观状态与宏观状态:通过系统可能的微观状态数来解释宏观热力学性质。
- 玻尔兹曼分布:描述在给定温度下,粒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上的分布。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下面是高中化学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1. 原子结构
- 元素、原子、分子的概念
- 电子结构:电子云模型、能级概念、电子排布规则
2. 化学键
-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概念
- 杂化轨道和化学键的形成
- 分子轨道理论
3. 物质的量和化学反应
- 摩尔概念和摩尔质量
- 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和速率常数
-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4. 酸碱和盐
- 酸碱理论:Arrhenius理论、Brønsted-Lowry理论- 中和反应和盐的生成
- 强酸强碱的性质
5.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的概念和电子转移
-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别
- 电化学和电池的原理
6. 化学平衡
- 平衡的定义和特征
- 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
- 溶液的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
7. 溶液和溶解性
-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 溶解度和溶解过程
-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曲线
8. 化学反应速率
-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 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9. 高能化合物
- 化学能和反应热
- 燃烧反应和燃烧热
- 异常热效应和热力学定律
这些是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大学化学基础》试卷(8)学院 专业 班级学号 姓名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阅卷教师得 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你选择的答案填入下表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1. SiH 4分子的空间构型是:A. 平面三角形B. 三角锥形C. 正四面体形D. 直线形 2. 相同摩尔浓度的HCl 和HAc 溶液,则HCl 溶液与HAc 溶液的pH 值大小对比:A. HAc 的pH 值大B. HCl 的pH 值大C. 二者pH 值相等D. 不确定 3. 某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是主量子数4,副(角)量子数2,则其原子轨道是:A. 3pB. 4dC. 4pD. 4s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热反应均为自发反应 B. △r S m 为正的反应均为自发反应 C. △r S m 为正、△r H m 为负的反应均为自发反应 得 分5. 下列各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分子是:A. NH3B. CH4C. 邻硝基苯酚D. HNO36.已知:(1)CoO(s)+CO(g)= Co(s)+CO2(g),K(2)CO2(g)+H2(g) = CO(g)+H2O(l),K(3)H2O(l) = H2O(g),K则反应CoO(s)+H2(g)=Co(s)+H2O(g)的平衡常数为:A. K K/KB. K K KC. K K/KD. K/K K7. BaCO3能溶于盐酸的最合理解释是:A. BaCO3的K spθ较大;B. B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C. 能反应生成CO2气体离开系统,使溶解平衡发生移动;D. BaCO3的K spθ较小;8.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下列物质中不可能存在的是:A. Li2B. B2C. C2D. He29. 下列各项条件改变中,能引起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数值改变的是:A. 压力改变;B. 催化剂更换;C. 温度改变;D. 容器的体积改变;10.下列氧化剂中,当其溶液的H+浓度增大时,氧化性增强的是:A. KClO3B. Br2C. FeCl3D. F211. 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中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的结合力为A. 离子键B. 配位键C. 氢键D. 正常共价键12. 