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1
笛子的介绍以及音色特点笛子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起源于中国。
它是由竹子制成的,通常有六个音孔和一个吹口,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来改变音高。
笛子的音色柔和悦耳,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下面将从笛子的历史、构造、演奏技巧、音色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
笛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
最早的笛子是用动物的骨头或角制成的,后来逐渐发展成用竹子制作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笛子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等领域,成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笛子,如竹笛、竹横笛、竹箫等。
笛子的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笛身和吹口组成。
笛身通常由竹子制成,长度约为一尺至三尺。
笛子的笛身上有六个音孔,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来控制音高。
吹口位于笛子的一端,演奏时需要用嘴唇轻轻吹气,使空气通过吹口进入笛身,产生音响。
演奏笛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正确的吹奏姿势,要保持身体放松,吹气时要用腹部呼吸,并且控制吹气的力度和气息的稳定性。
其次是手指的灵活运动,需要准确地控制音孔的开合,以产生不同的音高。
此外,演奏笛子还需要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掌握,以及音色的表现力。
笛子的音色特点独特而丰富。
它的音色柔和、清脆、悦耳,具有一种深情、清新的美感。
笛子的演奏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如欢乐、忧郁、悲伤等。
它的音色在演奏中可以自由地变化,既可以细腻柔和,又可以高亢激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笛子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
演奏时,通过调整吹气的力度和嘴唇的姿势,可以改变笛子的音色。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颤音、滑音、吐音等,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变化。
此外,演奏者还可以利用气息的控制和手指的技巧,改变音色的明暗、轻重,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它的音色特点柔和悦耳,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通过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和运用各种技巧,演奏者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音乐的变化。
无论是在宫廷音乐、民间音乐还是现代音乐中,笛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
笛子的研究报告1. 介绍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它是木管乐器的一种,由笛身、吹口和音孔组成。
笛子通过吹气使空气振动,产生音乐声音。
本文将对笛子的历史、构造和演奏技巧进行研究。
2. 笛子的历史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使用骨头制作的笛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笛子逐渐从简单的骨笛发展成为使用竹子、竹节等材料制作的乐器。
在明清时期,笛子迅速发展,并成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重要的乐器之一。
到了现代,笛子的演奏技巧和音域得到了更大的扩展,成为世界各地音乐家喜爱的乐器。
3. 笛子的构造3.1 笛身笛身是笛子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竹子、木材或金属制成。
笛身通常分为若干段,每段都有不同的长度和音孔。
笛身的内部是一个空腔,当演奏者通过吹口吹气时,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3.2 吹口吹口是笛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奏者通过吹口用口腔吹气进入笛身。
吹口的形状和大小对演奏音准和音色有影响,不同的吹口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3.3 音孔笛子上的音孔用于调节音高。
音孔的打开和关闭由演奏者的手指控制。
笛子上通常有8至13个音孔,不同的音孔组合形成不同的音阶和音符。
4. 笛子的演奏技巧4.1 基本演奏姿势演奏笛子时,演奏者要正确坐姿或站立姿势,保持身体放松。
笛子应水平放置于嘴唇上,并用力将嘴唇与吹口紧密贴合。
4.2 吹奏技巧演奏笛子需要使用正确的吹奏技巧。
首先,演奏者应该掌握正确的吹气方法,呼气时气流应均匀、稳定地通过吹口进入笛子。
其次,演奏者需要控制吹口的力度和位置,以产生不同音高和音色的效果。
4.3 指法演奏笛子需要使用指法来打开和关闭音孔。
不同的指法组合可以弹奏出不同音阶和音符。
演奏者应熟悉各个音孔的位置和打开方式,并通过练习和记忆来提高指法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4.4 装饰技巧除了基本的吹奏和指法技巧外,演奏者还可以使用装饰技巧来丰富演奏的表现力。
吹管乐器:长笛的历史概况吹管乐器:长笛的历史概况长笛是现代已知的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笛”这种称呼被古人用来统称其他所有的管型乐器,包括各种横笛和竖笛,而并不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
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因为不满足于苇管单调的声音,所以在野兽的腿骨上打上洞,制造出的就是最原始的笛子——骨笛。
唐朝时期,乡下人用竹子作为管身,用芦苇作为笛膜,做出了现代人所说的竹笛。
