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原理及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5.37 KB
- 文档页数:5
化学物质扩散化学物质扩散是指物质在溶液、气体或固体中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化学和生物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本文将介绍化学物质扩散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应用。
一、化学物质扩散的原理化学物质扩散遵循离子或分子的浓度梯度。
当浓度存在差异时,物质会通过扩散来平衡浓度。
扩散速率取决于浓度差和物质的运动性能。
其中,浓度差越大,扩散速率越快;分子或离子的运动性能越高,也会加快扩散速率。
二、影响化学物质扩散的因素1. 温度: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平均动能,加快分子的扩散速率。
2. 浓度差:浓度差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3. 分子大小:分子越小,扩散速率越快。
4. 孔隙结构:材料的孔隙结构对扩散速率有重要影响,较大的孔隙能够促进扩散。
5. 表面积:较大的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接触面,加快化学物质的扩散速率。
三、化学物质扩散的应用1. 生物学领域:在生物学研究中,化学物质扩散广泛应用于细胞膜透过性的研究以及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扩散速率来实现特定药物在人体内的释放。
2. 环境保护:化学物质扩散也与环境保护相关。
例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通过扩散可以传播到环境中其他区域。
了解化学物质的扩散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3. 化学工程:在化学工程中,我们需要控制化学物质的扩散速率,以便实现有效的反应过程或分离过程。
研究物质扩散的规律可以指导工程师设计优化的反应器或分离设备。
结语化学物质扩散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在化学和生物学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化学物质扩散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控制这个过程。
未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我们还需加强对化学物质扩散的深入研究,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创新。
扩散现象的知识点总结一、定义扩散是指分子、离子或其他微观粒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物质会在不同浓度区域间发生自发性的热运动,最终达到浓度均匀的状态。
二、扩散的原理1. 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扩散现象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物质在水平方向上不断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导致了物质的扩散。
2. 浓度差驱动:扩散是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性的运动。
浓度差是扩散的驱动力。
3. 气体分子的扩散:气体分子在容器内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性地运动,从而实现了扩散。
这个过程是由气体分子的不断热运动所驱动的。
三、扩散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升高会加快分子的热运动速度,从而促进扩散的发生。
2. 浓度差:浓度差越大,扩散越快。
3. 扩散系数:扩散系数是评价某种物质在给定条件下的扩散速率的因素。
四、扩散的应用1. 生物学:细胞能够通过扩散的方式从细胞外部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废物。
2. 化学工业:化学反应中许多反应物和产物都需要通过扩散来实现。
3. 材料科学:扩散对于材料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五、扩散的研究方法1. 扩散试验:扩散试验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通过测定扩散系数等参数来研究扩散现象。
2. 模拟计算:计算机模拟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模拟扩散过程,进一步深入研究扩散现象。
3. 实验观察:通过显微镜等仪器观察扩散现象,了解扩散的过程和规律。
六、扩散的发展趋势1. 理论研究:扩散现象的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化,更精确的模型将被建立。
2. 技术应用:扩散技术将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包括新材料的生产和表面处理等。
3. 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领域,扩散技术将有望用于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综上所述,扩散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它在生物学、化学工业、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扩散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 扩散工艺在前面“材料工艺”一章,我们就曾经讲过一种叫“三重扩散”的工艺,那是对衬底而言相同导电类型杂质扩散.这样的同质高浓度扩散,在晶体管制造中还常用来作欧姆接触,如做在基极电极引出处以降低接触电阻.除了改变杂质浓度,扩散的另一个也是更主要的一个作用,是在硅平面工艺中用来改变导电类型,制造PN 结。
第一节 扩散原理扩散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有浓度梯度就有扩散。
