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区域比较与改革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58.28 KB
- 文档页数:17
2023年农村金融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财富积累不断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同时,国家大力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小额信贷”等惠农政策,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村金融行业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我们对某地农村金融行业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内容1.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对象包括当地银行、信用社、农村合作社和农民等。
2.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针对农民,主要了解他们对当前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以及金融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访谈则主要是向银行、信用社、农村合作社等机构了解他们的业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 调研结果(1)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普遍存在,主要是小额贷款、保险和支付结算等。
(2)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盲区。
特别是针对安全防范、风险提示、信用评估等方面的知识还需加强。
(3)农村金融行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资源匮乏。
农村金融行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引入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
②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以抵质押贷款为主,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
③信息不透明。
农民对金融产品的了解程度不高,需要银行和信用社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产品透明度。
④客户信用评估不足。
农村金融行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提高信贷审批的准确性。
(4)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①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②引进更多的金融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
③加强各类金融产品的宣传教育,提高透明度和客户满意度。
④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提高信贷审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调研结论农村金融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但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一、前言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城市金融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以及探讨其发展趋势。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1. 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农村金融市场总体上相对落后。
目前,农村金融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
其中,农村信用社占据了农村金融市场主导地位。
但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仍然以消费贷款为主,与农业贷款的比例不成比例。
2. 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1)融资难: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小微企业和农村个体户等融资难的问题依然严重。
很多小微企业和农村个体户缺乏抵押资产,难以得到贷款支持。
(2)服务陈旧:农村金融机构大多缺乏现代化金融服务理念,不能及时提供符合农民和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资金利用率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利用率相较于城市金融机构更低,主要表现为存在大量资金闲置,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获得的贷款太少等。
(4)风险控制难度大: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难度也比城市金融市场高,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担保等问题。
3. 农村金融市场的机遇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农村信用社将逐步进入向商业银行转型的阶段。
同时,一系列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进一步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研究1. 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农民和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更多元化、更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服务。
例如,推出信用贷款、融资租赁、金融租赁、保理融资等新型贷款方式,带动就业、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收益。
2. 加大科技投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将逐步走向技术化。
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建立自己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研究与风险管理体系,推进信息公开,增强金融市场透明度和规范性,提升自身金融服务水平。
附件1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获奖作品名单第十届特等奖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与中国转型期金融创新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滩区生态调查与研究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革研究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诉讼之外的选择——大学生权利救济的进路分析辽宁省高等教育顾客(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及调查报告城市治安综合治理的路径选择——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及启示一等奖首都大学生对于“八荣八耻”价值观认知和评价的调查报告我国应该推迟退休年龄吗?——最优退休年龄的福利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的缺失与构建——江西省信丰县果业协会调研报告常宁水口山矿产资源枯竭后产业转型战略研究在“公交优先”原则下构建我国城市公交评价体系中国农户收入增长与就业决策:一个新的动态解释--基于湖北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阜阳模式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现象透视立足地区实际,协调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平衡——基于江苏省昆山、海门、铜山三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低价中标与廉政建设——《厦门市建设工程经评审最低投标价中标》政策腐败治理效果评估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探究——一个过程的视角谁来领跑新农村?