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矿种矿床勘查类型与参考工程间距对比表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2
立志当早,存高远
稀土矿勘查类型的划分参考工程间距和勘查类型实例
1、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1)稀土内生矿床
4-31 稀土内生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依据表
(2)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类型划分
表432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依据表
注:
式中:Fr 边界模数
Ar 与矿体水平投影面等面积之矩形周长(m)
A 矿体水平投影面边界长总长度(m)
L 矿体沿走向的最大长度(m)
S 矿体水平投影面积(m2)
2、稀土内生矿床及风化壳离子吸附型土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实例
(1)稀土内生矿床
表433 稀土内生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勘查类型实例表
(2)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表434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勘查类型实例表
3、稀土矿床各勘查类型工程间距的确定
(1)勘查工程的布置原则
①一般是以一定的几何形态的网格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储量。
勘查工程间距,系指用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内生矿床地表槽、井探工程间距比深部勘查工程加密一倍。
勘探工程的布置应视矿体在山头、山腰、山脚的分布规律、采用相对均衡的工程间距。
②应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的需要,参考同类矿床勘查的经验进行。
附录 A(资料性附录)勘查类型与工程间距A.1 勘查类型划分的主要地质因素分类A.1.1 矿体(层)规模大型:矿体(层)长度≥1000m;小型:矿体(层)长度<1000m。
A.1.2 主矿体(层)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简单:矿体(层)矿石类型单一,质量稳定,不含脉岩和夹层(石);或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石类型,但建筑石料矿等级类型一致;复杂:矿体(层)由两种以上矿石类型构成,且质量等级不一致,需分采分别加工;或矿体(层)矿石类型单一,但有脉岩、夹层,增加了开采难度和成本。
A.1.3 矿体(层)厚度稳定程度稳定:矿体(层)连续,厚度变化小或呈有规律变化,厚度变化系数<40%。
一般:矿体(层)基本连续,厚度变化不大,局部变化较大,厚度变化系数≥40%。
A.1.4 构造复杂程度简单:矿体(层)呈单斜或宽缓向、背斜,无断裂或虽有小断裂,但其两侧矿石质量等级类型不变;复杂:有较大断裂切割,或有较宽的破碎带,岩石破碎严重或裂隙两侧硅化蚀变,致使蚀变岩石或破碎角砾为夹石不能利用。
A.1.5 覆盖层发育和风化程度一般:覆盖层不发育,矿体(层)裸露良好,覆盖率<70%。
矿体(层)未见风化;发育:覆盖层发育,矿体(层)大面积被覆盖,覆盖率≥70%。
矿体(层)弱风化。
A.1.6 岩溶发育程度不发育:矿床岩溶较少,不发育。
一般:矿床岩溶少发育或较发育。
A.2 矿床勘查类型建筑石料矿床勘查类型见表A.1表A.1 建筑石料矿床勘查类型勘查类型第Ⅰ勘查类型(地质条件简单型)第Ⅱ勘查类型(地质条件一般型)矿体(层)规模多为大型不分主矿体(层)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简单复杂矿体(层)厚度稳定程度稳定一般构造复杂程度简单复杂覆盖层发育和风化程度一般发育岩溶发育程度不发育一般A.3 勘查工程间距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间距见表A.2。
表A.2 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间距勘查类型勘查工程间距(m)第Ⅰ勘查类型(地质条件简单型) 400第Ⅱ勘查类型(地质条件一般型) 200注1:本表为不同类型矿床探求控制资源量勘查工程间距的参考值,对勘查工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局部问题,例如:对矿体(层)覆盖层和风化层的控制,应在勘查剖面上和剖面间适当加密工程;对首期开采地段,当基本勘查工程间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适当增加工程。
各矿种参考勘查网度汇编(新版规—资料性附录)索引目录一、金属 (1)1、铜矿床 (1)2、铅锌矿床 (1)3、银矿床 (1)4、镍矿床 (1)5、钼矿床 (1)6、铁矿床 (1)7、锰矿床 (2)8、铬矿床 (2)9、钨矿床 (2)10、锡矿床 (2)11、汞矿床 (2)12、锑矿床 (2)13、稀有金属矿床 (3)14、稀土金属矿床 (3)15、岩金矿床 (3)16、砂金矿床 (3)17、铀矿床 (3)二、非金属 (4)18、石灰岩、白云岩矿床 (4)19、粘土质原料、硅质原料矿床 (4)20、高岭土矿床 (4)21、膨润土矿床 (4)22、耐火粘土矿床 (4)23、玻璃硅质原料矿床 (4)24、饰面石材矿床 (5)25、石膏矿床 (5)26、温石棉矿床 (5)27、硅灰石矿床 (5)28、滑石矿床 (5)29、石墨矿床 (5)30、硫铁矿矿床 (6)31、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床 (6)32、盐类矿床 (6)33、盐湖矿产固体矿床 (6)34、表面卤水矿床 (6)35、浅藏卤水矿床 (7)36、铝土矿矿床 (7)37、菱镁矿矿床(沉积变质型) (7)38、磷矿床 (7)三、燃料 (7)39、煤矿床 (7)40、泥炭矿床 (7)41、煤层气矿床 (8)一、金属2、铅锌矿床5、钼矿床9、钨矿床12、锑矿床14、稀土金属矿床17、铀矿床二、非金属18、石灰岩、白云岩矿床19、粘土质原料、硅质原料矿床22、耐火粘土矿床26、温石棉矿床32、盐类矿床38、磷矿床三、燃料39、煤矿床40、泥炭矿床6、铜矿床24、温石棉矿床王传礼2003年5月26日。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208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1 范畴〔略〕2 规范性引用文件〔略〕3 勘查的目的任务〔略〕4 勘查研究程度〔略〕4.1 预查时期〔略〕4.2 普查时期〔略〕4.3 详查时期4.3.1 地质研究程度通过〔1︰5 000〕~〔1︰2 000〕地质填图和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详细查明钨、锡赋矿层位和汞、锑含矿岩系的地层年代、岩性、岩相、层厚和层序,专门注意汞、锑含矿〔体〕层位和矿化屏蔽层的研究,建立详查矿床的含矿地层柱状图〔地层层序表〕。
详细查明要紧控矿构造〔断层、褶皱、裂隙、破裂带等〕的分布、产状、规模和性质,以及各种构造对矿床、矿体的操纵作用;研究成矿后的构造对矿体的阻碍程度。
侧重研究与钨、锡矿化有关的岩浆岩的种类、岩性、形状、产状、规模、侵入时代、演化特点、与围岩接触关系,及其地球化学特点、地球物理特点等;研究其与成矿的关系或对矿体的破坏关系。
详细查明矿床的围岩蚀变特点和分布范畴,研究蚀变与矿化的关系,编制矿化-蚀变分布图;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需差不多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强度、相带分布及岩性特点等。
