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的预后分析重点
- 格式:pdf
- 大小:657.90 KB
- 文档页数:3
94主垦塞旦匡王!』垫!垒.生三旦筮!!鲞笠堡拐垦堕堕!墼』竺坠望!坐堕!!!箜!坐坠鲤塑堕竖!:垫!Q,!!!:!!:型!:堡较弱,只有加大剂量时可产生降低TG,升高H D L—c作用,但不良反应与其剂量呈正相关。
贝特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酶体增殖体受体,增强脂蛋白酶作用,使血液中T G加速降解,降低T G升高H D L—C,但降低T C、LD L—c作用较弱。
根据药物作用分析,他汀类主要降低T C、L D L~C,而贝特类主要降低T G,升高H D L—C,两药合用,起到药物相加作用,对于混合型高脂血症,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降脂效果,联合用药非常重要,以低剂量的他汀类和贝特类联用也是比较安全的‘4o。
本文资料显示,治疗组降脂效果高于对照组(93.69%> 78.33%,P<0.05)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01)。
血脂达标率TC、L D L—C、TG分别是48。
33%、51.67%、55.O%,三项全部达标率为48.34%,且不良反应轻微。
由于他汀类主要不良反应是肝脏损伤和肌肉毒性,并与剂量相关,所以,联合应用对肝脏细胞色素P。
,。
途径产生抑制的药物(环孢菌素、红霉素、抗真菌药等)会因抑制他汀类药物代谢,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用量方面应该慎重。
目前冠心病二级预防首要为LD L—C达到靶目标,达标后可短期维持或长期减量服用,无条件者可在监测增高时重新服用,由于调脂治疗是长期的。
因此,选择药物力求做到以最小的剂量、最低的不良反应达到最大的治疗效应。
总之,小剂量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用,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任景怡,陈红,罗宇.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22—126.[2]柯元南.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29(3):132-135.[3]徐成斌.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9(3):189-192.[4]邹阳春,杨新春.急性冠脉综合征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21-322.(收稿日期:2009—12—06)(本文编辑:方华玲)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32例分析陶建坤王伟王晓宏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抢救重度颅脑损伤脑疝患者常用的手术方法。
加压包扎法治疗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侧硬膜下积液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加压包扎法治疗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侧硬膜下积液疗效观察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颅脑外伤患者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合并硬膜下积液。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
观察组采用加压包扎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包扎,对两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积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积液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积液量下降幅度远远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包扎前后颅内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包扎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按GOS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压包扎法治疗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侧硬膜下积液可有效促进积液的吸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荐。
标签:加压包扎法;去骨瓣减压术;硬膜下积液颅脑外伤是一种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性疾病,由于颅脑损伤可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故有很高的致死率[1]。
去骨瓣减压术被认为是治疗颅脑外伤的常规处理方法,可显著降低颅内压,疗效确切。
但在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硬膜下积液,引起颅内占位效应,甚至并发癫痫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处理不当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2]。
本研究旨在评价加压包扎法治疗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颅脑外伤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采用Ommaya囊治疗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附9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采用Ommaya囊置入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对9例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的患者。
植入Ommaya囊后行穿刺抽吸或外引流术。
结果 9例患者积液经3—6次抽吸或3~5d外引流后积液均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经3、6个月CT复查未见积液复发。
结论采用Ommaya囊置入术治疗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是一种非常简单、安全、经济、疗效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硬膜下积液去大骨瓣减压术 Ommaya囊抽吸外引流随着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其并发症逐渐被临床医生重视。
术后CT的动态复查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时有发现。
我科2004年8月至2011年8月发现12例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出现进展型硬膜下积液。
均采用颞肌下Ommaya囊置入术,术后行反复穿刺抽吸或外引流术,现将诊治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7~66岁,平均55.7岁,车祸伤8例,坠落伤1例。
术前GCS评分3~8分,主要因一侧严重脑挫伤、脑内血肿和(或)硬膜下血肿。
行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
骨窗大小11cm×9cm~20cm×15cm,尽量使骨窗低至颅底。
1.2临床表现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意识清楚5例,GCS评分10~13分: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4例,GCS评分6~9分;精神异常2例,偏瘫2例。
多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等常见颅脑外伤症状。
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症状改善停滞或改善后又加重,有的出现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加重等新的症状。
1.3CT影像表现 9例患者术后3~21d CT检查发现减压窗对侧硬膜下CT值5-20Hu类似于脑脊液的积液,主要位于额颞顶部。
此后CT动态观察积液逐渐增多,属于进展型硬膜下积液,脑实质、脑室受压,中线移位0.5-1.5cm,减压窗都有不同程度的蕈状膨隆。
