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及历史及吹奏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笛子的介绍以及音色特点笛子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起源于中国。
它是由竹子制成的,通常有六个音孔和一个吹口,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来改变音高。
笛子的音色柔和悦耳,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下面将从笛子的历史、构造、演奏技巧、音色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
笛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
最早的笛子是用动物的骨头或角制成的,后来逐渐发展成用竹子制作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笛子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等领域,成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笛子,如竹笛、竹横笛、竹箫等。
笛子的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笛身和吹口组成。
笛身通常由竹子制成,长度约为一尺至三尺。
笛子的笛身上有六个音孔,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来控制音高。
吹口位于笛子的一端,演奏时需要用嘴唇轻轻吹气,使空气通过吹口进入笛身,产生音响。
演奏笛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正确的吹奏姿势,要保持身体放松,吹气时要用腹部呼吸,并且控制吹气的力度和气息的稳定性。
其次是手指的灵活运动,需要准确地控制音孔的开合,以产生不同的音高。
此外,演奏笛子还需要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掌握,以及音色的表现力。
笛子的音色特点独特而丰富。
它的音色柔和、清脆、悦耳,具有一种深情、清新的美感。
笛子的演奏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如欢乐、忧郁、悲伤等。
它的音色在演奏中可以自由地变化,既可以细腻柔和,又可以高亢激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笛子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
演奏时,通过调整吹气的力度和嘴唇的姿势,可以改变笛子的音色。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颤音、滑音、吐音等,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变化。
此外,演奏者还可以利用气息的控制和手指的技巧,改变音色的明暗、轻重,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它的音色特点柔和悦耳,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通过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和运用各种技巧,演奏者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音乐的变化。
无论是在宫廷音乐、民间音乐还是现代音乐中,笛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
笛子的研究报告1. 介绍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它是木管乐器的一种,由笛身、吹口和音孔组成。
笛子通过吹气使空气振动,产生音乐声音。
本文将对笛子的历史、构造和演奏技巧进行研究。
2. 笛子的历史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使用骨头制作的笛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笛子逐渐从简单的骨笛发展成为使用竹子、竹节等材料制作的乐器。
在明清时期,笛子迅速发展,并成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重要的乐器之一。
到了现代,笛子的演奏技巧和音域得到了更大的扩展,成为世界各地音乐家喜爱的乐器。
3. 笛子的构造3.1 笛身笛身是笛子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竹子、木材或金属制成。
笛身通常分为若干段,每段都有不同的长度和音孔。
笛身的内部是一个空腔,当演奏者通过吹口吹气时,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3.2 吹口吹口是笛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奏者通过吹口用口腔吹气进入笛身。
吹口的形状和大小对演奏音准和音色有影响,不同的吹口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3.3 音孔笛子上的音孔用于调节音高。
音孔的打开和关闭由演奏者的手指控制。
笛子上通常有8至13个音孔,不同的音孔组合形成不同的音阶和音符。
4. 笛子的演奏技巧4.1 基本演奏姿势演奏笛子时,演奏者要正确坐姿或站立姿势,保持身体放松。
笛子应水平放置于嘴唇上,并用力将嘴唇与吹口紧密贴合。
4.2 吹奏技巧演奏笛子需要使用正确的吹奏技巧。
首先,演奏者应该掌握正确的吹气方法,呼气时气流应均匀、稳定地通过吹口进入笛子。
其次,演奏者需要控制吹口的力度和位置,以产生不同音高和音色的效果。
4.3 指法演奏笛子需要使用指法来打开和关闭音孔。
不同的指法组合可以弹奏出不同音阶和音符。
演奏者应熟悉各个音孔的位置和打开方式,并通过练习和记忆来提高指法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4.4 装饰技巧除了基本的吹奏和指法技巧外,演奏者还可以使用装饰技巧来丰富演奏的表现力。
笛子知识介绍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
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
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
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
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
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
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龙头笛"。
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不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
