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设计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在历经威廉· 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
”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
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
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
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
后现代主义首先出现在建筑领域,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
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
受6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
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
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法融合到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设计在线.中国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被现代主义设计奉若神明的经典原则“功能决定形式”,“使用与功能无关的形式等于犯罪”。
浅谈后现代主义室内空间设计摘要:“后现代主义设计”在设计中反感单一的建筑形式化,提倡建筑设计形态的多样性,反感传统理性主义,重视人类,重视建筑形式隐喻、象征、历史,并重视对室内环境建筑的人文意义研究。
表现在艺术的、美好的,在精神文化内涵上的有所追求,倡导新旧融合,兼容并蓄,根据室内环境与广大人民群众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等因素进行实际的功能定向、历史脉络相连,以及和周围环境的不断结合和调节,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探索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其中产生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设计风格一、后现代主义发展概述后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步入计算机技术后为适应新世纪而作出的一系列改变,同时也是对全球文化在设计领域发展变化的直接反映。
自20世纪60年后现代设计风流行以来,因为突破国际主义的单调,设计者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反现代设计。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文化,倡导建筑形式的品质,倡导建筑"内"与"外"的多元性,注重层次感与深度感,在决定其外形时不仅具有结构特点,还有环境、地域、历史等文化要素的作用。
强调了传统的建筑艺术特色,提倡使用历史风格的混合与拼接,在室内设计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传统风格与现代简单的混合,亮色开始出现在室内,室内空间隐喻性的雕刻装饰通过点、线、面、色的组合和变化,将理性和感性结合到后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inchury)认为现代主义完成了历史使命,平淡相似风格的现代设计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才能,后现代风格反映了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装饰艺术与趣味,其大胆多彩的风格有意识地回归了传统手工艺生活的简单装饰,并融入了现代文化与流行艺术,室内景观发展成为了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不但受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与现代科技、新型建筑材料、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艺术家在设计室内环境中寻求更多的自我表现与自我实现,崇尚独立和平自由等。
舞台美术知识:舞台美术中后现代主义设计思路舞台美术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属于剧场的空间,更是为了能够支持舞台剧情和表演。
其中后现代主义设计思路在舞台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的,与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更强调反传统、反规则和反传统的设计思路,主张虚无主义、多元主义和概念主义。
在舞台美术中表现为:不再追求单一、统一的设计风格,而是探求多样化和碎片化设计性质的表现。
同时也注重运用数字化技术,创造互动性和即时反馈的艺术效果。
1.碎片化和多元化的设计思路在舞台美术中,后现代主义设计思路最常见的表现是碎片化和多元化的设计理念。
以碎片化为例,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节和场景来设计舞台,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效果。
这也符合后现代主义重视多元性的社会环境。
例如,在表现现今年轻人生活片段的剧目中,可以将舞台设计成一个个小型空间,如餐厅、咖啡店、书店等,以此体现碎片化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感受到当代生活的多元性。
2.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数字化技术已成为舞台美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电子屏幕、LED幕布、数字投影等数字化设备可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创意性。
数字投影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在舞台中看到来自梦境、幻想或者科幻世界的场景,如龙卷风、坦克大战、海底世界等,创造出更加丰富而炫酷的视觉效果。
3.互动性和即时反馈后现代主义设计思路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强调舞台剧情与观众交互。
现今舞台剧不再是单纯的表演给观众看,而是尝试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提高观众的参与性和乐趣性。
如《荒岛余生》一剧中,导演选择将观众坐在原状的荒岛中,通过互动演出让观众深入剧情之中,融入故事的发展,提高了观众对舞台剧的参与性。
总之,后现代主义设计思路的运用,让舞台美术的表现更加具有多元性、即时性和互动性。
因此,对于现代舞台美术的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学习不同的舞台美术设计理念和技术,以便能够把不同的设计思想融入到舞台美术设计中,创造出更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理念“后现代主义”在今天已不是最时髦的标签,但是,人们似乎一时也难以找到超越它的概念。
对于中国设计界来说,后现代主义或多或少还是一种新东西。
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理念,希望能帮到你。
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理念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折衷调和,玩世不恭,没一点正经,但从其思想背景来看,它又是严肃认真的。
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源起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
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
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敏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对话建筑是艺术和设计中对生活影响最大者,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与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早获得比较直观可信而且有影响力的定义,与文学和哲学并不相干……正是建筑把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拽出云层,带到地上,使之进入了可见的领域”。
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有: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196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奥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1966)和哈珊·法西(Hassan Fathy)的《贫民建筑》(1969)。
