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5
郑州市管城中医院中知药识及宣中传药手合册理用药目录随便服用中药可能会危害健康 (3)含有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有哪些 (4)那些中药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5)服用枸杞子应注意哪些问题 (6)小儿食积常用那些中药 (7)那些中药会引起过敏 (8)那些中药可能会造成肝损害 (9)治疗高血压的中成药中含有的西药成分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0-11 常用补血药及应用补血药应注意的问题. (12)风热感冒的常见症状以及常用中成药 (13)幼儿服药注意事项........................................................................................14-15随便服用中药可能会危害健康很多人认为中药性情平和、没有副作用、可以放心吃。
越来越多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滥用中药有害。
导致不良反应得原因主要有超剂量用药、长期服用、药证不符、用药途径不当、误服误用、不适当地与西药联用、违反用药禁忌、病人自身体质问题等诸多因素。
中医用药需要辨证论治,药不对症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如银翘解毒片对于外感风热有效,但对于外感风寒则不宜。
滥用甘草会出现水肿、头疼、高血压等不良后果。
即使作为补品的人参,长期超量服用也会导致胸闷、烦躁、气喘、失眠甚至精神错乱等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
正如《医法圆通》所说;“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茂、鹿茸、枸杞皆是砒霜。
”因此使用中药应当在中医师以及中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含有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有哪些含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药物的中成药约有100 余种。
主要分为补阳药类、驱寒止痛等类中成药中,如海马补肾丸、大活络丹、健步壮骨丸、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木瓜丸、痹通药酒、长春红药片、创伤散、跌打风湿酒、二仙丸、风湿骨痛丸、风湿寒痛片、风湿酒、复方蛤青片、复方夏天无片、复方小活络丸、复方羊角胶囊、骨刺丸、骨刺消痛液、固肾定喘丸、寒热痹胶囊、寒湿痹颗粒、和合丸、回天再造丸、活心丸、活血舒筋配、济生肾气丸、接骨片、筋骨疼痛酒、救急散、橘核病气丸、灵仙跌打片、女宝胶囊、盘龙七片、前列舒丸、人参再造丸、参桂理中丸、参茸黑锡丸、参茸酒、参茸木瓜药酒、参茸三鞭丸、参茸壮骨丸、参茸追风酒、神三七伤药散(片)、参赓活络丸、肾炎温阳片、疏风再造丸、舒筋活络丸、四逆汤、痰饮丸、通痹片、透骨镇风丸、厄痹颗粒、温经丸、温脾止泻丸、温胃舒胶囊(颗粒)、乌梅丸、五加皮酒、消肿片、小儿止泻停颗粒、小金丸、肖金丹(丸)、心宝丸、雪莲药酒、血宝胶囊、腰息痛胶囊、腰椎痹痛丸、益肾灵颗粒、益心丸、右归丸、玉龙酒、愈风丹、云南红药胶囊、止痛风湿丸、中风再造丸、中华跌打酒(丸)、壮骨木瓜丸、壮骨追风酒、追风活络酒、追风透骨丸等;以及处方名中已含附子的成药,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附桂骨痛片、参附强心丸等。
合理用药宣传手册1. 引言在当今社会,药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合理用药是指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情况和药物的用途正确使用药物,从而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合理用药对于保障个人健康、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手册旨在向大众传递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巧,帮助人们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副作用。
2. 药物的分类药物根据其用途和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2.1. 西药和中药西药是指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药物,其研究和生产符合国际标准,并且通常经过较严格的临床试验。
中药是指中医学传承下来的药物,其中包括了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中提取的药物。
2.2.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指需要医师开具处方才可以购买和使用的药物,通常用于治疗较复杂的疾病。
非处方药是指无需医师处方即可购买和使用的药物,用于治疗较简单的疾病或症状缓解。
2.3. 治疗药和预防药治疗药是指用于治疗疾病并使患者康复的药物,多数需要医师的指导和监督。
预防药是指用于预防疾病或减少患病风险的药物,通常需要医师的建议和衡量风险与效益。
3. 合理用药的原则3.1. 医学指导合理用药首先要求医师的指导和监督,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情等,合理选择药物,并根据需要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3.2. 注意药物说明书药物说明书中包含了关于药物的详细信息,包括用途、剂量、不良反应等。
在使用药物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正确使用和保存药物。
3.3. 遵循用药方案在医师的指导下,按照规定的用药方案进行用药。
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也不能随意中断治疗。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向医师咨询。
3.4.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包括头痛、恶心、皮肤过敏等。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
4. 常见用药误区4.1. 自行购买处方药处方药通常需要医师开具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自行购买处方药可能会导致用药不当,加重病情或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合理用药宣传手册1.什么是药品?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我们平时常说的中药、西药(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都是药品。
俗话说:“对症下药".意思是服用药品必须有明确的预防或治疗目的,治什么病用什么药。
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自行用药.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意思是药品除了有治疗作用外,也有不良作用,不合理用药或过量用药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使是正确服用合格的药品,也可能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用药常识,科学、合理地使用药品,使药品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的保护神。
