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第一章:电力革命与电气时代的来临1.1 教学目标了解电力的发现和电学的发展历程。
掌握电力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认识电气时代的基本特征。
1.2 教学内容电力的发现:介绍电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富兰克林、库仑、法拉第等科学家的贡献。
电力革命:阐述电力在工业、交通、家庭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电气时代的特征:分析电气时代与工业时代的区别,强调电气化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电学的发展历程和电力革命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的改变。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电气时代的生活。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学生对电气时代特征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电气技术与电气产业的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电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握电气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认识电气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电气技术的发展:介绍电磁学、电子学等电气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通讯、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电气产业的发展:阐述电气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电气技术的影响:分析电气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电视、冰箱、电脑等的普及。
2.3 教学方法利用实物和模型展示电气技术的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电气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电气设备。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研究的积极性和深度。
实验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学生对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电气时代的日常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电气时代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掌握电气化家庭和电气化交通的特点。
认识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
3.2 教学内容电气化家庭:介绍家庭电气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如电视、冰箱、洗衣机等。
电气化交通:阐述电气化交通工具的应用,如电动汽车、地铁等。
生活质量的提升:分析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如便捷的生活、更高的生活标准等。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设计第一章:电力时代的来临1.1 电力的发现与发展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学概念。
学习电力的产生、传输和分配的基本原理。
掌握电力的计量单位,如安培、伏特、欧姆等。
1.2 发电机与电动机探究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学习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掌握电动机的应用领域。
探讨电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电气技术的应用2.1 家庭电器的发展了解家庭电器的历史演变,学习常见家庭电器的工作原理。
探讨家庭电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如照明、取暖、制冷等。
引导学生思考电器安全使用的重要性。
2.2 工业与交通领域的电气化学习电气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电动机、控制器等。
探究电气化对交通领域的影响,如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等。
分析电气化在工业和交通领域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
第三章:电信技术的进步3.1 电话与通信技术了解电话的发明和演变过程,学习电话通信的基本原理。
探究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如手机、无线通信等。
讨论电信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
3.2 互联网与信息化时代学习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探究信息化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第四章:电气时代的挑战与机遇4.1 环境与资源问题分析电气时代对环境的影响,如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探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学习电气时代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如半导体、等。
探究电气时代产业变革的趋势,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第五章:电气时代的未来展望5.1 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了解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和架构,学习其运行和管理原理。
探究分布式能源的优点和挑战,如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等。
讨论智能电网对电气时代的影响,如能效提升、绿色能源普及等。
5.2 电动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学习电动汽车的构造和原理,了解其环保优势。
一、教案主题: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掌握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以及电力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及其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电力技术的发展及影响。
四、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电力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电力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分享各自的见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重点介绍电力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电力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力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八、教学资源:教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课题的授课时间。
十、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
六、教案内容:电力技术的发展1. 教学内容:介绍电力技术的发展,包括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及应用。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电力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设计第一章:电气时代的来临1.1 学习目标:了解电气时代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1.2.1 电的发现和发电机的发明:介绍电的发现过程以及发电机的发明,强调发电机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1.2.2 电气时代的标志:阐述电灯、电话、电影等电气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设计:1.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电气时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2 讲授:教师详细讲解电的发现和发电机的发明,以及电气产品的作用和影响。
1.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分享自己的看法。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电气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电气时代的科技突破2.1 学习目标:了解电气时代科技突破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2.2 教学内容:2.2.1 电子技术的发展:介绍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的发明,及其对电气时代的影响。
2.2.2 计算机技术的诞生:阐述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变革作用。
2.3 教学活动设计:2.3.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气时代科技突破的重要性。
2.3.2 讲授:教师详细讲解电子元件的发明和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电气时代科技突破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分享自己的看法。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电气时代科技突破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章:电气时代的产业发展3.1 学习目标:了解电气时代产业发展特点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电力产业的发展:介绍电力产业的兴起,以及电力在工业、交通、家庭等领域的应用。
3.2.2 电子产业的崛起:阐述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融合。
3.3 教学活动设计:3.3.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气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3.3.2 讲授:教师详细讲解电力产业的发展和电子产业的崛起,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九年级上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认识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科技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分析这些发明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生活。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解答,详细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认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创新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并理解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能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认识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看待科技发展,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
七、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上历史教材《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相关章节。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掌握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的历史背景。
(3)认识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电气时代与蒸汽时代的区别。
(3)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自豪感。
(2)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3)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
(2)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的历史背景。
(3)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电气时代与蒸汽时代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电气时代》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电气时代的氛围。
