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 格式:ppt
- 大小:16.59 MB
- 文档页数:33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
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丑从本质上说,丑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
丑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客观地存在着丑的事物、现象和形式,它们同人类正常健康的生命发展、善良美好的生活理想相对立,既不合人的生命目的,也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否定了生命价值的合理性,所以令人普遍反感。
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类型,丑有其不可或缺的特殊价值。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便常常以丑衬美,化丑为美,不但使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情调,而且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
它作为艺术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便可以极大地丰富艺术内容,加深艺术的内在意蕴。
再次,丑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厌恶感基础上形成的复杂情感刺激。
虽然,丑在形式和本质上都与人的生命需要、审美理想相抵触,但是,对丑的体验又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刺激、审美震撼。
“我们不可能喜欢它们,但它们却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
”荒诞荒诞作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第一.荒诞展现为一个无理性、不正常、杂乱无章的世界。
周围充斥着非理性的、盲目而又险恶的力量,它不可克服地控制了人们,世界因此变得陌生而不可理喻,而人本身也似乎是不明不白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其行为是无意义的,命运是不可把握的,由此充满了对世界与人自身的厌恶之情。
第二.荒诞的痛感具有与悲剧所不同的复杂内涵。
在荒诞艺术中,它的一个突出的美学特点,便是悲喜剧的混合。
第三.荒诞的主要特点是无意义,但从这种无意义中恰恰令人体味出特定的意义来。
在荒诞艺术里,艺术的内蕴具有某种哲理性,表现方式具有非直接性,人物形象具有非确定性。
象征、暗示、隐喻、梦幻是荒诞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
荒诞艺术注重“情境”,而不是具体明确的人物、情节。
但是他们又往往象征性整个人类,其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他们超越了具体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因而具有更深的真实意义。
文艺美学复习资料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文本分析(类似于案例分析)重点第一章、艺术的审美经验(看一看就好)在美学上,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被称为审美经验,艺术的审美经验是文艺美学学科的理论出发点,是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音乐欣赏的三个前提:艺术文本的先行存在、艺术家的二度创作(演奏)、乐意欣赏的听众。
应该承认,审美对象的存在是产生我们的审美经验不可缺少的前提,必须有艺术对象,才可能有我们的欣赏。
但是,在任何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艺术作品)都不以纯然课题的方式存在,因而也不能等同于审美客体(艺术作品文本)。
审美客体确实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之外和之前的,而审美对象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也就是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遭遇,相互作用之时,因此,主要的环节在于我们的欣赏者。
首先我们欣赏艺术对象完全出自愿,无论创作者或者演奏者都不可能强迫我们去欣赏;其次,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又是完全能动的,是我们的心灵对于艺术对象的一种积极并带有创造性的回应,否则就不可能有那样的感受和想象,就不可能产生那样的审美经验。
正如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或者说在我们内心被及其的情感体验、想象和感悟中,作曲家写出的那些无生命的乐谱符号,乐队奏出的那些物理性的声波震动,才变成了动人的乐音和旋律。
也就是说,乐曲只有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才能从前在的状态转变成为它现实的存在。
如此看,在我们欣赏艺术形象的时候,最基本的审美事实既不是文本的存在,也不是演奏,而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审美经验。
因为如果没有我们的审美经验,就没有这艺术形象的存在。
1.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米杜夫海纳认为,如果说审美对象只有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遭遇(即杜夫海纳所说的审美知觉的形成)时才能存在,那么它的呈现也只有在审美主客体遭遇的那一时刻产生的审美经验中才有可能。
这就是说,审美经验的产生与审美对象的呈现是同时发生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就意味着审美对象的呈现,而审美对象的呈现就意味着审美经验的产生。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形态论)模拟试卷7(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4,分数:8.00)1.人生样态(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
)解析:2.审美情趣(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解析:3.崇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解析:4.焦虑说(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焦虑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
他指出,焦虑的首要特征是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精神,它展示的自由的可能性;个体在追索中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焦虑总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对的是虚无。
文艺美学复习资料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文本分析(类似于案例分析)重点第一章、艺术的审美经验(看一看就好)在美学上,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被称为审美经验,艺术的审美经验是文艺美学学科的理论岀发点,是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音乐欣赏的三个前提:艺术文本的先行存在、艺术家的二度创作(演奏)、乐意欣赏的听众。
