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起死回生之药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千年伤寒白虎汤·石膏辛寒有大用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中医发现草木金石,鸟兽虫鱼皆有药性。
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能够熟练运用金石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
中国人将石膏入药治疗伤寒等疾病,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
《伤寒论》:“白虎汤”将“石膏”作为主药,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天然石膏是自然界中生成的石膏矿石,主要为二水石膏和硬石膏。
生石膏为二水硫酸钙(Ca〔SO4〕·2H2O),又称二水石膏、水石膏或软石膏。
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纤维状,白色或灰、红、褐色,玻璃或丝绢光泽。
我国石膏矿资源丰富。
全国23个省(区)有石膏矿产出。
其中储量超过10亿吨的有10个,依次是:山东、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宁夏、西藏、安徽、江苏和四川,石膏资源比较贫乏的是东北和华东地区。
山东石膏矿最多,占全国储量的65%;内蒙古、青海、湖南次之。
主要石膏矿区有山东枣庄底阁镇,内蒙古鄂托克旗、湖北应城市、吉林浑江、江苏南京、山东大汶口、广西钦州、山西太原、宁夏中卫石膏矿等。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石有软硬二种,软石青,成很大的块而蕴藏在石中,作层如压扁的米糕,每层数寸厚。
有红白二色,红色的不可服。
白的洁净细纹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的白蜡,松软易碎烧后就烂如白粉,其中明洁,假带青色,纹长细如白丝的,叫理石,与软石青属一物二种,捣碎后则形色如一,不可分辨。
硬石青,作块状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样坚白,敲击它就一段段横向分开,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后也容易散开,却坚硬不成粉。
其中似硬石骨成块状,敲击时一块块分解,墙壁光明的,叫方解石,烧它就散开如花,仍不烂,与硬石青是同类二种,击碎它则形色如一,不可分辨。
大抵以上四种性气都寒,都能去大热结气。
但不同的是石膏能解肌发汗。
如今人们又用石膏点豆腐,这是前人所不知的。
““石膏味辛,性微寒,无毒。
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喘促不宁,腹中坚痛。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张晋 王亚威* 司维 刘荫君 陈志伟 (北京100091)关键词 名老中医 中风 治疗经验 评述中风亦名 卒中,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 IA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并被列为中医 四大证之首,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
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多变。
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以病因有三,一为情志失调(怒、嘻为主);二为饮食失常(膏粱美食或食咸过多);三为久患消渴之疾(痼疾)。
病机有二,一是脑之气街为患,气机受阻,引起气不顺为风,风动生热,热为火之渐,久而不解,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二是 脑中血海血脉、经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轻则血凝成瘀、痰生、热结、毒生,而损伤脑之神机,重则脑气不能束邪,内风统领热邪火毒,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后,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膜破、络裂,血脉不能束血,其脑气不能固血,其血必溢于外,重责溢于 琼室之内,脑髓精质体受损,窍络阻塞,于病机形成上下失应,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精气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离散。
王永炎以中风急性期虽为本虚标实,然而侧重在标实(瘀血、痰湿阻滞)去辨治中风急证,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分类,对其病机做进一步明确以适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主要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气虚、阴虚等因致病;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浊、邪热内闭心窍,元气败脱导致而成。
孔伯华谓本病之成是先有内因基础,再有外因诱发。
即痼疾潜伏于脏腑(肝动热生、气火相郁、积食化痰、瘀塞经络、气虚上浮等害伤空窍),再遇外邪触发而成病。
汪履秋认为中风一病的病机主要可包括为气机逆乱、血瘀、痰浊等方面。
谈谈石膏的用法与用量去年给我的几个研究生讲解中药,今年想让学生把石膏的应用总结一下,但又怕他们知识面窄,归纳的不到位,特自己总结,便于大家切磋学习。
石膏出自《神农本草经》,在仲景方有20余处使用石膏,成为中医治疗高热及肺胃有热的首选药物,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吴鞠通以及民国医家张锡纯把石膏的应用推向了高潮。
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
舍此之外则不能。
