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0.77 MB
- 文档页数:27
胸痛中心急诊专科布局及相应标示指引根据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急诊专科布局应有利于接诊、救治急性胸痛患者。
急诊专科布局要求涵盖较多层面及区域,包括胸痛医院周边、医院内部、急诊区域布局、急诊内部各部门。
(一)醒目标示及急救电话1.医院周边及医院内部在胸痛中心医院周边及院内,尤其在门诊大厅,或者院内其他所有通往急诊科的人口,必须设立醒目的胸痛中心或急诊标示指引牌、外部入口标志。
此举目的在于使胸痛患者能够直接找到诊治方向,不会因为标示不清而耽误前往胸痛中心的时间。
标示牌必须清晰、醒目,能让患者在远距离即可辨识,2.急诊内部区域标示在急诊内部区域能够有醒目、清晰的地面标示直接指引院前急救人员或患者到达导管室,力求让不太熟悉院内环境的人员能够立即按照指引,顺利到达导管室,从而缩短绕行急诊的时间。
该标示建议贴于地面,且范围要大,字迹应与背景色有较强反差,突出文字部分,让人一目了然。
需注意的是若遇雨天,需使用地毯防滑遮挡地面标示时,急诊人员应做好胸痛患者、家属、院前急救人员的指引工作,并且可以利用其他立牌来取代地标的功能。
建立起上述两点中的标牌、地面标示后,医院胸痛中心小组中应有专人负责,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总结归纳评估后结果,给出必要的改进措施,从而让胸痛患者或其他相关人员能够以最短时间进入胸痛中心区域。
3. 胸痛中心急救电话在通往急诊科的入口或停车场等处,应设置应急电话或标识急救电话号码,以便紧急呼救,一般胸痛中心医院均会安装胸痛中心电话,该电话能够起到一键启动导管室的作用。
即在接通电话并沟通完情况后,对于已明确的AMI 患者或其他急性危重胸痛患者,会有专门人员进行导管室准备,保证30min内做好准备,让患者能够即刻进入导管室进行诊治。
(二)急诊专科布局1.急诊专科包含部门急诊专科应设置急诊预检区、胸痛专用诊室、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胸痛观察室、急诊收费、急诊药房、急诊检验、急诊检查、急诊导管室等功能区域,这些区域应尽可能集中布局,要求至少在同一幢楼,尽可能做到在同一楼层,方便患者获得及时诊治。
急诊分诊护士在胸痛中心的作用作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胸痛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有些严重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鉴于此,如何快速鉴别诊断和规范胸痛治疗,降低胸痛患者死亡率便是胸痛中心成立的初衷。
1.(一)胸痛中心的概念及意义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为了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和规范的诊疗系统,常见的高危急性胸痛疾病有(AMI)、主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三大类。
胸痛中心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消化科和呼吸科等相关专业科室。
胸痛中心的目标是规范和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诊疗流程和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胸痛中心首先要缩短从首次医疗接触胸痛患者(FMC)至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其次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次就诊和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医疗流程的效率、医疗质量和就诊满意度,现今我院所设立的胸痛中心主要诊疗指标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定的。
同时要鉴别诊断,肺动脉栓塞等。
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衡量AMI患者救治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与以往传统AMI(胸痛疾病)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用了快速、规范化诊治流程和一系列严格的医疗。
(二)分诊护士的要求预捡分诊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相关文件,分诊护士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取得护师以上资格。
急诊第一关放在了分诊护士身上,如何“一眼辩轻重”。
急诊预检分诊将患者按照病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4级,按照“预检分诊、危重优先”原则安排就诊,第一、二级患者安排在红区侯诊处置时间分别为立即、10分钟5%安排就诊。
三级患者安排在黄区候诊,90%在30分钟内安排就诊,四级安排在绿区,80%在4小时内完成救治。
仅仅一个胸痛的症状。
都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和张力性气胸,只有分诊是个简短的临床评价过程,对于三级以上患者需要每15分钟重新评估一次,视病情及时间调整分级,分诊护士不仅要临床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成为急诊接诊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第一指挥者。
胸痛中心建设急诊团队管理与协调(2020完整版)随着社会老龄化、生活节凑变快及居民高脂、高糖、高盐等不健康因素的暴露,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快速递增趋势。
目前,CVD仍是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中国心血管报告2017》数据显示,中国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且自2009年起,农村CVD死亡率已经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2015年农村居民CVD死亡率为298.42/10万,而城市居民CVD 死亡率为264.84/10万。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CVD主要致死类型之一。
2002~2015年,AMI死亡率呈持续上升态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在2007年、2009年、2011年及自2013年后超过城市AMI死亡率。
值得注意的是,此持续CVD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未来10年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预计未来10年AMI患者的数量将急剧攀升,到2030年将有2260万患者罹患AMI。
此外,尽管医疗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但AMI在过去20年内的死亡率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一项2014年6月23日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回顾性研究(CHINA PEACE-AMI)发现,2001年至2011年间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并未明显改善,以2001年为参考,2006年STEMI院内死亡的风险OR值为1.08(95%CI,0.83~1.41),而2011年OR为0.84(95%CI,0.62~1.12)。
因此,继续寻找有效STEMI患者救治策略,降低患者死亡率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此问题迫在眉睫。
