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3.96 KB
- 文档页数:7
课题: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通过电气时代的来临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从中感受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
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课程标准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到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综合启发式教学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
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这些都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
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的知识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电气时代”的到来展示:家用电器提问:咱们同学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
学生:电灯,可以用来照明;电视,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和娱乐;电饭锅,可以煮饭;电熨斗,可以熨衣服;电脑,可以查资料、玩游戏、学习;电热水器,可以用来洗澡……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第七单元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授课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简况1、时间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大范围内确立3、表现(1)、新能源的利用(2)、电讯业的兴起(3)、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温故知新1.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并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以后)2.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要了解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又一次重大飞跃,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的情况。
请大家打开课本124页,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运用于人们实际生产生活中去的?(课件展示,分层提取信息)A.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弟)B.谁研制出发电机?(西门子)C.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19世纪70年代)D.随后发明了哪些电器和电力交通工具?(电话、电报、电灯、电车等)E.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使用更加方便和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F.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美国、德国)“发明大王”爱迪生1.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作“发明大王”?(他发明了电灯等许多电器产品,其中正式注册的就有1300种之多)2.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气时代的背景,认识电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理解电气时代对科技发展的影响;3.了解发明家爱迪生的生平事迹并理解他对电气时代的贡献;4.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1.掌握电气时代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爱迪生的发明和他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电气对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深刻影响;2.理解爱迪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课前图片展示(包括灯泡等电气装置)与学生引入课题;2.引导学生思考“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2. 学习教材(25分钟)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电气时代的背景与特点,并分析电气对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深刻影响;2.通过分组探讨,让学生总结出电气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3. 讲解发明家爱迪生(20分钟)1.讲解爱迪生创新思维和科技实践,鼓励学生学习他的求知精神和实践经验;2.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来了解爱迪生的生平事迹并理解他对电气时代的贡献;3.让学生自主浏览相应网站,结合自己对“电气时代”的理解,来探究爱迪生的创新思维和个人价值观。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1.让学生分组讨论电气时代的影响和爱迪生的重要性;2.提醒学生注意总结讨论内容和重要观点;3.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加深教学印象。
5. 写作练习(20分钟)1.让学生根据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写一篇有关电气时代和爱迪生的文章,文体和主题不限;2.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结构、表达方式和文章内容的质量;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技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电气时代以及爱迪生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法、阅读课文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写作法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电气时代的气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讲授新课(第一目:电气时代的到来)世博探微、合作探究世博会的繁荣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密切相关。
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2.哪两个国家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新动力是什么?4.新动力与蒸汽相比有哪些优点?学生回答后,引导讲授。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电气时代的到来”一目。
分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ppt展示出示自主学习提纲,目标明确,知识层次清晰,有助于学生学习阅读。
讲授新课(第二目:发明大王爱迪生)世博回眸之巴黎世博会1.这项在世博会引起轰动的发明是()2.发明者是()。
电灯的成功要攻克哪一难关,你能讲述这一过程吗?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提示讨论回答学生讲述电灯发明,理解其艰难过程学生观看爱迪生发明学生讨论回答1.ppt展示《巴黎世博会早期电灯》2.ppt展示爱迪生其他登上世博会的发明《蓄电池、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等》直观感受爱迪生是一个发明大王。
出示爱迪生在世博会展示的其他发明。
世博会为爱迪生提供了展示才华舞台他被誉为?我们应学习他什么精神?爱迪生去世后美国政府本想停电一天哀悼,却发现做不到。
最后决定熄灯一分钟。
为什么?没有电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出示图片《地球的夜晚》哪些国家和地区比较明亮?西欧、美国、日本也是举办世博的常客。
2015年的世博会再次回到欧洲,举办国是意大利。
学生同位合作交流后回答。
学生看图回答西欧、美国、日本。
3.ppt展示《地球的夜晚》,使学生直观感受电是文明与发达的象征。
联系现实,使学生理解电力的重要性。
对经济生活有所了解。
使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学科交叉。
讲授新课(第三目: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我要看世博出示米兰世博会会徽2015年世界博览会在意大利的米兰举办。
各地的人们会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到达意大利参观呢?世博回眸之巴黎和圣路易斯世博会巴黎和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示的早期汽车和飞机1.()国的()在()年发明汽车?2.汽车的动力机是()。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就世界史的范围说,从16世纪起,人类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
近代时期包含了手工工场时期、蒸汽时代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
大致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史由此进入新的时代即电气时代。
本课讲述的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兴起的历程。
教科书从人类对电认识的过程和电力取代蒸汽作为主要能源以及电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三方面阐述了电气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能源领域的巨变和围绕电的发明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对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阐述解释。
以更多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形成共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
2.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历史,培养理解能力。
3.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说明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展示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的贡献。
2.小组分工合作积极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进一步加深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2.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什么呢?(学生发言)请学生再举几个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类似的例子。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及特点。
2.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3.讲述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认识电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道理,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来代表一个历时期,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
用这种思维模式来看待19世纪后半叶,你会说,人类开始进入了什么时代了呢?二、新课内容(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概念:什么叫“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说出其定义及主要内容。