2.药品与保健食品有什么区别?保健食品与药品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保健食品没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不能用作治疗疾病,只具有保健功能。
现在,有些保健食品利用非法广告进行夸大宣传,号称能“包治百病”,我们一定不要受非法虚假广告的欺骗,有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正常治疗、加重病情。
3.怎样区别保健食品和药品?最简单的办法是,当你买药时,一定要先在药品的包装盒上找“批准文号”,药品的批准文号开头为“国药准字”,保健品的批准文号开头为“国食健字”或“x卫食健字(其中的x代表某个地区简称)”.当你决定购买药品或保健食品时一定要先看准“批准文号",千万不要购买没有批准文号的产品,以免上当受骗。
4.药品为什么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为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的用途、安全性、剂型、规格、给药途径的不同,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是必须山医生开处方,患者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的药品。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生处方,消费者就可以在药店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根据安全性的不同,又划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
甲类非处方药须在药店由执业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而乙类非处方药,除可在药店出售外,还可在获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地点销售.5.怎样知道自己购买的药品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到药店买药,首先你可以在药店里找一下,如果有柜台上标有一个大大的醒目的绿色0TC标志,那么,这个柜台卖的就是非处方药,如果柜台上是“处方药"标志,这个柜台卖的就是处方药。
合理用药常识手册一、怎样用药才适当?(1)适当的药物。
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
(2)适当的剂量。
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药。
(3)适当的时间。
有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有的需要饭后服用,有的要在两餐之间服用。
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随意服用,就会影响效果或对胃造成刺激。
(4)适当的途径。
患者适合用口服的药物,就尽量不要采用静脉给药。
现在提倡一种序贯疗法,即输液控制症状之后,改换口服药物进行巩固治疗。
(5)适当的病人。
同样一种病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即使适合用同一种药物,也要进行全面权衡,一个治疗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
(6)适当的疗程。
延长给药时间,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细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的出现,而症状一得到控制就停药,往往又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只有把握好周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7)适当的治疗目标。
病人往往希望药到病除,彻底根治,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使用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医患双方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正确、客观的态度,达成共识。
二、.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
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
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
(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
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
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
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3)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
XXXX中医院中医药宣传手册目录第一篇中医药小常识中医治病的特点中医如何看病中药的煎制方法中成药中药的服用方法第二篇中医药养生与保健中医药与日常养生冬病夏治药膳养生颈、腰部保健操足部按摩第三篇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拔火罐刮痧针灸疗法第四篇小儿推拿第一篇中医药小常识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她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她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等在内、外、妇、儿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治病的特点中医治病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因此,中医在治病时强调从人的整体出发,重视调整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是治未病,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
中医如何看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疾病的相关资料,然后四诊合参,从而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
望诊,是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收集疾病资料。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或嗅气味来诊察疾病。
问诊是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
切诊是中医最具传统特色,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诊断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如肌肤、手足、胸腹等)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诊察疾病。
