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与荒诞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21
丑从本质上说,丑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
丑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客观地存在着丑的事物、现象和形式,它们同人类正常健康的生命发展、善良美好的生活理想相对立,既不合人的生命目的,也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否定了生命价值的合理性,所以令人普遍反感。
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类型,丑有其不可或缺的特殊价值。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便常常以丑衬美,化丑为美,不但使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情调,而且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
它作为艺术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便可以极大地丰富艺术内容,加深艺术的内在意蕴。
再次,丑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厌恶感基础上形成的复杂情感刺激。
虽然,丑在形式和本质上都与人的生命需要、审美理想相抵触,但是,对丑的体验又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刺激、审美震撼。
“我们不可能喜欢它们,但它们却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
”荒诞荒诞作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第一.荒诞展现为一个无理性、不正常、杂乱无章的世界。
周围充斥着非理性的、盲目而又险恶的力量,它不可克服地控制了人们,世界因此变得陌生而不可理喻,而人本身也似乎是不明不白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其行为是无意义的,命运是不可把握的,由此充满了对世界与人自身的厌恶之情。
第二.荒诞的痛感具有与悲剧所不同的复杂内涵。
在荒诞艺术中,它的一个突出的美学特点,便是悲喜剧的混合。
第三.荒诞的主要特点是无意义,但从这种无意义中恰恰令人体味出特定的意义来。
在荒诞艺术里,艺术的内蕴具有某种哲理性,表现方式具有非直接性,人物形象具有非确定性。
象征、暗示、隐喻、梦幻是荒诞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
荒诞艺术注重“情境”,而不是具体明确的人物、情节。
但是他们又往往象征性整个人类,其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他们超越了具体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因而具有更深的真实意义。
文艺美学复习资料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文本分析(类似于案例分析)重点第一章、艺术的审美经验(看一看就好)在美学上,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被称为审美经验,艺术的审美经验是文艺美学学科的理论出发点,是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音乐欣赏的三个前提:艺术文本的先行存在、艺术家的二度创作(演奏)、乐意欣赏的听众。
应该承认,审美对象的存在是产生我们的审美经验不可缺少的前提,必须有艺术对象,才可能有我们的欣赏。
但是,在任何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艺术作品)都不以纯然课题的方式存在,因而也不能等同于审美客体(艺术作品文本)。
审美客体确实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之外和之前的,而审美对象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也就是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遭遇,相互作用之时,因此,主要的环节在于我们的欣赏者。
首先我们欣赏艺术对象完全出自愿,无论创作者或者演奏者都不可能强迫我们去欣赏;其次,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又是完全能动的,是我们的心灵对于艺术对象的一种积极并带有创造性的回应,否则就不可能有那样的感受和想象,就不可能产生那样的审美经验。
正如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或者说在我们内心被及其的情感体验、想象和感悟中,作曲家写出的那些无生命的乐谱符号,乐队奏出的那些物理性的声波震动,才变成了动人的乐音和旋律。
也就是说,乐曲只有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才能从前在的状态转变成为它现实的存在。
如此看,在我们欣赏艺术形象的时候,最基本的审美事实既不是文本的存在,也不是演奏,而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审美经验。
因为如果没有我们的审美经验,就没有这艺术形象的存在。
1.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米杜夫海纳认为,如果说审美对象只有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遭遇(即杜夫海纳所说的审美知觉的形成)时才能存在,那么它的呈现也只有在审美主客体遭遇的那一时刻产生的审美经验中才有可能。
这就是说,审美经验的产生与审美对象的呈现是同时发生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就意味着审美对象的呈现,而审美对象的呈现就意味着审美经验的产生。
美学中关于“丑”的考点审美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六种: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丑和荒诞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成为审美形态的。
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西方的丑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了西方人的批判精神的张扬。
西方以荒诞为审美形态,则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
1.丑的特点是什么?答:第一,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和现实的反感不同,体悟和观照。
第二,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2.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1、一般原因。
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
②美在过程上,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2、具体原因。
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去。
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但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
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④时至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读·闻·观44同编著的关于黑色电影的著作里提到,黑色流派中最具特色的元素是 “罪案的呈现(the presence of crime)” 。
犯罪案件的呈现是黑色电影最经久不衰的特征。
[15]在《长眠不醒》中,钱德勒坚持要将故事语境置于当代社会,作为他硬汉派侦探故事的核心,“不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而是你所居住的世界”[16]。