”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救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
”孔伯华在《石膏药性辨》中指出:“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
”可见作用之力宏。
一、产地世界上最大石膏生产国是美国。
我国23个省(区)有石膏矿产出。
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69处,总保有储量矿石576亿吨。
从地区分布看,以山东石膏矿最多,占全国储量的65%;内蒙古、青海、湖南次之。
石膏矿以沉积型矿床为主,储量占全国90%以上。
石膏出自《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说:“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
”“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微带青。
而文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
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
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
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
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
烧之则诧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
自陶弘景、苏恭、大明、雷敩、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
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
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住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
石膏汤功效与作用民间有句话,叫“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石膏,不仅成就了豆腐,还是一味良药。
古有医圣张仲景善用石膏,近有名医张锡纯挚爱石膏,并有“石膏先生”的美誉。
有人说,石膏是“药品中第一良药,有起死回生之功”,如此种种,似乎都在诉说这平凡的石膏,其实有惊人的魅力!今且分享张仲景、张锡纯用石膏的奥秘,只分享一次哟~近代名医张锡纯运用石膏有着丰富的经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吾国善用石膏者,除长沙汉方之外,明有缪氏仲淳,清有顾氏松园,余氏师愚,王氏孟英,皆以善治温热名,凡治阳明实热之证,无不重用石膏以奏功。
”“愚临证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
有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其人病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
”有人称谓其“石膏先生”。
还有人称石膏为“寒温实热证之金丹”“寒温第一要药”“救颠扶危之大药”“退外感实热,诚为有一无二之良药”“药品中第一良药,真有起死回生之功”。
仲景用石膏的方剂计16方,其中《伤寒论》7方,《金匮要略》9方。
以石膏命名的有3个方,麻杏甘石汤、竹叶石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方名无石膏者13方。
一、石膏的功效1.清热泻火石膏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清热泻火,如白虎汤治疗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四大症”。
《温病条辨》中的化斑汤、《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都在重用石膏的基础上加入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张锡纯说:石膏“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功”。
无论外伤杂病的实证、热证都可以放而用之。
张锡纯用石膏,不仅将生石膏放在汤里煎煮,还将生石膏研成粉末,这样能减少生石膏的用量,也能达到清热、清阳明腑实证的目的。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说:“石膏一药,遇热证即放胆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
”孔先生以善用石膏而著称。
药理实验证明,对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或消毒牛乳致热的家兔,石膏煎剂有解热作用。
白虎汤比石膏单味药的解热作用更强。
2.清肺平喘石膏不仅入阳明经,还入肺经。
后世肺部感染用麻杏甘石汤治疗“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破格救⼼汤佛⽈:救⼈⼀命胜造七级浮屠。
今天分享李可⽼中医⼀个救命的⽅⼦,⾮常神奇,可以让⼈起死回⽣,在⼈之将死奄奄⼀息的危急时刻,迅速投下这个⽅⼦,可以⼒挽狂澜,把⼈从⿁门关拉回来。
凡是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已经放弃治疗的⼈病患,呼吸衰竭的⼈,⼼脏衰竭的⼈,或者是中毒的⼈,或者是中风脱证、寒症的⼈,或者是休克或者是⼤汗亡阴或者是⼤虚之⼈、五脏六腑俱衰⽓若游丝之⼈或者是车祸外伤产后等出⼤⾎之⼈,总之只要⼼脏没有停⽌跳动,都可以⽤这个雷霆之⽅起死回⽣。
这绝不是吹嘘,这是李可⽼中医亲⾃验证,下⾯这个案例让你为中医的神奇叹为观⽌。
1961年的夏天,⼀位年过花甲的⽼妇⼈被众⼈⼿忙脚乱抬到了李可⽼中医⾯前。
家属哭诉,说⽼妇⼈得了绝症马上就要断⽓了,恳求李可⽼中医发发慈悲救⼈⼀命。
李可⽼中医马上查看病⼈的情况,只见⽼妇⼈脸⾊煞⽩,⽛关紧闭,嘴唇乌紫,四肢厥冷,⼿脚如千年寒冰⼀样冰凉。
