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698.58 KB
- 文档页数:2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作者:曾虹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及承接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指出了两者在研究中的建树及不足,并对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产业转移;转移动因;转移模式产业转移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成为比较典型的经济现象之一。
许多学者立足不同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
一、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iyoshi.Kojima,1978)将产业转移归因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其著作《外商直接投资》中,他通过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料,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投资国应依次将该国已经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有或正在形成比较优势产业的东道国中去。
通过产业转移,投资国一方面延长了获利期限,同时也因衰落产业的转出使其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受资国则在吸收资金、技术后生产函数得以改善,利于其增强比较优势及调整产业结构。
因此,某一产业从投资国转移到受资国,是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共同需要。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r Lewis,1978)在其著作《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中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动因。
面对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前所未有,致使欧洲的低工资劳动力极度缺乏的情况,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工资工人生产的制成品,从而使本国的非熟练劳动力得以脱身到生产率更高的经济部门工作,这样就导致六十年代工业国开始在比较穷的国家投资生产制成品。
因此,刘易斯认为国别间劳动力成本的差异性是促成20世纪60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动因。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ul.Prebisch,1990)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方面解释产业转移的动因。
在其著作《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中,他叙述了基于“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中心”——“外围”理论。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着重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理论做出系统的总结综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是一国或地区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从而实现相关各方的产业优化和升级。
产业转移在客观上表现为产业在空间地理上的移动,其实质是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现象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这种现象,对产业转移进行研究的理论也越来越多。
一、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最早研究有关产业转移机制的问题。
他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
他认为,引起20世纪60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
但由于历史的限制,刘易斯没有建立起关于产业转移的完整理论,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转移的解释也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二)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以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考察产业转移现象,从依附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认为,由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高,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巨额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的压力而被迫实行用国内工业化代替大量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
普雷维什的观点借鉴了李斯特等人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突出了国家行为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同时较早地注意到了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也较早注意到产业转移带来的消极作用,但对于产业转移能够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不足。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编者按:为配合各地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精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研究人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论述,进行了研究梳理。
现摘要刊发,供参考。
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工业革命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过预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也有重要论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产业转移相关问题,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理论。
这些理论和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产业转移的根源、性质、路径、作用和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产业转移的预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时代还未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但也陆续形成宗主国对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国际分工,因此,他们以资本输出和国际分工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产业转移现象。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输出和国际分工的理论。
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通过资本属性分析得出资本转移动因;二是分析了跨国公司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三是通过对国际分工的分析,概括了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在世界生产体系中的地位,隐含着产业转移的方向,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本国落后生产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
马克思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长”。
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
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指出:(1)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基础;(2)当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商品价值也由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国际价值;(3)国际分工是国际交换的基础,也是国际价值的基础。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理论界不乏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产业转移理论划分为国外的产业转移理论和国内的产业转移理论。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分别进行梳理,可以突出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异同点,展现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方向。
标签:产业转移理论区域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期以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等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比较优势的视角来对产业转移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古典贸易理论。
之后,西方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更加专门化,涌现出了诸多的产业转移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雁行”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等。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国公司专家的弗农,其基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是一种被动性的产业转移理论。
弗农认为产业转移是产品生命周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的创新阶段一般需要一个科学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阶段的产品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并且大量出口,凭借技术垄断,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到了产品的成熟期,国内的市场开始基本饱和,这是产业转移开始出现苗头。
发展到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基本上已经标准化,发达国家的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开始受到技术模仿国即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挑战,这些发展中国大部分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和广阔的本土市场,而在此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爭手段,于是成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来降低成本,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进一步拓展市场。
2011年8月第4期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总第108期【经济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许崴1,魏攀2(1.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0;2.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增城511300)摘要:以西方古典区位理论为研究基础的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主要包括:“雁行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投资折衷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
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转移路径、产业转移动因、产业转移模式与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
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迫切需要,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将会迅速拓展与深化,基于产业细分与地区细分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主流。
关键词: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87(2011)04-0064-04〔收稿日期〕2011-06-08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与城镇化发展联动研究(9151064101000112)”。
