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434.50 KB
- 文档页数:59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名词解释:1、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6大要素。
2、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
简答题:1、按社会组织属性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哪些类型?并对每一类型分别作简要说明。
1307答案:按社会组织属性的不同划分,信息资源被分为政府信息资源、企业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等三类。
(1)政府信息资源指政府生产和收集的信息,它包括政府业务流程(办公)产生的大量的文书记录和报表数据、调查统计得到的信息等。
(2)企业信息资源属于商业性信息资源,它是商业性机构或其他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收集和生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种信息。
(3)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益性的信息资源,通常是由事业性机构产生、向公众提供并进入公共流通领域的信息,它包括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卫生、娱乐、生活等方面信息。
2、按信息效用不同,信息可分为哪四个层次?试分别举例说明。
13041504答案:(1)按信息效用不同,信息可分为迹象、事实、知识和智能四个层次。
(2)比如司机在开车途中发现前方有异物,就是“迹象”层次的信息。
司机进一步发现路有塌方现象,这属于“事实”层次的信息。
连日下雨是导致塌方的原因,这属于“知识”层次的信息。
司机找到绕过塌方路段的路线,安全到达目的地,是“智能”层次的信息。
3、试以“烽火台”通信系统为例,解释Hartley信息量测度公式。
12041404答案:(1)Hartley信息量测度公式:H=N*log(S),其中H为信息量,N代表1条信息包含字符的个数,log 为对数符号,S代表通信符号集中符号的个数。
(2)在“烽火台”通信系统中,S=2,1个烽火台的N=1,则1个烽火台传输1条信息的信息量为H1=1*log2。
国家开放大学22春“行政管理”《电子政务》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行政环境硬件包括()。
A.办公设施B.工具C.思想观念D.制度方法参考答案:AB2.试述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不同。
参考答案:1.应用的主体范围不同。
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一般只是在政府机关内部,并且集中于办公人员的个人层面:电子政务的应用范围不仅包括政府部门内部,还包括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应用、互动与共享,包括政府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应用与互动。
2.管理理念与着眼点不同。
办公自动化只着眼于政府机关内部各环节的管理,着眼于提高政府机关自身的办事效率,体现的是政府内部管理。
但电子政务不只是用来提高政府行政组织的办事效率,而且更注重运用网络技术来服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更注重如何方便公众获取政府的信息及其服务,方便公众对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实现政务公开。
3.应用的内容不同。
办公自动化的用户多为办公人员,服务对象是政府机关自身,应用的内容是政府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机关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与实时通信。
电子政务是以EDI和因特网为基础,用户范围要广泛得多,包括了其他政府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非政府公共机构、企业和公民。
3.政府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A.合法B.合理C.适应D.协调参考答案:ABCDA.电子政务B.电子商务C.远程教育D.数字电视参考答案:D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电子政务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A.改善现有行政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B.中间管理层的缩减C.管理幅度的增宽D.行政组织绩效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参考答案:A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A.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目标的影响B.电子政务削弱以致取消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分界C.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政府决策者的“有限理性”D.创立全新的行政方法和行政措施参考答案:D7.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有()。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入学复试笔试科目《图书、情报、档案基础》考试大纲一、内容提要和要求第一章绪论1.信息与信息资源。
理解信息资源的内涵,控制信息资源的特征与异常性。
2.信息资源管理。
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层次与内容、手段和主意。
3.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认识信息资源管理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容管理1.信息资源的类型。
了解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标准及其种类。
2.信息采集。
理解信息采集的原则,控制信息采集的策略与方式,了解信息采集的技术。
3.信息组织。
了解信息表示语言,认识信息资源编目工作的主要内容,理解分类的作用和分类法的主要类型,控制主题标引的作用和主意。
4.信息检索。
了解信息检索的定义和主要类型,理解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结构和联机检索的主意和技术,理解搜索引擎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信息分析。
了解内容分析的技术和工具,控制情报分析研究工作的基本流程,控制竞争情报的类型、来源以及工作流程,了解数据挖掘的概念、功能及应用领域。
6.信息资源开辟利用。
了解信息资源开辟利用的意义、原则、策略、模式和关键技术。
第三章信息系统的管理1.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了解信息系统的内涵、功能与类型,理解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信息系统的开辟战略与主意。
了解信息系统战略计划的概念和作用、内容第1 页/共 6 页和程序,以及制定信息系统战略计划的主意。
3.信息系统开辟主意。
控制信息系统的开辟主意及各自的特点。
4.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了解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所包括的内容。
5.信息资源标准化。
理解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含义及其对信息系统建设的作用,了解信息资源标准的内容。
6.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
了解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的过程。
第四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沿革。
了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控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及主要阶段的特点。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第⼀章政府管理与信息资源第⼀节政府管理的新潮流⼀、政府管理社会环境的变化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问题的本⾝。