(2)提问:什么是电气时代?它与蒸汽时代有什么区别?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
(2)引导学生关注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2)全班交流: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4. 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电气时代的代表性发明——电灯。
(2)分析:电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5. 总结提升:(1)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强调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3)提出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
2. 思考: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 调查家庭、学校中的电力使用情况,提出节能减排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激发学生对电气时代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电气时代的定义: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的转变。
2. 电气时代的影响:生活、工作、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变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电气时代?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教师讲解:电气时代的定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学生讨论:电气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和改变?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电气时代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电气时代影响的认知水平。
第六章:电力的发展与普及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力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电气时代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电力的发现与发展:从静电到直流电、交流电的发明。
2. 电力的普及:电力在家庭、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1. 教师讲解:电力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电气时代的应用。
2. 学生展示:自己对电力发展历史的了解和研究。
3. 小组讨论:电力普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电力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电力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知程度。
第七章:电气产品的创新与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电气产品的创新及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电气产品的创新:电器、电子设备的发明与改进。
2. 电气产品的应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医疗等领域。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电气产品的创新及应用实例。
2. 学生展示:自己对电气产品创新的了解和探究。
3. 小组讨论:电气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电气产品创新的认知水平。
2. 学生对电气产品应用的掌握情况。
第八章:电气时代的社会变革1. 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变革。
2. 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
教学内容:1. 生活方面的变革:家居、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改变。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1)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采取合作的形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相关的图片、故事、文字、FLASH动画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辩论题的设置,调动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归纳资料,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品质。
(2)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然后进行发明创造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努力奋斗、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猜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学生猜。
教师总结: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此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
【活动】自主合作学习本课基本内容一、学生阅读全篇,自己在书上圈点勾画出答案,之后小组合作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1.开始时间:2. 新能源:--------- 和-----------3. 电力技术方面领先国家:------和-------4.时代特征:5.由于------与--------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日益广泛应用。
九年级上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3)认识电气时代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2)运用比较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3)运用史料分析法,探讨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发明家的尊重和敬仰;(2)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和追求;(3)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3)电气时代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2)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人类社会还会发生哪些重大的变革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2)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3)阐述电气时代的基本特征。
5. 史料分析:(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改变;(2)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法,深入探讨电气时代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和电气时代的特征。
四、课后作业:1. 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并简要介绍其贡献;2. 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谈谈自己的看法;3. 结合史料,谈谈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德国等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电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气时代的到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2)运用比较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电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敬意。
(2)培养学生珍惜科技成果,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德国等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3)电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气时代的到来。
2. 教学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的联系与区别。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电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德国等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让学生分析电气时代到来的原因和意义。
5. 总结提升:(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科技成果,关注科技发展?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德国等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电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电气时代的到来。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题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动力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的成就重点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这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是“电气时代”,主要介绍电力能源的广泛应用及带来的一系列电器的发明和爱迪生。
第二:内燃机的发明,以及由内燃机引发的交通领域的革命,即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新能源——电力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的重要发明和新的动力内燃机引发的汽车和飞机的创制。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开始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知道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以及内燃机的发明和汽车、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产活动的巨大变化,培养历史想象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引导思考探究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的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的过程,认识到天才来自于勤奋。
要有积极探求科学奥秘,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即问题探究法。
我以世博会为主线,从“走近世博—看英国、走近世博—看伟人、走近世博—看机器”来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整个过程由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分析问题,最后共同解决问题。
始终是问题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补充大量丰富的图片、精彩的视频。
他们或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或是进行情感的体验。
把枯燥生硬的历史变成了有趣味性的活生生的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体味生命的价值。
课堂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都有很好的体现。
【评价方案】
1、表现性评价
1.自主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通过课堂检测的形式,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及时反馈矫正,适时给予合理的评价。
2.自主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通过小组交流,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达成度。
3.通过他们在课堂上的对话、回答问题、情感表现等课堂行为,了解他们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2、终结性评价
通过课终的能力测验(单项选择、材料分析)来考查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世博会的宣传片和与世博会有关的一组图片。
导出:上海世博会是中国首次举办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世博会。
世博会已经先后在世界16个国家举办了41届了,为什么世界各国要不惜花费巨资来举办世博会呢?