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
《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
;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
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
笛子的发展史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间乐器,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多种类型。
下面将从历史、形制、演奏技巧、音乐作品等方面,详细阐述笛子的发展史。
一、历史笛子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传统的竹制吹奏乐器。
唐代《乐府诗集》中曾提到笛子,称其为“箫”。
宋代时,笛子逐渐走进民间,成为户外民乐团队中的常用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笛子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分音管笛。
二、形制笛子的形制分为长笛和短笛两种。
长笛又分为三节、四节、五节和六节,每节长度不同,按顺序嵌入一起。
短笛则是由一个竹节制成,上面凿出一些细小的音孔,吹奏时合并不同的音孔,发出不同的音调。
三、演奏技巧演奏笛子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
吹奏时,要用嘴唇套在笛子口孔上,用舌头控制气流,调整发音。
同时,要注意气息、发音控制、音高转换等方面的细节问题。
笛子音色清新悦耳,多用于民乐演奏、歌曲伴奏、独奏表演等场合。
四、音乐作品笛子在中国民间音乐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
从唐代的《凉州词》、《长相思》、《雁门太守行》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梅花三弄》、《高山流水》、《流水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笛子名曲。
而在现代,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笛子作品,如胡伟红的《笛子幻想曲》、冼星海的《二泉映月》、胡琳的《空灵》等。
笛子作为一种具有优美音色的的传统乐器,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历史也充满着不断创新和多元化。
笛子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笛子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广大民众传递美妙动听的音乐。
浅谈笛子的历史及吹奏笛子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一般是由竹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例如兽骨、玉石、金属、有机玻璃等,一般使用的笛子都是竹制较多。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
笛子的演奏一般运用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在汉代之前笛子一般都是指竖吹笛,从秦汉时期开始,竖吹的萧和横吹的笛统称为笛,一直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前往西域之后从那边传入了横吹笛,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朝时,笛子变的相当普遍,但是在形状制作、长短、粗细都具有较大的变化。
到了北周和隋代,又开始有了“横笛”之名。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
同时竖吹的篪和横吹的笛被区分开来,竖吹的篪称为箫,横吹称之为笛。
宋朝制作的笛子多式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笛子外形相似,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了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笛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竹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由笛头、笛身、笛尾构成。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的笛头、和笛尾组成。
笛子入门知识点总结起源和概述笛子起源于中国,具体时间可以追溯至距今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笛子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宗教仪式和宫廷音乐等场合,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被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笛子,如日本的尺八、朝鲜的大琴等。
在西方,笛子也被引入并发展出了各种类型,成为了管乐器家族的一员。
笛子的结构笛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笛身、吹口、吹孔和音孔等部分。
笛子的笛身通常由竹子、木材、塑料等材料制成,也有一些现代笛子使用金属材料制作。
吹口是笛子的入口,通过吹口向笛子内部发出气流,形成音响。
吹孔是用来调节音高的部分,不同长度和位置的吹孔可以产生不同的音高。
音孔是用来改变笛子音色的部分,通过堵塞或者打开音孔可以改变笛子的音色特点。
笛子的演奏技巧笛子的演奏技巧包括吹奏、按音、吐音、滑音等多种方法。
吹奏是笛子演奏的基本技巧,通过口腔和吹口的协同作用产生气流,从而发出声音。
按音是指通过手指在吹孔上按压来改变音高的技巧,不同位置的按压可以产生不同的音高。
吐音是指在演奏过程中使用舌尖或口腔调整气流的技巧,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特点。
滑音是指在音高上进行连续变化的技巧,可以增加乐曲的表现力和情感。
笛子的音域和音色笛子的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包括主音、低音和高音等部分。
笛子的音色清澈、悦耳,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适合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在演奏时,可以通过吹奏技巧和音孔的堵塞程度来改变笛子的音色,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笛子的保养和调试为了保持笛子的良好演奏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保养和调试。
首先要注意保持笛子的清洁,定期用软布擦拭笛子的外表和吹孔,以及使用专业清洗工具清理笛子内部。