用系统取样工程差不多查明钨、锡、锑矿体和汞含矿体的总体分布范畴、数量,差不多操纵主矿体以及规划首期开采矿体的产状、形状、空间分布;对汞矿还需阐明含矿体内矿体的赋存状态、展布规律和确定合理运算含矿系数的原那么,并论述其可靠程度;差不多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和矿体间相互关系;估算操纵的矿产资源/储量,为是否勘探及选择勘探方法提供依据。
4.3.2 矿石质量研究差不多查明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及含量,有用矿物粒度、嵌布特点、空间分布规律、化学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种类、含量及分布规律;初步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差不多确定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为矿山项目建议书和预可行性研究提供矿石质量依据。
钨矿石要专门查明黑钨类和白钨类比例及空间分布。
锡矿石要专门查明锡石锡、硫化锡和胶态锡二者比例及空间分布。
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 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及合理勘查间距探讨陈宇航,莫国浩,郝银龙摘要:根据行业规范,我国对推铁矿矿床的勘查类型和勘查间距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作为从业者的工作依据。
本文将从勘查规范、勘查类型以及影响因素、原有行业规范要求下铁矿矿床勘查相关工作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入手,在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新发布的行业规范及笔者工作经历,探究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合理划分和勘查间距改进的措施,并总结新的勘查规范运用经验,对地质工作者开展铁矿勘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勘查间距;改进措施矿产勘查是矿石资源开发的前提性工作,它可以帮助矿石资源开采人员明确矿石资源的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开采方案,高效地开采目标矿体。
在选择不同的矿石资源开采方法和设备时,需要根据矿床勘查工作的高质量来确定矿石资源的类型,并辅助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等信息来确定勘查和开采的间距。
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开采成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生态环保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和间距的合理确认,是推动矿产资源开采的重要工作,应受到地质工作者的重点关注。
1 行业规范与标准概述为了合理和全面地开发矿产资源,国家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了《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以下简称“老规范”)。
该规范对我国近50年的矿产勘查和资源开采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阶段的矿产勘查、开采等工作环节的任务、目的、内容和程度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更全面、具体和严格的工作要求,指导他们有序地进行矿产勘查、资源开发和地质保护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从整体上认识到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矿产资源领域内的“老规范”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求,在矿床勘查类型划分、间距确认、资源开采等工作环节的指导价值较低。
阐述煤、铁、铜、岩金矿床勘查的勘查类型的划分依据、划分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概念:按勘查的难易程度对矿床所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的勘查类型。
一、矿床勘查类型1、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
依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和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将勘查类型划分为三个类型。
其中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矿体规模为大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均简单,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
第Ⅱ类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矿体规模为中等,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中等,矿石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第Ⅲ类勘查类型为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复杂。
2、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其中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勘查类型的确定中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每个矿床地质变化特征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矿床的不同矿体或区段,其变化程度亦各有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勘查类型确定的多种地质变量因素的变化并不一定向着同一方向发展,以至期间出现多种形式组合,因此勘探类型的确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引起增大勘查难度最大的变量作为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勘查工程间距1、勘查工程间距的含义:勘查工程间距通常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的乘积,也称勘探网度或工程密度。
勘探工程沿矿体走向的间距系指水平距,也即勘探线之间的距离;勘探工程沿矿体倾向的间距,一般是指工程穿过矿体底版的斜距或穿过矿体中心线的斜距。
当矿体为陡倾斜而用坑道勘探时,以相邻标高坑道的垂直距离与中段平面上穿脉间的距离乘积表示。
2、确定工程间距的基本原则(1)以勘查类型为基础,类型简单工程间距相对稀疏,类型复杂则工程间距相对密集。
(2)相邻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之间的勘查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整数级差关系。
(3)勘查工程间距可有一定变化范围,以适应同一勘查类型不同矿床或同一矿床不同矿体的实际变化差异。
如何确定勘探工程间距和矿床勘探型别如何确定勘探工程间距和矿床勘探型别勘探工程间距和矿床勘探型别是按矿床所属勘探型别确定的。
而矿床勘探型别则是总结以往各类矿产勘探经验,按矿床地质复杂程度和勘探难易程度划分的。
