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新农村民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湘潭县易俗河镇
- 格式:pdf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3
-259-城乡建设与发展
乡村振兴视阈下新农村民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以湘潭县易俗河镇梅林桥村为例
孙亚帆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良好民风将为乡村振兴战略提
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针对目前新农村民风建设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加强党
员和村干部教育,广泛开展形式丰富的道德文化活动,同时发挥乡贤榜样示范作用。[关键词]乡村振兴;民风建设;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从
城乡融合发展和优化乡村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两个方面,明确
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的新定位,重塑了城乡关系、促
进农村全面进步的新路径和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之一就
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思想,促进乡村乡风建设。
1 民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容忽视的必要环节
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
上的思想道德水准偏低。目前农村中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有
残留,与改革开放的形势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农村改革开放的
深入发展。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基本实现经济富足,
但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导致部分农民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
人与集体、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
设的关键时期仍存在重利轻义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庭关系的
维系,乡村力量的凝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把我国
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加强农
村民风建设,从个人做起。
第一,民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国前,
男耕女织的生活环境下,村民的主要诉求是丰衣足食和延续香
火,教育不普及导致文化程度低下,农村民风淳朴。建国后,
农民的生活重心仍围绕农业生产,1957年步入人民公社化时期,
统一的农业作息制度和条例明确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使得农
民的精神和生活单一化,民风并未发生大幅度转变,农民的基
本诉求仍是吃饱肚子穿暖衣。自改革开放后,国家形势一片大
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极大
程度上开发了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着力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的出台让农民过上了实实在在
的好日子,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富裕农村已逐
步建成,经济生活的富足增长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大量的空闲时间加之农村精神生活的缺乏导致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
出现,村民精神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第二,民风建设是满足村民对新时期生活的新期待的重要
途径。缺衣少食到丰衣足食的转变满足了改革开放初期村民对
幸福生活的期待,衣食住行的富足便利促生了村民对新时期幸
福生活的新期待。物质的满足是精神富足的基础,国家文化飞
速进步,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农民文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精神
生活的需求愈发多样。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形式多样道德文化活动,能促进
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为村民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
政府应当双管齐下,兼顾经济与精神,抵制和消除不良风气,
带头建设美好乡村,满足村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第三,民风建设是为社会创造注入新活力的必要途径。民
风建设既要培育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也要兼顾优质文化的学
习。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不仅有利于家庭的建设和发展,同时
有利于建立爱国、爱党、爱集体的社会意识,从而主动自觉地
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热爱村集体并全心全意配合政府打造乡
村美好未来,极大程度上弥补乡村人才短缺的缺陷。学习优质
文化一方面能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提高村民精神境
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培育具有创造创新意识、主动
投身生产劳动、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社会主义新农
民,为社会创造注入新活力。
2 当前新农村民风建设中的问题
调查员利用暑假期间走进湘潭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湘潭
县易俗河镇梅林桥村,通过访问法、问卷法和观察法了解该村民
风建设基本状况,并与大学生村官就新农村特色文化活动深入交
流。现将本次走访调查所得该村民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经济建设大跨步,民风建设小碎步。梅林桥村地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过万,由多个村落合并组成,村落基本商
[收稿日期] 2019-04-15[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以湘潭县易俗河镇梅林桥村为例”(项目编号201810534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孙亚帆(1996—),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孙亚帆:乡村振兴视阈下新农村民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3期(总第465期)
-260-城乡建设与发展
业资源建设以梅林村口为中心,建有中型游乐场、购物巷、农
贸市场、马场、花田等,集现代娱乐设施与乡村特色农业示范