而硬汉派侦探角色身处其中,常常出没于大城市中的穷街陋巷、充满喧嚣与混乱的案发现场,在那里“正义”二字只能幻想却寻求不到。
这种环境赋予了黑色侦探犯罪类小说一大特点:角色如何看待犯罪中的道德观。
因为当黑白两道相互勾结,以至于无法看清何为正义与邪恶时,角色对警方能力的不信任是经典黑色侦探作品中为了营造一种时刻充满不安与悲观基调的关键因素。
钱德勒正是用细节描述犯罪现场来呈现洛杉矶这个在斑驳中闪耀的黑暗世界:办公室、公寓楼、建筑工地、廉价旅馆、游乐码头、舞厅全部在阴雨连绵寒冷潮湿的天气里笼罩着,在夜景里更甚。
故事中多次提及警方在面对谋杀和阴谋论时毫无作为的冷漠。
比如说,当马洛打电话给地区检查局的朋友奥尔斯,对管辖区域里的豪赌现象提出不满时,他的朋友说“你是说咱们这国家的黑帮集团?别那么天真,马洛”。
当两人与犯罪现场的目击者之一见面时,他们的上司克朗贾格尔当面嘲讽马洛,说他是“办凶杀案都不声张的私人探子(private dick,dick 是对‘侦探’一词的蔑称)”,奥尔斯回敬道“绝大多数警察故事就是丑闻”。
后来甚至克朗贾格尔坦言道,想弄清为什么这个城市会被管成这副模样纯属徒劳。
奥尔斯对马洛说,想在洛杉矶这个城市伸张正义的希望是微乎其微的,“不会在这座城市实现,不会在任何一座比它小一半的城市实现,不会在这个广阔的、绿茵茵的、美丽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任何一块地方实现。
我们就不是这么治理国家的。
”可见在如此迂腐无望的环境体制下,角色们感觉深陷于毁灭之路而无法躲避,这一点恰恰和所有黑色小说或电影不谋而合。
第11章丑与荒诞一、名词解释1.荒诞答:荒诞是西方现代审美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和自然、社会最深的矛盾。
但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和拼搏,更不会有对抗和超越。
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它的特点为:①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的状态体悟。
②荒诞有审美意向的象征性。
③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丑答: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这众多的层次可以区分为间接层和直接层两大类。
间接层是艺术品所复现的、本来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形式。
现实丑在间接层中出现,并不会使艺术品成为丑的,反倒往往成为艺术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丑转化成了艺术美的成分。
直接层是艺术品借以呈现自己的、由表现手段所建立的形式。
丑的形式在直接层中出现,必然成为艺术丑,比如艺术品的创作者审美理想卑下、审美趣味猥琐,或者表现技巧拙劣、表现手段贫乏,都形成艺术丑,从而只具有否定的消极意义。
3.荒诞主义戏剧答: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1章丑与荒诞一、名词解释1.荒诞答:荒诞是西方观代审美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和自然、社会最深的矛盾。
但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和拼搏,更不会有对抗和超越。
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它的特点为:①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的状态体悟。
②荒诞有审美意向的象征性。
③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丑答: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这众多的层次可以区分为间接层和直接层两大类。
间接层是艺术品所复现的、本来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形式。
现实丑在间接层中出现,并不会使艺术品成为丑的,反倒往往成为艺术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丑转化成了艺术美的成分。
直接层是艺术品借以呈现自己的、由表现手段所建立的形式。
丑的形式在直接层中出现,必然成为艺术丑,比如艺术品的创作者审美理想卑下、审美趣味猥琐,或者表现技巧拙劣、表现手段贫乏,都形成艺术丑,从而只具有否定的消极意义。
3.荒诞主义戏剧答: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浅议丑、荒诞、喜剧的关系一、丑与荒诞荒诞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与丑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
荒诞是极端的丑。
丑的对立否定了事物矛盾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在本质上是不合理的,不正常的,而荒诞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不合理性、不正常性,推至极端,造成是非倒置,时空错位,使一切显得混乱无序,不可理喻。
荒诞是对美的“完整性”、“和谐性”的彻底否定,是丑对于美的内容扭曲变形的极端体现,变形是其主要表现。
具体而言,丑和荒诞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其一,丑和荒诞都是否定性审美范畴,都是对西方现代社会高度异化的否定。
丑与荒诞一起拒斥优美,鄙夷崇高,抛弃悲喜剧的理性思考,以残缺、丑陋、不和谐、怪诞、变形等作为审美表现对象,表达对西方社会异化的否定。
其二,丑和荒诞都是人的主体精神失落的产物。
丑和荒诞都有反叛传统西方古典美学艺术所负载的理性主义内涵的意义。
其三,从审美特征来看,丑和荒诞都有扭曲、变形等不完满、不和谐的特征,都是对现实否定性的呈现。
丑和荒诞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但也不同。
其不同之处表现在:其一,荒诞比丑所包含的否定性因素更多、更深入、更彻底。
丑所负载的内涵更多地表达了理性主体的失落,即更多地负载着非理性主义的内涵。
荒诞则意味着理性主体和非理性主体一起破灭了,其内涵是无意义。
其二,从审美特征来看,丑具有混乱、反常、畸形、残缺等感性特征,荒诞则将丑的这种不合理性、不正常性推至极端,表现出怪诞、虚幻、空洞、荒谬、难以捉摸的特点。
而且,荒诞在表达审美意义时,因强烈的象征性而意义更加隐晦。
其三,从审美感受来看,丑引起是厌恶感、不快感,但在这种厌恶和不快的背后又包含着对美的肯定和向往。
荒诞则给人以虚无、恐慌、空洞和绝望的感觉,同时又混杂着一种没有意义的游戏般的轻松,一种绝望的无所谓。
二、丑与喜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精辟地提出喜剧的对象是丑陋与错误的观点,将丑视为喜剧的基础。
由此可见,喜剧一直同丑相联系。
但是古代的喜剧或是表现形式丑,或是表现部分丑,并没有真正本质上的丑的表现,近代本质上的丑出现后,才产生了近代的喜剧。
一.崇高与优美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是一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
它的特点是和谐、、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崇高的美是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虽说都能引起一种愉快的情感,但由于它们各自特点不同,这就使和愉快情感相伴随的感官的感受及其他的情感活动,在性质、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美的对象既引起我们的美感的愉快,又引起我们感性的快感或其他情感的愉快。
如亲近、爱怜、同情等情感,可以说它们的情感是愉快的、一致的、调和的,是一种和谐的混合情感。
这是因为,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由于对象的刺激相当柔和、松缓。
我们对对象始终没有抗拒、没有不适的感受,而是感到对象既可亲又可爱,因而感到对象有一种吸引力。
使心情处于相对宁静、和缓、轻松、舒展的状态崇高美的对象一方面引起我们美感的愉快,另一方面又引起我们的感性的不快或其他情感的不快,如恐惧、崇敬、感叹等。
崇高”中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的崇高的深邃境界昭示了其追求无限不断超越的核心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