李可⽼中医去把脉,没有脉搏,没有脉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是死症!⾎压也测不到,更加没有救治的希望了。
万幸的是⽼妇⼈还有⼀丝⽓息,柔弱的⼼脏依然在拼尽最后⼀丝⼒量顽强地跳动着。
所有⼈的⽬光都聚焦在了李可⽼中医⾝上,李可⽼中医雷厉风⾏,马上叫⼈熬了⼀个⽅⼦,给⽼妇⼈喂下,⼀⼩时后⽼妇⼈慢慢睁开了眼睛,家属抱头痛哭,⽼妇⼈活过来了!每每看到医院都放弃了声称必死⽆疑的病⼈被李可⽼中医妙⼿回春、起死回⽣的医案,⼩叔总是激动满怀,感叹这位神医如⽃战胜佛,是病魔的克星,来到⼈世间专门治疗那些急症重症,可惜⼈间已⽆李可。
李可⽼中医⽤的是什么⽅⼦?这个⽅⼦叫破格救⼼汤。
⽅⼦如下:炮附⼦30克,⼲姜60克,炙⽢草60克,⾼丽参10克(另煎浓汁兑服),⼭萸⾁60克,⽣龙⾻牡蛎粉、活磁⽯粉各30克,麝⾹0.5克(不需要煎药,分次冲服)。
这个⽅⼦囊括了中药当中三⼤起死回⽣的神奇本草。
第⼀⼤起死回⽣的神奇本草就是附⼦。
附⼦是⼤毒之药,⼤毒之药能够治疗⼤病,⽤对了就是神药仙药。
附子与石膏同用探讨附子大热,石膏大寒,药性截然不同,按常理必无同用之可能,诸般论述配伍和药对的参考书也均未述及。
实则《金匮》、《千金》即有附子、石膏同用之例。
1.《金匮》、《千金》开附子石膏同用之先例《金匮》附子、石膏同用见于“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越婢汤条下。
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方后又云“恶风者加附子一枚”。
《千金》卷第七“风毒脚气”之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白术、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主治风痹脚弱,卷第十五上“脾藏上”之解风痹汤由麻黄、枳实、细辛、白术、防己(一作防风)、生姜、附子、甘草、桂心、石膏组成,均以石膏与附子配伍。
2.后世医家应用举例后世附子、石膏同用鲜见论述。
曾见明代孙一奎《三吴治验》载马厨疟痢并发案,其症大发寒热,寒至不惮入灶,热至不惮下井,痢下红白,日夜八十余行,腹痛、恶心、汗多神乏疲甚,病由厨间燥热,食瓜果甚多,复又酒后御色。
方用白虎汤、益元散清暑涤热,附子理中温中补下。
药后病渐安康。
病者正虚欲脱,邪势鸱张,所以双管齐下,以大剂温清合为一方。
清代舒驰远治天庆班小生患痢,其症上身发热,下身作冷,认为阳热在上,阴寒在下,心中烦热为阳明里热,用石膏;口苦咽干为少阳腑证,用黄芩;食不下属太阴用黄芪、白术、半夏、砂仁;身重多汗为少阴亡阳,用熟附子、炮姜、破故纸;厥逆腹痛为厥阴里寒,用生附子、吴茱萸,一剂病减。
病机复杂,故以复合之治法治之,附子、石膏因有同用之机会。
(转引自《姜春华论医集》近代祝味菊先生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他以附子配石膏治高热,认为二药同用,一以制炎而解热,一以扶阳而固本。
附子之温,固可减低石膏之寒凉,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石膏之寒,已是抵消附子之温,然附虽失其热,而不减其强心之作用。
体质虚弱而炎热不过盛,可重附而轻膏;体质略亏而炎热颇盛,又可重膏而轻附。
徐小圃先生也为近代用附子之大家,其治小儿暑热症(又曰夏季热)有以附子、石膏同用者。
张锡纯老先生:石膏为凉药中纯良之品,可治72种病证.石膏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云:“石膏,味辛,微寒。
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今教材又记“石膏,大寒”。
清末民初名医张锡纯临床善用石膏,对石膏有独到见解,认为石膏为凉药中纯良之品。
今天,小师妹为大家整理了张锡纯老先生临床运用石膏的经验与医案,供各位优秀临床中医师参考学习。
大剂重用张锡纯受《神农本草经》石膏性微寒影响,抛弃传统石膏性大寒之说,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认为其性微寒,非大寒之品,“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凉而不凝,透表解肌而能退大热,故被誉为“治寒温实热证之金丹”“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
因此主张在治疗外感实热或实热炽盛时必须重用石膏方能奏效,其云:“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
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火,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证亦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于下侵致滑泻也”。
同时又指出:“且愚于可重用石膏之证,又得一确实证验,其人能恣饮新汲井泉水而不泻者,即放胆用生石膏治之必愈。
此百用不至一失之法也”。
其临证用石膏从每方或每天一两、二两、三两、四两、五两、六两、八两、十两、十二两、十六两不等,无论老幼,每每斩关夺隘。
故在《石膏解》中谓:“愚临证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
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
如治疗长子荫潮7岁时患感冒风寒案,1日之内重用石膏六两,煎取清汁,多次温饮,以防其呕吐,效如桴鼓。
马朴臣伤寒兼有伏热证案,用白虎汤加连翘,生石膏四两、知母一两、甘草四钱、粳米六钱、连翘三钱;分3次温服,其热稍退,翌日病复还原,连服5剂,将生石膏加至八两,病仍如故,大便亦不滑泻;再用生石膏八两煎服,又用生石膏细末二两,俾蘸梨片徐徐嚼服之,服至两半,其热全消,病愈不再反复。
张锡纯应用石膏的经验近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为“清阳阳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
石膏有透表解肌,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为治阳明症的首选药。
继张仲景之后,张氏把石膏运用得更灵活巧妙,认为“能挽救回人命于顷刻也,是普济群生之药”。
自创用石膏之方有20余方,方中石膏用量多为2~3两,白虎汤中石膏用量更为巧妙。
张氏应用石膏之巧,论理之透,历代医家莫能及。