区于一体。位于村口的民居外观华丽,部分住户门口悬挂“五
好家庭”光荣牌。调查员采用问卷法对抽样家庭进行调查,当
地村民对调查员戒备心较强,对民风相关问题知之甚少,村民
的娱乐方式大致为打球、打牌、广场舞和散步,聚众打牌现象
较多。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体得知村民普遍具有较为正面的家
庭观,但缺乏社会意识,当地一位投资商表示当地村民一定程
度上排外。村民更为重视经济建设,认为良好民风的建设不切
实际且无实际效用,大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向调查员介绍的
道德文化宣传点了解较少,充分说明宣传力度小,利用率偏低。
该村建设呈现经济主义倾向,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一手硬一手
软,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成果,思想道德建设收效甚微。
第二,宣传形式单一,后续工作缺失。当地优秀传统文
化宣传设施主要包括二十四孝文化长廊、宣传栏、“五好家庭”
门牌。二十四孝文化长廊主要位于河流两岸,横穿梅林桥村中
心,但几乎无人观赏,调查员通过对宣传设施的观察发现大部
分的宣传画已经损坏,或因阳光曝晒失色,内容无法辨认。村
图书室位置偏远,位于小学校园内,整体利用率较低。宣传栏
位置偏僻,大部分被建筑和植物遮挡,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部
分“五好家庭”门牌已经被居民堆积的私人物品遮挡,失去榜
样示范作用。以上现象表明村委会对宣传设施缺乏重视,宣传
力度不够,相应维护工作未落实到位,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的浪
费。主要宣传方法为宣传板展览,形式单一,内容多采用文字
形式,语句书面化,不贴近村民生活,未考虑到当地村民的受
教育程度与接受能力,较难引起共鸣。
第三,榜样评选不透明,示范作用缺失。梅林桥村曾举办
“五好家庭”评选、乡贤人物投票活动,并拍摄照片作为纪念,
该活动主要采取表演与说理相结合,现场气氛较为热烈,网络
新闻曾对其进行宣传报道。但通过走访“五好家庭”得知,部
分家庭并无突出事迹,表示并不了解投票过程。部分村民对“五
好家庭”评选活动并不知情,表示未参与评选和投票,不了解
村中哪些家庭为“五好家庭”,但对该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参
与欲望。该村乡贤人物事迹基本无人熟知,少部分村民并未听
闻本村存在乡贤,导致乡贤空有其名,乡贤并未发挥其在乡村
建设中应有的积极作用。通过和村民的交流调查员认为榜样评
选活动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通知不到位,宣传力度小,未能
动员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其次,投票过程不公开透明,获奖者
事迹不够突出,削减影响力。再次,乡贤不具有代表性,后期
宣传表彰不到位,未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第四,顾点不顾面,发展不平衡。经济建设和宣传设施主
要集中在村口,周围村民居住点少有涉及,呈现严重的地域发
展失衡。村落内部无相关文化宣传设施,部分村委对本村相关
信息了解甚少,甚至找不到村委会具体位置,对举办的各类特
色活动没有了解渠道,侧面反映出村干部在活动开展前未进行
全面宣传,导致村民无参与积极性,甚至缺席。顾点不顾面的
工作方式极大程度上弱化了相关活动的影响力,与活动目的不符,实际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且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不到
有效的熏陶和提高,使得民风建设的脚步落后,收益甚微,与
国家建设和谐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不符。村干部的领导
带头作用不可忽视,工作方式与工作作风应当与人民实际需求
和国家政策方针相结合。
3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风建设的对策
通过分析梅林桥村民风建设现状的调查结果,体现出目前
我国部分乡村民风建设略有不足,相应工作仍需改进加强。现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风建设的建
议,意在推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助力社会主义和谐富裕新农
村建设,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村委会主
动招商引资主要目的是加强经济建设,民风建设方面无明显经
济收益,因此社会投资较少,拉赞助难度较大。资金短缺是开
展相关工作的主要难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主动承担民风建设
责任,一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为民风建设开辟天地、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提供经济支持,加大硬件设施投资,丰富宣传形式,
如雕塑、壁画、宣传栏。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村委会和先进个人
进行表彰和嘉奖,并积极进行宣传报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鼓励良性竞争。
第二,加强基层干部道德素质教育。作为乡村发展的领头
羊和一把手应当首先加强自身教育,重视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和
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建设,如集体观看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
开展方针政策学习交流会、积极组织自评互评。自觉响应国家
号召,深入学习党的战略部署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提高思想觉
悟,增强工作能力,找准发展方向,民风建设是持久战,更是
攻坚战,要发挥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村干部
时刻谨记经济、道德两手抓,关注地域发展平衡,避免出现顾
点不顾面,加强人文关怀,“主动找上门”。
第三,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各异的道德文化活动。开展村民
喜闻乐见的道德文化活动能够激发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扩
大活动影响力,村干部应当主动承担活动组织并积极开展宣传
工作,最大程度上接近预期效果。活动内容形式要具有针对性,
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贴近村民日常生活,要看得懂,
听得懂,有共情,如乡村舞台、“示范家庭”评选、孝心红榜等,
通过观察身边事和身边人提高个人修养。村干部也要适当鼓励
村民主动开展相关活动,主动丰富个人文化生活,从而实现自
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提升。
第四,发挥乡贤先进模范作用。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积极发掘新乡贤,从普通群众中选拔,充分
体现乡贤的亲和力与时代先进性。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
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弥补乡村民风建设方面人才短缺的缺陷。
新乡贤通过帮、扶、带的作用,引导民众团结互助,宣扬社会
主义美好道德风尚,提高身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和
谐与发展。村干部要加大对乡贤优秀事迹的宣传力度,做到家
家户户都知,男女老少都晓。乡贤可采取换届选举制,选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