在《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雅各布斯批评了现代主义城市改造方案的死板和单调,她认为城市生活是多元化的,旧日的街道,往昔的建筑,自有其不可磨灭的生机和活力。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异同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异同前言在历经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们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起源于现代主义设计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纯理性的反叛,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在风格上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那么,到底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有什么异同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一:理念知识(1)哲学上现代主义设计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设计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2)思想上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设计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合情性、以人为本。
(3)方法上现代主义设计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设计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4)语言上现代主义设计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装饰等于罪恶;后现代主义设计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
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
(5)形式上,反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人认为:现代主义设计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设计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种的社会历史意义不同。
二:代表人物思想(1)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60年代反文化运动、波普艺术思潮影响下从建筑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鲜明的设计运动,在90年代初期开始没落。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征:第一,重视产品的装饰效果。
第二,注重形态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第三,强调设计的精神娱乐功能。
第四,后现代主义设计不排斥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不一致性。
在后现代主义中,美国的建筑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和查尔斯·詹克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
作为“后现代主义奠基人”之一文丘里也是迄今为止具有相当影响的国际建筑大师。
文丘里1925年6月25日出生于美国的费城。
194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学习,毕业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欧洲传统的建筑体系,他又到意大利罗马的美国学院学习深造。
回国后曾在三个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手下工作,一个是奥斯卡·斯托罗诺夫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一个是功能主义大师埃罗·沙里宁在密执安布鲁姆菲尔德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后是路易·康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跟随这三个风格不同的大师工作,文丘里学习到许多东西,一方面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几位大师企图突破密斯风格垄断的努力印象深刻。
1964年,他与友人约翰·劳什、妻子丹尼斯·布朗合作,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了他漫长的设计生涯。
文丘里重视理论研究,因此从1957年开始,一直到1965年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担任教学,通过教学他一方面把自己的设计思想传授给学生,影响下一代,另一方面利用学院的研究条件来丰富自己的设计思想。
他于1966年出版了自己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重要著作,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里程碑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要采用折衷的装饰主义来修正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刻板面貌,特别要折衷地使用历史建筑风格,波普艺术的某些特征和美国的商业建筑的细节。
他强调建筑应该不明晰、形式含糊和具有复杂性,提出要创作“杂乱的活力”来取代缺乏生气、缺乏趣味、单调和刻板的国际主义风格。
后现代时期的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从建筑设计中开始的。
这场运动,如果把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温图利1969 年在宾夕法尼亚州自己的住宅“温图利住宅”的设计算起,已经有了20 多年的发展的历史了。
70 年代建筑上出现了一些对现代主义的重大挑战。
首先是日本设计师山崎宾设计的“普鲁蒂-艾戈”( Pruitt-Igoe) ,这是他1954 年左右在圣路易市设计的一个低收人公共屋村,完全复兴包豪斯式的现代主义建筑群,单调、冷漠、无人情、功能主义,是勒·科布西耶和“国际建筑家联盟”( CIAM)理论的结晶。
结果,长期以来没有人愿意迁人,因此在1972 年被市政府炸毁,推倒重建。
这个设计的命运,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从70 年代初期发展以来,从建筑上影响到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各个方面,因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指的是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这种后现代主义基本已经在90 年代初开始走向全面衰退了;广义的后现代义则指的是对于经典现代主义的各种批判活动,其中包括解构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各种批判活动等等,这个探索直到90 年代中期也还没有结束。
本节讨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主要是指的狭义的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是充满了反叛、挑战、革命,充满了民主和造反色彩的,代表了工业革命对于传统的、温情脉脉的手工艺的宣战。
现代主义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无论从它的意识形态,还是形式特征,它的早期的反商业主义特征,更加使它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但是,现代主义进人美国,在战后成为独霸一方的设计风格,它的排他性,风格上的单调性,逐渐取消了原来的民主特点,意识形态上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从形式上来看,自从现代主义长达40 年对设计风格的垄断以来,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单调、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有人追求更加富于人情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这大概就是所谓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之我见引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想流派,在设计领域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打破了现代主义对于规范和客观的执着,强调了主观性和人文性。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并谈谈我的看法。