这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医学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中药的煎制方法正确的煎制方法对保证药效有重要影响。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最好,忌用铜、铁器皿;煎药用水:一切洁净的水即可;煎煮火候:一般补益之品宜小火慢煎,解表清热药需大火快煎;煎煮方法:煎前需冷水漫过药面,浸泡30-60分钟。
一般煎煮2-3次。
有些药物特殊,煎法特殊,如:1.先煎:介壳、矿石类如龟甲、石膏等应打碎先煎;2.后下:气味芳香等久煎有效成分易丢失,如薄荷、大黄等;3.包煎:黏性强、粉末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车前子、蒲黄等;4.人参等贵重药材需单独另煎;5.溶化:阿胶、蜂蜜用水或黄酒加热溶化兑付,以避免粘锅浪费。
中医医院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一、背景介绍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医院需要进行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帮助患者正确使用中药,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
二、宣传与教育内容1.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范围:介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主要功效,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症,帮助患者了解中药的作用及选择合适的中药。
2.中药制剂的类型和用法用量:介绍中药的制剂类型,如水煎剂、膏剂、丸剂等,以及不同制剂的用法用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中药。
3.中药质量标准和药材辨别:介绍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药材辨别的方法,使患者能够正确选择质量好的中药制剂。
4.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介绍常见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提示患者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5.中药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介绍使用中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告知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并及时就医。
6.中药的合理用药原则:介绍中药的合理用药原则,如适应证和个体差异等方面,提醒患者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
三、宣传与教育方法1.健康讲座:定期开展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的讲座活动,邀请专业医师进行讲解,增加患者对中药知识的了解。
2.宣传海报:在医院内部和公共区域张贴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的宣传海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患者传达相关知识。
3.宣传手册:为患者提供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的宣传手册,包括中药的功效、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的原则等内容,供患者参考。
四、宣传与教育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1.患者反馈:通过患者的反馈了解他们对宣传与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及时调整宣传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2.宣传与教育效果评估:定期开展宣传与教育效果评估,了解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年增订版)目录中药煎煮常识 (3)中药的服用方法 (3)中药用药禁忌 (3)中药使用的误区 (4)正确服用中成药 (4)喝中药不苦的窍门 (5)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 (5)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 (6)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的注意事项 (6)服用乌头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6)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7)中药煎煮常识一、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以砂锅、不锈钢锅、玻璃、搪瓷器皿为主,忌用铁锅、铝锅、铜锅。
二、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厘米,浸泡30-60分钟为宜。
三、煎煮方法:每剂煎煮两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的药物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淹没过药面即可,火候同第一煎。
煎煮时最好加盖。
四、煎药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一般药物15-25分钟,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5-15分钟,滋补类及质地坚硬的药物40-60分钟。
五、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具体决定。
成人服用,每次以250~300毫升为宜,一剂若煎2次,总量即500~600毫升;若煎3次,总量即750~900毫升。
儿童酌减。
六、服用时间:将两次煎煮的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
七、特殊药物的煎煮:1、先煎即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物同煎。
包括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磁石等;需久煎去毒的药物,如附子。
2、后下待药物快煎成时再投入煎煮数分钟。
如薄荷、大黄、白豆蔻等。
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药物宜包煎,如蒲黄、葶苈子、车前子等;含绒毛类药物如旋复花宜包煎。
4、另煎贵重类药物如人参、西洋参宜单独煎汤兑入其它药汁服用。
5、烊化即溶化。
阿胶、鹿角胶等药物宜先烊化,在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一些入水即化的药物如芒硝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冲服。