(1)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2.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分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1)政治的稳定;(2)经济的繁荣;(3)科学家的潜心研究、自然科学的新突破。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科学性。
19世纪是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高潮期,这些成果为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这就为新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3.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
电的广泛应用是这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注意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电被广泛的应用到家庭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信息传递等方面,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人类“电”的认识1.人类认识电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概括出人类认识“电”的过程: 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
教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联系现实进行情感教育。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解,准确说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创造(电力工具及电器、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关键时间、主要人物、出现的能源、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简单说出对中国以及世界格局的影响,正确看待科技革命的两面性,分析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能用语言准确表达两次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迪。
【学习重、难点】1、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2、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学习方法】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复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国家、开始时间、主要标志、重大发明、人类进入的时代等。
2、依据自主学习环节预习第20课课文。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从18世纪60年代,人类历史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主要标志,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到了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上又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是什么?它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有哪些重要成果?本节课我们将研究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一)完成下列基础知识:1、世纪年代,_________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由于________和_______的发明和使用,________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发明有、、、),逐步取代___________,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____________”。
2.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_________和_________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3.在电器发明领域,国科学家________最为著名,被誉为“发明大王”,他在________年研制成功耐用__________,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其中最著名的有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
被誉为“”。
4.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________等人设计出内燃机。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1)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采取合作的形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相关的图片、故事、文字、FLASH动画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辩论题的设置,调动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归纳资料,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品质。
(2)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然后进行发明创造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努力奋斗、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猜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学生猜。
教师总结: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此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
【活动】自主合作学习本课基本内容一、学生阅读全篇,自己在书上圈点勾画出答案,之后小组合作答案。
教学设计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克州一中:李婷一、教学背景1、备教材。
就教材地位而言,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史教学的重点单元。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世界史学习的重点课程。
就教材结构而言,本课上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与改革,下联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具有承上启下重要地位的一课。
就教材内容而言,本课分为三目,即“电气时代”的到来、“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分别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以及这些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2、备学生。
本课教授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会观看大量有关世界历史的图书和影视作品。
但这些认识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本课的知识,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克州一中是一所维吾尔族中学。
在校学生皆为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就需要教师通过更多的多媒体资料,运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解释,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述内容。
知识目标(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3)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1、教学目标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4)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过程目标:讲故事、辩论会、讨论归纳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知识点。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今天新疆美好生活的热爱。
2、教学重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发明。
3、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史料教学法、图片展示法、音效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课前三分钟《我们的家乡——新疆》。
九年级上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主要发明和影响。
掌握电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其影响。
2.难点:电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如发明、影响等。
(2)提出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些新的变化?2.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1)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如科学技术的积累、工业革命的推动等。
(2)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如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等。
(3)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如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等。
3.分析电气时代的特点(2)讲解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更新等。
4.案例分析(1)选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某一发明,如电话,让学生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2)教育学生要珍惜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作业1.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并简要介绍其作用。
2.分析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景2.主要发明3.影响二、电气时代的特点1.生产力的飞跃2.生活方式的变革3.思想观念的更新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电气时代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了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学原理;电力的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
(2)理解:科技是一柄双刃剑!(3)运用:作为中学生的你从自身做起,保护地球大家庭的健康。
2、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学原理,科技成果,特点与影响。
(2)运用范例与材料分析教学,培养学生找出有效线索,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感悟科技革命影响。
(2)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学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科技是一柄双刃剑★教学方法本节课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注重培育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同时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习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再次感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与影响。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
