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阅读展示课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7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上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重点)2.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3.善于发现自然之美,培养热爱自然与生命的情感。
(素养)集》等。
九叶诗派Array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这首诗作于1938年,是诗人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后至昆明西南联大创作的第一首诗,写于文法学院所在地蒙自。
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
背景资料润戚 枉 逸 曳 晕 r ùn qīwǎnɡyìyèyùn读一读丰忧然飘摇红预习检查忧戚 :枉然 :飘逸 :流盼 :摇曳 :勃发 :漫游 :沉醉 :忧伤。
戚,悲伤。
费力而不起作用。
飘浮,飘散。
转动目光看。
摇荡,晃动。
焕发;蓬勃生发。
随意游览。
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词语解释预习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学导案设计【学导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精神;(重点)3、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的内容。
(难点)【学导时数】:一课时【自学质疑】:一、自主导航1.走近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
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
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他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2.整本书感悟(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美国作家(国家),该书又名:《西行漫记》。
(2)《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_新闻纪实_作品;这个书名的含义是: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3)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省最后到达陕北。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3.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三个条件是什么?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4.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什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会读“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空灵、澄清”等词语。
2.能力目标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
但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今天让我们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品味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二、展示教学目标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三、老舍多媒体显示: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四、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划出写济南冬天的词语。
五、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1)注音:济南(jǐ)镶上(xiāng)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2)释义: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高爽。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
六、朗读第一段,组织小组讨论。
1、济南冬天的特点什么?2、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教师点拨、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
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七、朗读第二段,组织讨论。
1、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什么?教师点拨、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1、城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的睡着。
初中语文阅览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深刻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品内容,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骆驼祥子》书籍或电子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了解《骆驼祥子》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二、自主阅读(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骆驼祥子》相关章节,注意理解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阅读中的疑问。
三、讨论交流(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2. 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主题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骆驼祥子》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阅读和讨论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其他相关作品,如《茶馆》、《四世同堂》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后,可以适当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初中阅读展示课教案课程名称:初中阅读展示课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练习。
2. 学生阅读展示。
3. 教师点评和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二、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阅读理解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收集练习题,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学生阅读展示(20分钟)1.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喜欢的文章或书籍。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或书籍的主要内容。
3.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4.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发放讨论话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学生围绕讨论话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练习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展示效果。
3.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学生阅读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展示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快乐和成长。
初中语文阅读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使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采用阶梯式阅读法,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秋天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词的含义及用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4. 实践环节:(1)学生进行阅读练习,运用所学阅读策略。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体验。
5.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自我评价,反思阅读过程中的不足。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选择一篇同类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4.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提升素养。
中学语文阅读优秀教案(全)
一、故事阅读
1.《黄山谣》的阅读教案
此教案主要教给学生如何理解《黄山谣》中的生词,了解传统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阅读能力。
二、现代散文
1.《吾国吾闻》的阅读教案
本课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吾国吾闻》的阅读,培养学生对
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洞察力,了解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文化内涵。
2.《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阅读教案
这一教案着重于教学生如何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古代文学,了解文学中的深刻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三、文言文阅读
1.《岳阳楼记》的阅读教案
《岳阳楼记》作为文言散文的代表,通过研究,能够加深学生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精华,通过对
其进行选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些教案涵盖了中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这些教案,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