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两栖类和爬行类
- 格式:pptx
- 大小:3.73 MB
- 文档页数:43
七年级上册两栖类和爬行类知识点七年级上册:两栖类和爬行类知识点
两栖类和爬行类都属于爬行动物,但它们有很多不同之处,包括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和身体结构等。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七年级上册学习的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知识点。
1. 两栖类
两栖类有两个生活环境:水中和陆地上。
它们的身体结构适应了这两种生活环境。
以下是两栖类的基本知识:
(1)身体结构:两栖类的身体结构较为平坦,四肢较短而肌肉发达,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游泳和跳跃。
它们通常有两个呼吸器官:肺和皮肤,并且通过皮肤吸氧也是它们生存的必需品。
(2)生活习性:两栖类有两种生活习性。
水生两栖类,如蝌蚪、青蛙等,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中;
陆生两栖类,如蛙蜓、蜥蜴等,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陆地上。
(3)繁殖:两栖类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产卵和胎生。
2. 爬行类
爬行类包括蜥蜴、蛇、鳄鱼等,它们通常生活在陆地上,并且适应了干旱的环境。
以下是爬行类的基本知识点:
(1)身体结构:爬行类是四肢爬行动物,它们的身体被覆盖着鳞片,防止腐烂和水分丧失。
它们通常只有肺,通过肺进行呼吸。
(2)生活习性:爬行类的生活习性通常是陆生,它们在陆地和半水中睡觉、进食和繁殖。
鳄鱼比较特殊,它们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上行动。
(3)繁殖:爬行类和两栖类一样,也有两种繁殖方式:产卵和胎生。
总结
两栖类和爬行类在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的动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对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两栖类和爬行类时有所帮助。
两栖类和爬行类-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
2.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分类和分布。
3.掌握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
4.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分类及分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两栖类和爬行类是什么,让同学们回忆鱼类和昆虫类的特征。
2. 讲解环节1.两栖类的特征:•恒温动物。
•调节体温能力较弱。
•幼体为水生,成体为半水半陆生。
•皮肤通透性高,能呼吸氧气,并能从皮肤吸收水分和溶解的各种物质。
•在陆地上繁殖。
2.爬行类的特征:•恒温动物。
•能够通过皮肤、肺和口腔膜呼吸氧气。
•皮肤角质化,不通透性强。
•完全的陆栖动物,繁殖方式多样。
3.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分类及分布:•两栖类分为无尾目、有尾目、蝾螈目和无肺类。
•爬行类分为龟鳖目、蛇蜥目、鳄目和有鳞目。
•两栖类分布全球,生态地位重要;爬行类在温带和热带分布广泛,对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实验4. 实验环节观察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形态结构,了解其生活习性。
5. 作业环节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思考性问题的提出,促进了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
2.在实验环节中,同学们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结构以及习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3.作业的完成情况良好,同学们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预期。
五、教学设计说明深入浅出地讲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让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能够真正体会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环节的设计,加深了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认知,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两栖类和爬行类-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基本知识,包括它们的共性和区别,生活习性与生态地位等方面。
这对于我们了解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二、学习目标1.掌握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基本分类特征;2.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3.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重要意义。
三、授课内容1.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区别两栖类和爬行类都是爬行动物,但它们之间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形态上:两栖类有较宽的头部和两对肢体;爬行类通常有较长的身体和尾巴,手脚比较粗;•生活环境上:两栖类主要生活在水陆交替的环境中,如青蛙、蝾螈等;爬行类一般生活在陆地上,如蛇、龟、蜥蜴等;•气管与肺的发育上:两栖类在肺和皮肤上都有呼吸器官,皮肤可以起到一定的呼吸作用;而爬行类则以肺为主要呼吸器官。
2.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生活习性两栖类和爬行类都是冷血动物、非常适应环境。
具有如下的特点:•两栖类:能够在水陆两栖的环境中生存,通常用皮肤呼吸,吃草食或肉食,繁殖后代。
•爬行类:适应陆地生活,进化出了四肢和爬行的方式,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食性多样(大多数为肉食),生殖方式多种多样。
