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格式:docx
- 大小:19.39 KB
- 文档页数:1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原⽂地址: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作者:蔡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些词因为某些语⾔交流上的⽅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法。
下⾯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现象分类进⾏分析和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应⽤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判断,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敬贤礼⼠”中的“礼”和“⼠”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披发缨冠、汗颜⽆地、祸国殃民、⾯墙⽽⽴、⼼猿意马、如⽇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时,其中必有⼀个⽤作动词,⽐如说“春风风⼈”和“春⾬⾬⼈”中的“风”和“⾬”后⾯接有名词“⼈”,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能武、⼈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期⽽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期”的意思,在此因前⾯有⼀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合、不速之客、不⽑之地、未⾬绸缪、横⾏不法、不名⼀钱、莫名其妙、不翼⽽飞、⾔必信⾏必果、密云不⾬4、名词⽤“⽽”连接,那么“⽽”字前⾯的或者后⾯的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画地⽽趋”中的“趋”字,“⽽”字之前是⼀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5﹑名词的前⾯有“所”字,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所事事”中的“事”字,⽤在“所”之后,⽤作动词,译为“做事”。
词类活用及其规律教师181页学生第125页在高考文言文备考过程中,许多同学对词类活用掌握得不熟练,严重影响了得分。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何谓词类活用,更不用说词类活用的规律了。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甲类词临时用作了乙类词。
这里强调一个临时性”,不带有“永久性”。
要想赢得备考的实效性和快捷性,笔者以为,同学们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备考的关键。
本文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作些解说,希望有助于广大考生备考。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而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其规律如下:1.如果名词后紧挨着“之”、“我”等代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就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②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句①中的名词“名”后紧挨着代词“之”,则“名”活用为动词“命名、给……命名”。
句②中的名词“履”后紧挨着代词“我”,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给……穿鞋”。
2.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①乃丹书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意为"陈胜要称王")②交广市鲑guī珍。
(《孔雀东南飞》)从交州、广州(现在广东、广西一带)采办的山珍海味。
③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句①中“陈胜王”为主谓关系,“王”活用为动词“称王”。
句②中“市蛙珍”为动宾关系,“市”活用为“购买”。
句③中“军霸上”为动补关系,“军”活用为“驻扎”。
3.如果同一个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①请以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勾践灭吴》)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越国)大夫的女儿做(吴国)大夫的女奴,(越国)士的女儿做(吴国)士的女奴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可以遇到词类活用,那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呢?怎样才能词类活用呢?就高三复习而言,归纳总结极其重要.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词语活用的例子【篇一:词语活用的例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 籍吏民,封府库。
c.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 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
(靠近)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 ?? 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名词做状语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比喻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b.童子隅坐而执烛 . 隅:在墙角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1. 词义的扩大。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词义的缩小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3.词义转移: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4.词义弱化: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5.词义强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6.感情色彩变化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二、偏义复词:1、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三、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4、数词的使动用法: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2、名词的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2、左右欲兵.之。
(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稍出近之。
(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五、名词作状语: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1.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词义的引申方式(连锁式和辐射式)文言文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五、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3、方位名词作状语【教学重难点】1.能灵活运用一词多义现象翻译课外文言文2. 准确分析词类活用现象【特色讲解】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跑,使将尉恼怒)【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宾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具有发生这种动作的行为,也就是把“谓语+宾语”的格式变成“使宾为谓”的格式。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郑国灭亡)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我使他活)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尉忿恚(发怒)④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诸侯斗)⑤秦军解去,遂救邯郸而存赵。
(使赵国存)[简析] “亡”“活”“忿恚”“斗”“存”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诸侯”“赵”,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斗诸侯”即“使诸侯斗”;“存赵”即“使赵国存”。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④臣请完璧归赵。
(使璧完好无损归还赵国。
)⑤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保全国家为上策。
灭掉国家为下策。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④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孙膑做将军)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而复生,使骨头长肉。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实词之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数词活用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
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
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
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
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其起因在于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
本讲归类整理形容词、动词、数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活用情况。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乏困,作动词“共”的宾语,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2、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过秦论》)贤、富,作动词“有”的宾语,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德才、财富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实词之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数词活用编稿:李静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
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
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
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
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其起因在于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
本讲归类整理形容词、动词、数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活用情况。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乏困,作动词“共”的宾语,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2、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过秦论》)贤、富,作动词“有”的宾语,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德才、财富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文言文词类活用吧! 文言文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
(意动用法)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词类的活用一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分类: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作状语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2、形容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的活用1、数词作名词2、数词作动词3、数词作副词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金块珠砾。
(〈〈阿房宫赋》)绳枢之子(〈〈过秦论》)验证:纨笺子弟一诺千金轻车熟路车水马龙身体力行②、名词+代词”之、其、尔、汝、我”。
"之"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之",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之者谁?(〈〈醉翁亭记》)③、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不蔓不枝。
(〈〈爱莲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成语验证:不毛之地莫名其妙不胫而走先礼后兵不翼而飞观望不前未雨绸缪④、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
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沛公欲王关中。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希望能帮助到您
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本文是关于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感谢您的阅读!
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
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
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
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
(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