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术上册 民间面塑 2教案 人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0课民间面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制作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3. 民间面塑作品的欣赏与评价4. 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制作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
难点:掌握面塑的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材、示范作品等。
学具:面粉、颜料、剪刀、牙签、擀面杖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民间面塑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介绍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包括和面、调色、捏制、剪裁、组合等步骤。
(2)讲解面塑的制作技巧,如如何使作品更加生动、立体等。
(3)展示民间面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面粉、颜料、剪刀、牙签、擀面杖等材料。
(2)教师示范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
(3)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评价与总结(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制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第10课民间面塑2. 内容:(1)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3)民间面塑作品的欣赏与评价(4)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面塑作品。
2. 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制作方法,能否独立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
第二课民间面塑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制作面塑作品教材学情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
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很多城市乡村都可以找到面塑艺术的踪影,它们带给一代又一代孩子们那么多的企盼、那么多的惊喜、那么多的感叹……教材共两页版面,其中包括“面人”与“面花”的佳作欣赏、制作步骤图及学生作品。
在学习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联系生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可爱的老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只生动的老虎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塑造老虎形象。
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老虎范作、剪子、小梳子、擦手油、小竹签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视频出示:在大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提问:在这幅画面中,你注意到哪些动物的动作?你能模仿出来,让同学们猜一猜吗?学生模仿不同动物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猜。
二、欣赏分析1.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老虎吼叫的声音)2.欣赏书中老虎的作品,引出课题。
3.视频展示面塑老虎的各种造型,引导学生分析老虎的特征。
三、小组探究讨论:1.这些可爱的老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2.这些作品是如何突出表现老虎的特点的?四、讲解、演示师:演示通过揉、捏、搓、粘等简单的方法制作出老虎的形象。
(提醒学生一些细节的处理)作品:概括、夸张、特征突出。
五、作品制作要求: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制作一只老虎。
注意面塑老虎和现实中老虎的区别。
人美版(杨力)美术三年级上册《10. 面塑》教案2一. 教材分析《10. 面塑》这一课是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实践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面塑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对于新颖的艺术形式如面塑会感到好奇和兴奋。
但是他们可能在面塑技巧和创作方面缺乏经验和指导,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引导和实践机会。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2.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热情。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2.解决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掌握面塑技巧,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特色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2.示范法:教师示范面塑的制作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面塑作品。
4.引导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面塑材料、工具、范例作品。
2.学具:学生自带的面塑材料、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面塑作品,引发学生对面塑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同时示范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方法,动手制作面塑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后,教师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以此巩固所学。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面塑作品进行拓展创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幅面塑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方便学生回顾和记忆。
以上教学过程共计50分钟,剩余10分钟用于学生自主练习和教师个别辅导。
(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民间面塑》教案设计民间面塑【教学内容】造型表现【教材分析】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扎根华夏土地,充满泥土气息,无论是造型、构图还是色彩点染,都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袤美。
学生学习面塑不应该仅仅要求他们会用面塑的方法制作动物,而是要通过面塑这一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作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的特点。
2.尝试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尝试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想象。
【教学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学生对面塑造型这一艺术处理手段比较生疏,实践不多,影响对作品的表现。
通过学生对橡皮泥技法的会议,拉近与面塑艺术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面塑材质的特征,结合示范与小组探究,有利于突破学生创造中的这一难点。
【教具】课本、有关资料图片、面塑作品、蒸好的素面、辅助用品、多媒体【学具】课本、蒸好的素面、辅助用品【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组织:教师准备教学用具。
检查学生的制作用具的准备情况。
稳定学生情绪,准备授课。
二、导入:1.教师请学生用手摸一摸、闻一闻,猜猜盘中放的是什么?2.引出课题。
三、讲授新知:1.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面塑。
2.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探索加工彩面的方法。
怎样揉色制作出的彩面更加均匀美观?怎样用以前学过的色彩调和知识调出更加丰富的颜色?3.可以用你们制作出的彩面去塑造什么?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无主题的玩面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可以借一些工具来完成作品。
5.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的作品,并总结在玩面的过程中,用了哪几种技法?鼓励学生能够大胆探究。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对面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环节,引导学生体验面塑制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
2. 面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3. 面塑制作的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学会面塑的基本制作技巧。
难点:对面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幻灯片、面塑作品、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上的面塑作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