中药的服用方法一、服用时间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及驱虫药均宜清晨空腹服。
药店营业员应知应会用药知识手册一、中药治病五注意1. 注意配伍禁忌:注意中药配伍“十八反”、“十九畏”等,若配伍不当,会降低药效或产生毒性反应。
2. 注意辨证用药: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如黄芪具有利尿作用,经常用于脾气虚型肾病,而阴虚、湿热、热毒型肾病则不宜用黄芪。
3. 注意煎药方法:煎药方法恰当与否,关系药效的发挥和疗效,故煎中药一定要遵医嘱。
4. 注意服药时机:中药大都是温服。
对胃有刺激的药饭后服,安神药睡前服,驱虫药空腹服。
5. 注意毒副作用:如服用朱砂安神丸、活络丹、补心丹等可引起汞中毒;云南白药一次超过0.5克,可引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内含蟾酥服用过多,可出现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牛黄解毒片、穿心莲片可引起过敏反应。
二、使用中药四不宜1. 不宜存冰箱:中药长时期存在冰箱里,与其他食物混放,各种细菌容易侵入药材内,使药物受污染,破坏药性。
2. 不宜煎前洗:游侠中药成分中含有糖和甙类物质,溶于水,在煎煮前用水洗,会失去药材中的一部分有效成分。
3. 不宜开水煎:用开水煎煮干燥的植物饮片时,生药的外层组织细胞骤然受高热冲击,会立刻凝固、紧缩,尤其是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阻止水分的渗入,致使组织内部溶解的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药效降低,影响治病效果。
4. 不宜用瓶煎:把药物放入保温瓶中,冲入沸水,盖紧几小时后服用,影响有效成分溶出,降低药物的疗效。
三、三三三煎服中药法1. 每剂煎煮三遍:先用冷水将药物浸泡半小时左右然后煎煮。
每遍水开后煎煮30分钟,三遍共计90分钟,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出。
2. 每遍取液三次:在煎煮时,水开后,每隔10分钟适量取药液一次,每遍共提取三次,此乃煎中药的关键。
一剂药经过三遍煎煮,取汁九次,将药液混合在一起服用。
3. 每日服用三次:中药应分早、中、晚三次温服,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早、晚两次服用缩短了每次服药的间隔时间,能使药力均匀持续,保证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药有一定的用药规律和原则,不合理使用,可能会降低疗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
因此,了解中药的合理用药知识,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中药合理用药中药合理用药,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疗效和社会效益。
中药合理用药的意义和目的1.保障中药的安全性中药虽然是天然的药物,但并不是没有毒性和副作用。
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与药物的性质、剂量、配伍、炮制、用法、用量、用时、用者等因素都有关系。
如果使用中药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中药副作用,甚至引起药物中毒或药源性疾病。
2.提高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有效性与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所致。
因此,治疗疾病要根据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用适宜的药物,调整正气,祛除邪气,恢复人体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不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盲目使用中药,可能会导致疗效降低,甚至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3.节约中药的资源中药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也是我国的特色优势。
但是,有些中药资源有限,不可无限开采和消耗,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浪费和滥用,可能会造成中药资源紧缺,甚至引起某种中药的濒危和灭绝。
4.促进中药的创新发展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药科技的重要领域。
中药的创新发展,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和完善中药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制品。
如果不合理地使用中药,就有可能导致中药使用的固化和僵化,阻碍中药的创新发展。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值得收藏■胡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药剂科)健康域用药106中药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遵循中医药的理论和规律中医药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有着自己的理论和规律。
中医药宣传手册中成药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具有方便服用、药效稳定等优点。
中成药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研磨、混合、炮制、包衣等多个环节,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药效。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一般是口服,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服用。
同时,中成药也有一些副作用和禁忌症,需要患者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或药师。
第二篇中医药养生与保健中医药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注重养生保健。
中医药与日常养生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保持心情愉悦等多种方式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冬季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饮食、穿衣等方式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而夏季则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锻炼等方式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药膳养生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
药膳是将中药和食材相结合,制成具有一定药效的食品。
药膳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可以起到调节身体功能、预防疾病的作用。