下列物理量值的大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无关的是:A. △r H mB. △r S mC. E(电池电动势)D. △r G m13.下列电对中,Eθ值最小的是:A. H+/H2B. H2O/H2C. HOAc/H2D. HF/H214、欲使AgCl溶解,可加入:A. NH3·H2OB. HClC. NaOHD. NaCl15.具有下列各组量子数的电子能量最高的是:A. 4,2,0,-1/2B. 4,3,1,+ 1/2C. 3,2,1,-1/2D. 3,2,0,+1/2A. K a/2B.KaC 21 C.2/KaC D. C/217. 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 因为电对Ni 2++2eNi 的ϕӨ为–0.23 V ,所以2Ni 2++4e2Ni 的ϕӨ为–0.46 V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若两个电对的E θ值相差越大,则反应进行得越快C. 含氧酸根的氧化能力通常随溶液的pH 值减小而增强D. 由于E θ(Fe 2+/Fe)=-0.440V , E θ(Fe 3+/Fe 2+)=0.771V , 故Fe 3+与Fe 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18.往1dm 3浓度为0.10 mol·dm -3HAc 溶液中加入一些NaAc 晶体并使之溶解,会发生的情况是:A. HAc 的K a 值增大B. HAc 的K a 值减小C. 溶液的pH 值增大D. 溶液的pH 值减小 19.关于铜、锌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叙述错误的是:A. 锌是负极B. 铜是正极C. 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入铜片D. 电子由锌片经硫酸溶液流入铜片 20. 某容器中加入相同物质的量的HCl 和O 2,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 4HCl(g)+O 2(g)2Cl 2(g)+2H 2O(g),平衡时,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p (HCl)>p (O 2)B. p (HCl)<p (O 2)C. p (HCl)=p (O 2)D. p (HCl)=p (Cl 2)二、是非判断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请将答案填入下表中) (每小题1分,共1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1. 凡含有极性键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基础化学试卷(14)一、填空题1.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是:①,②。
2.最外层电子组态为5s25p4的元素处在元素周期表的区第周期族原子序数为。
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4.用强碱滴定强酸时,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大小与有关。
5.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6.配制HCl标准溶液只能用间接法配制而不能采用直接法配制,其原因是。
7.血浆中主要的缓冲系有、、和。
8.对电极反应Hg2Cl2 + 2e 2Hg + 2Cl-,298K时,若将氯离子浓度提高10倍,电极电位将改变V。
9.影响电对的电极电位的因素有、、和。
10.电对的电极电位值越小,说明电对中的能力越强;电对的电极电位值越大,说明电对中的能力越强。
11.24Cr的电子排布式是;29Cu的电子排布式是。
12.当n = 3时,原子共有个原子轨道;n = 3、l = 1的原子轨道在空间有种不同的取向。
13.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的排布遵循原理、原理和_________规则。
14.[PtCl2(NH3)2]的名称是;氯化·二氯·二(乙二胺)合钴(Ⅲ)的化学式为。
15.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A = ab c,其中符号c代表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a代表_________。
当c =1mol·L-1、b =1cm时,则a以符号_________表示,并称为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1.分子轨道理论中,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A.对称性匹配原则B.能量最低原则C.能量近似原则D.Hund规则E.Pauli不相容原理2.下列化合物中,能与中心原子形成五员环螯合物的是( )A. NH2NH2B. NH2CH2NH2C.NH2CH2CH2NH2D.NH2CH2CH2CH2NH23.下列哪个金属离子在八面体弱场中的单电子数n = 4,而在八面体强场中的单电子数n = 0?( )A.Mn2+B.Ni2+C.Fe2+D.Cr2+E.Co2+ 4.