作者简介:许崴(1977-),男,天津宁河人,经济学博士,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一、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逐渐形成,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通常采取FDI 的形式,西方经济学家大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命题下研究产业转移,并未形成产业转移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始于西方古典区位理论研究,故此,有关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综述便要从西方古典区位理论谈起。
1.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采取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生产要素对区位分布的影响,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企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自发行为,由于不同的地点、市场以及技术条件,使得企业面临不同的成本与收益的取舍,从而做出不同的区位选择决策。
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产业转移现象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的学术文章。
产业转移,作为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全面剖析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理论框架部分,本文将系统梳理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包括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以期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本文还将深入探讨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包括市场机制、政策推动、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以期揭示产业转移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将利用大量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转移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研究将关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现象,分析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产业转移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以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理解,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也期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产业转移的健康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产业转移,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其理论基础源于多个经济学领域。
比较优势理论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基础。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即使其劳动生产率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但只要其相对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就有可能形成比较优势,进而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
当某一地区在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时,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该产业往往会向具有更高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
生命周期理论也为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雷蒙德·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产品会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依赖都有所不同。
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产业转移现象是近些年来非常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也随之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经济理论课题。
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fdi)视角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刻剖析,借此期望对我国fdi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及实践效率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一、外商直接投资(fdi)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类型近3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突飞猛进,由80年代末的几百亿美元节节攀升直逼今天的近1.5万亿美元大关,投资领域、区域以及形式在不断的扩大和多样化。
随之而来,fdi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在日益拓展,研究方法也在日益有所突破,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就涉及到外商直接投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赫尔茨(s. hirsch)在1967年和弗农(r. vernon)在1966年研究了为什么新产品的生产会在创新国家进行生产而不是在低成本的地方被开发的问题,赫尔茨认为,新产品开发和最初生产所需大量熟练劳动力似乎是在发明创新缘起国最有可能得到。
而弗农则是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同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产品周期分为三个阶段:1.创新阶段。
即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
各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创新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
这一阶段因研发成本高,技术不稳定,产量低,产品需求弹性小等特点,创新企业只需在国内凭借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垄断地位即可在一段时间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偶尔的少量需求,创新企业通过出口即可满足,因此这一阶段无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2.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市场上购买产品人数大幅增加,并且随着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加大,产品的价值也已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熟知,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求价格弹性增大,企业开始把生产成本的降低置于首位,产品开始由技术密集型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二、产业转移的动因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现有理论主要基于两个角度。
一种是宏观角度,即在国家的产业层次上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
二是微观角度,即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空间扩张或者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只是其宏观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的有关理论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
而微观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比较典型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美国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明确指出了国际产业转移这一现象。
他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从而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尽管他未能建立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完整理论,但他提供了一种理论思路,研究者遵循这一理论思路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国际产业转移问题。
2、中心—外围理论发展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从依附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心一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一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认为:由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高,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巨额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被迫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试图通过国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为加速工业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向跨国公司打开了大门,虽然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他们同时攫取了巨额利润,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
普雷维什关于“中心”和“外围”之间经济关系的分析部分地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实,同时也较早地注意到产业转移的消极影响。
但是普雷维什没有认识到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对于产业转移能够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不足。
3、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结合了产业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
小岛清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而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中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国际产业转移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国际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成果进展梳理,并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1 产业跨国转移的动因分析1.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卢根鑫〔1994〕认为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促进开展中国家和兴隆国家的某些产业具有相似的技术构成,消费相似的产品〔重合产业〕,但是开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小于兴隆国家一样产业的劳动力价值,结果导致兴隆国家的重合产业向开展中国家转移。
1.3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小岛清〔1987〕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不具有比拟优势,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或潜在具有比拟优势的产业开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投资国从具有比拟优势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而投资承受国那么获得先进的消费技术,从而使潜在的比拟优势显现出来。
因此,从边际产业开场进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投资国和投资对象国是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R.Vernon,1966〕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进展分析,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在不同的阶段,产品的特征会发生由技术知识密集型-技能或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转化。
这意味着在该产品生的各个阶段,不同类型消费要素的重要性是在变化的,从而推动企业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阶段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安排消费活动。
