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角度分析语篇的隐性连贯
- 格式:pdf
- 大小:205.99 KB
- 文档页数:2
辩论语篇连贯的语用角度分析作者:李颖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辩论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结晶而被人们追捧。
辩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如商务谈判,法庭辩论,日常辩论等。
因此辩论赛也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被视为是一种高雅的智力游戏,越来越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然而,目前对辩论及辩论技巧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多是从心理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辩论本身技巧的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对辩论进行研究的还为数尚少,将辩论作为完整的语篇作为研究的更是寥寥无几。
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通过关联理论探讨辩论语篇连贯的构建过程。
本文以电视英语辩论大赛为研究对象,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研究辩论语篇是如何构成连贯的。
关键词:辩论;语篇;话轮转换;关联理论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1-02辩论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结晶而被人们追捧。
辩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然而,目前对辩论及辩论技巧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多是从心理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辩论本身技巧的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对辩论进行研究的还为数尚少。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话轮转换知识分析研究辩论语篇的连贯构建过程。
1.辩论语篇连贯关于语篇连贯的定义,语言学家们研究篇章的角度不同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Crystal (1992)从语篇本身的特征出发,把连贯定义为一段话语"潜在的功能性的联系(the underlying functional connectedness)"。
认为连贯是指为了理解一段口语或书面语的潜在的功能上的联系或本质(identity)而假设的组织原则(principle of organization)。
具体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识,他们所做的推理和具有的假设,以及运用言语行为所进行的交际等。
78现代交际·2018年20期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汉语言语幽默语料库的本源概念英译研究——以老舍作品为例 ”(15C1223);湖南省社科课题“基 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本源概念翻译模式及认知研究——以老舍作品为例”(17YBA349);南华大学校级课题“从概念筹划理 论视角论《变》中本源概念的翻译与认知”(2017XYB12)。
作者简介:袁艳玲,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及实践。
隐性连贯的语用学阐释袁艳玲(南华大学 湖南 衡阳 421001)摘要:隐性连贯,作为深层语义结构的认知手段,无形式标记,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该语言现象可以从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理论得到合理的阐释。
关键词:隐性连贯 语用学阐释 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义理论 关联理论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78-02一、隐性连贯及其特点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相对显性连贯而言,指的就是连贯的“隐性”性质,体现的是一种完整、合乎逻辑、超越语言形式界定的语义连贯关系。
其无明显标记形式和衔接手段,是隐含于字面之内的寓意,是对句子所表达的事件内藏的事件逻辑或句子所用的词语的内涵外延的一种延伸性的领悟(于雪莹,2012:70-72)。
语言层面上有时会出现明显的“断裂”,留下许多空缺,给读者对语篇信息的理解赋予多种推测(柯招,2011:45-47)。
但隐性当中总是暗含某种线索指引方向,让读者根据这些线索去建立内心的连贯;其次,它是一种深层结构上的认知手段,涉及人类认知机制的运作及内心意义的选择与推导。
当语言输入大脑,会激活各种假设,这些假设有的有意义,有的则无。
通过分析、比较,大脑会在储存的图式信息里提取一个令人接受的完整的心理语篇,从而使其具有连贯的效果。
它强调的是语篇接受者的认知能力、语用意义及语篇的整体效应。
英语语篇的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最新年文档英语语篇的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衔接是将语篇中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的意义潜势,是构成语篇的一部分。
衔接能使互不关联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相互联系,使一个语言单位在另一个单位中得到解释。
”[1]衔接是个语义概念,是语义上的一种关系,也是语篇连接的重要特点之一。
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是英语语篇的两种主要方式,充分认识英语语篇衔接的特征及其实现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显性衔接显性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当一段话语通过运用连接性词语连接语言表层形式,这种方式为语篇的显性衔接。
显性衔接的主要形式为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和连接词衔接。
1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指语篇中的一些词汇相互之间有着语义上的关联或重复,或被其他词语代替,或同时出现[2]。
词汇衔接由词义复现或同现来实现的。
(1)词义的复现:指某个词语的重复出现,或在段落中使用它的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等,从而达到了彼此衔接。
如:a. 原词复现:He saw a house in the country, isolated and far away from the nearest town. He stood outside the house fora while before going in.b. 同义词复现:I first heard this tale in India. Later someone told me that the story appeared in a magazine. 句中tale 与story 为同义词。
c. 近义词复现: Sir, we have done everything that could be done to avert the storm. We have petitioned;we have remonstrated;we have supplicated;we have prostrated ourselves before the throne. (Patrick Henry,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这段话中petitioned,remonstrated,supplicated, prostrated是近义词,形成了近义词复现关系。
基于ICM理论的隐性衔接语篇连贯解读吴爱【摘要】隐性衔接语篇连贯指的是不含显性衔接手段,如替代,省略,重复等,实现语义连贯的语篇。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隐性衔接语篇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表征,是人类对认识世界的经验总结从语言上的反应。
理想化认识模型(ICM)是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它具有关联性、选择性、典型性,体验性等特征。
正是因为人类对认知世界的体验,形成各种认知模型(CM),而认知模型(CM)稳定而有规律,具有典型性特征。
在认知过程中,各种认知模型(CM)之间的互相关联与相互选择,正好为人们解读隐性衔接语篇提供了认知上的新视角。
%Implicit cohesion achieves textual coherence without using any explicit cohesive ties,such assubstitution,ellipsis,and repetition.As a unique languagephenomenon,implicit cohesion is a kind of characterization in psychology,which expresses in human's language and reflect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utside world.ICM,ideal cognitive model,is the abstract,united,and ideal understanding during human's approaching to certai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in some special culturebackground.Therefore,ICM has the properties ofrelevance,selectivity,typicality,and experience.During the process of human's knowing the outside world,CMs are formed,which isstable,disciplinary,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ypicality.Furthermore,they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and highly selective,which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implicit cohesion.【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3【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ICM;关联性;选择性;典型性;体验性【作者】吴爱【作者单位】三明学院外语系,福建三明36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2自20世纪60-70年代,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逐渐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分析隐喻性语篇连贯的建构机制一、引言语篇语言学兴起于196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以韩礼德为代表,突破了语言研究的限制,将其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拓展到了语篇层面。
在语篇研究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研究语篇的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同时“语域”的概念也被提及,但未涉及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想要取得语篇连贯, 不能单凭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必须从认知角度才能进行较为合理的解释,而心智的连贯性是连贯语篇生成的前提条件。
同时,认知语言学有一重要观点,即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
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这说明,在语言使用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植根于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
本体的特点和结构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认识。
另外,束定芳认为,“隐喻涉及所在领域整个系统内部的关系转移,因而隐喻概念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由此,一个语篇在选择了某一隐喻主题后,整个语篇就具有了连贯性的基础。
本论文目的就是要通过分析语篇连贯的隐喻式建构机制,对隐喻在语篇连贯范畴内予以系统分析及研究。
二、语篇衔接、连贯及相互关系韩立德与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创立了衔接理论,把衔接界定为存在于篇章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篇章的各种语义关系,并讨论了各种形式特征的衔接功能。
按照韩立德与哈桑的划分,衔接方式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在篇章研究领域,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具有开创意义,对于英语语篇连贯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通过话语内部词汇、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实现的。
这种联系来自与推理和判断。
连贯是篇章的无形网络,存在于篇章的深层。
张德禄认为,从连贯与情景、意义和形式关系来看,连贯是意义领域的概念,是情景语境与语言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篇章本身来讲,篇章的语义连接完好,篇章的各个部分在整个篇章中发挥作用,形成一个语义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