已知某原子中5个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 )① 3,2,1,-1/2 ② 2,1,1,-1/2 ③ 2,1,0,1/2④ 2,0,0,-1/2 ⑤ 3,1,1,-1/2这5个电子的能量大小是A.④>③=②>⑤>①B.①>⑤>②=③>④C.①>⑤>②>③>④D.①=⑤>②=③>④E.④>③=②>①=⑤5.欲使Mg(OH)2的溶解度降低,最好加入下列哪种物质? ( ) A.NaOH B.Fe(OH)3C.H2O D.HCl E.H2SO4 6.某溶液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黄色,加入酚酞指示剂呈无色,若需稳定此pH,加入的缓冲溶液是( )A.HAc—NaAc(p K a= 4.75)B.Na2HPO4—Na3PO4(p K a3 = 12.67)C.H2CO3—HCO3-(p K a= 6.35)D.H3PO4—NaH2PO4(p K a1 = 2.12)E.NH4+—NH3(p K a= 9.25)7.pH玻璃电极的电极电位与被测H+离子的活度(浓度)之间的关系是( ) 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定量关系D.恒定不变E.符合Nernst 方程式8.将FeCl3溶液慢慢滴到沸水中制备Fe(OH)3溶胶,Fe(OH)3溶胶的胶团结构为( )A.{[Fe(OH)3]m·n Fe3+·(n-x)OH-}x+·x OH-B.{[Fe(OH)3]m·n Fe3+·(n-x)Cl-}x+·x Cl-C.{[Fe(OH)3]m·n FeO+·(n-x)Cl-}x+·x Cl-D.{[Fe(OH)3]m·n OH-·(n-x)FeO+}x-·x FeO+E.{[Fe(OH)3]m·n Cl-·(n-x)FeO+}x-·x FeO+9.关于电负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负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大小B.电负性越大,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C.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递增D.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递减E.同一副族的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递减10.不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和皱缩的溶液是( )A.18 g·L-1 NaCl溶液B.9 g·L-1 NaCl溶液加10倍体积水的混合液C.150 mmol·L-1 NaCl溶液与50g·L-1葡萄糖溶液的等体积混合液D.100 g·L-1葡萄糖溶液加3倍水的混合液E.9 g·L-1 NaCl溶液与200 mmol葡萄糖溶液的等体积混合11.某金属离子M2+的价层电子组态为3d10,其在周期表中位置为( ) A.Ⅷ族,d区,第三周期B.ⅡB族,ds区,第三周期C.ⅡB族,ds区,第四周期D.ⅡA族,s区,第三周期E.ⅡA族,s区,第四周期12.ξ电势的大小可以判断( )A.胶粒电泳的方向B.胶凝的速度C.溶胶聚沉的难易D.渗透压的大小E.电渗的方向13.人血清白蛋白的等电点(pI)是4.64,将其置于pH=3.0的缓冲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血清白蛋白带负电,在外电场作用下向正极移动B.人血清白蛋白带正电,在外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C.人血清白蛋白不带电,在外电场作用下不发生泳动D.要使人血清白蛋白带负电,需滴加强酸,使溶液pH<pIE.要使人血清白蛋白带正电,需滴加强碱,使溶液pH>pI14.已知[Ni(CN)4]2-的中心原子采取dsp2杂化,由此可知该配合物的空间构型是( )A.正四面体B.平面正方形C.三角双锥D.正八面体E.四方锥15.正常人血液中,H2CO3—HCO3-缓冲系的缓冲比为( )A.10 : 1 B.1 : 10 C.1 : 1 D. 1 : 20 E.20 : 1 16.下列几个与分光光度法有关的仪器参数或物质性质中,哪一个数值越大时,测定灵敏度越高?( )A.I0B.I t C.T D.κE.c 17.取0.20 mol·L-1 NaH2PO4与0.20 mol·L-1Na2HPO4等体积混合(H3PO4的p K a1 = 2.12,p K a2 = 7.21,p K a3 = 12.32),此溶液的pH值约为( )A. 2.12B. 7.21C. 12.32D. 1.68E. 8.2118. 欲较精确地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合适的测定方法是( ) A.蒸气压下降法B.凝固点降低法C.沸点升高法D.渗透压法E.凝固点升高法19. 下列配合物中命名正确的是( )A.[CoCl2(NH3)4]Cl 氯化四氨·二氯·合钴(Ⅲ)B.K[Co(NO2)4(NH3)2] 二氨·四硝基合钴(Ⅲ)酸钾C.[CoCl2(NH3)2(H2O)2]Cl 氯化二氯·二氨·二水合钴(Ⅲ)D.[Co(NO2)2(en)2]Cl 氯化二(乙二胺)·二硝基合钴(Ⅲ)E.[CoCl3(H2O)3] 三水·三氯合钴(Ⅲ)20.决定缓冲溶液pH值的主要因素是( )A.弱酸的p K a和总浓度B.弱酸的p K a和缓冲比C.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比D.