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卒中临床心得
- 格式:pdf
- 大小:81.79 KB
- 文档页数:1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王悦;柴学森;胡广东【摘要】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对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卒中后合并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体针配合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体针及吞咽训练,治疗前后选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评分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低(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85.7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采用头针结合体针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1(027)009【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头针;体针;脑卒中;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作者】王悦;柴学森;胡广东【作者单位】抚顺市中医院,辽宁,抚顺,113008;抚顺市中医院,辽宁,抚顺,113008;抚顺市中医院,辽宁,抚顺,113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合并症,发病率高达30%~45%[1],其中包括延髓疑核损害所致的延髓麻痹,以及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的假性延髓麻痹。
以后者导致吞咽障碍占多数,临床以吞咽障碍、构音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其中吞咽障碍危害性最大,可导致吸入性肺炎、严重的营养不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笔者采用头针结合体针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合并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可配合治疗。
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
治疗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51~68岁,平均57.3岁,脑梗死26例、脑出血9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0~72岁,平均59.7岁,脑梗死27例、脑出血8例。
头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体会发表时间:2019-07-18T15:53:20.8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4期作者:杨建波林晓静张倩张小宁(通讯作者)[导读] 目前脑血管病逐年增加,幸存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身体功能障碍,例如偏瘫,这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96例2017年4月-2018年4月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
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头针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头针+平衡针治疗。
比较两组疾病疗效;上肢功能改善时间、下肢功能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肢体功能分数、生活质量、神经功能;致残率。
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上肢功能改善时间、下肢功能改善时间、肢体功能分数、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
观察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头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效果好。
【关键词】头针;平衡针;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4-0207-02 目前脑血管病逐年增加,幸存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身体功能障碍,例如偏瘫,这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家庭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年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缺血性中风具有多种病因,病情复杂,疾病突然发作。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本研究分析了头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体会,如下。
1.资料与用药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96例2017年4月-2018年4月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
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61~78岁,平均65.78±2.98岁。
头体针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痰瘀互结型患者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健康;探讨有效易行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为100名本病患者随机分为针药联合组与中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针药联合组在其基础上加以头针与体针。
结果治疗14天后针药联合组nihss评分为8.7±6.1优于中药治疗组11.2±6.9(p≤0.01)。
结论头体针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疗效更加突出,有利于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在临床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风;针灸;中药;痰瘀互结在我国每年因脑卒中而致死的病例约150万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而西药治疗本病价格相对昂贵,疗效有限[1]。
而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发现中医药、头针与体针联合治疗本病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且临床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病例来源于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00例。
1.2 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根据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在2005年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相关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诊断与分型[2]。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相关诊断标准,且在急性期内为痰瘀互结型者;②性别不限,年龄<75岁(按照入组时出生年月来计算);③脑血管意外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者,需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④患者意识清醒,有自主行为能力,能够配合针灸与药物治疗者;⑤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同意,3个月内未参加其他临床观察。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或纳入标准者;②经客观检查证实中风急性发作为脑外伤、脑肿瘤、脑部寄生虫病等疾病引发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诊断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④既往中风发病大于3次者,且合并严重循环、免疫、消化、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等原发性相关疾病;⑤对已知某味中药过敏者,或严重晕针者经心理疏导无效者1.5 研究方法对符合标准的患者,利用数字随机表除以组数求余数的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针药联合组与中药治疗组。
内蒙古中医药针灸推拿摘要:目的:观察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缺血性中风的最佳治疗时间。
方法:将确诊为脑血栓形成住院的310例患者,随机分为A 组(120例)、B 组(100例),C 组(90例),A 组在发病后3天内采用头体针结合治疗,B 组采用头体针治疗、C 组采用体针治疗,且B 、C 组分别在2周后进行治疗。
2个疗程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A 、B 、C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84.0%,65.6%。
A 、B 组差异比较P <0.01,B 、C 组差异比较P <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优于体针治疗,且早期治疗可缓解中风患者病情发展,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头针;体针;缺血性中风;脑梗;治疗;临床观察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李仕学*蒋华松*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3-0070-02*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563003)2012年4月20日收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脑部疾病,以其“四高一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至残率、高复发率、低治愈率)的临床特点是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
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总结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缺血性中风的最佳时机,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治愈率,现就本院住院治疗的3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对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以脑血栓形成住院的310例病人,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的病人。
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A 组120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55.4。
单纯脑血栓形成12例,合并有高血压疾病的有84例,合并12糖尿病的例,心血管疾病的10例,合并其它疾病的2例。
浅谈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疗效评价【摘要】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是除药物及康复训练疗法外,另一主要治疗方法。
头针作为针灸疗法中的支脉,在治疗脑源性疾病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检索知网,旨在综合评价头针在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头针;中风后遗症;运动障碍;疗效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俗称中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脑卒中指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局灶性脑组织损害,引起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或致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可出现一侧肢体偏瘫,或是平衡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导致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
针灸可舒筋活络,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对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中风引起的偏瘫,还是大脑皮层的局部病灶,针刺头皮皆可通过近治及远治法,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
延艳斌等[1]将11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予头部运感区、运动区为主穴进行治疗;康复组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针康组予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治疗14天后三组疗效均有改善,针康组优于其余两组。
杨沫等[2]将72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采用头针丛刺结合康复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Bobath技术治疗,4周后两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治疗组在上肢痉挛的改善程度、FMA评分、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马振宇等[3]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予头针,选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及顶颞后斜线,沿皮肤进针至帽状腱膜,并加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治疗组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对照组。
胡晓丽等[4]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予传统头针治疗,治疗组在留针期间,给予其康复训练,诱导患者主动训练。
头针结合项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邵东辉【摘要】目的观察头针结合项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28).对照组给予认知功能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头针结合项针、体针治疗,共3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7.1%和89.8%,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9.3%和79.6%,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个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有着显著的差别,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结合项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有一定疗效.【期刊名称】《中国老年保健医学》【年(卷),期】2016(014)003【总页数】3页(P17-19)【关键词】针刺;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作者】邵东辉【作者单位】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 160086【正文语种】中文“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突发的头部血管病,是因为头颅内血管骤然破裂或者是由于血管的淤阻从而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进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破损的一种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明显比出血性中风高,占脑卒中总数的百分之六七十。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中风,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多,女性较少,重者可至死亡。
死亡率较高的是出血性中风。
根据统计调查,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为城乡合计的脑中风,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中的最重要原因,脑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
脑卒中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认知障碍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1]。
由于脑中风病变波及大脑皮层以及皮层以下区域,从而引起的痴呆综合症状是血管性痴呆的常见类型。
其临床表现为多次反复突然的发病,阶梯式增涨而加重病情、病程反复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中风的血管病变涉及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相应症状特征。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25例疗效观察作者:袁媛段登海周再华尹平郭兴韬陈琰东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06期摘要: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
方法将来本科就诊的5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
治疗组给予头针结合体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
对照组体针,采用平补平泻法。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较好,可以广泛运用于临床中,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针刺;头针;体针;肌松药中图分类号:R245.3 ; 文献标志码:B ;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6-0068-02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其发病率越来越高。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除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常导致一系列感情行为的变化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其中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是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其不但引起严重的躯体多种功能障碍,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导致种种不良的心境体验和心理疾病。
躯体出现严重的残疾,严重摧残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给个人及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
笔者运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从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本院康复科及针灸科就诊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
其中,治疗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48.1±6.7)岁,病程8个月~9 a,平均病程为(3.9±2.6)a;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47.8±6.0)岁,病程8个月~9 a,平均病程为(3.7±2.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