应该承认,审美对象的存在是产生我们的审美经验不可缺少的前提,必须有艺术对象,才可能有我们的欣赏。
但是,在任何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艺术作品)都不以纯然课题的方式存在,因而也不能等同于审美客体(艺术作品文本)。
审美客体确实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之外和之前的,而审美对象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也就是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遭遇,相互作用之时,因此,主要的环节在于我们的欣赏者。
首先我们欣赏艺术对象完全出自愿,无论创作者或者演奏者都不可能强迫我们去欣赏;其次,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乂是完全能动的,是我们的心灵对于艺术对象的一种积极并带有创造性的回应,否则就不可能有那样的感受和想象,就不可能产生那样的审美经验。
正如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或者说在我们内心被及其的情感体验、想象和感悟中,作曲家写出的那些无生命的乐谱符号,乐队奏出的那些物理性的声波震动,才变成了动人的乐音和旋律。
也就是说,乐曲只有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才能从前在的状态转变成为它现实的存在。
如此看,在我们欣赏艺术形象的时候,最基本的审美事实既不是文本的存在,也不是演奏,而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审美经验。
因为如果没有我们的审美经验, 就没有这艺术形象的存在。
1.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米杜夫海纳认为,如果说审美对象只有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遭遇(即杜夫海纳所说的审美知觉的形成)时才能存在,那么它的呈现也只有在审美主客体遭遇的那一时刻产生的审美经验中才有可能。
这就是说,审美经验的产生与审美对象的呈现是同时发生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就意味着审美对象的呈现,而审美对象的呈现就意味着审美经验的产生。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气韵与意境1、气的概念界定气的本义指自然界存在的有别于液体、固体的细微流动体。
《说文》曰:“气,云气也。
”而后,气衍指社会现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赵简子问礼,子大叔引子产语作答,谓:“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
“气”在艺术批评上,是指基于创作主体生命精神和内在活力之上的气质个性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气韵”中的“气”,主要就是指生命的原初动力,并且主要指的是自身的生命原初动力;其次,是用“气”来泛指称表现出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活动的性格、情感以及气质、风度等。
2、韵的概念界定韵的本意,《说文》释:“和也。
”《玉篇》曰:“声音和曰韵。
”《文心雕龙·声律》:“同声相应谓之韵。
”“气韵”中的“韵”,并不仅仅是要求审美对象的意象或形式有气,同时还要具有使人感受得到因开与合、放与敛、张与弛、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等而产生的生命的律动。
气韵作为审美形态,首次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是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一般“是指作品和意象拥有的综合的、整体的神气和韵味,与其生命精神和灵妙的动态相关,即使是以凝固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也能给予观照者生机流荡、含蓄隽永的感受。
”(《原创在气》涂光社)“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美学》教材)二、气韵的审美特征1、气韵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富于生命自由精神的审美境界状态。
2、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生命精神。
3、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呈现出浑然天成、完整浑一的结构特点。
第11章丑与荒诞一、名词解释1.荒诞答:荒诞是西方现代审美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和自然、社会最深的矛盾。
但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和拼搏,更不会有对抗和超越。
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它的特点为:①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的状态体悟。
②荒诞有审美意向的象征性。
③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丑答: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这众多的层次可以区分为间接层和直接层两大类。
间接层是艺术品所复现的、本来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形式。
现实丑在间接层中出现,并不会使艺术品成为丑的,反倒往往成为艺术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丑转化成了艺术美的成分。
直接层是艺术品借以呈现自己的、由表现手段所建立的形式。
丑的形式在直接层中出现,必然成为艺术丑,比如艺术品的创作者审美理想卑下、审美趣味猥琐,或者表现技巧拙劣、表现手段贫乏,都形成艺术丑,从而只具有否定的消极意义。
3.荒诞主义戏剧答: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1章丑与荒诞一、名词解释1.荒诞答:荒诞是西方观代审美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和自然、社会最深的矛盾。
但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和拼搏,更不会有对抗和超越。
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它的特点为:①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的状态体悟。
②荒诞有审美意向的象征性。
③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丑答: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这众多的层次可以区分为间接层和直接层两大类。
间接层是艺术品所复现的、本来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形式。
现实丑在间接层中出现,并不会使艺术品成为丑的,反倒往往成为艺术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丑转化成了艺术美的成分。
直接层是艺术品借以呈现自己的、由表现手段所建立的形式。
丑的形式在直接层中出现,必然成为艺术丑,比如艺术品的创作者审美理想卑下、审美趣味猥琐,或者表现技巧拙劣、表现手段贫乏,都形成艺术丑,从而只具有否定的消极意义。
3.荒诞主义戏剧答: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