凡阳明热证、外感、内伤皆用张氏认为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不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盖石膏之凉,虽不如冰,而其退热之力,实胜冰远甚”。
用于治疗感受风寒入里化热;温病发热神昏;加玄参、麦冬、薄荷、蝉脱清瘟疹之热;加银花、连翘等治咽喉肿痛,加羚羊角、重楼、知母、蝉脱等清头面之热;加麻黄、杏仁、连翘治外感痰喘发热;疟疾虽在少阳,而阳明兼有实热者,用大剂白虎汤加柴胡治疗,等等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石膏用量大,少则30g,大量用可用到500g,石膏解肌、发身热实之汗,非能发新受之风寒也。
石膏清阳明之热时可回厥。
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伤寒脉结代;经玄参代知母可治产后温病发热,心中燥热,治女子有因外感之热内追,致下血不止;治痢證身热不休,服一切清火之药,热仍不休者。
加清热之药治脑漏;治实热腹痛:治外感实热证兼挟关节痛;风热所致眼疾等方中都用石膏。
以上都是兼外感的病例。
内伤病中用石膏清痰火,治不孕证,清阳明之热治瘘证;清肠胃之热治痔疮;清血室之热治子宫溃烂等。
张氏认为:“石膏乃微寒之药”,“石膏原不甚凉,……因石膏生用能使寒温之热有出路也。
……石膏生用性能发汗,其热可由汗泄解,即使服后无汗,亦可宣通内蕴之热,由腠理毛孔息息达出,人自不觉耳”。
石膏兼有性寒清热与辛散解肌的作用,其清热之力胜于冰,而能施用于多种疾病。
与其他药配伍最高石膏功效张氏用石膏配伍最多的是人参。
他认为年过五旬之人,或壮年劳心劳力之余,或素有内伤,禀赋赢弱之人,在汗、吐、下后与渴者,阳明热炽,而人素有内伤,元气素弱,脉虚者,用白虎汤时,宜加人参。
《神农本草经》石膏经文详解《神农本草经》石膏经文详解原创2016-10-13唐略传统中医唐略石膏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中品。
上品的藥都有久服輕身延年的功效,中品藥則不可久服。
沒見過誰沒事天天喝石膏的,石膏必須是有熱才能用,尤其是氣分有熱才能用,喝了也不會讓你延年益壽。
它僅僅是治病的藥,不是養生的藥。
《神農本草經》是這樣描述石膏的:“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苦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鬼邪,產乳,金瘡,生山谷。
”咱們今天就根據《神農本草經》中這麼簡短的一段話,把握石膏的藥性、把石膏的用途全部講完。
經典往往文辭簡略,但是它背後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經典有陰有陽,有表有裏。
就像人體,表是皮膚,裏是五臟六腑。
中醫可以根據一個人的五官、膚色、氣色、神采去推其五臟六腑,這是由表入裏。
經典也是這樣的,我們可以從經典這麼寥寥幾句話看到經典背後的深意。
比如說,《黃帝內經》在表是理論,在裏有方法。
《傷寒論》表的是方劑,在裏的則是理論,它沒有寫上來。
《神農本草經》呈現給我們的是藥性,背後則是理論和治病的方法。
要獲取完整的學問,不能光看書,因為即使是經典,都只講一半。
這就需要靠師承,得有人去引導你讀這些書,去把書裏的內容付諸實踐。
很多東西,必須有師父來教才能得到。
我們來把《神農本草經》對石膏的論述逐字分析一下。
“石”字解把“石膏”這兩個字拆開,一個是“石”,一個是“膏”。
“石”意味著石膏是一種石頭,在質地上比較重,說明它能重鎮,能往下鎮壓人的浮火。
火性炎上,火邪往上走,石膏能把它給鎮壓下去,這就是石膏清火的性質的一個方面。
在自然界或人體,邪火都會往上走。
比如人上火,總是在上半身,尤其在頭上,很少聽說有人腳上上火的。
石膏是入肺經的,清氣分實熱,尤其清肺、胃二經的熱。
這二經的熱從何而來?肺是臟腑中位置最高的,五臟六腑所有的火,肺都得在上面給它扛著。
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海,兼收並蓄,是多氣多血之腑,容易生火。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txt中药十大“主帅”一、附子二、干姜三、肉桂四、麻黄五、桂枝六、细辛七、石膏八、大黄九、芒硝十、黄连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则疗效不显。
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
但如诊断不确,或配伍不当,则不但无效,反面使病情增剧,变证百出。
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责之于用之失当,决不能归咎于药性之猛烈,更不能将其化险为夷之巨大作用一笔抹杀也。
盖病之当服,乌、附、硝、黄,皆能起死回生;病不当服,参、芪、归、地,亦可随便误人。
故谚云:“人参杀人无过,附子大黄救人无功”。
关键在于能否分清虚实寒热,当用不当用而已。
至若此等药品组合之方剂,实不胜枚举,简言之,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承气与泻心,后有四逆与真武。
再推广之,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即可以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
昔贤所谓“用药如用兵,药不胜病,犹兵不胜敌”。
旨哉斯言。
能否胜敌,应视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
因此,我把这十味药比喻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帅”。
兹将其作用分别简介于下,聊供同学们参考。
一、附子其母根名川乌,产于四川龙安县高寒山区。
由农民每年秋后采回,移种江油与樟明两县,再由人工培养而成。
冬月种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长即打台并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气坐根长,少生几枚,而附子生长较为肥壮,成熟体大。
因该两县是黑油砂土,比较肥沃,其他各县土质则不适合,故附子为此两县特产,四川俗谚有“江油附子龙安种”之说,此为药物中比较特殊之种植法也。