——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政策考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滇藏边境聚落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中国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状况研究——以C市“反扒同盟”为例城市化进程下“黑车”现状调查分析——关于四川省双流县寺圣社区“黑车”市场的调查报告一项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心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偏远地区实施情况的调查村民自治视野下边远地区农村白族妇女的政治参与研究——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村为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来自苏南地区的调研报告“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大学最近十年的实例分析走向成长,走向和谐——我国东中西部普通高中学生成长需要研究和谐共治理念下地方行业协会的职能扩展——对上海203家行业协会的实证研究为流动人口孕产妇撑起生命保护伞――苏州市流动人口分娩定点限价政策调查报告中药安全性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长株潭”地区农村五保户养老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报告--公共服务和政府责任的视角第十一届特等奖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研究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广东省荔枝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基于16家荔枝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丘陵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射洪县的调查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求意愿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宁波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一等奖基于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断裂与重塑:“村改居”后城郊新市民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上海郊区的调查人民币“区域货币锚”效应研究——基于一个博弈模型的分析跨越两性界线--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成因与引领研究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发展与参与:解构城市新贫困社群福利供给的困局——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新贫困社群的调研报告决定经常账户合意水平的系统动态学观点——基于中国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上楼致贫”现象探析——基于重庆市四典型社区的实证基于巴彦县“参与式预算”模式的实证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用及管理对策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新疆边境农牧团场扶贫效果调查报告旧城新补丁——基于“补丁”概念的绍兴蕺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期货+订单”促生猪生产走出困境旅游工程项目选择与管理——泰安宝龙酒店项目实证研究技术措施保护绩效的实证分析——兼议《著作权法》第二次修改中的技术措施保护问题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调查分析及产品创新设计——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为例中国农村幼儿教育危机与对策的探究新阶段三种扶贫模式在河南实践的调查研究——以信阳、驻马店、周口三市为例农户借贷行为与二元金融联动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千社万户的调查“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基于河南省许昌县的调查湖北省农村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模型构建与调查研究我国农村水污染受害者社会救助调查与思考社会分化与城市底层群体的生存空间——基于对开封市人力三轮车夫生存现状的调查上海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研究——基于上海市松江区的实证分析农村基层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调研报告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基于社会贡献与社会成本视角第十二届特等奖冲击我国城市化进程瓶颈的一项变革——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现状的调查西藏无电区农牧民用电对策研究——基于对拉孜县新能源利用的实证分析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青春集合在军旗下——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农民利益是如何被损害的——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失衡特大自然灾害下救灾及灾后重建中人文精神的价值与作用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的个案分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演进与创新——以苏州市上林村为个案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本告别孤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基于全国7省5547个样本的实证调查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指导下发展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研究与探索——以中国银都湖南永兴县为例多民族地区宗教和谐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康定县炉城镇为例第十三届特等奖清华大学《建设工程表见代理纠纷的审判方法和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全国230件案例的实证分析》吉林大学《封闭管制还是开放协商: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吉林省白山市吊水壶村为例》上海大学《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东南大学《中国慢性病防治“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探索——基于南京九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与服务实践》南京师范大学《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对南京市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苏州大学《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道路的探索——以苏州市湖桥村为例》浙江大学《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发展路径》安徽工业大学《产业转移粘性是如何产生?——基于泛长三角地区百家企业的调查研究》江西师范大学《信用共同体“贷”动小微企业创富梦——江西省探索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调查报告》河南工业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政策考量——基于粮食主产区百村调研》华中师范大学《利益调整与制度变革:让新居民平等融入社区--对温州新居民社区融合的调查分析》中山大学《中国非正规小微企业生存性与合法性研究——基于广东省8个集群1240家企业的案例调研》。
农村金融市场调研报告【农村金融市场调研报告】一、引言农村金融市场是指在农村地区涉及金融业务的市场,其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参考。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1. 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多样:农村金融市场涵盖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提供了农村居民所需的各种金融产品,例如农业信贷、农村保险、农产品质押贷款等,丰富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选择。
2. 农村金融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金融产品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3. 金融服务依然不够完善:虽然农村金融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城市金融市场相比,农村金融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有限、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等。
三、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机遇: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机遇主要来源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金融市场有望继续扩大规模,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2.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挑战: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环境相对较薄弱,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可靠的担保品;其次,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比较严重,需要加大信息透明度建设的力度。
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1. 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农村金融市场目前金融机构数量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 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农村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开展专业培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供更贴近农民需求的金融服务。