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面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造型、色彩、纹饰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示范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如揉、搓、捏、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制作,体会面塑制作的乐趣。
四、创新与拓展(5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2. 学生分组展示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板书设计:面塑艺术的特点造型:夸张、生动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纹饰:简单、寓意丰富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面塑作品。
2. 写一篇关于面塑艺术的小论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实践、创新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面塑制作的乐趣。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面塑作品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
1. 操作演示:教师应该准备一系列的面塑作品,并且通过逐步演示的方式来教授学生如何揉、搓、捏和压等基本的面塑技巧。
三年级美术教案第二课民间面塑教学目的: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教学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课前准备:橡皮泥、牙签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呢?二、形象回忆作品赏析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
同时介绍面人的流派知识。
除了面人,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么?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一些春节、端午节、七巧节、老人做寿婴儿满月等不同时节场合的讲究规则。
请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的所见来谈一谈,有的同学可能过年的时候随父母回农村探亲见过,有的同学在民俗村见过,也有可能有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农村,还亲自动手制作过,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小组探究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扎眼。
看看书中的作品,有哪些地方你不知道是怎么做的?四、动手操作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制作哪些特殊的装饰。
五、自主创作结合不同的造型手法,创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六、互相交流面塑博览会开幕啦!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互相欣赏浏览。
谈谈自己分别的发现,分别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七、课堂延伸由于时代、地域、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我国的面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貌;今天你创造出了面塑作品,珍藏了好朋友的面塑作品,这可能是你的第一件藏品,希望今后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
板书设计:民间面塑技法:揉、捏、剪、挑、压、粘、贴等课后反思:《民间面塑》选材新颖,选用了民间艺术中的面塑。
面塑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特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
第10课民间面塑(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制作方法,培养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面塑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民间面塑作品的美。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2. 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3. 面塑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2. 教学难点:面塑作品的创新和表现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面塑示范视频、面塑作品展示2. 学具:面团、工具刀、颜料、画笔、纸张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面塑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介绍民间面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对面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示范与讲解:通过示范视频和现场示范,讲解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面塑的基本技能。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面塑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面塑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10课民间面塑2. 板书内容:面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制作方法、技巧和评价要点。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面团和工具,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面塑作品。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面塑的作文,内容包括面塑的制作过程、自己的感受和对面塑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1. 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提出改进措施。
3. 反思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民间面塑的视频,展示面塑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美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美版(杨力)美术三年级上册《10. 面塑》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0. 面塑》这一课是美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面塑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杨力版的人美教材,内容丰富,步骤详细,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手工制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面塑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来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2.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热情。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互相欣赏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2.突破方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分组练习,互相学习。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讲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2.示范法:教师示范面塑的制作过程。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互相学习。
4.欣赏法:学生互相欣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范作、面团、工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面团、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杨力版的人美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面塑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造型、色彩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面塑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然后进行示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面塑制作练习,互相学习。
4.巩固(10分钟)学生继续进行面塑制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技巧。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面塑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0民间面塑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人美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面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面塑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创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面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面塑的分类3. 面塑的制作方法4. 面塑作品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面塑的制作方法。