石膏药用功效与作用石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它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与作用,包括散瘀、止血、镇痛、生发等。
在不同的疾病治疗过程中,石膏的用法和用量也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石膏的药用功效与作用。
首先,石膏具有散瘀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瘀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会导致气血不畅、疼痛等症状。
石膏能够活血散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瘀滞的情况。
临床上经常用石膏来治疗外伤、跌打损伤、骨折等病症,有助于减轻病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其次,石膏具有止血作用。
石膏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包括石膏石脑的肌内注射液。
这些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凝固,加快伤口愈合,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
临床上,石膏常用于外伤、手术后出血等情况,帮助止血,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石膏还有镇痛作用。
中医认为,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舒缓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
临床上,石膏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炎等疾病,有效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症状。
此外,石膏还具有生发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生意识的增强,脱发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石膏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头发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加速毛发的生长周期,调整头皮环境,从而起到健发的作用。
石膏可以用于治疗脱发、头皮屑过多等问题,帮助恢复发质。
此外,石膏还具有降火作用。
石膏中富含的磷酸钙成分能够中和体内酸性物质,调节体液酸碱平衡,达到降火的效果。
中医认为,很多疾病都和体内的湿热有关,通过服用石膏可以中和湿热,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缓解发热、口渴、大便干燥等症状。
最后,石膏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石膏中的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提高机体的抗炎能力,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对肠胃炎、扁桃体炎、湿疹等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石膏是中药材中一种常用的药物,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与作用。
它可以散瘀、止血、镇痛、生发、降火和清热解毒。
在临床上,石膏常用于外伤、手术后出血、发热、头痛、脱发等疾病治疗中。
浅谈石膏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摘要】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咳嗽、胸痛、是其主要症状,但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西医在治疗中往往只是对症处理,中医则强调从整体出发,全身调节。
中药石膏,辛甘,微寒,入肺、胃经,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石膏 COPD 治疗作用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在《本经》中被列为中品,味辛微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笔者曾见大剂量石膏辨证治疗COPD重度通气功能障碍1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记录如下,冀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
1 病案记录摘要王某,男,65岁。
2011年3月12日来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有吸烟史30余年,每天20支烟;既往有高血压史15年,平素服用硝苯地平,有糖尿病史6年,平素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和盐酸二甲双胍片,血糖控制良好。
患者反复咳、喘30余年,每于冬季或季节变化时加重,曾多次住院治疗。
近1个月来逐渐出现气促、咳嗽频作,在某地段医院经抗感染、解痉平喘等治疗15天,未见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
现症见:气促、胸闷明显,动则加剧,登楼尤觉费力;咳嗽时作,痰黄而黏;口臭明显,烦渴引饮;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听诊: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肺功能检查提示:以阻塞为主的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CT检查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改变,两肺多发性肺大泡。
