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2、前言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新课标在文本结构、编写依据、课标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文本结构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旧课标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新课标的结构变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课程内容(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业质量(内涵、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对地方和学习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以及附录部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教学与评价案例)。
(二)编写依据旧课标的编写依据是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新课标的编写依据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党的教育的方针和教育思想、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以及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三)课标内容在课标的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
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具体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性质中的“变”旧课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内容、学习高中政治的好处、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政治课程的地位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框标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A民族节日:含义: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的平台B文化遗产: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C(选择题)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小点)(问为什么个性能受到共性欢迎)①(为什么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文化为什么是民族)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
③(总结)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5)意义: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6)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5.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3)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框标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①商业贸易(主要途径)②人口迁徙(主要途径)③教育(主要途径)④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其他途径)⑤亲朋聚会,外出旅游,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其他途径)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手段:传媒: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①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发展阶段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位标志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称为大众传媒③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作用)解答题(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重要性:①有利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必要性: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尽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框架高中政治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虽然必修三的政治知识比较简单,但是我们也同样要准备一个知识框架,方便以后复习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政治必修3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框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的含义: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3.发展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用①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②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政治必修3知识要点文化创新1.为要进行文化创新?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单元序:1、治理国家和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2、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3、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第七课前言: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什么?一、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P74-75)1、法律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法律的发展历程:(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4、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及评价。
(1)历史: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鸦片战争之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未获成功。
(2)评价: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词点击】什么是中华法系?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P75-77)1、法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4、法的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名词点击】什么是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必修三2 .2《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第一单元第2 课第二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二课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分两框展开:第一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二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这两框的内容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两框从不同的视角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一框是从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方面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二框从指导思想,思想路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方面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发选择。
本框题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什么(一)说本框教材本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由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三目:“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目阐述两层意思: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指导思想内容间的联系。
第二目阐述两层意思: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重要作用、指导思想的含义。
第三目阐述四层意思:含义、必要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具体要求。
(二)说学情本课授课对象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前面阶段的学习,已经基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储备;经过前面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分析解决综合性、复杂性问题情境的能力还比较欠缺。
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要充分、灵活运用视频、文本等多种教学资源,通过调研、访谈、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三)说教学目标1. 通过时政热点来认证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党领导我国核工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强化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从而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懂得拥护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