药膳的制作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选择不同的食材和中药,以达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颈、腰部保健操和足部按摩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
颈、腰部保健操可以缓解颈、腰部的疲劳和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颈、腰椎病等疾病。
足部按摩可以刺激足部的穴位,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第三篇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拔火罐是中医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刺激局部经络和穴位,以达到舒筋活络、通经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拔火罐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肌肉酸痛、风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刮痧是中医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在皮肤表面刮出一定的红斑和瘀血,以达到祛风散寒、通经活血、解毒等作用。
刮痧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感冒、头痛、背痛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头,以达到调节气血、舒筋活络、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中药,那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它就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但您要是不了解它的脾气,可就容易闹笑话,甚至还可能伤到自己。
所以啊,今儿个咱们就好好唠唠中药合理用药的那些事儿!您知道吗?中药可不是随便抓一把就能吃的,就好比您不能随便拿把剑就上战场,得先摸清它的用法不是?比如说,人参这味药,大家都觉得是好东西,能大补元气。
可要是您本来就火气旺,还使劲儿吃人参,那可就像给已经烧得很旺的火再浇上一桶油,身体能受得了吗?再说说用药的剂量。
这就跟做饭放盐一样,少了没味道,多了齁得慌。
有的中药用多了,不但不治病,还可能让身体遭罪。
就像黄连能清热燥湿,可您要是用太多,那苦味能把您苦得直咧嘴,说不定还会伤了脾胃。
还有啊,中药的服用时间也有讲究。
您总不能大半夜的吃一顿本该早上吃的药吧?比如说,一些帮助消化的中药,得在饭前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一些对胃有刺激的药,就得饭后吃,免得伤了胃黏膜。
这就好比您出门办事,得选对时间,不然事儿没办成,还白跑一趟。
另外,中药的搭配也很重要。
有的药搭在一起,那是强强联手,效果加倍;可有的药凑一块,那就是冤家路窄,互相拆台。
比如说,“十八反”“十九畏”里提到的那些药,可不能随便放在一起用,不然就像把两个脾气不对付的人硬凑一块儿,准得出乱子。
您可别觉得中药见效慢就随便加大药量或者频繁换药。
这就像盖房子,总得一层一层来,不能心急。
您要是今天用这个方子,明天又换那个,最后房子没盖成,还浪费了材料。
而且啊,用药期间的饮食也得注意。
吃中药的时候,辛辣油腻的东西最好少吃,不然它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把中药的药效给捣乱了。
您想想,您这边正想治病呢,那边却有捣乱的,这病能好得快吗?总之,中药合理用药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们得像对待珍贵的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了解它、使用它,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咱们的健康服务。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所以啊,大家以后用中药的时候,可千万要多留个心眼儿,别让这宝贝变成了伤害咱身体的“暗器”!。
药品安全宣传手册一、药品安全基本知识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合理使用药品可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但不合理地使用药品,不仅不能起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甚至可能带来各种危害。
二、药品分类与使用方法药品按性质分类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西药。
药品的使用方法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医生开具证明便可自行去药店购买和使用。
三、药品储存与保养要点药品的储存和保养应遵循“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进行保管,防止药品由于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质,为患者和社会创造效益。
四、药品不良反应及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注意做到“六要”“六不要”。
六要:一要合理用药,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的就不要用两种药,能用小剂量解决问题的则不要随意加大用量;二要按医嘱规范用药;三要按规定途径用药;四要按规定时间给药;五要根据病情和年龄选择适当的药物;六要了解药物的禁忌证。
六不要:一不要迷信广告宣传;二不要贪图便宜到不规范的药店购买药品;三不要盲目相信进口药、高价药、“特效药”等;四不要随意改变用药途径、方法或剂量;五不要轻易相信药品广告中的疗效宣传;六不要盲目长期大量使用某种药物。
如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要及时停药,必要时应向医生咨询,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诊断或治疗。
五、特殊人群用药须知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者等,其用药须知如下:老年人应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儿童用药应选择儿童专用药品,孕妇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身体虚弱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
同时应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通许县中医院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
(2013版)
通许县中医院药剂科
目录随便服用中药可能会危害健康
服用霍香正气水时应注意的问题
含有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有哪些?
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的区别
菊花主要可分为哪几种,功效有何异同?
哪些中药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服用枸杞子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儿食积的常用哪些中药?