《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开放基底池与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治疗难度大,致死致残率高。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Standard Large Craniotomy Decompression,SLCD)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
近年来,在SLCD术中,开放基底池(Basal Cisterns Opening,BCO)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然而,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Subdural Effusion,SDE)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SLCD术中开放基底池与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在我院接受SLCD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数据。
根据术中是否实施了BCO,将患者分为两组:BCO组和非BCO组。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SDE发生率、发生时间、处理措施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术后SDE发生率及时间分布:在BCO组中,术后SDE的发生率为XX%,非BCO组为XX%。
BCO组患者术后SDE出现的时间较早,多在术后XX-XX天内出现。
2. SDE的处理及预后:对于出现的SDE,临床多采用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颅骨钻孔引流等。
BCO组患者在SDE处理后预后情况较好,恢复较快。
3. 开放基底池与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相关性:统计结果显示,BCO组患者术后SDE的发生率较非BCO组高,但经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术前病情严重程度、术中操作技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讨论本研究发现,SLCD术中实施BCO与术后并发SDE的发生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这可能是由于BCO改善了颅内压力平衡和血液循环,有利于脑组织的康复和修复,但同时也可能增加了一定的术后风险。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分析侯小山;金鹏;魏文峰;刘平;卞晓星【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7(44)5【摘要】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性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的138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硬膜下积液分为积液组和非积液组,通过单因素t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影响因素。
结果 138例患者中,85例患者发生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61.6%。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环池受压、术前是否合并脑疝、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骨瓣的前后径大小、骨瓣的最高径大小、去骨瓣减压的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和中线移位大于5 mm、皮层切开、硬膜下血肿、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小于2 mm有明显关联。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中线移位大于5 mm和皮层切开是危险因素。
结论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性硬膜下积液和中线移位大于5mm、皮层切开有明显关联,应引起重视。
【总页数】4页(P468-471)【关键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硬膜下积液【作者】侯小山;金鹏;魏文峰;刘平;卞晓星【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相关文献】1.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危险因素分析 [J], 王克琼;黄林洲;向恒达;屈有山;周世超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刘俊超;杜进;刘关政;薛长理;郑占强;郑光明3.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因素分析 [J], 章超;刘连松;伍怀兵;刘冬红4.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合并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陈国永;陈学华;冯伟文;塔拉;吴润华;胡伟康5.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合并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杜红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硬膜下积液手术后注意事项硬膜下积液手术后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下:1. 术后休息:手术后应尽量保持卧床休息,以便身体能够充分恢复。
床头应保持较高的位置,以有助于降低脑水肿。
2. 观察伤口:术后应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出血、渗液或肿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同时,避免碰撞伤口或用力揉搓,以免引起伤口感染。
3. 进食注意:手术后应尽量选择易消化、温热的食物,并适量进食。
饮食上应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对伤口造成刺激。
4. 控制体位:术后应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特别是卧床的患者,应适当改变体位,如稍坐或侧卧,有助于减少头部的水肿。
5. 增强营养:手术后需要增强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
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类、瘦肉等,并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6. 饮水量控制:术后应控制饮水量,避免过量饮水造成脑水肿。
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控制每天的饮水量。
7. 不擅自停药:术后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药物治疗,不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如有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8. 避免剧烈运动:手术后一段时间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对伤口产生冲击或创伤。
可以适量进行散步或进行轻度的身体活动。
9. 定期复诊:术后应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对病情进行及时评估和处理。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或治疗。
10. 注意个人卫生:手术后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洗手并保持伤口干燥,避免伤口感染。
如发现伤口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11. 避免精神刺激:术后一段时间内应避免剧烈的精神刺激,如长时间用眼、看电视剧烈的思维活动等,以免加重病情。
12.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出现,应及时向医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