⼆、政府职能的变化:效率、公平、稳定第⼆节政府管理改⾰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政府信息资源是最重要的⼀类信息资源浪费:政府每天制造的⼤量的⽆⼈问津的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变⾰是政府管理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资源占社会信息资源⽐例为80%左右⽆序、分散政府变⾰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影响的表现第⼀次抉择:确⽴信息化发展战略第⼆次抉择: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为信息化的核⼼任务第三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政府职能的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结构资源、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资源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信息并⾮全都是资源,只有满⾜⼀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为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狭义的是指限于信息本⾝的⽂献资源或数据资源,或者说是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集合,包括⽂字、声像、印刷品、电⼦信息、数据库等;⼴义的是以信息本⾝为核⼼的,包括与信息相关的⼈员、设备、技术和资⾦等各种要素的总称。
政府信息资源是⼀切产⽣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于政府外部但却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的统称。
政府信息资源的结构:信息、信息⼈员、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和内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政府是国家信息资源的最⼤拥有者、⽣产者、使⽤者和发布者。
基础性⽬标: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政府信息资源根本性⽬标:有效利⽤政府信息资源终极性⽬标:推动政府的正常运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与信息内容及其有关⼈员、设备、资⾦和技术等要素相关的政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和控制活动。
以信息内容的管理和开发利⽤为核⼼第四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视⾓⼀、内容⾓度霍顿信息⽣命周期七阶段: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利⽤。
⼆、技术⾓度三、经济⾓度四、⼈⽂⾓度第⼆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特点第⼀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产业背景与萌发条件⼀、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产⽣的时代背景信息⾰命:信息论、计算机诞⽣第⼆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进程及各阶段特点第三章政府信息资源规划与建设第⼀节政府信息资源规划⼀、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意义⼆、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内容三、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原则四、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技术三、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原则领导原则协调原则控制原则第三节政府信息采集⼀、政府信息的基本类型内容:决策信息预测信息统计信息⾏为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信息销售信息市场信息商品信息计划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准确性:确定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概率信息模糊信息定义:指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各种⽅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所谓信息管理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
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
信息管理按应用范围分可分为企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商务信息管理、公共事业信息管理等。
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生产和收集的信息,包括政府业务流程产生的大量的文书记录和报表数据、调查统计得到的信息等。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与信息内容及其有关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相关的政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和控制活动。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起源于政府的记录管理制度,经历了公共管理领域的变革、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兴起,以及文书工作的负担日益加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既然称之为管理,自然就有其管理的目标:
同时,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任务是:
政府信息安全的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复习知识要点第一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熟练掌握以下基本概念:1、信息: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被提出和使用,可追溯到1928年哈特莱(R.V.Hartley)在《信息传输》中的描述。
他提出:“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的观点.2、信息的分类: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感知信息和再生信息;认识论的信息可以扩展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语法信息,较高层次是语义信息,最高层次是语用信息。
3、数据的定义:是事物、概念或指令的一种形式化表示,以便于以人工或自然的方法进行通信、解释或处理。
4、信号、数据、信息与知识是递进的关系。
5、广义信息资源的类别:按其组成关系可划分为元信息资源、本信息资源和表信息资源。
其中,表信息资源是指:为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开发和利用而运用的一切技术和设备的集合。
若按照狭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划分,信息资源可分成成品信息资源、半成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新闻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
6、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级:社会公开类、部门共享类和依法专用类。
7、信息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信息事业部门、信息供应部门、信息处理部门、信息咨询部门及信息管理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获取、开发人力资源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8、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高级形式。
9、知识管理实践的应用系统以应用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它的核心部件是知识资产库。
10、安索夫出版了《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标志了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
深刻理解以下知识:1、信息资源的特征:包括经济学特征和其独有特征。
其中经济学特征有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独有特征为共享性、时效性、动态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支配性等。
2、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综合性、权威性、时效性和综合性、机密性等。