3. 生态地位两栖类和爬行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两栖类:成年的两栖类往往是一些陆生动物的捕食者,其幼崽也是许多食肉动物的重要猎物。
同时,其中一些物种的数量不断下降,能够反映出环境生态的变化。
•爬行类:生态作用广泛,如调节食物链、花粉传播和种子散布等,而且还可以被用于医学研究和生物科技。
4.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重要意义两栖类和爬行类对我们的自学习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探究意义:•开拓视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两栖类和爬行类了解更广泛的自然世界,激发我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说明环境问题:这些动物的数量可能反映出其生境的质量;•指导防病治病:比如蛇药如果对人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探究它们的分类特征。
《两栖类和爬行类》习题一、基础达标1.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不包括()A.四肢短小或无四肢,爬行B.体表都被有鳞片或甲C.用肺呼吸D.体温恒定,适应陆地生活2. 蜥蜴的皮肤干燥,表面覆盖有角质的鳞片。
这样的皮肤有利于()A.保护身体和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B.吸收营养C.辅助呼吸D.爬行3. 两栖动物的特点是()A.用鳃呼吸B.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C.用肺呼吸D.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4. 大鲵的呜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声,因而大鲵又叫娃娃鱼,它是世界上()A.最小的两栖动物B.最大的两栖动物C.最原始的两栖动物D.最高等的两栖动物5. 下列是两栖动物的是()A.龟、青蛙、蜥蜴B.大鲵、蝾螈、蟾蜍C.鳄鱼、青蛙、蟾蜍D.中华鲟、大鲵、青蛙6. 小明养了一种动物,既能用肺呼吸又能用皮肤辅助呼吸.这种动物可能是()A.龟B.蚯蚓C.金鱼D.青蛙7. 有一类动物具有“身体表面有硬而干燥的鳞片,卵生,体温不恒定”的特征下列哪一组动物具有此特征()A.马、鸡、蛇B.扬子鳄、蜥蜴、甲鱼C.鲸鱼、娃娃鱼、鲤鱼D.蝗虫、河蚌、蜗牛8. 蜥蜴遇到危险或尾被其他物体压住时,尾能自动断裂,与身体分离的尾能做蠕虫状活动。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比较合理的是()A.吸引敌害,借机逃跑,有利于保护自己B.尾比较脆弱C.去掉尾,运动更加灵活D.以上都有可能9. 在冬季冬眠时,青蛙的呼吸( )A.完全停止B.要正常进行C.完全依赖肺的活动D.完全依靠皮肤10. 判断题①即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称为两栖动物. ()②青蛙即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所以是两栖动物()③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上有显著差异,但他们的生活习性完全相同。
()④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⑤娃娃鱼属于鱼类。
()11. 配伍题青蛙( ) A在育雏阶段可以消灭大量农林害虫蝗虫( ) B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异家蚕( ) C是一种危害蔬菜的害虫,消灭它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时期菜粉蝶( ) D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很相似家鸽( ) E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12. 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又可在陆地生活,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下列选项最能反映两者主要区别的是()A.青蛙和龟都用肺呼吸,但青蛙兼用皮肤辅助呼吸B.青蛙和龟都用四肢在水中游泳,但青蛙后肢发达C.青蛙体表无鳞片或甲覆盖,龟体表覆盖龟甲D.青蛙和龟都产卵,但龟产较大的硬壳卵,且受精卵的发育不受水的限制二、综合提升1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1)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然后交配、产卵、发育成幼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的特性.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说明蛙能______.(2)蝌蚪能由小长大,说明生物具有______的特征.(3)青蛙呼吸时需要吸入______,呼出______.14. 爬行动物比其他低等动物更加适应于陆地生活,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可以用______来完成呼吸,可以完全的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体表附有鳞片和甲,既可以______,又能______,同时生殖和发育也摆脱了对水的依赖,______的出现更是进化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使它可以更加灵活的转动头部,更有利于______和______.15. 青蛙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人类的好朋友.请你从生物学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青蛙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归类,属于______.(2)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是当有人走近时,蛙就不再鸣叫,这说明了____________;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经过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的基本特征.(3)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而在无绿草的水沟里的青蛙,体色是灰棕色的,这对青蛙生活的意义是______.(4)“一只青蛙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意谣.近几年,许多地区惊现五条腿,甚至六条腿的青蛙,请你分析一下畸形青蛙产生的原因:______.16. 将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基本相似的三只青蛙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两栖类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