弱酸的p K a和共轭碱的p K bE.共轭碱的p K b和总浓度21.已知Pt的价层电子组态为5d96s1, 抗癌药[PtCl2(OH)2]2-配离子有两种异构体, 则中心原子Pt所采取的杂化方式是( )A.sp3杂化B.dsp2杂化C.sp3d2杂化D.d2sp3杂化E.sp杂化22.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其原因是( )A.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B.活化分子数增加C.活化能降低D.(A+B) E.(A+B+C)23.关于氢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键不仅可在分子间形成,也可在同一分子内形成B.氢键的形成对物质的溶解度有一定的影响C.氢键具有方向性与饱和性D.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一般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E.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一般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24.可用下列哪一种方法减小分析结果中的偶然误差?( )A.进行空白试验B.进行对照试验C.进行仪器校正D.进行分析结果的校正E.增加平行试验的次数25.人体中最重要的抗酸成分是( )A.H2PO4-B.HPO42-C.H2CO3D.HCO3-E.H n-1P-26. 0.010 mol·L-1 Na2SO4溶液与0.20 mol·L-1KNO3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离子强度是( )A.0.115 B.0.23 C.0.345 D.0.103 E.0.045 27.根据晶体场理论,高自旋配合物的理论判据是( )A.分裂能=电子成对能 B.分裂能<电子成对能C.分裂能>电子成对能D.分裂能>成键能E.分裂能<成键能]3-的Δo< P,那么该中心原子d电子的排布式是( ) 28.已知配合物[CoF6A. dε5dγ1B. dε6dγ1C. dε4dγ3D. dε3dγ3E. dε4dγ229.在Lambert-Beer 定律中,吸光系数与下列何种因素无关?( )A. 物质种类B. 入射光波长C. 入射光强度D. 物质的量浓度E. 溶剂种类30.在酸碱滴定中,选择指示剂应考虑( )A. 滴定突跃范围B.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C. 变色点D. (A+B)E. (A+B+C)31.在下列电极反应中,溶液的pH值降低,其氧化态的氧化能力增强的是( )A.Br2 + 2e 2Br-B.Cl2 + 2e2Cl-C.MnO4- + 8H+ + 5e-Mn2+ + 4H2OD.Fe3+ + e Fe3+ E.MnO4- + e MnO42-32.下列关于维持血液pH值基本不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血液中存在多种缓冲系B.肺的生理调节作用C.肾的生理调节功能D.红细胞中存在多种缓冲系E.人体代谢产物往往是中性物质33.下列各种物质的浓度(以该分子式为基本单元)均为0.1 mol·L-1,不能被0.1 mol·L-1 HCl 滴定的是( )A.Na3PO4 (H3PO4的K a1 = 7.52×10-3,K a2 = 6.23×10-8,K a3 = 2.2×10-13)B.Na2C2O4 (H2C2O4的K a1 = 5.89×10-2,K a2 = 6.46×10-5)C.C6H5COONa(C6H5COOH的K a = 6.46×10-5)D.Na2CO3 (H2CO3的K a1 = 4.46×10-7,K a2 = 4.68×10-11)E.NH3·H2O(K b = 1.76×10-5)34.已知某反应的反应式为:A + 2B = D,则其速率方程式为υ= ( ) A. kc(A)c2(B) B. kc(A) c2(B)/ c(D) C. k c(D)/ c(A) c2(B)D. kc (D)E. 不能确定35.For the reaction of the first, the second or zero order, the half-life is( ) A. concerned with k B. concerned with c0 C. concerned with k and c0D. not concerned with kE. not concerned with c036.When sodium chloride is added to the saturated solution of AgCl, the solubility of AgCl would ( )A. increase slightly.B. increase greatly.C. decrease slightly.D. decrease greatly.E. unchange.37.Which of the following molecules has the strongest electric dipole moment?( )A .NH 3B .BF 3C .PCl 5D .SiF 4E .SF 6三、是非题(对者打√,错者打×)1.在滴定分析中有了高精密度的实验数据,一定有高准确度的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