宋朝时期,因为海上通航,贸易发展较快,中国的笛子开始传入德国。
整整500年的研究后,德国人律利(1633-1687)和亨德尔(1685-1759)发明创制,增加了一个#D控制杆,将其称为德国笛(亦称特拉维索长笛)。
在古典时期,不同人对长笛加以整修,管身将圆柱型改为圆锥形,并按上了很多新奇的按键(很多按键还搬上单簧管,所以在现代单簧管上依然还能够见到)。
的长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长笛的构造趋于完美的发明家。
他从改革长笛指法和音色开始,把笛管由圆锥形改回圆柱形,并规定了笛管的粗细及音孔位置,加装音键机械联动装置(例如A音孔与bB音孔相连)来调整音准、音色、扩大音域,增强乐器表现力。
1847年,波姆规定笛子的长度66厘米为内径2厘米的约33倍,使这个乐器标准化。
这些改良措施使长笛日益完美,具备了丰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范围,这种长笛被称为“波姆式长笛”流传至今。
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能够追溯到古埃即时代,当时它还仅仅竖吹的上面开孔的粘土管。
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
19世纪初,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基本完成了定型。
1947年,波姆长笛用了银质的管子,并将其安上bB拇指控制杆。
21世纪,长笛已被认定为完全定型,但有些工厂为了让初学者演奏方便,将右手部分的按键移至笛管的另一侧。
笛子的发展史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间乐器,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多种类型。
下面将从历史、形制、演奏技巧、音乐作品等方面,详细阐述笛子的发展史。
一、历史笛子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传统的竹制吹奏乐器。
唐代《乐府诗集》中曾提到笛子,称其为“箫”。
宋代时,笛子逐渐走进民间,成为户外民乐团队中的常用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笛子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分音管笛。
二、形制笛子的形制分为长笛和短笛两种。
长笛又分为三节、四节、五节和六节,每节长度不同,按顺序嵌入一起。
短笛则是由一个竹节制成,上面凿出一些细小的音孔,吹奏时合并不同的音孔,发出不同的音调。
三、演奏技巧演奏笛子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
吹奏时,要用嘴唇套在笛子口孔上,用舌头控制气流,调整发音。
同时,要注意气息、发音控制、音高转换等方面的细节问题。
笛子音色清新悦耳,多用于民乐演奏、歌曲伴奏、独奏表演等场合。
四、音乐作品笛子在中国民间音乐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
从唐代的《凉州词》、《长相思》、《雁门太守行》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梅花三弄》、《高山流水》、《流水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笛子名曲。
而在现代,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笛子作品,如胡伟红的《笛子幻想曲》、冼星海的《二泉映月》、胡琳的《空灵》等。
笛子作为一种具有优美音色的的传统乐器,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历史也充满着不断创新和多元化。
笛子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笛子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广大民众传递美妙动听的音乐。
浅谈笛子的历史及吹奏笛子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一般是由竹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例如兽骨、玉石、金属、有机玻璃等,一般使用的笛子都是竹制较多。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
笛子的演奏一般运用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在汉代之前笛子一般都是指竖吹笛,从秦汉时期开始,竖吹的萧和横吹的笛统称为笛,一直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前往西域之后从那边传入了横吹笛,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朝时,笛子变的相当普遍,但是在形状制作、长短、粗细都具有较大的变化。
到了北周和隋代,又开始有了“横笛”之名。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
同时竖吹的篪和横吹的笛被区分开来,竖吹的篪称为箫,横吹称之为笛。
宋朝制作的笛子多式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笛子外形相似,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了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笛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竹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由笛头、笛身、笛尾构成。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的笛头、和笛尾组成。
关于笛子的具体介绍笛子,又称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
它是一种吹奏乐器,由竹子制成,通常有六个音孔和一个吹口。
笛子的音色柔和悦耳,能够表达出深情和哀愁,因此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笛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大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笛子是用竹子制成的,后来逐渐发展出了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笛子,如玉、象牙、竹节等。