3. 提高信息透明度: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加强信息的发布和公开,提高农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
农村金融体系市场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本次市场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3. 调研结果与分析3.1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较少,银行网点稀少,金融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丰富。
•农村金融覆盖面较窄: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民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农村金融风险较高:农村信贷风险较大,催收难度较高,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审批事项较为谨慎。
3.2 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趋势基于市场调研数据,可以预见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农村金融机构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政府将提出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
•农村金融创新将得到推广,包括支持农村金融科技,优化金融产品设计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
•农村金融风险监管力度将加强,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规范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催收效率。
4. 建议和对策鉴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加强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机构网络覆盖率。
•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监管机制。
•推动金融创新,引导农村金融科技发展,提高金融普惠性。
5. 结论本次市场调研显示,农村金融体系在供给不足、覆盖面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但也预示着发展的机遇和潜力。
未来,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努力,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和推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进展,将有效促进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总字数:270)。
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2022中国金融市场现状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在肯定既有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金融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始终没有走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缺乏适度的竞争,服务效率低下等困境。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与金融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社会,任何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明确提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焦点。
因此对研究农村金融问题,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涵义及构成(一)我国农村金融的涵义农村金融是一个广义概念,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给出统一、明确的界定有学者曾提出农村金融是指在农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和各种信用活动,它主要包含吸纳农村存款、发放农村贷款、办理农村现金收支和转帐结算及发展农村信用社等活动。
彭晖南指出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农村资金的融通。
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存款的吸收与支取、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
具有涉及面广、稳定性差、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困难等特殊性。
张杰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分为“吃饭金融”和“投资金融”。
其中“吃饭金融”是指消费性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的需求弹性极小,它实际上履行财政的职责,要求国家提供大量低利率资金维护农村地区的生产和再生产。
而“投资金融”是指投资性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的弹性较大,且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区域比较与改革研究周雷,魏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江苏南京(211189)E-mail:yutianshuxia@摘要:如何破解“中国农村金融之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
然而,深入到县域经济层面,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和均衡的性质是缺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
我们在对六县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困境的现实考察和区域比较,运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收入水平和产业分布不同的各地农户,其金融需求、融资目的和融资偏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
第二,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给者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相互替代与补充,会形成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两种均衡形式在不同地区各占优势。
第三,经济发达地区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市场化农户的融资需求,而且为非正规金融演变创造了条件;而落后地区信用社应坚持合作制取向并加强与非正规金融的垂直联接。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之谜,区域比较,农村信用社,非正规金融,分离均衡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1.引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既来自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动态差异、产业结构多层次化、相关利益主体风险偏好函数与效用函数的多样化, 也来自于原有制度体制下金融政策与金融制度“路径依赖”所形成的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多重交叉影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使命,它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都需要农村金融这一经脉的畅通。
但目前,农村金融却越来越成为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瓶颈。
破除农村金融的瓶颈约束,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近几年来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省市区情况不同,从而农村金融改革不可能只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
改革必须在比较区域尤其是县域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切不可一刀切,必须立足地方经济,探索适合本地的金融改革模式。
鉴于此,笔者选择了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六个县市农村地区,针对当地金融市场发展和融资需求状况从农户角度进行了实地调研。
2006年6月到9月,我们具体调研的地区包括: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和新港镇;海南省儋州市排浦镇和马井镇;山东省潍坊诸城市;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杨乡村;河北省唐山市姜各庄镇周家营村以及江苏省泰兴市西雁岭村。
以上六处调研点平均每处发放问卷约100份,实际发放问卷598份,回收587份,其中纳入统计的有效问卷共计564份。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农村信贷的具体问题还进行了农户访谈和实地观察。