1.5 国际消费折衷理论企业是国际消费和国际投资的主体,企业跨国投资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了国际产业转移,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构成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微观根底。
英国学者邓宁〔J.H.Dunning〕用O-L-I模型来说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O优势〕,要素赋存构造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L优势〕,交易本钱决定的内部化特定优势〔I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摘要:关键词: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
2008年4 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 。
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J] (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
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
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J]. (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
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 4 种: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 )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 世纪60 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
2008/02 总第370期商业研究CO MMERCI AL RESEARC H文章编号:1001-148X (2008)02-0022-04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李松志,杨 杰(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摘要:目前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此相关的以下几个方面: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对国外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从承接地角度探讨产业转移。
经济地理学对产业转移的内涵、机理、模式重视不够,而经济学或区域经济学对空间地域维度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同时表明国内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证研究以及对产业转移机理及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国内;产业转移;综述中图分类号:F12413 文献标识码:AThe Co m prehensive R eview on D o m estic Industrial Transfere nce LI Song-zh,i YANG Jie(D epart m ent of Touris m,J i u J iang Acade m y,J iuJ iang 332005,China )Abstract :T he i ndustrial transference has been resea rched i n Chi na in te r m s o f concepti on ,sty l e ,fore i gn prac tices ,m echanis m,effect and recipient reg ion ,etc .T he paper i nd i cates the econo m ic geography has not g i ven enough though t to t he m echanis m and m ode l as w ell as the space .There has no t been a c l ear fra m e about the demonstrati on i n developed reg ions on t he m echan i s m and m odel of industr i a l transference .K ey words :dom estic ;i ndustrial transf e rence ;comprehens i ve rev i ew收稿日期:2007-03-25作者简介:李松志(1968-),男,江西安福人,中山大学博士,九江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小城镇发展研究与规划设计、区域旅游规划与教学。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作者:张赛赛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4期摘要: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
产业转移作为国际及区际之间分工与协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外研究以及国内研究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研究;综述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发生条件变化,产业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的一种经济行为。
它既包括国际产业转移,也包括区际产业转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国外研究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多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
宏观层面:赤松要(1932)的雁行模式基于后发达国家视角,指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径:雁型模式依次出现在消费资料生产等低附加值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生产资料产业以及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
劳尔.普雷维什(1950)中心(发达国家)-外围(欠发达国家)论将国际经济体系划分为中心与外围两大类并指出产业转移的动因:中心与外围存在着不对等关系。
刘易斯(1954)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解释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弗农(1966)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径包含着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小岛清(1978)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基于比较优势,指出对外直接投资的的产业,在投资国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而在东道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这使两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微观层面:海默(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以跨国公司为切入点,指出垄断优势,包括技术优势以及规模经济优势,是发达地区对外投资的动因。
类似的,巴克利和卡森(1969)的内部化理论将跨国公司交易的动因归咎于市场失灵,并指出跨国公司进行内部化,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韦伯的区位理论指出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输成本、劳动成本以及集聚成本,很好的解释了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刘静杨丹丹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8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对比分析,指出对我国产业转移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一、国外产业转移研究赤松要的“雁行发展模式”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英国经济地理学家罗斯特朗和史密斯提出的企业盈利空间界限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韦尔和托伦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问题。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总结:国外产业转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体系相对完善,研究方法与手段模型化十分普遍,理论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多样化、微观化,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一般规律的总结。
雁行形态理论将一产业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雁行发展定式化并予以引申,即“生产的效率化”、“生产的多样化、高度化”和“生产的国际传导”;该理论对“东亚奇迹”产业了积极影响,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一般的路径,但是其持续运行需要严格的前提条件和约束条件。
“中心—外围”理论认为外围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等低附加值产品代替出口初级产品,其结果只能转换贸易条件恶化的内容;该理论部分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实,但对于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认识不足。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认为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出现了劳动力稀缺而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劳的现象;但该理论仅仅从劳动力成本角度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现象,并未从更多角度探讨转移的动因。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层面分析了产品和产业的周期发展进程,解释了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但该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命周期,没有认识到标准化阶段前可能出现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宏观视角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基于宏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并展望了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宏观视角西方学者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通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理论成果。
从宏观视角来看,产业转移理论主要包括“雁行形态”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一、“雁行形态”理论赤松要考察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产业特别是纺织产业的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日本产业“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发展路径,并称其为“雁行形态”。
赤松要把“雁行形态”分为原形和两个引申形。
原型表现为:后进国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业品表现为“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三个阶段的继起并成周期性的循环运动。
后来在原形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两个引申形,第一个具体表现为低附加值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依次继起并循环运动;第二个具体表现为某一产品的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这一动态循环过程在国与国之间逐个传导。
雁行形态理论实质:1、雁行形态理论强调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的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谋求后进国家产业的升级和高度化;2、雁行形态理论主张在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的实施动态的产业转移,就是先进国家将在本国按生产成本排序已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向后进国家进行有序的转移;[1]3、雁行形态理论所主张产业转移是梯次转移,所主张的国际分工是垂直分工。
[2]雁行形态理论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和振兴,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及对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揭示了雁行形态理论的历史局限性:1、雁行形态对于后进国家来说是一种追赶型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3]2、雁行形态不是一种稳定的结构;3、雁行形态理论主张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不利于建立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