然而,竹子仍然是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笛子材料,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音质和易于制作的特点。
笛子的演奏方式相对简单,但要掌握好技巧并发挥出其独特的音色并不容易。
演奏者需要通过吹气和手指的协调来控制音高和音色的变化。
笛子的音域较为广泛,可以演奏出高亢激昂的音乐,也可以演奏出柔和婉转的旋律。
因此,笛子在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笛子常常与其他乐器如琵琶、古筝、二胡等合奏,形成悠扬动听的音乐。
它也常常用于伴奏戏曲、舞蹈和民间音乐表演。
除了在中国,笛子也在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有着类似的乐器,但在音色和演奏技巧上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笛子已经有了许多改进,如增加音孔、改变音孔位置等,使得演奏更加灵活多样。
同时,一些现代音乐家也在尝试将笛子与其他音乐风格如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方式。
总之,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现代音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从笛子的美妙音色中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
摘要:竹笛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竹笛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竹笛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竹笛,又称笛子,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笛音乐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竹笛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1.历史渊源竹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骨、竹等天然材料制成的。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竹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样式。
在我国古代,竹笛广泛应用于宫廷、民间及宗教音乐中。
2.艺术特色(1)音色优美:竹笛的音色清脆、悠扬,具有独特的穿透力,能表现出各种情感。
(2)演奏技巧丰富:竹笛的演奏技巧包括指法、呼吸、音色变化等,能够表现不同的音乐风格。
(3)曲目丰富:竹笛曲目众多,包括民间小调、古典名曲、现代创作等,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民族风格。
三、竹笛音乐的传承现状1.传承方式(1)师徒传承:竹笛音乐主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师傅传授技艺,徒弟学习、实践。
(2)学校教育:近年来,我国高校及各类艺术院校纷纷开设竹笛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3)民间传承:民间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竹笛音乐传承下去。
2.传承问题(1)传统技艺后继乏人:随着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竹笛音乐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
(2)传承方式单一:目前,竹笛音乐传承方式仍以师徒传承为主,缺乏创新。
四、竹笛音乐的发展前景1.创新与发展(1)创作新曲目: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竹笛曲目。
(2)演奏技巧创新:探索新的演奏技巧,丰富竹笛的表现力。
(3)跨界融合:将竹笛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相结合,拓宽音乐领域。
2.推广与普及(1)加强竹笛音乐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普及竹笛音乐教育。
(2)举办竹笛音乐活动:通过举办各类竹笛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提高竹笛音乐的社会影响力。
笛子的发展史,你知道吗?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笛子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木制笛、石笛和玉笛。
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这种材料的笛子声音效果最好。
骨笛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
竹笛的起源竹笛之由来其说不一:伶伦说:此说源于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史记》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
”查今本《史记》全书并无此文。
关于伶伦,史书上尚有其制律、制箫、制管、制筒、制筒的记载。
此皆不足以为伶伦制笛之据。
查“伶伦制律”可见《汉书》。
《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
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
是为律本。
”此记伶伦制律、制十二筒。
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一·乐部十九·箫》:“《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姥山。
积石临江,生箫管竹。
王褒《洞箫赋》所称,即此也。
其竹圆致,异于众处。
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见珍,故历代掌给乐府,而俗呼曰鼓吹。
”此皆述伶伦采竹制律事,而不及作笛。
“伶伦制箫”可见南梁萧统《文选·卷三十五·七下·张景阳七命八首》:“营匠斲其朴,伶伦均其声。
”下有注曰:“汉书曰: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
制十二箫,以听凤皇之音,以比黄钟之宫。