回顾我国目前STEMI的救治现状,仍面临诸多问题:(1)院前患者延误,患者及家属对AMI等心血管急症认识严重不足,往往导致患者发病后延迟就医,大部分患者发病至就诊可延迟至5~8小时。
护理团队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标签:胸痛中心;护理;规范胸痛是急诊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占急诊就诊人数的5%~30%[1]。
以胸痛为表现的急危重症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均具有诊断困难、救治时间窗短的特点,故对胸痛患者进行合理的危险分层,并给予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
为规范胸痛患者的诊治流程,改善患者预后,自2011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胸痛中心”建设。
“胸痛中心”是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通过多学科整合实现对胸痛患者的快速危险评估、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胸痛中心”的建立能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减少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2]。
“胸痛中心”的人员配备包含多学科护理工作者,急诊抢救流程均需在护士的积极配合下完成,护理团队在“胸痛中心”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现笔者从病情评估、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四个方面就护理团队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1 精确迅速的病情评估在胸痛抢救流程中的作用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的胸痛患者,尤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
在急诊室,首先接触胸痛患者的往往是分诊护士,因此合理的分诊是拯救心肌的第一步。
Jennings等[3]对14篇文献进行系统综述,证实了高质量的护理团队有助于提高分诊正确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增加患者满意度。
近来Tina等[4]拟行一项多中心巢式对照研究,旨在证实急诊护理团队对胸痛的辨别能力(包括心电图判断能力、问诊等)是否是胸痛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虽然目前尚缺乏足够多的临床数据,但”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中仍要求分诊护士应对有典型或不典型胸痛症状的患者立即给予心电图检查[5],要求分诊护士对胸痛相关疾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等致命性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拥有系统问诊及采集病史的能力,熟练掌握8导联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典型心电图异常表现的识别能力,及时将有用的信息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胸痛中心建设:急诊科应该承担的任务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症状之一,病因种类繁多、严重程度悬殊较大、预后与疼痛程度并不总是呈平行关系,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危胸痛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PTE)、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张力性气胸等;低危胸痛包括胃食管反流病、肋软骨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根据美国数据统计,美国每年约500万患者因胸痛就诊于急诊科,其中50%患者呼叫了医疗急救,每年因针对胸痛的检查费用超过80亿美元,平均每人花费1600美元。
我国目前缺乏具体流行病学数据,而胸痛人群终生发生率为24.6%,若如此估算,我国胸痛患者基数非常庞大。
根据过往的临床调查发现,所有胸痛患者中,约20%为心源性胸痛,而在较大的医疗中心,心源性胸痛患者比例可占所有胸痛就诊的30%~60%。
心源性胸痛、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高危胸痛致死致残率高(ACS占居民疾病死因20%,介入治疗每延迟30分钟急性心梗病死率增加7.5%;主动脉夹层有效救治每延迟1小时,病死率增加一个百分点),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鉴别一些低危胸痛所产生的相关费用也极大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因此,及时准确鉴别STEMI这类高危胸痛患者并科学选择治疗方案是胸痛中心的核心任务。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胸痛患者就诊偏晚,治疗时机延后,多数患者丧失最佳治疗时间窗,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缺乏有效沟通......因此,遵循“早期评估、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方针,推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急救关口前移,构建新型急救体系,已成为改善我国胸痛救治现状的关键。
以“大急诊”理念为依托,努力建设“院前移动胸痛中心工作站、胸痛门诊、胸痛病房、重症监护室以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的胸痛中心模式,将为胸痛救治提供最有效的医疗平台。
1981年,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发展到5000余家。
我们的急诊护士急诊护士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他们在急诊科为患者提供紧急救治和护理服务。
他们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应对各种急诊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诊护士的角色、职责以及他们在急诊科中所承担的任务。
一、急诊护士的角色和职责急诊护士是医院急诊科中的核心人员,他们在急诊科中承担着以下角色和职责:1. 急诊护理:急诊护士负责对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护理,包括测量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收集病史信息,进行疼痛评估等。
他们还负责给予患者急救药物、静脉输液、止血等基础护理措施。
2. 急救处置:急诊护士需要快速应对各种急诊情况,如心脏骤停、呼吸窘迫、严重出血等。
他们需要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等急救技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 协助医生:急诊护士是医生的得力助手,他们协助医生进行各种医疗操作,如伤口缝合、骨折固定、放置导尿管等。
他们还负责准备急诊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药物,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4. 病情观察和记录:急诊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报告。