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V级);中医诊断:喘证;辨证:痰热壅肺,肺气上逆;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处方:生石膏(先煎)120g,黄连6g,黄芩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法半夏9g,陈皮6g,姜竹茹9g,瓜蒌皮30g,紫苏子9g,厚朴9g,牡丹皮9g,丹参9g。
7剂。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第二次再诊,患者气促明显好转,咳嗽消失,但仍见口渴欲饮,舌苔厚腻,在原方基础上加花粉30g,石菖蒲12g,10剂,服用方法如前。
生石膏、金银花在温病高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更好的应用生石膏、金银花治疗温病高热。
方法:总结多家本草及生石膏、金银花的药理、归经、功能主治结合临床经验。
结果:生石膏、金银花在温病高热中应用较好。
结论:生石膏、金银花在温病高热中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生石膏;金银花;温病高热【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077-01生石膏即二水石膏,是含两个结晶水的硫酸钙,是一味应用广泛的中药。
生石膏味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作用。
石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首选药。
因其气味辛甘大寒,临床又被列为峻药和猛药。
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
舍此之外。
则不能。
”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救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石膏组方有20方,最大剂量为1斤(约合现在250g),广泛用于外感及杂病。
汉后历代医家多秉承前贤经验而各有发挥。
近者如张锡钝先生所说:“石膏之质,中含硫养,是以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金银花是常用的中药品种,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之忍冬的干燥花蕾,又名银花、双花等,其性味甘苦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1]。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具有清热解毒、疏利咽喉、消暑除烦的作用。
现代药理表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较强,对绿脓植菌、4种痢疾植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和鼠伤寒杆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杀菌或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孤儿病毒等多种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各种致热、水肿亦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另外还能明显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能显著提高血清抗体积数水平;此外北金银花还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能显着提高血清抗体积数水平,其治疗感染性疾病也与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药之能起死回生者唯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乃可一剂回春中医达人毓涵斋贠克强为你《黎庇留医案》之案例揭秘处方寒热,前后不同【医案原文】予医学既成,仍未出而问世。
先慈偶患腰痛,不能自转侧,因不能起食,即代为之亦不愿,焦甚!试自治之。
据《伤寒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用甘草附子汤,其桂枝用至四钱。
为药肆老医袁锦所笑,谓桂枝最散,止可用二三分,乌可数钱也?予曰:此未知长沙书为何物,宜不赞同。
袁曰:医人已数十年,卖药亦数十年,从未见有用桂枝如是之重者。
予曰:汝尚未悉此为何方,治何病,汝唯有执之而已。
于是朝晚服之。
其药肆之桂枝,以此而尽。
翌日,能起能食,遂愈。
此证据《金匮》,当用肾着汤。
予见高年病重,故不得不用此方也。
过数月,家慈忽患牙痛,不能食。
以体质素健,拟白虎汤。
市药时,袁医曰:方中生石膏七八钱,而乃用炙草之补,曷不易以生甘草?为一律凉药乎?予曰:白虎之用炙草,汝实未梦见用意之所在,则不可强以不知以为知也。
渠又劝用熟石膏。
予曰:白虎之石膏,必用生;若煅之则为无用之死灰矣。
此物嫌其下坠,故伍以炙草、粳米,使其逗留胃中,以消胃热,不使下坠者,有深旨焉。
汝不过见某药治某病,无怪谓炙草为参术苓草之草而以为补也。
袁又曰:前数月,服桂枝四钱,日两服,合八钱,即此人乎?予曰:然!袁曰:何寒热相悬也?予曰:前患风湿相搏,今患阳明实热,证不同,药安同哉?服白虎,牙即不痛。
读说:腰痛,其机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邪阻经脉,不通则痛,多急痛而甚;虚者,阴阳气血亏耗,无以煦养而痛,多时长而慢痛,而老年虚痛多为肾亏所致。
此案“偶患腰痛,不能自转侧,因不能起食”,显为急痛而甚之实痛;黎氏治以甘草附子汤者,知其痛乃因风寒湿邪外侵而阻于腰间筋络所致,患者恐尚有身重、恶风寒等症及舌淡暗苔白、脉弦紧之候。
甘草附子汤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组成,仲师以之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乃风寒湿相搏于筋肉骨节且以寒为甚、凝而痛剧之证。