关于笛子的介绍一笛子基本知识笛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族乐器,笛子常常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等重要音乐形式中使用笛子的音色婉转而悠扬,响亮而清脆吹奏者笛声阵阵,令倾听者无不醉心于它.二、竹笛的历史:竹笛是中国独有的吹奏类乐器。
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称为“竹笛”。
竹笛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
在古代被认为是龙吟凤鸣之音,是能够洗涤灵魂的声音。
最能展现原始的声音当属我国目前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它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距今有8000年到9000年的历史。
“贾湖骨笛”拥有完整的七声音阶,并能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材质采用鹤的大腿骨或翅中。
经过探索,贾湖骨笛的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狩猎风格。
贾湖骨笛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华民族音乐史也是整个世界音乐史的重大发现。
在黄帝时期有古书记载以来到如今,竹笛的发展无论从形制或乐曲都趋于完善。
但是传统的六孔竹笛仍然是现在的主流。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成空膛,内外呈圆柱形,一共有12个孔,分别是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笛脑:也叫笛胆、海胆或笛塞。
用软木制成,堵在吹孔上端内。
吹孔:是笛子左边第一个孔,笛子发音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空气柱体产生振动。
笛膜孔:是笛子左边第二个孔,用来贴笛膜。
笛膜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竹笛没笛膜,是无法发声的。
笛膜:一般采用芦苇膜做成的,气流振动笛膜。
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指孔:共有六个,从上往下数依次是六五四三二一。
扎线:缠于笛身,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笛头:通常在笛子左端或两端,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
三笛子的制作材料与种类制笛材料可谓非常笛子的种类可谓丰富,但是大部分是多种多样,大的笛子仍然是用竹致有曲笛,梆子制成的,因为竹笛、七孔笛,笛的声音效果特别十一孔笛,加键好,制作成本也较笛、玉屏笛、为低廉,但也有石定调笛,加键笛笛,玉笛、红木等等,其中使用笛、象牙笛等其他最普遍的是曲笛材质. 和梆笛.。
笛子文化常识
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种吹奏乐器,由笛身、吹口和音孔组成。
笛子的音色清脆悦耳,韵味独特,常常被用来演奏各种曲调和表达情感。
笛子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古代的乐府诗中就有提及。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笛子被认为是一种象征着高雅、清华的乐器,常常被用来伴奏诗词吟唱。
它的音色柔美动听,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笛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乐器。
它可以演奏各种曲调,如古曲、民间曲、戏曲等,每种曲调都能展现出笛子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民间音乐中,笛子常常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丰富了音乐的情感表达。
笛子还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和曲调。
在中国的传统乐器中,竹笛、洞箫、巴乌等都是常见的笛子种类。
每一种笛子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不同的曲调和节奏可以通过笛子来表达,使人们在听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除了在中国,笛子也受到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喜爱。
它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方式吸引了许多外国音乐家和乐迷。
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中国笛子常常被用来演奏中国传统音乐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展现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说,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音色清脆悦耳,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笛子都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乐器,通过它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传递。
笛子的历史中国古来就有“现乎人又以化成天下(见《周礼正义》卷三)之说。
“文化”在中国古代含“文治教化”之意。
也许笛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早已就赋予了“文化”的含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引入“笛文化”这一尝试性、探絮性的概念,并在此概念上,从笛的原发性成分起始观察。
在“中国笛的历史溯源”和“中国笛的形制特点”两部分中,基本能感受到传统的音乐学考察方式。
其中,笔者强调了中国的笛文化特点。
在“中国笛的艺术文化内涵”中,笔者试图进行较广泛的研究。
然而,笔者明白,只有将笛及笛艺术所引发的、多边的文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笛文化”概念才能闪烁其耐人寻味的光辉。
如政治经济的、宗教观念的、传播科技的等等。
因篇幅所限,仅以:“中国笛的艺术文化内涵”作为中国笛文化探索的开始。
