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深部真菌形态学
- 格式:pdf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12
1.5 学时第二十九 章 深部感 染真菌P345 概述: 侵袭深部组织、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统称为深部真菌,1、条件致病菌白假丝酵母菌 2、病原性真菌 新生隐球菌第 1 节 白假丝酵母菌 概述1、俗称白色念珠菌,是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病原菌;2、念珠菌病是最常见的深部感染真菌病3、新近分离的柏林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1) 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氏阳性,但染色不均;2) 在组织内形成芽生孢子,继而形成假菌丝;3) 培养后的白假丝酵母菌可发展成为厚膜孢子2、培养特性:1)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平板及沙保弱琼脂培养基上均生 长良好;2) 37C 培养2~3天后可出现典型的类酵母菌落3) 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假菌丝,并产生真菌丝和 厚膜孢子二、致病性:1、 条件致病性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多见 (白色念珠菌 );2、 感染类型有皮肤黏膜感染、内脏感染和中枢神经感染, 少数发生变应性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镜检2、分离培养与鉴定: 假丝酵母菌种类繁多,可根据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别1) 芽管形成试验:将菌接种于0.5~1ml 正常人或羊血清中37 C孵育1.5~4h后镜检,可见芽生抱子和芽管形成;2)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菌接种于1%吐温80 玉米粉培养基,25C孵育24~48h后镜检,可见厚膜抱子;3)白假丝酵母菌和都柏林假丝酵母菌鉴别可用45C培养区分,前者生长良好,后者不能生长。
3、血清学试验:1 、患者体内可产生多种假丝酵母菌的抗体,但诊断意义不大;2、应用胶乳凝集试验或ELISA 可在患者血中检出白假丝酵母菌细胞壁甘露聚糖,特异性较高4、动物试验:将1%白假丝酵母菌悬液1ml 尾静脉或腹腔注入小鼠或耳静脉注入兔体内,5~7天后动物可死亡,解剖发现肾、肝等有脓肿四、防治原则1 、除去危险因素如潮湿、停止长期应用抗生素等;2、鹅口疮及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治疗可局部涂敷制霉菌素、龙胆紫、酮康唑等;3、深部感染可用两性霉素 B 治疗或与口服氟胞嘧啶合用;4、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措施。
深部感染真菌的微生物检验深部感染真菌是指能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及全身的真菌,主要有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和卡氏肺孢菌等,其中以隐球菌感染较常见。
组织胞浆菌为二柑性真菌,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毛霉菌和卡氏肺孢菌等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引起机体致病。
1 白色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通常存在于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黏膜上,当机体发生正常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各种念珠菌病。
1.1 生物学特性白色假丝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
革兰阳性,着色不均匀。
出芽方式繁殖,在组织内可见芽生孢子、假菌丝,在玉米粉培养基中可产生假菌丝和厚膜孢子。
1.2 微生物检验(1)标本直接检验1)直接镜检取脓汁、痰和局部炎性分泌物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
显微镜下见到革兰阳性、圆形(或卵圆形)菌体或孢子及假菌丝,即可确认假丝酵母菌感染。
2)抗原检测取病人血清做ELISA、免疫印迹等法检测白色假丝酵母菌抗原。
3)核酸检测用PCR法将假丝酵母菌DNA分子扩增后以分子探针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分离培养与鉴定1)普通培养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25℃或37℃培养1~4天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奶油色类酵母型菌落。
镜检可见假菌丝和芽生孢子。
2)芽管形成试验将假丝酵母菌接种于0.2~0.5ml人或动物血清中,37℃孵育1.5~4h,镜检观察有无芽管形成。
白色假丝酵母菌可形成芽管,但并非所有假丝酵母菌都形成芽管,其他假丝酵母菌一般不形成芽管。
试验时应设置阴性对照(热带假丝酵母菌)和阳性对照(白色假丝酵母菌)。
3)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假丝酵母菌接种于玉米粉培养基25℃孵育1~2天后,仅白色假丝酵母菌在菌丝顶端、侧缘或中间形成厚膜孢子。
4)糖同化或发酵试验假丝酵母菌,凡能发酵某种糖,一定能同化该种糖,故只需做那些不被发酵糖的同化试验。
将培养物接种于糖发酵管,25℃孵育,一般观察2~3天,对不发酵管或弱发酵管可延长至10天或2~4周。
常见致病真菌的形态学真菌形态学检查方法•菌落形态观察•直接镜检:KOH涂片,生理盐水涂片•染色检查:墨汁涂片、乳酸酚棉兰染色、派克墨水染色、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吉姆萨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PAS)•组织病理染色:HE,PAS,嗜银染色,瑞氏染色等荧光检查: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荧光剂涂片后观察真菌镜检的临床意义•在无菌体液标本中直接镜检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诊断;但在有菌部位则一般只有发现大量(最好是多次)真菌菌丝方可作出诊断•通过直接镜检发现特征性的真菌结构可帮助鉴定菌种或属,一般可区分念珠菌、青霉、曲霉、接合菌、镰刀菌、着色真菌(链隔孢)、隐球菌、马拉色菌、无绿藻等的感染•提示真菌的致病性、活动性:如念珠菌出现菌丝常见致病型酵母菌形态学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在沙保培养基上呈现奶油色,光滑的外表。
隐球菌隐球菌菌落形态镜下常见致病丝状真菌形态曲霉左起: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烟曲霉:菌落-深绿色/烟绿色丝绒样表面,镜下-分生孢子头为短柱状,顶囊烧瓶状,单层小梗,分布于顶囊上半部分,分生孢子球形。
黄曲霉:菌落-黄绿色/棕绿色羊毛状/棉毛状质地,有放射状沟纹,镜下-分生孢子头开始呈放射状,逐渐变为疏松状,顶囊球形或近球形,小梗可单层/双层,布满顶囊表面,放射状排列,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
黑曲霉:菌落-初为白色到黄色,最后变为黑色,羊毛状/绒毛状质地,镜下-分生孢子头放射状,顶囊球形/近球形,小梗双层,密生于顶囊全部表面,分生孢子球形。
双相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丝相菌丝相:25℃,2周后成熟菌落呈玫瑰红色蜡样,有脑回样皱纹及放射状沟纹,产生红色色素渗入基质。
镜下可见无色透明、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光滑而无顶囊,单链分生孢子,散乱分布。
酵母相酵母相:37℃,无色素产生。
镜下可见表面光滑、圆形/椭圆形/长形酵母细胞,裂殖而非芽生,也可见短菌丝。
组织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