扩散运动是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在一定温度下杂质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能够克服某种阻力进入半导体,并在其中作缓慢的迁移运动。
一.扩散定义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的特性,将杂质原子以一定的可控性掺入到半导体中,改变半导体基片或已扩散过的区域的导电类型或表面杂质浓度的半导体制造技术,称为扩散工艺。
二.扩散机构杂质向半导体扩散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1.替位式扩散一定温度下构成晶体的原子围绕着自己的平衡位置不停地运动。
其中总有一些原子振动得较厉害,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束缚,跑到其它地方,而在原处留下一个“空位".这时如有杂质原子进来,就会沿着这些空位进行扩散,这叫替位式扩散。
硼(B )、磷(P )、砷(As )等属此种扩散。
2.间隙式扩散构成晶体的原子间往往存在着很大间隙,有些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就从这个原子间隙进入到另一个原子间隙,逐次跳跃前进.这种扩散称间隙式扩散.金、铜、银等属此种扩散。
三. 扩散方程扩散运动总是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
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浓度梯度等有关。
其运动规律可用扩散方程表示,具体数学表达式为:N D tN 2∇=∂∂ (3—1) 在一维情况下,即为: 22xN D t N ∂∂=∂∂ (3-2) 式中:D 为扩散系数,是描述杂质扩散运动快慢的一种物理量;N 为杂质浓度;t 为扩散时间;x 为扩散到硅中的距离。
四.扩散系数杂质原子扩散的速度同扩散杂质的种类和扩散温度有关.为了定量描述杂质扩散速度,引入扩散系数D 这个物理量,D 越大扩散越快。
高一生物渗透与扩散知识点渗透与扩散是高一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在细胞内的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渗透是指溶液通过半透膜从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移动,而扩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自由移动和分布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渗透和扩散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生物体中的应用。
一、渗透的原理渗透是依靠溶质在溶剂中的运动来实现的。
根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浓度差异,溶剂分子会自发地从溶液浓度较低的一侧向浓度较高的一侧运动,直到两侧浓度达到平衡。
二、渗透的影响因素渗透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浓度差异:渗透速率与溶液的浓度差有关,浓度差越大,渗透速率越快。
2. 温度:温度的升高能够加快溶质在溶剂中的运动速率,从而增加渗透速率。
3. 渗透体的特性:渗透体的尺寸、形状和渗透性等特性都会影响渗透速率。
4. 渗透压:渗透压是溶液中渗透体造成的压力差异。
渗透压越大,渗透速率越大。
三、扩散的原理扩散是指分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的过程。
在生物体内,扩散是维持多种物质浓度平衡的重要方式。
扩散的原理主要由浓度梯度和热运动两个因素决定。
四、扩散的影响因素1. 浓度差异:与渗透类似,扩散速率与溶质浓度差异成正比,浓度差异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2. 温度:扩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3. 分子大小:扩散速率与扩散分子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分子越小,速率越快。
4. 扩散距离:扩散速率与扩散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扩散距离越远,速率越慢。
五、渗透与扩散在生物体中的应用渗透与扩散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广泛。
举例如下:1. 细胞渗透调节:细胞通过渗透调节维持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平衡,保证正常的生物活动。
2. 植物根系吸水:植物通过渗透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3. 呼吸作用:氧气通过扩散进入生物体细胞,二氧化碳则通过扩散排出。
综上所述,渗透与扩散是高一生物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对于理解细胞的生理过程和维持生物体内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扩散原理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了解扩散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扩散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3.了解生物体内扩散的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二、教学重点1.扩散的定义和原理。
2.生物体内扩散的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三、教学难点1.生物体内扩散的调节机制。
2.扩散与浓度梯度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
2.实验设备:玻璃管、葡萄糖溶液、尿素溶液、示波器等。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扩散的定义和原理(15分钟)- 定义:扩散是指物质在混合物中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自发传播的过程。
- 原理:扩散是由于分子无序热运动而引起的。
分子间碰撞会导致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传播,直到达到平衡。