起死回生之妙药,强壮阳气最厉害的药,中药中的纯爷们(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中药有四大起死回生的药,第一是人参,当一个人脉要绝的时候奄奄一息的时候,用人参来大补元气,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第二就是大黄,当一个人得了大实之症,也就是当一个人的胃肠被积食瘀血堵得死死的,比如西医所说的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大黄来救命。
第三就是石膏,当一个得了大热之症,比如高烧不止,再比如中暑,就可以用石膏来力挽狂澜。
最后一味起死回生的药是什么呢?当一个人得了大寒之症,全身发冷,脸色苍白,手脚如冰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一个人快要冻死的时候,最后一味药就登场了。
大寒之病需要大热之药。
这味药是什么呢?它就是附子。
附子可以把身体的寒气全部祛除,把快要灭绝的阳气补回来。
大寒之人,一碗附子汤下肚,全身立马温暖起来,犹如春暖花开,冰消雪融,手脚不再冰凉,脸色恢复红润。
附子这种起死回生的方法中医叫做回阳救逆。
人参是回元救逆,人参是大补元气的。
附子是回阳救逆,附子是大补阳气的。
如果一个人阳气没了,元气也没了,附子可以与人参一起上,把人救回来。
一听到附子,估计小伙伴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附子有毒,是的,影视剧经常有这样的情节,某一个妃子流产了,原来是附子惹的祸。
附子有毒,但此毒非彼毒,所有的中药都有毒,中医把它叫做偏性,以药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
所有的中药都有毒,偏性越大毒越大,附子就是一味偏性很大的一味药。
附子用对了是救命良药,用错了就是毒药。
今天就跟小伙伴们聊聊附子这味药。
一位做中药的朋友说自己每年都要用附子炖汤喝一喝,他会与排骨一起炖,用来祛湿散寒非常不错。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应酬,经常喝冰镇的啤酒,导致身体寒湿很重。
喝一喝附子炖出来的排骨汤,身体感觉舒服多了。
附子,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大辛大热。
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就是温热寒凉,附子是热药,而且不是一般的热药,干姜算是热药,附子是大热之药。
石膏--起死回生之药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
舍此之外则不能。
”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救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石膏组方有20方,最大剂量为1斤(约合现在250g),广泛用于外感及杂病。
汉后历代医家多秉承前贤经验而各有发挥。
笔者根据多家本草及临床医家应用生石膏之经验,将其归纳为12大功用,现叙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解肌发汗,主温邪郁肺《名医别录》论石膏“解肌发汗。
”后世医家张锡纯通过长期临床验证,发现石膏确有此功效。
并明确指出:“解肌者,其力能达表,使肌肤松畅,而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也,其解肌兼能发汗者,言解肌之后,其内蕴之热又可化汗而出也。
”张氏治温病初得,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大热者,即用石膏粳米汤,生石膏60g,生粳米75g,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
张氏治一初春得温病患者,前医以温药发其汗,然汗出而病益加剧。
其凭脉察证,投以大剂白虎汤加连翘、蝉衣,“服药后遍体得凉汗而愈。
”孔伯华在《石膏药性辨》中指出:“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
”有解肌发汗的功效。
2.清热泻火,主气分大热《名医别录》谓:“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
”所以伤寒阳明病,或温病邪在气分,症见壮热汗出,烦躁口渴,脉洪大等症。
重用石膏寒凉撤热,除热盛之烦躁;配知母苦寒而润,清热养阴,治气分烦渴。
柯韵伯指出:“石膏性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此味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用为臣。
”用白虎汤清热泻火。
总结历代名医如余师愚、江笔花、顾松园等之论述,白虎汤中生石膏当重用并先煎。
张锡纯力主石膏必须生用,煅用内服有毒。
近贤黄汝绍善用本方,更重用生石膏。
除阳明气分高热,救垂危之证。
3.清肺平喘,主肺热实喘《名医别录》载石膏能治“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所以肺热喘嗽者多用之。
风寒化热,热邪壅肺,肺气闭塞者,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平喘。
姜良铎教授指出:“清热指清肺气之热及痰中蕴积之热。
根据“热”与“痰”的侧重而决定生石膏与麻黄的用量。
重用生石膏直清里热,伍麻黄开泄肺气,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本方宜轻用麻黄,重用生石膏。
麻黄与生石膏之用量为2:10,如热重者,石膏还宜加重。
”《金匮要略》中有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喘而烦躁,重在加生石膏去烦热,清肺中蕴蓄之热,以治寒饮挟热之哮喘。
4.清热止痛,主胃火疼痛金元张元素《珍珠囊》言石膏“止阳明头痛,牙痛。
”手足阳明交会于头面,循额上头。
宿食内结,七情内郁,外感六淫,化火生风,循阳明经脉上攻头目,而致阳明经气不利。
石膏甘寒,独入阳明,清阳明实热,质重以降阳明之火。
清透肺胃邪热,尤长于止胃火热痛。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以石膏配川芎、白芷等份为末,茶清调服,治阳明头痛。
明董宿《奇效良方》以石膏、炒牛蒡子各等分,为细末,每服6g,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
治偏正头痛,连目睛痛。