历史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潮流,兴起于文化、建筑、艺术和设计领域。
在那个时代,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巨大变化,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了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
设计始终是服从于相应的时代历史背景,以良好的时代环境作为基础材料,在时代的需求和立即图像下呈现出来。
特征模糊性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最大特征之一是模糊性。
相对于现代主义设计的清晰、明确和规范,后现代主义设计更为模糊,缺乏确切的定义和分类。
这种模糊性通常表现在设计元素的表达上,例如颜色、形状和材质等。
反对规范后现代主义设计拒绝传统的规范。
传统的规范设计往往是基于经检验和测试的知识和技术的统一系统,它追求“权威性”的信念,并加以教育和描述,以让他们把知识传授给新一代的人。
而后现代主义设计通过强调人文性和主观性来看待设计,反对规范。
关注主体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关注主体性,即对人的关注。
设计师不再把自己看作将客户的要求转化为实体可用的工具,而是将设计过程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探究,旨在直接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
整个设计过程也经常涉及到用户参与,充分地考虑到用户的认知和生理特点。
多元化和自我多元化和自我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特征之一。
后现代主义设计试图维护义理的多元化,允许个体自由表现他们的身份和特点,并鼓励标志性的自我表达。
玩味性和幽默感后现代主义设计包含玩味性和幽默感。
这种玩味是建立在视觉和语言上的,喜欢在设计中加入独特和有趣的元素,可以让人们在体验中获得额外的乐趣。
总结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多样,但其核心特征是多元化和自我,关注主体性和模糊性。
与现代主义设计相比,后现代主义设计充分强调人本主义的价值。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异同前言在历经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们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起源于现代主义设计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纯理性的反叛,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在风格上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那么,到底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有什么异同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一:理念知识(1)哲学上现代主义设计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设计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2)思想上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设计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合情性、以人为本。
(3)方法上现代主义设计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设计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4)语言上现代主义设计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装饰等于罪恶;后现代主义设计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
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
(5)形式上,反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人认为:现代主义设计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设计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种的社会历史意义不同。
二:代表人物思想(1)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后现代主义环境设计
后现代主义环境设计,是一种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出发,融合时尚、科技、艺术等
多种元素,创造出充满异域风情、多样化和强烈个性的环境设计形态。
后现代主义环境设计所呈现的特征是多元性,也是与传统环境设计最大的区别之一。
在后现代主义环境中,设计师尝试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胆的尝试,例如:将传统元素与现
代元素混搭在一起,同时通过数字化化手段来营造出极具科技感的视觉效果。
另外,后现代主义环境设计还具有重视反传统、反规则的特点。
在这种设计思想中,
设计师在建筑装饰、艺术布局等方面所运用的非规范化手段,呈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打
造出充满动态与静态的环境氛围。
从设计层面上看,这一特点的存在也契合了当代社会对
自我表达、创新能力等多重价值观的认同与追求。
最后,后现代主义环境设计还强调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讲,设计
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人,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
在后现代主义环
境设计中,设计师尤其注重了人与建筑、艺术之间的互动,将人性的关怀融入到设计过程
之中,充分体现了设计中人性化思想的重要性。
总之,后现代主义环境设计是一个多元、表现力强、反传统、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在其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呈现出多种元素融合、个性化、科技化、
艺术化等特点,丰富了现代环境设计的形态,为建筑环境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充满活力的生
命力。
中国南康家具网 w w w .c n j j .c o m97“后现代”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我们今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中。
后现代主义运动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在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
探究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我们还要回到20世纪60年代。
在后现代产生之前,设计界的主流思想显然是现代主义。
但这并不能说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是前后相续的关系。
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指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
后现代主义对设计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建筑领域中,而后迅速波及到其他相关的设计领域。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这本书堪称是反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经典。
书中提出了“少就是乏味(lessis a bore)”的观点,这与现代主义大师米斯・凡德洛所提出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信条是完全相反的。