2.扩散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和意义(15分钟)- 生物体内的氧气、营养物质等都是通过扩散来进行传递和吸收的。
- 生物体内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扩散过程,维持了生物体内的内环境稳定。
3.生物体内扩散的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0分钟)- 生物体内扩散的过程通常通过细胞膜进行。
- 细胞膜上的通透蛋白可以选择性地调节物质的进出。
- 细胞膜的扩散速率受到温度、浓度梯度、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4.实验演示(20分钟)- 利用玻璃管装满葡萄糖溶液和尿素溶液,浸入葡萄糖溶液中,并利用示波器显示葡萄糖和尿素的扩散过程。
- 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的关系。
六、教学总结与评价1.扩散是体内生物活动中重要的传输方式,对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生物体内的扩散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的运作机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扩散原理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物理扩散知识点物理扩散是指物质自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自发性传递过程。
在九年级物理学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物理扩散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九年级物理扩散的知识点。
一、扩散的概念和特点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传播,使物质的浓度趋于均匀分布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特点:1. 自发性:扩散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不需要外力干预。
2. 分子运动:扩散是由物质分子之间的碰撞引起的,分子具有热运动。
3. 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方向是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传播。
二、离子扩散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离子扩散是指离子在溶液或气体中,由浓度较高的地方向浓度较低的地方传播的过程。
离子扩散受到扩散速率的影响,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浓度差异:浓度差异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2. 温度: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扩散速率加快。
3. 分子大小:较小的离子扩散速率较快。
三、气体扩散气体扩散是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传播的过程。
它表现出一系列的规律:1. Graham定律:在相同的温度下,气体扩散的速率与其分子质量成反比。
2. 扩散速率与浓度成正比:浓度越高,扩散速率越快。
3. 温度与扩散速率正相关: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热运动增强,扩散速率加快。
四、液体中的扩散液体中的扩散与气体扩散不同,液体分子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扩散速率较慢。
液体扩散主要有以下形式:1. 二进和跃迁:溶质通过吸附剂催化剂上的表面通过氧化还原等反应实现扩散过程。
2. 渗透:液体溶质通过多孔质媒介中的孔隙传播和扩散。
五、扩散的应用扩散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1. 饮食烹饪中的调味品扩散:烹饪中的调味品通过扩散使食物更加美味。
2. 植物养分吸收:植物通过根部的扩散作用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3. 工业领域的化学反应:许多工业化学反应中的扩散是反应进行的重要因素。
六、总结物理扩散是物质自发传播的过程,具有自发性、分子运动性和高浓度向低浓度等特点。
扩散过程设计知识第三章扩散过程在前一章“材料过程”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称为“三重扩散”的过程,即相同导电类型的杂质扩散到衬底上。
这种均匀的高浓度扩散也通常用于晶体管制造中的欧姆接触,例如基极引线以降低接触电阻。
除了改变杂质浓度之外,扩散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用于改变导电类型和在硅平面工艺中制造PN结。
第一节扩散原理扩散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浓度梯度就有扩散。
扩散运动是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在一定的温度下,杂质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可以克服一定的阻力进入半导体并在其中缓慢移动。
1.扩散被定义为一种半导体制造技术,其通过利用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特性,在高温条件下以一定程度的可控性将杂质原子掺杂到半导体中,来改变半导体衬底或扩散区域的导电类型或表面杂质浓度。
这叫做扩散技术。
二.杂质从扩散机制向半导体的扩散主要有两种形式:1.取代扩散在一定温度下,组成晶体的原子围绕它们的平衡位置移动。
总有一些原子振动更剧烈,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的束缚,跑到其他地方,留下一个“空位”。
此时,如果杂质原子进入,它们将沿着这些空位扩散,这被称为替代扩散。
硼(b)、磷(p)、砷(As)等。
属于这种扩散。
2.间隙通常存在于通过间隙扩散组成晶体的原子之间。
一些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从这个原子间隙进入另一个原子间隙,并一个接一个地向前跳跃。
这种扩散称为间隙扩散。
金、铜、银等。
属于这种扩散。
3.扩散方程扩散运动总是从高浓度移动到低浓度。