其次,要注意保管笛子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潮湿的环境,以免对笛子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要定期对笛子进行调试,包括各个音孔和音孔的位置、大小、清洁状态等,以保证笛子的演奏性能。
中国乐器笛子简介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笛子这一超有趣的中国乐器。
说起笛子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
据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类似笛子的骨笛出现啦,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用它来吹奏美妙的旋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不断发展演变,从简单的骨笛到竹笛,再到各种材质和形制的笛子,它见证了咱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笛子的种类
笛子的种类那可不少。
常见的有曲笛、梆笛。
曲笛的音色悠扬婉转,特别适合表现江南水乡的那种柔情蜜意;梆笛呢,音色高亢明亮,听起来特别有劲儿,适合演奏欢快、热烈的曲子。
还有像玉笛、铜笛等等,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笛子的构造
笛子的构造其实不算复杂。
一般就是由笛身、笛塞、笛膜、吹孔、指孔这些部分组成。
笛身的材质大多是竹子,也有其他的,像木头、金属啥的。
笛膜贴在膜孔上,对音色的影响可大了,得贴得恰到好处。
指孔用来控制音高,吹奏的时候通过手指按放不同的指孔,就能吹出各种好听的音符啦。
吹奏笛子的技巧
吹奏笛子可是有不少技巧的。
首先得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要气沉丹田,平稳均匀地吹气。
指法也很重要,要灵活准确地按放指孔。
还有吐音、滑音、颤音等等技巧,能让吹奏出来的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要想把笛子吹好,可得下一番功夫练习哦。
笛子在音乐中的作用
笛子在咱们中国的音乐中,那可是有着重要地位的。
它既能独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能和其他乐器合奏,为乐曲增添丰富的色彩。
在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中,笛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怎么样,笛子是不是超级有趣呀!。
关于笛子的具体介绍笛子,又称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
它是一种吹奏乐器,由竹子制成,通常有六个音孔和一个吹口。
笛子的音色柔和悦耳,能够表达出深情和哀愁,因此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笛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大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笛子是用竹子制成的,后来逐渐发展出了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笛子,如玉、象牙、竹节等。
然而,竹子仍然是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笛子材料,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音质和易于制作的特点。
笛子的演奏方式相对简单,但要掌握好技巧并发挥出其独特的音色并不容易。
演奏者需要通过吹气和手指的协调来控制音高和音色的变化。
笛子的音域较为广泛,可以演奏出高亢激昂的音乐,也可以演奏出柔和婉转的旋律。
因此,笛子在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笛子常常与其他乐器如琵琶、古筝、二胡等合奏,形成悠扬动听的音乐。
它也常常用于伴奏戏曲、舞蹈和民间音乐表演。
除了在中国,笛子也在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有着类似的乐器,但在音色和演奏技巧上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笛子已经有了许多改进,如增加音孔、改变音孔位置等,使得演奏更加灵活多样。
同时,一些现代音乐家也在尝试将笛子与其他音乐风格如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方式。
总之,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现代音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从笛子的美妙音色中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
关于笛子的介绍一笛子基本知识笛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族乐器,笛子常常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等重要音乐形式中使用笛子的音色婉转而悠扬,响亮而清脆吹奏者笛声阵阵,令倾听者无不醉心于它.二、竹笛的历史:竹笛是中国独有的吹奏类乐器。
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称为“竹笛”。
竹笛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
在古代被认为是龙吟凤鸣之音,是能够洗涤灵魂的声音。
最能展现原始的声音当属我国目前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它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距今有8000年到9000年的历史。
“贾湖骨笛”拥有完整的七声音阶,并能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材质采用鹤的大腿骨或翅中。
经过探索,贾湖骨笛的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狩猎风格。
贾湖骨笛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华民族音乐史也是整个世界音乐史的重大发现。
在黄帝时期有古书记载以来到如今,竹笛的发展无论从形制或乐曲都趋于完善。
但是传统的六孔竹笛仍然是现在的主流。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成空膛,内外呈圆柱形,一共有12个孔,分别是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笛脑:也叫笛胆、海胆或笛塞。
用软木制成,堵在吹孔上端内。
吹孔:是笛子左边第一个孔,笛子发音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空气柱体产生振动。
笛膜孔:是笛子左边第二个孔,用来贴笛膜。