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
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观看三幅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果图片。
带着问题走进第二次科技革命。
一、电力的广泛应用1、电力的广泛应用,科学原理的出现图片展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这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到来的理论基础。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这位为电的发明提供科学原理的科学家。
2、电力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电的发明与使用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备课资料1】西门子研制的发电机【备课资料2】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的发明【备课资料3】发明大王——爱迪生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发明大王”,一生中的发明有1300多项。
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
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最伟大的发明是碳丝灯泡,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
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备课资料4】通讯成就--电话,电报。
通讯就是信息传输。
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传输手段是语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远距离传输信息。
18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探求新的通讯方式,而随着电力广泛应用和远距离输送的成功,于是,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电视等相继发展起来。
各种通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真正的推动力是社会的需要。
从此,人类真正进入了电力时代。
3、交通科技成就--汽车、飞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备课资料1】内燃机,汽车,飞机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19世纪末,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
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
二、合作探究:科技的积极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巨大增长。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电的使用是人类的生活得到提高。
展示材料,找出有效信息,分析问题。
三、【合作探究】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备课资料1】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生活的便利,但是也同样伴随交通堵塞,尾气排放,大气污染。
怎样正确处理汽车工业的发展。
发展汽车工业,利用科技,趋利避害。
【备课资料2】酸雨危害,腐蚀金属,使绿色生物不能再次发芽,展示图片,深刻感悟环境问题的危害。
四、比较记忆两次科技革命【备课资料1】展示一对比表,两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国家,主要标志,特点,时代。
★链接中考联系一下本课所学,学会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主要考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时间,碳丝灯泡,动力机内燃机。
学情分析本节教材是初三世界史上册第二次科技革命。
初三的学生由于以前的历史学习,尤其是初三上学期比较系统的学习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学生们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再者初中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任何事物都存在一种好奇心和探知欲,其自觉学习和主动探求学习能力均有所提高,其思维具有独立性,从以往重视历史表象的形式到重视历史事件、概念的升华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因此,我认为对于初三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的能力。
况且,培养思维是历史教学的核心。
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则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发散、逆向、探究等创新方向发展。
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性要高,这就需要吸引学生的课件。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用三幅第二次科技革命科技成果图片,导入新课。
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期待进入新课学习。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家用电器,让学生感悟科技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学习欲望与热情。
整节课,我在授课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不停步,逐步将学习引向深入,实现了高效教学。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了的聪明才智。
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思路清晰,各环节的设计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均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在讲练结合后学生填图两次科技革命的比较表,学生们表现积极踊跃,教学目标较好掌握。
教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为完成的话,那只是完成工业进步的第一步飞跃。
接着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告终的。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这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三,科技是一柄双刃剑!正确认识科技的利弊,中学生为地球大家庭的健康行动起来。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测评练习1.2011年3月26日晚20:30开始,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活动,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节约能源。
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开始于()A.18世纪6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80年代2、“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
”这句话中的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爱迪生()A、改良了蒸汽机B、设计出内燃机C、研制出发电机D、研制出耐用碳丝灯泡3、世界石油产量在1870年为八十万吨,到1900年达到二千万吨,导致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B.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C.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D.发电机的发明和使用结合本课重大科技成果的介绍,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请你为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积极向政府部门献计献策。
面对环境污染问题,请你谈谈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地球大家庭的健康做贡献?课后反思首先是导入新课,吸引住学生。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进入科技革命的学习,结合三幅图片进入第二次科技革命情境学习,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带着问题阅读历史课本第二次科技革命,了解科技成果。
让我们进入本学习主题——第二次工业革命。
看着下面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我明白我的这堂课已起到一定的作用了。
可以说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导入,是一个良好开端。
学习新课,教师要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这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联系一生活问题,同学们家中有电器吗?电器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停电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回答。
接着当讲到电力应用的时候,使学生们感兴趣的图片教学,孩子们的眼睛告诉我,我的图片吸引了他们,他们有了解的欲望,学生兴趣盎然,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独立思考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使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贵在是参与。
当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我设计一材料来分析得出结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改变生活。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既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对科技革命的影响记忆深刻。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对自然界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就以汽车工业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弊为话题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这样就拉近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体会到了学习历史是有所值有所用的,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图表展示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全班共同完成填空题。
1.整个课堂内容充实,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了拓展,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乐学愿学的教学氛围。
2.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核心在于学生怎样。
这节课充分注重了让学生参与,注重了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得到体现。
所以老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从这堂历史课来看,我们教师要注意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围绕教学目标,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才会有所收益,从而增强历史课的魅力。
努力探索、追求学生喜爱,乐于接受的课堂这就是我最大的教学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