在中国气鸣乐器各族系中,边棱音系统的气鸣乐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气流在压力下沿着固定的方向从-个小孔喷出,其形呈锥形,并发出咝咝声。
此刻若有一棱角体尖劈形物体且其尖劈方向位于喷气出口前方,气流沿尖劈两面运动并发出频率很高的轻微哨声。
这就是我们常称的边棱音现象。
中国的气鸣边棱音乐器,一般均是以口腔压力产生气流能量,并以两种方法产生压力流束:一、以紧绷的上下嘴唇制造气流喷出小孔;二,在乐器的管端制造气流引道和喷出小孔。
第一种情况,在横吹的笛,竖吹的萧、罐状的埙吹奏中,均由上、下嘴唇制造气流喷出小孔与乐器上的吹孔形成边棱音系统;第二种情况均是“人造吹嘴”的哨类乐器。
口腔呼出的压力气流经嘴唇小孔或“人造吹嘴”哨孔喷出后,即遇笛、萧、埙的吹孔边梭或哨孔边棱而产生边棱涡流的周期性振动,同时激励乐器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相应的乐音。
在这些振动中,不同的谐波组合形成不同乐器的音色。
吹口管边棱气鸣乐器有横吹的笛类乐器、竖吹的箫类乐器、容器形(罐状)的埙类乐器。
这三类乐器在演奏形态上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均是以人的口腔、嘴唇制造压力气流束,乐器的吹孔(即吹口)接受气流束并以吹口的锐状边沿制造边棱音。
笛类乐器,一般都为管状体,在管的圆周面上刻出吹孔和不等数量的按音孔(按音孔的开闭改变振动空气柱的长度)以及其他功能孔(膜孔、筒音孔等)。
演奏时,嘴唇气口(俗称“风门”)对准吹孔边棱,两手持笛,手指控制按音孔的开合。
乐器两端点的连线与人体面部平面基本平行并与头部穴位前庭到人中的连线相交呈90度或略大于90度的夹角(即称“横吹”)。
根据我国近现代民间与专业最普遍的、约定俗成的称谓,“横吹——边棱”类的乐器统称为笛。
在这些笛类乐器中,有吹孔靠近乐器封闭端的笛(如广为流行的六孔指笛);也有吹孔虽靠近封闭管端,但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近似于90度夹角的笛(如古代的篪),也有吹孔居中的笛(如口笛、吐良等)。
笛,又称笛子。
它在“横吹——边棱”笛类乐器中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并流传于中国最广大的地区。
在国家和民间的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社会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笛的演奏与应用占有明显的位臵。
中国的笛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已形成固有的特征并以中国笛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笛,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已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笛的文字理解与《乐记》中所表达的音乐思想似乎一致。
《风俗通》:“笛,涤也。
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
长尺四寸,七孔。
”《乐书》:“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
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谓善矣。
”而在我国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中的《乐记》中,均认为音乐是社会教育的工具,强调“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并竭力提倡“雅颂之声”,竭力反对“郑卫乙音”。
《论语〃子罕》:“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荀子〃乐论》:“故人不能无乐……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可见笛的“涤荡邪气”或“涤邪秽”内涵,与《乐记》的思想和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的功能殊途同归。
因此,在中国古代,笛的存在、笛的演奏与应用,在宫廷雅乐乐种中,均有明显而突出的位臵。
但是,历代朝廷所谓“乐与政通”的雅乐和所谓“乱世之音”的俗乐,均表现出音乐社会功能的两个方面,即音乐的教育作用和音乐的娱乐作用。
笛在这两种似乎相互对立的乐种中和音乐社会功能的两个极端中,或在“雅俗共赏”的高明作品里均起到中介和协调的作用。
笛忠实地履行着它的职责一一表现多种音乐形式的艺术内涵并实现这些音乐的社会功能。
琴曲《梅花三弄》古代解释为出自晋代桓伊的笛曲。
今天我们丛《梅花三弄》的琴曲弦韵中,均能体察到早年笛奏《梅花三弄》的艺术神韵。
在晋代,这种神韵是靠笛来实现的。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笛(篪),虽然我们无法再听到它的真实演奏,但它与编钟、编磬和其它百余种乐器一起出土的阵容和气势,也使我们能想象得出笛在当时的宫廷乐队家族中的地位和功能。
在唐代,唐玄宗曾在上阳宫按笛新创乐曲。
次日正值正月十五,唐玄宗“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诘验之,自云某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官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谟也,玄宗异而遣之。
”(《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
以后李谟供奉朝廷,深受玄宗赏识,“尝独召李谟吹笛逐其(指许和子)歌,曲终管裂,其妙如此。
”(《乐府杂录》)。
唐代李谟吹笛艺术传奇记载以及“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张诂《李谟笛》)的诗句,均说明了笛演奏在宫廷或民间音乐生活中的不可缺少和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我们在现成的近现代民间笛曲的实际音乐音响中,更能进一步地理解笛在表现音乐思想,反映现实生活与实现其社会功能中所起到的独特的作用。
流行于河北南部的民间笛曲《冀南小开门》,均以流畅的旋律和富于特色的滑音演奏,表现出了民间的一种无拘束的活跃欢快的情绪。
流行于河北中部的民间笛子二重奏《顶嘴》,又充分地使用了笛演奏的滑音、顿音、历音、颤音等技巧,把现实民间生活中顶嘴逗趣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由冯子存先生发掘原山西梆子曲牌改编的梆笛曲《黄莺亮翅》,表现出了美丽的黄莺及黄莺周围美好的事物,乐曲欢快流畅,优美辽阔。