难点:面塑作品的造型和创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示范作品、教材。
学具:面团、彩泥、工具(如刀、剪、针等)、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面塑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介绍面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让学生对面塑有全面的了解。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面塑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学习。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面塑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总结优点和不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面塑的制作要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练习面塑制作,创作一幅具有创意的面塑作品。
六、板书设计1. 面塑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 面塑的制作方法3. 面塑作品欣赏与评价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面塑作品。
2. 拓展阅读:了解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等。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讲解、示范、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对面塑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意,作品形式多样,色彩丰富。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面塑的制作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民间面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民间面塑》。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
面塑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创造的艺术杰作,作为“华夏一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部分。
本课是一节以了解民间面塑艺术为主线,以掌握捏面的基本技法为基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面塑中的“面人”和“面花”有进一步的认识,初步了解汤子博的《老寿星》、以及陕西的《狮子头》的艺术作品的不同特点以及表现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不仅提倡美术接近生活、亲近艺术大师,也十分注重学生视觉的体验和个性的发展,掌握基本的表现技能技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能力的发展。
因此,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
难点:揉、捏、剪、挑、压、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体验过程,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采用集体讨论法,谈话法,合作交流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去发现民间面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民间面塑艺术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学习面塑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面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面塑的基本技巧:揉、搓、捏、压、切等。
3. 面塑的艺术特点: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寓意丰富。
4. 欣赏优秀的民间面塑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面塑的基本技巧,创作出具有民间特色的作品。
难点:对面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以及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面塑模具、面塑材料、优秀面塑作品图片。
学具:面塑材料、剪刀、铅笔、橡皮泥、画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面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面塑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的地位。
2. 展示优秀的民间面塑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面塑的艺术魅力。
二、基本技巧学习(10分钟)1. 讲解面塑的基本技巧:揉、搓、捏、压、切等。
2. 示范面塑技巧,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基本技巧。
三、艺术特点分析(10分钟)1. 分析面塑的艺术特点: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寓意丰富。
2. 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民间面塑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四、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面塑创作,要求体现民间特色。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板书设计:民间面塑定义和发展历程基本技巧:揉、搓、捏、压、切艺术特点: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寓意丰富创作实践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面塑作品,要求体现民间特色。
2. 写一篇关于面塑创作的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创作实践”环节。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将对这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第10课民间面塑(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特点和制作方法,能够运用简单的手法创作出具有民间特色的面塑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面塑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
2. 面塑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3. 面塑的基本手法和技巧。
4. 面塑作品的创作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面塑的基本手法和制作步骤,创作出具有民间特色的面塑作品。
2. 难点:面塑作品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和细节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面塑作品实物、教材、示范视频等。
2. 学具:面粉、颜料、刀具、擀面杖、模具、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面塑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面塑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制作材料和工具、基本手法和技巧、创作步骤。
3. 示范讲解:播放示范视频,教师现场示范并讲解面塑的制作过程。
4. 学生练习:学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导,分组进行面塑作品的制作。
5. 纠正与指导: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纠正。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面塑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民间面塑2. 内容:面塑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制作材料和工具、基本手法和技巧、创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的指导,完成一幅面塑作品。
2. 课后作业:学生收集关于面塑的图片和资料,进行欣赏和分析。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面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运用简单的手法创作出具有民间特色的面塑作品。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手法不够熟练,作品造型和色彩搭配有待提高。
第10课民间面塑(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为民间面塑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民间传统艺术——面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面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
3. 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1. 面塑的制作技巧,如揉、捏、擀等。
2. 学生对面塑作品的创意和设计。
教具学具准备:1. 面团(面粉、糯米粉、食用色素等)。
2. 制作工具(刀、尺、擀面杖等)。
3. 模具(各种形状的模具)。
4. 纸巾、湿布等清洁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民间面塑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2.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面塑的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面塑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5. 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民间面塑的艺术价值。