运动速度与温度、浓度梯度等有关。
运动定律可以用扩散方程来表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3)-这种均匀的高浓度扩散也通常用于晶体管制造中的欧姆接触,例如基极引线以降低接触电阻。
除了改变杂质浓度之外,扩散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用于改变导电类型和在硅平面工艺中制造PN 结。
第一节扩散原理扩散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浓度梯度就有扩散。
扩散运动是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在一定的温度下,杂质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可以克服一定的阻力进入半导体并在其中缓慢移动。
扩散原理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或信息的扩散现象。
扩散原理是指物质或信息在不同浓度或压力条件下自发地向稀释或低压的区域传播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扩散的基本原理、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二、扩散的基本原理
1.分子运动: 扩散的起源在于分子的热运动。
在高浓度区域,粒子间的
相互作用使得粒子倾向于向周围空间移动,从而实现向低浓度区域的传播。
2.浓度梯度: 扩散过程中,粒子会沿着浓度梯度从高浓度移到低浓度区
域。
当浓度差异较大时,扩散速率较快;反之,速率较慢。
三、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
1.温度: 高温下,分子具有更大的动能,扩散速率增大;低温下,则减
慢扩散速率。
2.浓度差: 浓度差异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3.扩散距离: 扩散距离越短,速率越快。
4.介质性质: 不同物质在不同介质中的扩散速率也会有所不同。
四、扩散的应用
1.气体扩散: 烟雾蔓延、香味传播等现象均与气体扩散有关。
2.液体中的扩散: 溶质在溶剂中扩散的速率影响着溶液的均匀程度。
3.生物体内的扩散: 细胞膜通透性、氧气通过呼吸道等都与扩散过程相
关。
五、结论
扩散原理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际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扩散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扩散原理,解决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
以上是对扩散原理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扩散基本知识一、半导体基本知识太阳电池是用半导体材料硅做成的。
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易导电的是绝缘体,即不像导体那样容易导电又不像绝缘体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半导体,譬如:锗、硅、砷化缘等。
世界上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从原子排列的形式来看,可以把物体分成2大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通常都有特殊的外形,它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地排列着;非晶体内部原子排列乱七八糟,没有规则;大多数半导体都是晶体。
半导体材料硅是原子共价晶体,在晶体中,相邻原子之间是以共用电子结合起来的。
硅是第四族元素,硅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8、4,它的最外层的四个电子是价电子。
因此每个硅原子又分别与相邻的四个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每个共价键都是相邻的两个原子分别提供一个价电子所组成的。
如果硅晶体纯度很高,不含别的杂质元素,而且晶体结构很完美,没有缺陷,这种半导体叫本征半导体,而且是单晶体。
而多晶体是由许多小晶粒聚合起来组成的,每一晶体又由许多原子构成。
原子在每一晶粒中作有规则的整齐排列,各个晶粒中原子的排列方式都是相同的。
但在一块晶体中,各个晶粒的取向(方向)彼此不同,晶粒与晶粒之间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所以总的来看,原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这样的晶体,我们叫它多晶体。
半导体有很特别的性质:导电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非常大的差别。
光照、温度变化、适当掺杂都会使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显著增强,尤其利用掺杂的方法可以制造出五花八门的半导体器件。
但掺杂是有选择的,只有加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杂质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
我们重点看一下硼和磷这两种杂质元素。
硼是第三族主族元素,硼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3,由于硼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三个电子,比硅原子缺少一个最外层电子,因此当硼原子的三个最外层价电子与周围最邻近的三个硅原子的价电子结合成共价键时,在与第四个最邻近的硅原子方向留下一个空位。
这个空位叫空穴,它可以接受从邻近硅原子上跳来的电子,形成电子的流动,参与导电。
扩散的原理及主要应用1. 扩散原理扩散是一种物质传输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域自发地向低浓度区域传播,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主要有以下几种扩散方式:•自由扩散:物质分子随机运动,通过相互碰撞传播,直到达到浓度均一的状态。
•表面扩散:物质在材料的表面上传播,通常发生在材料的晶界、孔隙或界面处。
•体扩散:物质通过固体材料内部的晶粒间传播,形成浓度梯度。
•液相扩散:物质通过液体传播,如溶质在溶液中的传播。
•气相扩散:物质通过气体传播,如气体分子在气相中的自由运动。