合理的工程间距是勘探工程数量多少和所探求储量精度的决定因素。
中国现行的矿产储量分级划分出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外储量)两类,并按工程对矿体和地质构造的勘探控制程度、矿石质量等的研究程度,将储量分为A、B、C、D四级,A级由矿山生产部门求得作为开采依据,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级储量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
对于探求某一级别储量所采用的勘探工程间距是按矿床所属勘探型别确定的。
而矿床勘探型别则是总结以往各类矿产勘探经验,按矿床地质复杂程度和勘探难易程度划分的。
划分矿床勘探型别的依据是矿体规模的大小、形态结构的复杂性、厚度稳定性和主要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以及地质构造的破坏或影响的复杂程度等。
根据上述因素将每类矿产分为若干勘探型别,对每种型别求取某种级别储量时的工程间距做了具体规定,供矿床勘探时参照使用。
这项规定也是矿产储量委员会验收勘探地质报告时衡量对矿体(床)勘探控制程度的要求和依据。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对十多种矿种进行了开采结果与勘探成果的对比,总结了过去勘探工作的经验教训,修订和编制了相应的矿种地质勘探规范,作为目前划分勘探型别和确定合理工程间距的参照依据。
桩基工程勘探点的间距和深度如何确定1初步勘探在重点工程部位及控制工程勘探2详勘,按照工程等级,例如特大桥工程,每个桩位都要勘探3补勘,对于桩基,依据入巖深度和地域特点,结合详勘。
资源勘探工程排名你好,这个专业是地质行业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可以达到200%以上。
目前国家对于矿山开发还是很支援的,特别是国家短缺的稀有金属矿,一些金属矿,非金属矿。
本人地质的。
勘察技术与工和资源勘探工程的区别勘察技术与工程实际接近工程质勘察或岩土工程勘察准备建设工程专案质条件勘察工程建设服务资源勘查通俗说找矿至于铁、铜、金、煤、石油、水都勘察勘如何确定桩基础勘探孔的深度,如何确定桩基础勘探孔的勘察孔的间距要按勘察规范来确定,勘探孔的深度需要参考柱底力和图层应力现场确定。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XXXX-XXXX 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征求意见稿)X X X X一X X—X X发布X X X X一X X—X 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XXXX-XXXXl范围1.1主要内容本规范主要为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工作规定了勘查工作程度,勘查工作质量,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资源/储量计算等要求,并提出了可供类比使用的矿床勘查类型及参考的勘查工程间距。
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勘查,资源/储量计算;适用于验收、评审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直报告;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直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引用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XXXXX-XXXX《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3勘查的目的任务《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将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各阶段工作的目的任务如下:预查: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产潜力较大地区,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
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产潜力较大地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查明普查区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的形态、产状、矿石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产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矿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
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详查: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技术开采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矿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及合理勘查间距研究周子辉摘要:现行的铁矿地质勘探技术规范中,没有定量地规定工程间距,而且所提出的勘查阶段沿走向的间距不合理,会影响到基坑开挖的范围,影响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从而造成了矿产勘查工作的质量隐患。
根据国内矿床的典型类型和实际勘查项目的工程间距,分析了找矿类型、找矿间距的合理性,从经济合理的角度,提出了铁矿床的勘查工程间距,并在以后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进行验证。
关键词:勘查工程;铁矿矿床勘查;勘查间距勘探工程间距是指在矿产地质勘查中,最接近勘查项目所控制的矿体的实际间距,既要保证矿体的外部特性,又要尽量减少工程投资。
中国现有固体矿产勘查工作按照勘查程度分为三个阶段:普查、详查、勘探,每一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都有相应的规范和管理文件。
目前,国内外尚无数理统计等量化指标来确定地质矿产勘查项目的间隔;然而,利用现代采矿软件等对勘查项目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使得勘查项目间距的统一化、科学化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趋势。
因此,应采用动态分维几何学、地质勘探与生产勘探的对比,并根据国内的典型矿床勘查类型及实际勘探项目的勘查工程间距进行统计分析,并从经济、合理的角度,提出了铁矿床的勘查工程间距。
1 铁矿矿床类型1.1 变质铁硅建造铁矿(1)矿体总体上是大的,贫乏的,富集的。
(2)矿体(层)反复出现的复式褶皱,使矿体的厚度增大;部分矿床由于受到晚期剥蚀、断裂等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单斜型或向斜型结构。
(3)矿床中的矿层多为一、二层,厚的可达二三百米。
矿体的长度从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有的甚至达到了十多公里,延深可达到数百到上千米的深度。
(4)向斜控矿方式:①铁矿体在向斜型构造中呈多层状分布。
②在向斜(型)构造的两侧,矿体的层数较小、厚度较小、形状复杂。
③矿体向斜核部的层数增加、厚度增大、品位增加(某些区段可达富矿)呈平缓分布。
(5)磁性反常模式:①存在两个大体平行的磁异常区(因其各向异性,其磁场强度较低)。