板书设计:1. 第10课民间面塑2. 教学内容:面塑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制作方法3. 教学目标:了解面塑、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兴趣4. 教学难点:制作技巧、创意设计5. 教具学具:面团、制作工具、模具等作业设计:1. 学生独立完成一件面塑作品,要求创意独特、制作精细。
2. 撰写一篇关于民间面塑的短文,介绍其历史背景、特点及制作方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民间面塑,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但部分学生制作技巧尚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意设计能力,同时加强制作技巧的指导。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民间艺术的平台,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民间面塑》教学方案教材解析面塑又称为“礼馍”“捏面人”等。
我国民间面塑的历史悠久,在北方尤其是黄河流域各省普遍有做面塑的习俗。
它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以面粉或者糯米粉为主料,调成不同彩,民间艺人用手和简单工具,以考娴熟的技艺,塑造出形态各异的造型。
面塑作品呈现出圆润、细腻、精巧等风格,不同地区的面塑在技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不同特点,因此民间面塑艺术形式成多个流派,它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科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民间面塑造型生动质朴、夸张简练,彩艳丽的独特美感,体会作品蕴含的美好寓意,了解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体验夸张变形、装饰丰富的设计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热情,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以及不同地区面塑形象生动、夸张变形、彩艳丽的造型风格。
2.掌握面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在设计制作中体现出具有民间气息的面塑。
3.了解民间艺术家的聪明和智慧,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和不同风格,运用夸张变形、彩艳丽的面塑方法设计具有民间气息的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设计的动物形象具有民间气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各种卡通形象的玩具、图片带到课堂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多媒体展示民间艺人捏面塑的画面。
师提问:你知道民间艺人在制作什么吗?你在哪里见过?生:做面人,在庙会里见过……2.引出课题师:这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面塑。
3.了解面塑材料师:你们知道面塑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生:面粉。
结合课件讲解:面塑材料以面粉或者糯米粉为主,调成不同彩。
民间艺人用手和简单工作,依靠先熟的技艺,塑造出心态各异的面塑作品。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了解面塑的兴趣。
二、欣赏探究激发创作1.面塑起源:面塑也叫面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广泛的流传于全国各地。
面塑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汉代,在我国古代民间的很多地方,都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既好吃,又好看,所以俗称“面花”,同时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
民间面塑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扎根华夏土地,充满泥土气息,无
论是造型、构图还是色彩点染,都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
袤美。
学生学习面塑不应该仅仅要求他们会用面塑的方法制作动物,而是要通过面塑这
一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作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的特点。
2.尝试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尝试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想象。
【教学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学生对面塑造型这一艺术处理手段比较生疏,实践不多,影响对作品的表现。
通过学生对橡皮泥技法的会议,拉近与面塑艺术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面塑材质的特征,结合示范与小组探究,有利于突破学生创造中的这一难点。
【教具】
课本、有关资料图片、面塑作品、蒸好的素面、辅助用品、多媒体
【学具】
课本、蒸好的素面、辅助用品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组织:
教师准备教学用具。
检查学生的制作用具的准备情况。
稳定学生情绪,准备授课。
二、导入:
1.教师请学生用手摸一摸、闻一闻,猜猜盘中放的是什么?
2.引出课题。
三、讲授新知:
1.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面塑。
2.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探索加工彩面的方法。
怎样揉色制作出的彩面更加均匀美观?
怎样用以前学过的色彩调和知识调出更加丰富的颜色?
3.可以用你们制作出的彩面去塑造什么?
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无主题的玩面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可以借一些工具来完成作品。
5.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的作品,并总结在玩面的过程中,用了哪几种技法?
鼓励学生能够大胆探究。
6.教师介绍几种不常见但使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
7.利用可见欣赏一位民间艺术家的作品,边看边想,他是如何用这些技法表现作品的?8.关于面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9.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作简单介绍:
面塑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
面塑的艺术风格:南方派精秀优美,北方派风格小巧玲珑。
……
四、作品创作:
1.教师布置有关创作要求。
2.作品创作。
3.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设计】
运用所学方法,塑造你喜欢的形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民间面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扎根华夏土地,充满泥土气息,无论是造型、构图还是色彩点染,都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袤美。
学生学习面塑不应该仅仅要求他们会用面塑的方法制作动物,而是要通过面塑这一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作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的特点。
2.尝试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尝试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想象。
【教学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学生对面塑造型这一艺术处理手段比较生疏,实践不多,影响对作品的表现。
通过学生对橡皮泥技法的会议,拉近与面塑艺术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面塑材质的特征,结合示范与小组探究,有利于突破学生创造中的这一难点。
【教具】
课本、有关资料图片、面塑作品、蒸好的素面、辅助用品、多媒体
【学具】
课本、蒸好的素面、辅助用品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的准备情况。
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东西准备好。
2.出示有关图片,提高学生欣赏能力,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的特点,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出课题
三、作品创作:
1.教师引导学生将上一课时未完成的作品进一步补充完整。
2.学生进行创作时可能会出现想象不够丰富,作品容易出现雷同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个训练环节,以竞赛的方式,就某一创新鼓励学生比赛说出设计内容。
3.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展示: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发表对自己、他人作品的评议及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感受。
2.对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可多给与提问作答的机会,且最好安排在小组讨论及已有同学发表意见后,以鼓励参与、增强自信。
3。
教师针对学生作品创作情况做出小结。
(鼓励学生为主。
)
五、课后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清洁课桌及卫生。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还想学些什么?
【作业设计】
继续补充完善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
第二课民间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