扩散的速率取决于浓度梯度、温度、材料性质和扩散距离等因素。
通常使用菲克定律描述扩散速率,即扩散通量和浓度梯度成正比。
2. 扩散的主要应用2.1. 材料科学领域扩散在材料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提供了重要手段。
•材料合成:扩散可以用于合成新材料,如在固相反应中,原料物质通过扩散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
•相变研究:扩散在相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固态相变中,扩散可以影响相界面的移动和晶粒的长大。
•材料改性:通过控制扩散过程,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如通过表面扩散在材料表面形成保护层,提高耐蚀性。
•扩散焊接:扩散焊接是一种金属焊接方法,通过金属之间的扩散作用实现接头的形成,具有高强度和高密度的特点。
2.2. 生物学领域在生物学领域,扩散在生物体内物质交换和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内扩散: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和物质交换过程都依赖于扩散,如细胞膜上的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扩散。
•气体交换:在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和血液中的扩散过程进行气体交换。
•养分吸收:在消化系统中,养分通过细胞膜上的扩散过程吸收到血液中,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药物传递: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中往往涉及到扩散,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2.3. 地球科学领域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扩散有助于解释地表和地下过程,并提供了理解自然界现象的基础。
第三章扩散工艺在前面“材料工艺”一章,我们就曾经讲过一种叫“三重扩散”的工艺,那是对衬底而言相同导电类型杂质扩散。
这样的同质高浓度扩散,在晶体管制造中还常用来作欧姆接触,如做在基极电极引出处以降低接触电阻。
除了改变杂质浓度,扩散的另一个也是更主要的一个作用,是在硅平面工艺中用来改变导电类型,制造PN 结。
第一节 扩散原理扩散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有浓度梯度就有扩散。
扩散运动是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在一定温度下杂质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能够克服某种阻力进入半导体,并在其中作缓称为扩As )t 为扩散时间;x 为扩散到硅中的距离。
四.扩散系数杂质原子扩散的速度同扩散杂质的种类和扩散温度有关。
为了定量描述杂质扩散速度,引入扩散系数D 这个物理量,D 越大扩散越快。
其表达式为:KT Ee D D ∆-=0(3-3)这里:D 0——当温度为无穷大时,D 的表现值,通常为常数;K ——玻尔兹曼常数,其值为8.023×10-5ev/o K ;T ——绝对温度,单位用“o K ”表示;E ∆——有关扩散过程的激活能,实际上就是杂质原子扩散时所必须克服的某种势垒。
扩散系数除与杂质种类、扩散温度有关,还与扩散气氛、衬底晶向、晶格完整性、衬底材料、本体掺杂浓度N B 及扩散杂质的表面浓度N S 等有关。
五.扩散杂质分布在半导体器件制造中,虽然采用的扩散工艺各有不同,但都可以分为一步法扩散和二步法扩散。
二步法扩散分预沉积和再分布两步。
一步法与二步法中的预沉积属恒定表面源扩散。
而二步法中的再扩散属限定表面源扩散。
由于恒定源和限定源扩散两者的边界和初始条件不同,因而扩散方程有不同的解,杂质在硅中的分布状况也就不同。
1.恒定源扩散在恒定源扩散过程中,硅片的表面与浓度始终不变的杂质(气相或固相)相接触,即在整个扩散过程中硅片的表面浓度N S 保持恒定,故称为恒定源扩散。
恒定源扩散的杂质浓度分布的表达式是:t 三个式中的e Dt x 42-为高斯函数,故这种杂质分布也叫高斯分布。
高中生物扩散原理知识点扩散原理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涉及物质在细胞内外的运输方式。
以下是关于扩散原理的一些关键知识点:1. 扩散定义: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移动的过程,直至浓度达到平衡。
2. 扩散类型:- 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分子和氧气通过细胞膜。
- 促进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 扩散机制:- 脂质双层: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双层构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脂质双层进行扩散。
- 载体蛋白:特定分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特定的载体蛋白进入细胞。
4. 扩散速率因素:- 浓度梯度:物质的浓度差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 膜的厚度和面积:膜越薄,面积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 分子大小和形状:分子越小,形状越简单,扩散越容易。
5. 扩散与细胞膜:- 细胞膜是选择性通透的,允许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
-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和载体蛋白对物质的扩散起到关键作用。
6. 扩散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细胞通过扩散来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
- 气体交换:如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7. 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通常涉及使用ATP,并且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 扩散是自发的,不需要能量,且顺浓度梯度进行。