他们需要了解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演变规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5. 病情解释和安抚:急诊护士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抚。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以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二、急诊护士在急诊科中的任务急诊护士在急诊科中承担着以下任务:1. 急诊接诊:急诊护士需要迅速响应急诊科的呼叫,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评估。
他们需要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情,判断优先处理的顺序,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2. 紧急救治:急诊护士需要快速、准确地进行紧急救治,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止血等。
他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 护理管理:急诊护士需要对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
他们需要制定护理计划,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诊分诊护士在胸痛中心的作用作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胸痛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有些严重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鉴于此,如何快速鉴别诊断和规范胸痛治疗,降低胸痛患者死亡率便是胸痛中心成立的初衷。
1.(一)胸痛中心的概念及意义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为了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和规范的诊疗系统,常见的高危急性胸痛疾病有(AMI)、主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三大类。
胸痛中心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消化科和呼吸科等相关专业科室。
胸痛中心的目标是规范和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诊疗流程和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胸痛中心首先要缩短从首次医疗接触胸痛患者(FMC)至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其次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次就诊和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医疗流程的效率、医疗质量和就诊满意度,现今我院所设立的胸痛中心主要诊疗指标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定的。
同时要鉴别诊断,肺动脉栓塞等。
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衡量AMI患者救治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与以往传统AMI(胸痛疾病)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用了快速、规范化诊治流程和一系列严格的医疗。
(二)分诊护士的要求预捡分诊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相关文件,分诊护士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取得护师以上资格。
急诊第一关放在了分诊护士身上,如何“一眼辩轻重”。
急诊预检分诊将患者按照病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4级,按照“预检分诊、危重优先”原则安排就诊,第一、二级患者安排在红区侯诊处置时间分别为立即、10分钟5%安排就诊。
三级患者安排在黄区候诊,90%在30分钟内安排就诊,四级安排在绿区,80%在4小时内完成救治。
仅仅一个胸痛的症状。
都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和张力性气胸,只有分诊是个简短的临床评价过程,对于三级以上患者需要每15分钟重新评估一次,视病情及时间调整分级,分诊护士不仅要临床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成为急诊接诊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第一指挥者。
护理团队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胸痛在急诊患者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张力性气胸、主动脉夹层等危急重症均存在胸痛症状表现,该类疾病诊断难度大且救治时间窗短,合理的危险分层与准确诊断及有效干预对以胸痛为病症表现的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胸痛中心”建设自2011年在我国全国范围内推广,旨在为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
“胸痛中心”中护理团队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护理团队在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危重患者病情评估、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实践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标签:胸痛中心;护理团队;作用1 胸痛抢救流程中病情评估的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胸痛患者,时间对于该类患者即意味着生命,分诊护士是最先与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分诊合理与否直接关乎患者生命健康,合理的分诊即是在拯救心肌。
Jennings回顾性分析14篇文献并对其作以系统综述,明确指出高质量护理团队对提高分诊正确率十分有益,不仅能大大缩短患者等候时间,而且还能提升患者满意度。
为进一步证实急诊团队对胸痛的辨别能力,急诊护理团队质量是否影响患者预后,TIna等开展一项多中心巢式对照研究。
对于典型或不典型胸痛症状患者及时予以心电图检查已在“胸痛中心”建设专家中达成共识,分诊护士需了解掌握胸痛相关疾病,对主动脉夹层、急性冠脉综合征等致命性疾病有一定认识,同时具备系统问诊与采集病史的能力,对12导联与8导联心电图检查与典型心电图异常表现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识别异常,对心电图检查步骤熟练操作,第一时间将有用的信息反馈给医生以便做进一步处理。
2 胸痛诊治流程中病情监测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腹主动脉瘤所引起的胸痛病因复杂,早期有效干预对患者预后改善十分有益。
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准確评估患者病情,掌握患者病情动态变化,对患者的主诉变化、面色、表情等进行仔细观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再发心肌梗死患者可能表现出面色苍白,护理人员一经发现患者存在该症状表现时及时向医生反映;与此同时做好血压、呼吸频率、心率、心肌酶学、肌钙蛋白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