引用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话,说明各国举办的世博会不仅推动了整个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也是世界各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伟大成果展示的盛会。
这节课就一起走近世博,纵观科技的发展。
二、新授
(一)复习英国工业革命——温故而知新。
学生结合导学案的复习提纲,自主复习。
通过复习了解到:从18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听说了一连串英国人的名字,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创造推动并完成了英国乃至世界的第一次飞跃。
如果说这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枝独秀”,只在英国一个国家开始,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遍地开花”,同时开始于几个国家。
如美国和德国,其科技的发展在当时是领先世界水平。
由此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二)学习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结合导学案中的知识线索,自己从课本中找出基本知识,并在课本中做好标记。
之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观点。
出示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世博会材料。
提问:在这次工业革命中,有一种新能源进入了生产领域,它是什么?何时出现的?当时电的应用情况怎样?假如现在离开了电,我们会怎样?
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总结得出自己的见解:略。
2.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1)出示思考题:电力之所以能广泛应用,并很快取代蒸汽力,成为主要的动力,与蒸汽动力相比,它都有哪些优越性?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略。
(2)出示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世博会材料。
播放“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的过程”的视频。
学生边看边思考:他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都具备了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教师层层递进,学生思维活跃,在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得出结论。
略。
(3)以图片为主线,着重介绍汽车和飞机的发明者、发明国家、发明时间。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交流。
略。
说明:100多年来,汽车和飞机工业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成果,不断地更新换代,这都是科技进步的象征。
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各个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4)出示材料,分析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教师分析归纳:现在,我们已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化时代。
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时时刻刻感受着它所带来的恩惠,但同时也应关注到它的负面影响。
正如科技部长万钢说的。
引出万钢的讲话。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三)巩固复习:出示两次工业革命的简表。
(四)课堂测试——巩固知识。
三、结束语:
今天,我们踏着世博的脚步,了解了科技的发展,感受了社会的进步。
相信世博会将成为我
们每个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老师期待着同学们能为将来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世博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如本节课核心围绕着“电力的广泛应用”这一重点展开,问题贯穿了本课的始终,完全是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而成。
2、本课创设了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的过程和现在的汽车与飞机发展的情况两处情境,气氛渲染到位,通过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的过程,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认识到任何一项发明成果的背后都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失败后获得的,天才是来自于勤奋的。
又通过大量图片展示出汽车和飞机的发展情况,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后还感觉到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小组内成员基础的参差不齐,在处理一些难点问题上,如“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有哪些优越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分层教学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对小组的评价机制还有待于继续完善;给学生巩固复习的时间有点少,个别学生对汽车和飞机发明的时间记的不太牢固。
【共同诊断】
亮点一:比较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如用世博会这个热点新闻作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亮点二: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再开发。
针对本节课内容少,授课时增加了现代生活的内容,如电的应用,汽车和飞机发展等,并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资源的整合。
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亮点三:本节课的实效性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高。
亮点四:本节课,从导学案的使用、多媒体的运用、再到教师的板书都是有机的整合,完整的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过重,学生巩固知识的时间偏少。
第二.科技的两面性这一问题说的太多,有点偏离了历史课堂。
第三.对小组的评价机制还有待于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