8. 扩散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了解扩散原理有助于设计药物的释放和吸收机制。
- 在生物学研究中,扩散原理有助于解释细胞如何进行物质交换。
9. 扩散的局限性:- 扩散速度较慢,对于大分子或离子物质,扩散不足以满足细胞的需求。
- 某些物质由于其化学性质,无法通过扩散有效穿过细胞膜。
10. 扩散与细胞信号传递:- 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如神经递质的释放,也涉及到扩散原理。
通过理解扩散原理,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细胞如何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这对于深入理解生物学的许多其他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扩散与聚集一、物质的扩散1.扩散的定义: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移动的过程。
2.扩散的原理:扩散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导致分子间的相互混合。
3.扩散的类型:(1)分子扩散:分子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的扩散。
(2)离子扩散:带电粒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扩散。
二、物质的聚集1.聚集的定义:聚集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改变,导致物质从分散状态向聚集状态转变的过程。
2.聚集的原理: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学键,使反应物分子聚集成新的物质。
3.聚集的类型:(1)物理聚集:物质由气态、液态或固态转变为另一种态的过程,如蒸发、凝固、凝结等。
(2)化学聚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由分散状态转变为聚集状态的过程,如沉淀、气体吸收等。
1.扩散与聚集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扩散为化学反应提供了反应物分子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反应的进行。
(2)聚集使反应物分子更接近,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加快了反应速率。
2.扩散与聚集的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与聚集速度越快。
(2)浓度:浓度差越大,扩散与聚集速度越快。
(3)压强:压强越大,气体分子的运动越受到限制,扩散与聚集速度减慢。
(4)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与聚集速度越快。
3.扩散与聚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1)呼吸作用:氧气分子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扩散与聚集。
(2)酿酒过程:葡萄糖分子在发酵过程中,由液体扩散到酵母菌体内进行代谢。
(3)水处理工程:污染物分子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聚集,以便于去除污染物。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扩散与聚集是一种普遍现象,对反应速率和反应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掌握扩散与聚集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习题及方法:1.习题:某种气体A在空气中的扩散速率是气体B的2倍。
若气体A的分子质量是气体B的2倍,那么气体A和气体B的浓度差是多少?解题思路:根据扩散速率与分子质量和浓度的关系,可以得出浓度差的计算公式。
单向扩散的知识点总结1. 单向扩散的基本原理单向扩散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在高浓度处具有较高的自由能,而在低浓度处具有较低的自由能,因此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物质会自发地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播,直到两者达到平衡。
在单向扩散的过程中,物质的传播是通过分子间的碰撞来实现的。
高浓度处的分子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高的动能,它们会不断地与周围的分子碰撞,从而将能量和动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使得分子不断地向周围扩散。
而低浓度处的分子则会不断地受到来自高浓度处分子的碰撞,从而增加其自由能,使得分子不断地向高浓度处扩散。
2. 单向扩散的影响因素单向扩散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浓度差、温度、扩散距离和介质性质。
首先是浓度差的影响。
浓度差是指高浓度处和低浓度处的浓度差异程度,浓度差越大,单向扩散的速率就越快。
这是因为浓度差越大,分子之间的碰撞次数就越多,从而使得扩散速率增加。
其次是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从而扩散速率也就越快。
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会不断地进行高速碰撞,从而使得扩散速率增加。
另外,扩散距离也是影响单向扩散速率的重要因素。
扩散距离越大,扩散速率就越慢。
这是因为在较长的扩散距离下,分子需要经过更多的碰撞才能到达目的地,从而使得扩散速率减慢。
最后是介质性质的影响。
不同的介质具有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这直接影响了单向扩散的速率。
一般来说,介质的分子间作用力越小,扩散速率就越大。
3. 单向扩散的应用单向扩散在生物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生物学中,单向扩散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单向扩散的方式在肺部和血液中进行交换。
此外,在植物中,养分和水分也是通过单向扩散的方式在根部和土壤中进行交换的。