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玉女煎,用石膏15g,熟地30g,麦冬6g,知母9g,牛膝9g水煎,温服或冷服。
治胃热阴虚,头痛,牙痛,舌糜烂,牙龈肿痛,鼻衄等症。
《保寿堂经验方》中用煅石膏30g,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15g为末,日用揩牙,治胃火牙痛。
因此,石膏被誉为“治头痛,牙痛之要药。
”5.透疹化斑,主温热病痧疹,发斑石膏辛甘性寒,质重气浮,入于肺经,既能清泄肺热而透疹,又能清泄气分实热以解肌,入于胃经清泻胃火而化斑。
斑发阳明肌肉,逼迫营血外达,偏里热毒深重;疹发太阴肺经,波及血络,偏表热毒轻浅。
《本草备要》言石膏为“治斑之要品。
”疗温病高热发斑,或皮下红斑如绵纹,神昏谵语,妄狂不宁,舌质绛赤而干晦,或生芒刺,舌苔黄褐少津,脉细数。
所以用《温病条辨》化斑汤,生石膏、知母、生甘草、元参、水牛角粉、白粳米,清气化斑。
《证治准绳》中防风解毒汤,生石膏、知母配防风、荆芥、薄荷,清里热,解表透疹。
《医学广笔记》中竹叶柳蒡汤,石膏、知母配竹叶、西河柳、薄荷、蝉衣、牛蒡子、荆芥,宣泄肺经风热,解毒,透发痧疹。
用于痧疹初起,表症不解,疹发不透,热甚伤津之证。
6.清热解毒,主时行瘟疫生石膏之清热解毒作用,自仲景后被后世医家所证实。
《药性论》谓石膏“解肌,出毒汗。
”《景岳全书.卷之49》云石膏“主热发斑发黄。
”清代名医余师愚擅用石膏治疫病,曾指出:“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的临床经验之谈。
其在《疫疹一得》一书中50证所用诸方,多用大剂量生石膏。
其创制的治疫名方“清瘟败毒饮”,即重用石膏180~240g为君药,充分证实石膏在方中起着举足轻重之作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也曾记载石膏治疫的神奇效验。
其书下卷18载:“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
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生石膏治疫已得到现代临床验证。
1955年石家庄乙型脑炎流行,当时采用重用石膏为主药的白虎汤治疗,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
陆拯在《毒证论》一书中指出:“石膏主清热火,善治肺胃热毒。
”石膏清热解毒之功,实溯诸理论可证,验诸实践可信。
7.除烦止渴,主消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5方用于治疗烦而渴,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竹皮大丸,均取石膏除烦解渴之功。
《药徴》言:“观此诸方,石膏主治烦渴也明矣。
”《神农本草经》称石膏治“口干舌焦,不能息。
”《名医别录》谓其“止消渴烦热。
”晋葛洪《肘后方》用石膏30g捣碎,水500ml,煮取250ml,每次服20ml,治小便卒数,非淋,令人瘦。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为治疗消渴的经典方,石膏清火止消渴,以上消、中消为宜。
《儒门事亲》用石膏、寒水石、滑石、天花粉各120g,甘草60g,为细末。
每服6g,每日2至3次。
治中暑烦渴。
8.安中通乳,主产后缺乳《神农本草》论石膏“主产乳。
”《大明本草》谓石膏“下乳。
”清代名医叶天土言石膏“产乳者,产后乳汁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治妇人乳无汁,单行石膏汤方,石膏120g,以水2升,煮3沸,稍稍服,1日令尽。
”仝宗景在《通乳12法》一书中用白虎汤加玄参、麦冬、天花粉、竹叶、芦根,重用石膏清泻阳明之热,阳明润,津液得布,乳汁源流自旺。
方中石膏之用量须灵活掌握,根据热势轻重调整用量,小量用15g,大量可用到100g。
此药甘寒,伤脾胃之程度远较知母为轻,故只要热盛,可放胆应用。
9.清热通络,主热痹生石膏辛寒清解宣透,即解肌除烦又清里结之热。
热痹初起多有发热,口渴,脉大滑数,状似温病邪在卫气,伴有关节疼痛,数日后关节疼痛部位出现局部红肿,有灼热感。
重用石膏120g,多则250g。
《吴鞠通医案》中赵姓太阳痹案,其方用生石膏180g,并云:“(治痹)六脉洪大已极,石膏少用,万不见效,命且难保。
”现代名医王季儒、章真如,治疗热痹皆重用生石膏,并把石膏列为治疗热痹必用之药。
10.镇惊安神,主高热惊痫《本草秘录》言生石膏主“发狂可安,言语可定。
乃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也。
”“邪火之发狂必须多用石膏。
”在《金匮》风引汤方中治小儿惊痫瘛疭,方中石膏清肺金以平其肝木,安神镇惊,而疗惊痫。
《中医杂志》报道:“石麦汤对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观察”用生石膏30~60g,炒麦芽60~120g,水煎服,30~60剂为1个疗程。
治疗后流涎消失率达82.7%,总有效率为93.6%。
现代医学研究,生石膏之主要成分为含水碳酸钙,该药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
同时还有资料证实生石膏内服有镇静、镇痉、消炎、抗过敏等作用。
11.清热降逆,主胃热呕吐生石膏性凉质重,其凉善清胃热,质重能镇气逆,为治疗阳明胃腑实热之要药。
张仲景用竹叶石膏汤治欲吐;竹皮大丸治呕逆,以上足据呕吐而而应用石膏之法。
孔伯华老先生指出:“盖此2证之呕吐,是因热致虚,因虚气逆所致,用石膏热解气自平,呕吐亦遂自止也,尊仲景法,投无不效。
”《仙拈集》石连散,用煅石膏6g,姜炒黄连3g,为末,开水送服,治胃热呕吐。
现代名医石景亮应用三黄泻心汤,方中重用生石膏30g,治疗糜烂性胃炎,热伤胃络型,每收佳效。
12.生肌敛疮,主痈疽疮疡《神农本草经》谓石膏主“金疮。
”杨士瀛指出石膏“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医学衷中参西录》“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
”煅石膏生肌敛疮,古今通用。
《肘后方》用石膏捣末敷之,治疗汤火烂疮。
《验方新编》用熟石膏500g,黄丹30g,研极细末和匀,香油调搽,上盖油纸,1日换药1次,主治一切痈疖,疮毒,烂腿,臁疮连年不愈。
《医宗金鉴》用煅石膏27g,黄灵药3g,共研极细粉,撒于患处。
治疮疡溃后脓未净者,或脓已净而疮口不敛者。
故煅石膏被誉为“生肌敛疮之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