笛膜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竹笛没笛膜,是无法发声的。
笛膜:一般采用芦苇膜做成的,气流振动笛膜。
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指孔:共有六个,从上往下数依次是六五四三二一。
扎线:缠于笛身,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笛头:通常在笛子左端或两端,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
三笛子的制作材料与种类制笛材料可谓非常笛子的种类可谓丰富,但是大部分是多种多样,大的笛子仍然是用竹致有曲笛,梆子制成的,因为竹笛、七孔笛,笛的声音效果特别十一孔笛,加键好,制作成本也较笛、玉屏笛、为低廉,但也有石定调笛,加键笛笛,玉笛、红木等等,其中使用笛、象牙笛等其他最普遍的是曲笛材质. 和梆笛.。
浅谈笛子的历史及吹奏
笛子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一般是由竹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例如兽骨、玉石、金属、有机玻璃等,一般使用的笛子都是竹制较多。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
笛子的演奏一般运用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在汉代之前笛子一般都是指竖吹笛,从秦汉时期开始,竖吹的萧和横吹的笛统称为笛,一直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前往西域之后从那边传入了横吹笛,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朝时,笛子变的相当普遍,但是在形状制作、长短、粗细都具有较大的变化。
到了北周和隋代,又开始有了“横笛”之名。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
同时竖吹的篪和横吹的笛被区分开来,竖吹的篪称为箫,横吹称之为笛。
宋朝制作的笛子多式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笛子外形相似,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了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笛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竹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由笛头、笛身、笛尾构成。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的笛头、和笛尾组成。
笛子的第一个孔是吹孔,气流从第一个孔吹入,运动管内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
笛子的第二个孔是模孔,专用来贴笛膜,一般笛膜多数采用芦苇膜或竹膜制作,笛膜的松紧直接影响吹奏的音色。
笛子的第三个孔到第六个孔是音控也可以叫做指控,发不同的音用不同的指法。
笛子是吹奏乐器,顾名思义,气息是吹奏笛子的第一步,气息的缓急决定了吹奏的音高
竹笛演奏有三种呼吸方法:
一、胸式呼吸二、腹式呼吸三、混合式呼吸
混合式呼吸又叫做胸腹式呼吸,它结合了胸式呼吸以及腹式呼吸的优点,弥补了彼此的缺点。
1. 气息的控制
笛子是吹奏乐器,只有气到才能影响发音。
正常的发音方法是把笛子吹孔正对自己,自然闭合嘴唇的中央,然后笛子向外翻转90°,使得下嘴唇向前下方吹。
就这么简单一吹就存在很大学问,要求也是多样的。
有的人要求吹奏的口型肌肉力量在嘴唇上,而不是中央,所谓的“笑”字形嘴;也有人推崇西方长笛的“撇嘴形”。
赵松庭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这样描述:“全身肌肉放松,脸部肌肉更要放松,不皱眉,不闭眼,双眉下垂,含蓄的微笑是口型的要领。
在发‘雨、鱼’这两个字中间去找吹气的感觉,两唇的位置。
”王次恒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让学生按“喔”的发音位置去吹,要求训练音头,音头延伸就是长音。
用“吐喔”的发音,要求一秒一个音,然后延长一个音至4秒左右,下一步把一个长音用舌头断开。
我认为这是非常科学的,初级阶段就应为吐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发音感觉。
试想如果我们用嘴夹住一样东西而不用牙齿,你怎样用力?吹笛子必定用嘴唇控制,就需要用力。
这是自然现象,更是生理反应。
首先只有把瞬间的东西保留并运用才是技术。
这一正确的发音更能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能正确地发出声音后,不要急于把一个音吹得很长,而要有一个正确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王次恒老师主张音头的练习,宁保生老师主张逐渐过渡,正确是由错误积累鞭挞而来的。
学习更是如此。
开始发音时可用“喔”来发音,一秒钟一个音,一个呼吸“喔-喔-喔-喔”等正确地每秒一个音以后,学生自然有个向后延伸的倾向,然后第五个音延伸到2—3秒甚至更长。
这段发音过程不可持续过长,否则就会头晕。
2.吐音的吹奏。
第二步是学会“吐喔”的发音。
“喔”字发音只是掌握持续的状态,“吐”是辅助发音,使发音更整齐更快捷。
“吐喔”、“吐喔”、“吐喔”、“吐喔”,还是每秒一个音一次呼吸,等准确发音后再延长一个音,这便是一个正确的长音练习。
但有些初学者用“吐喔”发音不容易吹响笛子,因为笛子的发音是边棱震动原理的缘故,所以用心体会集中发音是学习关键。
根据几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用“夫”字来发音较容易些,从“夫”字发音情况看,“f”是辅音属擦音,“u”是元音,口腔打开充分,符合发音口型。
这样的笛子音色也是最理想的,当学生会正确发音后,再加上舌头发“吐喔”字型。
要一字一音一气练习。
第三步学会分音。
就是两秒一音,一次呼吸
“吐喔吐喔”。
这时一定要注意第二次用舌的方法。
舌头只是阻塞气的发出,千万不能有二次用气的意念。
其实也是把上面练习合起来了。
能准确两次分音后再进行四次分音练习,就是一口气分四段能把一个音长至4秒钟。
这时的练习学生会感觉发闷,要注意调整呼吸,顺畅发音之后便可进行下面的训练:一是每秒两音,每口气吹2秒。
注意呼吸调整,其实这也是一种气息的训练方法,使气息更加稳健;
二是每秒两音,每口气吹4秒。
就是把一口气分八段,这样就是所谓的单吐音了。
训练时一定要把握“喔”的嘴型感觉。
三是提高速度。
每秒吐音四次,一口气能吹4秒,一口气能吹出十六个音。
每次练习要坚持八个反复,也就是一口气吹4秒,练习八次。
以上练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随着笛子学习的不断深入而练习。
每次练习的步骤要因自己的水平和进步的程度来定。
要从最容易发的音来巩固学习效果。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坚持不懈,你就会发现悄然之间你便成为一名笛子高手了。
学习不但是勤奋的问题,而且是方法的问题。
勤奋加上好的方法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