小儿呕吐常用哪些中药?
如何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哪些中药会引起过敏?
哪些中药可能造成肝损害?
哪些中药服用后可能造成肾损害
如何解救乌头碱类药物中毒?
使用中药注射剂应该注意哪些间题?
治疗高血压的中成药中含有的西药成分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常用补血药及应用补血药应注意的问题
常用补阴药及应用补阴药应注意的问题
常用补阳药以及应用补阳药应注意的问题
家庭药品如何保管?
风热感冒的常见症状以及常用中成药
随便服用中药可能会危害健康
很多人认为中药性情平和、没有副作用、可以放心吃。
越来越多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滥用中药有害。
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超剂量用药、长期服用、药证不符、用药途径不当、误服误用、不适当地与西药联用、违反用药禁忌、病人自身体质问题等诸多因素。
中医用药需要辨证论治,药不对证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如银翘解毒片对于外感风热有效,但对于外感风寒则不宜。
滥用甘草会出现水肿、头痛、高血压等不良后果。
即使作为补品的人参,长期超量服用也会导致胸闷、烦躁、气喘、失眠甚至精神错乱等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
正如《医法圆通》所说:“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茂、鹿茸、拘祀皆是砒霜。
”因此使用中药应在中医师以及中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服用霍香正气水时应注意的问题
1、霍香正气水含有酒精,对酒精敏感的病人服用后可能出现醉酒的表现。
特别是大量
服用后可能出现心动过速等不适症状。
因此对酒精过敏的患者不宜服用,可使用其
他不含酒精的剂型如口服液、颗粒剂、软胶囊、滴丸等。
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
3、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含有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有哪些?
含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药物的中成药约有100 余种。
主要分布在补阳药类、祛寒止痛等类中成药中,如海马补肾丸、大活络丹、健步壮骨丸、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木瓜丸、痹通药酒、长春红药片、创伤散、跌打风湿药酒、二仙丸、风湿骨痛丸、风湿寒痛片、风湿酒、复方蛤青片、复方夏天无片、复方小活络丸、复方羊角胶囊、骨刺丸、骨刺消痛液、固肾定喘丸、寒热痹胶囊、寒湿痹颗粒、和合丸、回天再造丸、活心丸、活血舒筋配、济生肾气丸、接骨片、筋骨疼痛酒、救急散、橘核病气丸、灵仙跌打片、女宝胶囊、盘龙七片、前列舒丸、人参再造丸、参桂理中丸、参茸黑锡丸、参茸酒、参茸木瓜药酒、参茸三鞭丸、参茸壮骨丸、参茸追风酒、参三七伤药散(片)、参赓活络丸、肾炎温阳片、疏风再造丸、
舒筋活络丸、四逆汤、痰饮丸、通痹片、透骨镇风丸、厄痹颗粒、温经丸、温脾止泻丸、温胃舒胶囊(颗粒)、乌梅丸、五加皮酒、消肿片、小儿泄泻停颗粒、小金丸、肖金丹(丸)、心宝丸、雪莲药酒、血宝胶囊、腰息痛胶囊、腰椎痹痛丸、益肾灵颗粒、益心丸、右归丸、玉龙油、愈风丹、云南红药胶囊、止痛风湿丸、中风再造丸、中华跌打丸(酒)、壮骨木瓜丸、壮骨追风酒、追风活络酒、追风透骨丸等;以及处方名中已含附子的成药,如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附桂骨痛片、参附强心丸等。
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的区别
( 1 )炮制方法不同
清半夏:炮制过程中需要加人白矾。
口尝微有麻舌感,切厚片。
法半夏:炮制过程中需加入甘草、石灰水。
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
姜半夏:炮制过程中需要加人生姜、白矾。
片薄。
( 2 )功能主治不同
清半夏: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
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咳吐不出。
法半夏: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
亦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
姜半夏: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
用于痰饮呕吐,胃院痞满。
菊花主要可分为哪几种,功效有何异同?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等省。
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毫菊”、“滁菊”、“贡菊”、“杭菊”等,以“毫菊”、“滁菊”品质最优。
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白菊花之分。
黄菊花宜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宜于平肝、清肝明目。
哪些中药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改善垂体一肾上腺素的调节,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
人参通过促进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而实现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此外柴胡的抗炎作用,柴胡皂昔可以兴奋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素内分泌轴,促进垂体分泌ACT 只,从而促进肾上腺组织生成和释放糖皮质激素,达到抑制致炎物质的释放;肉桂对糖皮质激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的中药还有细辛、秦芫、五加皮、雷公藤、附子、冬虫夏草、何首乌、杜仲、补骨脂、拘祀子、鹿茸、廖香、淫羊蕾、知母、延胡索、三七、人参、党参等。
服用枸杞子应注意哪些问题?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
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面色萎黄,目昏不明。
服用构祀子应注意:脾胃虚弱者不宜用。
感冒发热、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也不宜用。
感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
元阳气衰,阴虚精滑之人慎用。
小儿食积的常用哪些中药?