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pper, lead, zinc, silver,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ral exploration2002-12-17 发布2003-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DZ/T 0214—2002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3.2 普查3.3 详查3.4 勘探3.5 勘查工作顺序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2 矿石质量研究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4 矿床开采技术研究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勘查控制程度5.1 勘查类型的确定5.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5.3 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6.1 测量工作6.2 地质调查6.3 物探、化探工作6.4 探矿工程6.5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6.6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7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8 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7 可行性评价7.1 概略研究7.2 预可行性研究7.3 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8.1 分类依据8.2 分类及类型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9.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9.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9.3 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9.4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主要矿物附录C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主要工业类型附录D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参考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附录F (资料性附录)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F.1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F.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及参考指标G.1 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G.2 一般工业指标附录H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精矿质量标准H.1 铜精矿质量标准H.2 铅精矿质量标准H.3 锌精矿质量标准H.4 银精矿质量标准H.5 镍精矿质量标准H.6 钼精矿质量标准前言为了配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实施,对原《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1年版、《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1年版等规范中不符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统一进行归并修订,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阐述煤.铁,铜.岩金矿床勘查的勘查类型的划分依据、划分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概念:按勘查的难易程度对矿床所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的勘查类型。
一、矿床勘查类型1、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
依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和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将勘查类型划分为三个类型。
其中第I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矿体规模为大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均简单,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
第n类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矿体规模为中等,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中等,矿石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第ni类勘查类型为复杂型, 矿体规模小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复杂。
2、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其中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勘查类型的确定中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每个矿床地质变化特征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矿床的不同矿体或区段,其变化程度亦各有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勘查类型确定的多种地质变量因素的变化并不一定向着同一方向发展,以至期间出现多种形式组合,因此勘探类型的确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引起增大勘查难度最大的变量作为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1/1文档可自由编辑二、勘查工程间距1、勘查工程间距的含义:勘查工程间距通常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的乘积,也称勘探网度或工程密度。
勘探工程沿矿体走向的间距系指水平距,也即勘探线之间的距离;勘探工程沿矿体倾向的间距,一般是指工程穿过矿体底版的斜距或穿过矿体中心线的斜距。
当矿体为陡倾斜而用坑道勘探时,以相邻标高坑道的垂直距离与中段平面上穿脉间的距离乘积表示。
2、确定工程间距的基本原则(1)以勘查类型为基础,类型简单工程间距相对稀疏,类型复杂则工程间距相对密集。
(2)相邻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之间的勘查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整数级差关系。
(3)勘查工程间距可有一定变化范围,以适应同一勘查类型不同矿床或同一矿床不同矿体的实际变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