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两栖纲[2] (Amphibian)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
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等;同时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
两栖类动物约有4000多种,常见的如大鲵,俗称“娃娃鱼”,以及蛙类等。
爬行类爬行类动物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它们是在约3.4亿年前由两栖动物演变而来的。
它们和两栖动物不同的是,它们能很轻松地在陆地上生活。
他们大多长有干燥的鳞状皮肤。
它们大多产卵,卵壳是革质的。
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
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
颈部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
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
用肺呼吸,心脏由两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逐步向把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的方向进化。
大脑结构比两栖类有了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也增加了复杂程度,功能增强。
目前,世界上的爬行动物共有6000多种,主要分龟鳖目、鳄目和有鳞目。
大多数爬行动物生活在温暖的地方,因为它们需要太阳和地热来取暖。
很多爬行动物栖居在陆地上,但是海龟、海蛇、水蛇和鳄鱼等都生活在水里。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4.7两栖类和爬行类素养提升练(含解析)第四章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七节两栖类和爬行类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两栖类1.(2023河南平桥期中改编)青蛙(如图)爱吃小昆虫,善于发现动着的小型昆虫,属于两栖动物。
下列不属于两栖动物特征的是()A.皮肤裸露B.体表大多长有鳞片C.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D.变温动物2.(2023山西宁武期中)下述对两栖动物的“两栖”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B.有时生活在水中,有时生活在陆地上C.主要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D.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多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3.青蛙皮肤裸露而湿润的意义主要是()A.保护和维持体内的水分B.减小游泳时的阻力C.有利于在水中灵活运动D.有利于体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知识点2爬行类4.下列关于蜥蜴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B.运动方式为爬行C.体温恒定D.用肺呼吸5.(2023山西离石月考)鳖(如图),俗名“甲鱼”,营养价值高,乃宴席上品。
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体表覆盖角质的外套膜B.用鳃呼吸C.属于两栖动物D.与鳄属于同一类动物6.【跨学科·语文】【新独家原创】“每隔数日脱旧衣,没有脚爪走得急,攀缘树木多轻便,光滑地面步难移”。
谜语中提到的动物属于() A.两栖类 B.鱼类C.爬行类D.哺乳类7.(2023广东花都期中)从生殖方式来看,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的动物是()A.蟾蜍B.蜥蜴C.蝾螈D.大鲵8.下列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鳖甲可以入药B.毒蛇会伤人,对人类有害无益C.避役能捕食危害林木的昆虫D.蟾蜍分泌的毒液能制成中药蟾酥能力提升全练9.(2022浙江台州中考,7,★★★)在台州首次发现的中国瘰螈(如图),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山溪石头间,用皮肤、口腔黏膜和肺囊呼吸。
《两栖类和爬行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标本、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类动物的变态发育过程。
(3)爬行类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2、教学难点(1)理解两栖类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
(2)比较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在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
2、观察法:通过观察标本、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认识和理解。
4、归纳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如青蛙、蟾蜍、蜥蜴、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两栖类动物①介绍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如皮肤裸露、湿润,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等。
②讲解两栖类动物的变态发育过程,以青蛙为例,从受精卵、蝌蚪、幼蛙到成蛙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③举例说明两栖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控制害虫数量等。
(2)爬行类动物①阐述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如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等。
②分析爬行类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如四肢发达、骨骼坚固、体内受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