在化学工程中,单向扩散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蒸馏和脱水等过程中。
例如在气体分离中,通过调节不同气体间的扩散速率,可以实现对混合气体的分离。
扩散基本知识一、半导体基本知识太阳电池是用半导体材料硅做成的。
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易导电的是绝缘体,即不像导体那样容易导电又不像绝缘体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半导体,譬如:锗、硅、砷化缘等。
世界上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从原子排列的形式来看,可以把物体分成2大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通常都有特殊的外形,它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地排列着;非晶体内部原子排列乱七八糟,没有规则;大多数半导体都是晶体。
半导体材料硅是原子共价晶体,在晶体中,相邻原子之间是以共用电子结合起来的。
硅是第四族元素,硅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8、4,它的最外层的四个电子是价电子。
因此每个硅原子又分别与相邻的四个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每个共价键都是相邻的两个原子分别提供一个价电子所组成的。
如果硅晶体纯度很高,不含别的杂质元素,而且晶体结构很完美,没有缺陷,这种半导体叫本征半导体,而且是单晶体。
而多晶体是由许多小晶粒聚合起来组成的,每一晶体又由许多原子构成。
原子在每一晶粒中作有规则的整齐排列,各个晶粒中原子的排列方式都是相同的。
但在一块晶体中,各个晶粒的取向(方向)彼此不同,晶粒与晶粒之间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所以总的来看,原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这样的晶体,我们叫它多晶体。
半导体有很特别的性质:导电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非常大的差别。
光照、温度变化、适当掺杂都会使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显著增强,尤其利用掺杂的方法可以制造出五花八门的半导体器件。
但掺杂是有选择的,只有加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杂质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
我们重点看一下硼和磷这两种杂质元素。
硼是第三族主族元素,硼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3,由于硼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三个电子,比硅原子缺少一个最外层电子,因此当硼原子的三个最外层价电子与周围最邻近的三个硅原子的价电子结合成共价键时,在与第四个最邻近的硅原子方向留下一个空位。
这个空位叫空穴,它可以接受从邻近硅原子上跳来的电子,形成电子的流动,参与导电。
硼原子在硅晶体中起着接受电子的作用,所以叫硼原子为受主型杂质。
掺有受主型杂质的半导体,其导电率主要是由空穴决定的,这种半导体又叫空穴型或P型半导体。
磷是周期表中第五族元素,磷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8、5,它的最外层的五个电子是价电子。
由于磷原子比硅原子多一个最外层电子,因此当磷原子的四个价电子与周围最邻近的四个硅原子的价电子形成共价键后,还剩余一个价电子。
这个价电子很容易成为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参与导电。
磷原子在硅晶体中起施放电子的作用,所以叫磷原子为施主型杂质。
掺有施主型杂质的半导体,其导电率主要是由电子决定的,这种半导体又叫电子型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
二、扩散基本知识我们知道,太阳能电池的心脏是一个PN结。
我们需要强调指出,PN结是不能简单地用两块不同类型(p型和n型)的半导体接触在一起就能形成的。
要制造一个PN结,必须使一块完整的半导体晶体的一部分是P型区域,另一部分是N型区域。
也就是在晶体内部实现P型和N型半导体的接触。
我们制造PN结,实质上就是想办法使受主杂质在半导体晶体内的一个区域中占优势(P型),而使施主杂质在半导体内的另外一个区域中占优势(N型),这样就在一块完整的半导体晶体中实现了P型和N型半导体的接触。
我们制作太阳电池的多晶硅片是P型的,也就是说在制造多晶硅时,已经掺进了一定量的硼元素,使之成为P型的多晶硅。
如果我们把这种多晶硅片放在一个石英容器内,同时将含磷的气体通入这个石英容器内,并将此石英容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这时施主杂质磷可从化合物中分解出来,在容器内充满着含磷的蒸汽,在硅片周围包围着许许多多的磷的分子。
我们用肉眼观察硅片时,认为晶片是密实的物体,实际上硅片也是像海绵一样充满着许多空隙,硅原子并不是排列得非常严实,它们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缝隙。
因此磷原子能从四周进入硅片的表面层,并且通过硅原子之间的空隙向硅片内部渗透扩散。
当硅晶体中掺入磷后,磷原子就以替代的方式占据着硅的位置。
理想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是很整齐的,然而在一定的温度下,构成晶体的这些原子都围绕着自己的平衡位置不停地振动,其中总有一些原子振动的比较厉害,可以具有足够高的能量,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跑到其它地方去,这样就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一个空位。
替位或扩散是指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沿着晶格室位跳跃前进的一种扩散。
这种扩散机构的特征是杂质原子占据晶体内晶格格点的正常位置,不改变原材料的晶体结构。
在靠近硅晶片表面的薄层内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最多,距表面愈远,磷原子愈少。
也就是说,杂质浓度(磷浓度)随着距硅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浓度差别的存在是产生扩散运动的必要条件,环境温度的高低则是决定扩散运动快慢的重要因素。