《挂红灯》则通过热情奔放的旋律,表现出农村中火热的节日欢腾场面……笛在中国是最富于艺术表现的民族乐器之一,除了以上的笛独奏形式外,在民间,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器乐的各乐种中。
在传统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十番鼓”、“十番锣鼓”、“潮州大锣鼓”、“西安鼓乐”、“河北吹歌”以及其它北方各地的管乐中,笛是重要的旋律乐器,由于笛音色明亮独特,穿透力强以及它灵活善变的适应能力,使其在民间乐队中担任多种角色:笛可以领奏,也可以陈述乐曲中的主旋律,还可以在乐器群中穿插运动、加花点缀、句段填空等。
笛在其他民间歌舞、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说唱音乐的伴奏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功能。
在现代专业表演艺术团体的乐队中,笛是民族乐队或混合管弦乐队的重要高音吹管乐器。
很多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如《瑶族舞曲》。
《陕北组曲》、《春节序曲》、《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乐曲中,笛的演奏艺术表现成为了音乐整体中一项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
由于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历史、民间基础,加之现代传播媒体和专业表演团体的宣传推广,笛演奏已成为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作曲家、笛演奏家在充分地吸取民间音乐滋养的前提下,已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笛独奏曲。
如《黄莺亮翅》(冯子存)、《喜相逢》(冯子存)、《三五七》(赵松庭)、《鹧鸪飞》(陆春龄)、《茉莉花》(刘管乐)、《小八路勇闯封锁线》(陈大可)、《塔塔尔舞曲》(李崇望)、《奔驰在草原上》(陆春龄)、《黄河边的故事》(王铁锤)、《油田的早晨》(王铁锤)、《赛马会上》(胡结续)、《姑苏行》(江先渭)、《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牧民新歌》(简广易)等等。
基于笛所拥有的艺术价值,笛已成为历代文学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与物质统一的一项文化财富,已从自身所拥有的不可磨灭的价值升华为一种跨越艺术门类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价值。
我们在前面所了解的,是以笛作为物质手段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情感,而下面我们要正视的,是以笛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或描写对象,间接地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以音乐作品来表现笛、表现与笛相联系的人物的情趣、活动和心态环境也是音乐家们涉猎的一个艺术空间。
著名的例子是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该曲成功地把中国旋律的运行技术与西洋复调音乐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表现了牧童与牧笛的民俗风情和温馨的中国田园景色。
在流动的、充满民族韵味的五声音阶旋律中。
我们似乎既沐浴到温暖的阳光,也听到了动人的民间牧笛声音。
音乐家在用钢琴的艺术表现,描写笛、歌唱笛。
90年代以来,中青年音乐家也有以笛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
如钢琴轻音乐《丝路魔笛》(曾遂今作曲,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1992年《思念的心律》立休声版Z239Q064)。
乐曲以中国西部塔吉克民间音乐为素材,并以复三部曲式的构架,用流畅的钢琴织体和厚重的弦乐背景相结合,用笛起兴,以笛联想,如同在悲怆的人生路上向苍天深沉地发问和冷静地自省。
笛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词创作中被应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诗人们常以闻笛后的感受、感慨而作诗。
在此,诗人充当了较为完美的音乐听众的角色。
而这种诗歌,是中国古代音乐充分发挥其功能的一个侧面的描述。
李白《听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诗人先描述出他对笛曲的风格判断,然后表达了人们听笛后的心情。
刘长卿《听笛歌》:“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
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
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势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
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
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
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
”这首悲戚凄苦的七言诗,是诗人伤感情绪的真实流露。
这种在月夜江边闻笛的独特感受,当然是与他不得意的处境有关。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
平明独惆怅。
落尽一庭梅。
”诗歌仍然表现出了听笛人因笛声而引起的哀惋惆怅之情。
在以笛为题的唐诗中,闻笛生愁似乎已相当的普遍。
杜甫的《秋笛》有“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句;杜甫的另一首《吹笛》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句;李益的《春夜闻笛》也有“楚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句。
古人闻笛以及闻胡笳、闻筚篥、闻管子而愁丝缕缕,苦若断肠,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也许是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深入研究的有趣课题。
在中国古代的宋词中,笛常作为场景的描绘装点入词人们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