3、IRM思想的基本特点:综合性、经济性、系统性、决策性、技术性和二重性。
4、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老三论和新三论。
信息资源管理(马费成赖茂生)复习重点整理信息资源管理第1章绪论小题1、信息: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
3、依据信息源的层次及其加工和集约程度,信息源可分为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三次信息源,四次信息源。
4、依据信息源的内容类别,信息源可分为五类信息源:1. 自然信息源;2. 社会信息源;3. 经济信息源;4. 科技信息源;5. 控制信息源。
5、依据信息源的运动方式,信息源还可分为静态信息源和动态信息源两大类。
6、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1. 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2. 稀缺性3. 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7、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相比较特殊性:1. 共享性2. 时效性3. 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4. 不同一性5. 驾驭性6. 累积性与再生性8、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一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9、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IRM),是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10、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可以确定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1、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也可相应地划分为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三个层次。
简答1、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从其性质来划分,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大类。
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学习第一章,要清楚公共管理学的概念,了解本课程的知识框架和公共管理学的演进过程。
本章详细论述了公共管理的内涵和公共管理学的演进历程,同时介绍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本章主要研究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含义、基本类型、特征和作用;以及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与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相关的两个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
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市场管理的前提。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经济活动中是存在缺陷的,所有的经济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干预和协调。
另一个理论即教材中重点介绍的政府失效理论,它说明政府干预也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因此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靠政府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三章本章的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政府管理社会主要靠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因此可以说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公共管理的核心环节。
学习本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针对哪些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应针对的是经过制定政策的主体认定,可以通过特定的公共政策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被称为“政策问题”。
然后理解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原则,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及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规划的原则、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及障碍等知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同时应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多阅读我国已有的公共政策及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著作和文章,可以侧重于本章提供的案例和进一步学习的资料。
第四章公共组织是负责处理日常、大量、繁重的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其组织结构、运作过程和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到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以及公共目标的实现。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公共管理学简答题1、政府职能的演变包括哪几个阶段?(P37)答:三个阶段,即:1、限制政府干预;2、主张政府干预;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2、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P39)答: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3、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是什么?(P49-51)答: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及活动特点,即:1、广泛性;2、针对性;3、中介性。
二是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间的良性互动。
4、如何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P51)答: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间的良性互动,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精简政府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合理局面;2、改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方式;3、营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氛围,并逐渐形成社会机制。
5、当代公共管理者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P57)答:1、管理认知能力;2、管理诊断能力;3、管理决策能力;4、人际沟通能力。
6、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83)答:1、利益选择性;2、目标指向性;3、权威约束性;4、功能多极性;5、动态发展性。
7、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方法是什么?(P89)答:1、问题搜索;2、问题界定;3、问题表述;4、问题感知。
8、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92)答: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
9、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哪几个步骤?(P93)答:1、确立政策目标;2、拟定政策方案;3、评估政策方案;4、择优政策方案。
10、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P96-98)答:(一)政治因素分析: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再次,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