( 1 )小儿乳食内积常见症状:面黄肌瘦,烦躁多啼,夜卧不宁,食欲不振,暖气酸馒,口气臭秽,呕吐酸腐,腹部胀满,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潜,大便不调,气味臭秽,或有低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则:消乳消食,和中导滞。
小儿乳食内积常用中成药:小儿化食丸、保赤散、儿童七珍丸、一捻金、小儿消食片、小儿化滞散、化积散、小儿消食健胃丸等。
应用注意:保赤散、一捻金、儿童七珍丸中均含朱砂,不宜久服。
( 2 )小儿脾虚夹积常见症状:面色萎黄,困倦乏力,夜卧不宁,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馒,大便搪薄,气味酸臭,唇舌色淡,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指纹青淡。
治则: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小儿脾虚夹积常用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健脾消食丸、小儿健脾散、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参术健脾丸、宝儿康糖浆等。
小儿呕吐常用哪些中药?
( 1 )小儿伤食呕吐常见症状:呕吐不消化食物或乳块,气味酸馒,口气臭秽,腹胀便秘,或泻下酸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呕。
小儿伤食呕吐常用中成药:小儿化食丸等。
( 2 )小儿胃寒呕吐常见症状: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物清稀,时作时止,四肢欠温,腹痛绵绵,大便塘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指纹青淡。
治则: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小儿胃寒呕吐常用中成药:温胃舒颗粒(胶囊)等。
如何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事物都有两面性,中药也不例外。
中药理论认为,就性质和作用而言,无药不偏,无药不毒,偏性可以纠正人体生理失常之偏,从而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达到治疗作用;但是偏性若过可导致偏胜,也可以损害人体生理平衡,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认识药物既有促进健康的正面效应即疗效,也有妨害健康的负面效应即不良反应。
中药的“毒药”和“滋补药”也是相对而言的,使用正确都能治病救人,如用砒霜治疗原发性的肝癌、白血病取得良好的效果,且不引起砷中毒。
而人参如果过量服用,也可能会出现头晕、血压升高、烦躁、失眠等症状。
((医法圆通》有“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茂、鹿茸、构祀皆是砒霜”之说。
因此保证用药安全的关键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通过合理的炮制、配伍、正确使用,达到减毒增效目的。
那些因未辨证用药、盲目地长期过量用药以及服用假中药造成的不良事件不能归为中药不良反应,应从管理、流通以及使用环节加以杜绝。
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而中药出现不良反应后就全面否定中药的安全有效这一特点也是不对的。
哪些中药会引起过敏?
由于环境污染加剧、感染性疾病的减少以及遗传因素等原因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
人类不仅是对西药有过敏问题,而且对于使用中药甚至食物均有可能出现过敏。
中药过敏往往与用法、用量关系不大,而与个体差异有关。
中药煎剂、中成药以及外用药、肌内注射剂、静脉注射剂,均可引起过敏反应。
但中药中以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为多见,且往往比较严重,应特别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