1972年,他又出版了《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把赌城中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世俗建筑与设计奉为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
后来美国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查尔斯・穆尔等人又把设计的目光投向传统风格,特别是古典主义风格,并且以夸张、变形、拼接的手法,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位和装饰,如柱式、穹顶、彩窗等元素,进行玩世不恭的混搭组合。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明确提出了后现代的概念,并指出它是与现代主义理论相悖的建筑理论,从而使各种不同主义的后现代呼声得到了统一,确定了后现代主义内涵,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来,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罗伯特・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隐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
他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第六讲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哲学、美学、文化艺术领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
发展了多元化的反主流设计思潮,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是其中的主要流派。
波普艺术—宇宙风格—高科技设计—孟菲斯—简约主义—新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文化概念。
后现代主义涉及到了从建筑、设计、美术、音乐、文学、历史学等宽阔的领域。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成型于80年代的一种设计思潮。
后现代设计由建筑领域起步,扩展和影响到其它设计领域,是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2、国际主义风格与反主流设计思想现代主义走向失败的国际式风格,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形成于欧洲,成熟于美国,发展50—60年代,达到顶峰状态。
成为二战后世界趋势同的设计主流。
“国际式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密斯·凡德罗等几位大师为首的一种新的机器时代的方盒子式的建筑风格,理性、简洁、技术,以金属框架,玻璃幕墙为主的大工业化的现代建筑。
反主流设计思潮的兴起,以先锋艺术为代表的前卫思想冲击正统的国际主义风格,形成了60年代以后的“波普艺术”(POP Art)设计。
3、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比较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功能主义、崇尚技术、迷信权威、经典化、规范化、反传统、反装饰、抽象的、简洁的、一元的。
后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历史主义、崇尚文化、文脉主义、喻隐主义、装饰主义、大众意识、复归传统、折衷、多元共生的。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与超越。
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7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发展阶段,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走向高潮的10年,90年代新现代主义开始兴起。
4、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对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反思:“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是一种对机器形体的崇拜,但是应该让机器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机器。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66年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著作,对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抨击,成为向现代主义挑战的宣言书。
文丘里主张: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论”的“排他性”,强调保持传统文脉和向波普艺术学习。
文丘里设计:“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产生新的意义。
”文丘里格言:“少就是讨厌”(less is bore)挑战密斯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
5、新折衷的多元化后现代设计风格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城中帕鲁特伊公寓群于1972年7月15日被炸毁,成为正式宣告国际主义风格结束的标志。
设计符号学(Semiology):历史文脉、装饰符号与象征意义,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查尔斯·摩尔设计)是典型的符号学设计作品。
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位代表设计师,出生于
奥地利,毕业于美国伊利诺里理工学院,他的设计作品充满了浓厚了文化底蕴,用双重译码与元素组合的设计手法,将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国际的加以变形、组合。
代表作品维也纳旅行社、“玛丽莲·梦露”沙发。
6、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与美国后现代建筑:1980年威尼斯第39届艺术节上来自世界的70多位建筑师参展,包括文丘里、格雷夫斯、摩尔、霍莱因、矶崎新等新后现代设计师,是后现代建筑设计第一次大亮相,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设计风格。
后现代主义代表设计大师格雷夫斯(Michaer Graves)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对现代主义的单调进行勇敢的变革,他的设计讲究丰富的装饰,对历史文化遗产采用折衷主义的吸收。
格雷夫斯1982年设计的波特兰大厦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纪念碑,大厦外观严肃而又有趣,色彩丰富、装饰大胆、三段式立面及给人的形象,打破了国际主义的玻璃方盒子造型。
7、后现代主义建筑对其他设计领域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成为潮流与时尚的象征,后现代设计大师成为“设计明星”,许多著名公司纷纷聘请这些设计师开发新产品,其中代表性著名品牌公司是意大利Alessi公司。
“微建筑风格”(Micro-Arehitecture)的产品设计。
“历史文脉主义”的家具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
8、激进的意大利后现代设计组织——孟菲斯集团孟菲斯(Memphis)集团是20
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设计组织。
孟菲斯创始人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是一位天才的设计大师,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主要成就在产品设计领域,想象大胆,风格独特。
索特萨斯设计格言:“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
”孟菲斯设计思想:1、开放的设计思想;2、对功能的新解释;3、树立产品结义的新内涵;
4、赋予材料的人文涵义;
5、装饰不是罪恶。
9、后现代主义设计流派与风格特征“后现代古典主义”(Post-Modern Classicism)主张重新恢复古典主义传统,使后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融合。
后现代的新乡土风格(New-Vernacular),从本土传统建筑中寻找新的设计灵感,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民居结合,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后现代都市主义(Post-Modern Vrbanism)注重文脉,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新的语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