环境温度愈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扩散过程进行得就越快。
当然,扩散时间也是扩散运动的重要因素,时间愈长,扩散浓度和深度也会增加。
硅晶片是P型的,如果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浓度高于P型硅晶片原来受主杂质浓度,这就使得P 型硅晶片靠近表面的薄层转变成为N型了。
由于愈靠近硅晶片表面,硼原子的浓度愈高,因此可以想象:在距离表面为Xj的地方,那里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浓度正好和硅晶体中原来的硼原子浓度相等。
在与表面距离小于Xj的薄层内,磷原子浓度高于原来硅晶片的硼原子浓度,因此这一层变成了N型硅半导体。
在与表面距离大于Xj的地方,由于原来硅晶片中的硼原子浓度大于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浓度,因此仍为P型。
由此可见,在与表面距离Xj处,形成了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交界面,也就是形成了PN结。
Xj即为PN结的结深。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杂质原子向半导体晶片内部扩散的方法,改变半导体晶片表面层的导电类型,从而形成P、N结,这就是用扩散法制造P-N结的基本原理。
三、液态源磷扩散原理太阳电池制造工艺中,磷扩散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三氯氧磷(POCl3)液态源扩散,二是喷涂磷酸水溶液后链式扩散,三是丝网印刷磷浆料后链式扩散。
本公司目前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POCl3是目前磷扩散用得较多的一种杂质源,它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如果纯度不高则呈红黄色。
其比重为1.67,熔点2℃,沸点107℃,在潮湿空气中发烟。
POCl3很容易发生水解,POCl3极易挥发,高温下蒸气压很高。
为了保持蒸气压的稳定,通常是把源瓶放在0℃的冰水混合物中。
磷有极毒,换源时应在抽风厨内进行,且不要在尚未倒掉旧源时就用水冲,这样易引起源瓶炸裂。
POCl 3在高温下(>600℃)分解生成五氯化磷(PCl 5)和五氧化二磷(P 2O 5),其反应式如下:生成的P 2O 5SiO 2)和磷原子,其反应式如下:由上面反应式可以看出,POCl 3热分解时,如果没有外来的氧(O 2)参与其分解是不充分的,生成的PCl 5是不易分解的,并且对硅有腐蚀作用,破坏硅片的表面状态。
但在有外来O 2存在的情况下,PCl 5会进一步分解成P 2生成的P 2O 5又进一步与硅作用,生成SiO 2和磷原子,由此可见,在磷扩散时,为了促使POCl 3充分的分解和避免PCl 5对硅片表面的腐蚀作用,必须在通氮气的同时通入一定流量的氧气,在有氧气的存在时,POCl 3POCl 3分解产生的P 2O 5淀积在硅片表面,P 2O 5与硅反应生成SiO 2和磷原子,并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磷-硅玻璃,然后磷原子再向硅中进行扩散,反应式如前所示:2P 2O 5 + 5Si 5SiO 2 + 4PPOCl 3液态源扩散方法具有生产效率较高,得到PN 结均匀、平整和扩散层表面良好等优点,这对于制作具有大的结面积的太阳电池是非常重要的。
四、POCl 3液态源扩散装置磷扩散装置如附图4-1所示,这里有几点说明。
如图所示除了磷扩散外,还有一个TCA 瓶,这是用于清洗石英管道而设置的。
其基本原理是:1:1:1三氯乙烷(C 2H 3Cl 3)高温氧化分解,产生的氯分子与重金属原子化合后被气体带走,达到清洗石英管道的目的。
其反应式为:C 2H 3Cl 3 + O 2 Cl 2 + H 2O + CO 2+…… 磷扩散源是无色透明有窒息性气味的毒性液体,所以要求扩散系统必须有很高的密封性,特别是源瓶进出口两端最好用聚四氟乙烯来连接,若用其它塑料管或乳胶管连接时易被腐蚀,需要经常更换新管。
接口处用聚四氟带封闭,由系统流出的气体应通进排风管道连接到室外,不能泄露在室内。
源瓶要严加密封,切勿让湿气进入源瓶,因为POCl 3易吸水汽而变质,使扩散表面浓度上不去,其反应式如下: 2POCl 3 + 3H 2O P 2O 5 + 6HCl所以如果发现POCl 3出现淡黄色时就不能再用了。
磷扩散的系统应保持清洁干燥,如果石英管内有水汽存在,就会使管内P 2O 5水解生成偏磷酸(HPO 3),使管道内出现白色沉积物和粘滞液体,石英舟容易粘在管道上,不易拉出。
因此对扩散气体脱水是十分重要的。
加热五、TCA工艺12、TCA清洗:石英管清洗后,采用TCA清洗。
平时生产中也要三天做一次TCA清洗。
当炉温升至预定温度(1050℃)后直接运行TCA工艺,直至TCA+饱和工艺结束。
六、扩散层薄层电阻在太阳电池扩散工艺中,扩散层薄层电阻是反映扩散层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与否的重要工艺指标之一。
对应于一对确定数值的结深和薄层电阻,扩散层的杂质分布是确定的。
也就是说,把薄层电阻的测量同结深的测量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扩散入硅片内部杂质的具体分布。
深入了解薄层电阻的定义和测试方法,对我们控制扩散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薄层电阻的定义扩散层的薄层电阻也称方块电阻,常分别用Rs和R口表示。
所谓薄层电阻,就是表面为正方形的半导体薄层在电流方向(电流方向平等于正方形的边,见图6-1)所呈现的电阻。
我们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公式R=ρl /s,R是电阻,ρ电阻率,s面积,l长度。
与之类似薄层电阻的大小应为:Rs=ρl / lXj=ρ/Xj ,可见,薄层电阻的大小与薄层的平均电阻率成正比,与薄层的厚度成反比(一般电阻的大小与边长成正比),而与正方形的边长无关,其单位为欧姆。
为了表示薄层电阻不同于一般电阻,其单位常用[欧姆/方块]或[Ω/口]表示。
2、扩散层薄层电阻的测试目前生产中,测量扩散层薄层电阻广泛采用四探针法。
测量装置示意图如图6-2所示。
图中直线陈列四根金属探针(一般用钨丝腐蚀而成)排列在彼此相距为S一直线上,并且要求探针同时与样品表面接触良好,外面一对探针用来通电流、当有电流注入时,样品内部各点将产生电位,里面一对探针用来测量2、3点间的电位差。
目前我们使用的四探针测试仪是由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生产的专用仪器,采用集成电路为核心器件,应用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测量取数快、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