本文将在六县市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总体上考察和印证中国农村金融面临的现实困境,接着分别从需求角度揭示各地农户融资需求的区域性差异特征,从供给角度运用信息经济学探索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分离和混同均衡。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和非正规金融在各地不同的“替代效应”决定了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呈多元化特征,因此笔者首次提出了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应当实行不同的制度变迁安排,并将信用社改革和非正规金融演化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设计了化解“中国农村金融之谜”的初步综合改革方案。
2.现实困境:中国农村金融之谜再考察在中国的广大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富裕,急需寻找出路,农户和农村企业所需的资金却难以从正式金融部门得到;同时,农村资金通过现有的金融机构大量流出农村。
农村金融市场的这种中国特例,也被称为“中国农村金融之谜”[1]。
2.1经验证据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其中偏向城市工业部门的金融政策取向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的金融抑制相当严重。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McKinnon (1973) 就发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早日推进工业化,往往对金融部门采取金融抑制政策。
[2]另外,政府出于纠正市场失灵[3]或者弥补财政赤字等原因也会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和抑制[4]。
这种双重约束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市场萎缩,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下,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得不到必要的生产和发展资金,使得经济增长踯躅不前。
政府使用包括低利率政策在内的干预措施还会造成普遍的信贷配给,政府能够满足的往往只是要重点发展的现代部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有关系网络的富裕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了各地农村金融市场的区域性差异化特征和低效率非均衡发展。
正如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学者所指出的,选择性的信贷政策造成了稀缺资源的低效配置和金融机构的低效运行[5]。
上述基于路径依赖和现实国情造成的中国农村金融之谜,从本次实地问卷调研的各县域农户角度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首先,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以及合作基金会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关闭,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吸收各地农民闲余资金的最主要金融机构。
如表1所示,60%以上的农户都会把暂时富余的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县,农户投资渠道越少,于是把钱存入信用社的比例就越高。
同时,我们注意到,有20%左右的农户在存款时会首选邮政储蓄,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两点:1、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邮政储蓄目前的存款利率相对较高;2、农民外出务工的不断增加,使得不少农民选择邮政储蓄这种形式,以便较经济方便地异地汇款。
表1 农户支配富余资金的方式单位:占各子样人数的%江苏常熟江苏泰兴山东潍坊河北唐山河南信阳海南儋州样本总体农村信用社61% 65% 65% 68% 67% 73% 67% 邮政储蓄26% 24% 20% 20% 27% 11% 21% 商业银行12% 9% 13% 11% 5% 10% 10% 民间金融借出1% 2% 2% 1% 1% 6% 2%因此,表面上看目前农村金融已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家金融机构组成,形成“三足鼎立”的支农格局,然而事实上却变迁为“非官、非民”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来支撑,“三足鼎立”形式化。
尽管存款大幅度增加,但信用社却并没有相应增加贷款,从而导致农村市场的实际信贷供给严重不足。
其次,从农户的实际融资行为偏好来看,首选方式是向亲戚朋友借款,其次是民间金融,最后才会选择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见图1)。
为何农户储蓄时首选的农村信用社,在融资时却排在了末位?我们通过农户访谈,得了以下三条颇具“原生态”意味的回答:1、向信用社借贷程序过于复杂,且资金到位缓慢;2、不了解如何向信用社借款,而私人借贷比较“立竿见影”;3、认为向信用社贷款,需要“走后门”,自身没有“关系”,难以获取贷款。
对比表1和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信用社从农户吸收高比例储蓄存款的同时,农户能从信用社获得贷款的比例却只有15%左右。
调研发现,甚至部分地区的信用社在目前仅发放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贷款。
于是相当一段时期来,中国农村金融运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由金融抑制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资金供不应求的现象(见表2);另一方面农村金融资金通过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却在源源不断地流出农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农村金融之谜”。
根据测算,1984-2004年,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为10334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净流出8722亿元,邮政储蓄机构净流出1612亿元,如表1所示,吸收农户资金最多的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却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抽水机”。
图1 农户融资偏好表2 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单位:亿元年份财政渠道流出(1)金融渠道流出(2)总流出(3)=(1)+(2)资金供给(4)资金净供给(5)=(4)-(3)资金需求(6)供求缺口(7)=(6)-(5)1994 1289 1840.1 3129.1 6478.5 3349.4 10228 6938.6 1995 1005 2485.6 3490.6 5041.0 1550.4 13226.6 11676.2 1996 905 3168.9 4073.9 9279.8 5205.9 16553.5 11347.6 1997 1051 4165.4 5216.4 10947.8 5731.4 19290.4 13559.0 1998 851 4930.3 5781.3 12946.1 7164.8 21960.9 14796.1 1999 1128 5395.2 6523.2 14358.1 7834.9 23642.3 15807.4 2000 1230 6272.8 7502.8 15045.8 7543.0 25352 17809.0 2001 1333 7317.2 8650.2 16557.6 7907.4 25677.8 17770.4 2002 1804 8449.7 10253.7 18418.7 8165.0 26524.3 18359.3 资料来源:柳松,程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研究》2.2造成“中国农村金融之谜”的现实原因金融资源本来就十分稀缺的农村,资金怎么就源源不断地流出?出现“中国农村金融之谜”的原因究竟何在?随着对六县市实地调研的深入,笔者从农户和信用社角度找到了一些现实解释。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找到破解这一难题的希望。
首先,从农户角度分析,主要原因包括:(1)各地农户风险规避心理普遍较强,且绝对风险规避系数随收入增加而上升。
我们将在调查中选择把富余资金作为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的552位农户,按其家庭年均纯收入和存款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得到了如表3所示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交叉分组表。
可见随着收入的增加,把资金运用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比例也在上升。
由于农户的投资意识淡薄,于是本不充足的农村资金却没能发挥应有的效率。
从我们调查得到的情况看,在人均收入较高的泰兴、唐山等地,随着农户外出打工收入不断增多,留守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这些人更厌恶风险,农户存款增加很快,信用社的存款也得到大幅增加,一些信用社甚至出现了闲置资金。
(2)融资保证以原始的个人道德信誉、公众口碑为抵钾品。
据实地调查,在目前农户的融资过程中,90 %以上的农户连融资历史记录、可考察的历史资料都没有,更不用说资信档案了。
现行农村信用社所发放的小额农户贷款从性质上说是信用贷款,但在实际运作中,受其经营机制的影响,它的覆盖率很低。
但事实上,中国的农户是最诚实和最讲信用的群体,“父债子还”是他们普遍共有的观念。
笔者在山东诸城市调查显示,农户故意拖欠贷款的比例为0%。
(3)农户普遍追求手续和过程简单化、低成本化。
农民最怕麻烦,现代金融企业审批贷款需要的证件、证明材料、评估程序等,农民听了就烦,何况他们手中没有任何文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