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1)
- 格式:pdf
- 大小:358.94 KB
- 文档页数:5
冬小麦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测定和遗传分析王翠玲 王书子 张学品 吴少辉 段国辉 吕树作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22)摘要 选用黄淮南片大面积推广的5个高产小麦品种与5个优质小麦品种,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研究了株高、单株穗数、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和沉降值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
结果表明,平均优势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单株穗数>主茎穗长>单穗粒数>沉降值。
从平均优势的方向来看,株高、主茎穗长的正向优势所占比例>>负向优势,单株穗数、单穗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正向优势所占比例略大于负向优势,沉降值的负向优势所占比例>正向优势。
株高、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的遗传均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沉降值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小麦;杂种优势;遗传分析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3)02-0173-02A nalysis o f Heterosis a nd Heredity of Main C haracters in Winter WheatW ang C uili ng et al (Luoyan g C it y Agricultural Institute,Lu oyang,Henan471022)A bstract The5×5incom plete d ialled crossin g was produced,and the heterosis and heredity of plant hei ght,spi kes per plant,spike length,grainsper spik e,grain yield her plant and sedimentation valu e were st udied.The results sho wed that the ord er of the average heterosis was grain yield per plan t>spikes p er plant>spike length>grains b er spi ke>sedim en tation val ue.Th e heterosis existed in the plant height and the sp ke l en gth were positive herterosis>>n egative ones The n egative heterosis were eq ual t o the p ositive heterosis that in the spik es per plant,grains per spi kes an d grain yeil e b er plant,t he heterosis exis ted in sedim en tation val ue were negative heterosis<<p ositive heterosis.Plant height,spikes length,grains per spik e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 t were controlled b y b oth ad diti ve and n on-add itive gen e effects.Sedimentation value were controlled m ainl y b y add itive gene effects.Key w ords Winter wheat,Heteros is,Heredity 目前,通过品种间杂交选育小麦新品种仍然是小麦育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冬小麦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实用价值。
为了提高冬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冬小麦育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冬小麦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是指基因或染色体上特定区域的DNA序列,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者可以迅速、准确地鉴定出具有所需特性的个体。
例如,通过检测与产量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筛选出高产冬小麦品种。
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物种的基因组中,以改变目标物种的遗传特性。
在冬小麦育种中,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增强抗病性、提高耐旱性等。
例如,引入抗病基因可以使冬小麦对一些病害具有更强的耐受性,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对目标物种的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和修改,以实现特定目标。
基因编辑技术在冬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例如,利用CRISPR-Cas9系统可以针对冬小麦中一些负面基因进行有针对性的修饰,以提高其抗病性和适应力。
四、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培养,以获得无性繁殖植株或进行基因转化。
在冬小麦育种中,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快速繁殖具有特定性状的冬小麦植株,提高育种效率。
五、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学研究是指对物种的基因组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冬小麦基因组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例如,研究冬小麦的基因组可以发现与产量相关的基因,为选育高产品种提供基础。
六、辅助性技术除了上述的关键技术,冬小麦育种还涉及到一些辅助性技术的应用,如高通量测序技术、转录组学研究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冬小麦的遗传背景和表达规律,为育种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手段。
总结起来,冬小麦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基因组学研究以及辅助性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更精确、高效地选育出优良品质的冬小麦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我国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与美国冬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冬麦的种植已成为我国黄淮地区的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
与此同时,美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冬麦种植国家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比较我国黄淮地区小麦品种和美国冬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一、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遗传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种植效益和产量。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800个小麦品种,其中以优良作物品质、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等特点而著称的品种占比较大。
而美国的冬小麦品种相对有限,主要包括硬红冬麦、软红冬麦、白冬麦等品种。
这些品种基本上都是通过育种和协作培育的结果,以适应当地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比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和美国的小麦品种也在逐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我国小麦品种的适应性相对较强,能在多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且品质优异,因此在我国黄淮地区保持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而美国的冬小麦品种通常具有更强的抗病性和适应性。
这些品种通过核心育种、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手段进行优化和改良,以提高其耐旱、抗病等性能。
三、小麦品种的育种和培育小麦品种的育种和培育方面的差异也影响着其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我国小麦品种的育种主要依靠国家粮食局和各地大学的协作,通过人工杂交等方式培育新品种,并加强其遗传多样性,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
而美国的冬小麦品种则依靠大型农业企业和相关机构配合育种,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和基因组定位等技术,以提高其耐旱、抗病等性能。
综上所述,我国黄淮地区小麦品种和美国冬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两者在品种数量和适应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受到育种和培育技术的影响。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育种手段的创新,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将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和市场需求。
除了育种和培育技术的影响,我国和美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还受到政策的重要影响。
小麦主要数量性状和遗传影响(续四) 抗倒性,矮形(续)小麦的抗倒性是受遗传影响的一个重要特性。
这种性状决定了小麦植株在强风和落雨时能够立起来而不倒伏。
一种小麦品种抗倒性高,说明它的芒果上梗较硬,适应的环境范围也较大。
抗倒性是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影响着小麦植株的正常发育过程。
矮形也是小麦的重要品质特性之一,平均植株高度有别于标准高度,比如植株高度低于50厘米,就是矮形小麦。
它影响着植株的质量,使得植株更容易抵抗各种病害,提高了抗旱能力,从而增加小麦产量。
矮形小麦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选择配种,来培育出更加适合的品种。
小麦的颗粒大小也是受遗传影响的一个重要特性,颗粒大小越大,营养价值就越高。
此外,大颗粒小麦在加工过程中能充分把握碾磨量,更能保证最佳产量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粉粒研磨成细腻的粉末,提高烘培质量。
另外,颗粒大小可以作为小麦形态品质特性的指标之一,与矮性、抗倒性的性状相衔接。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可以实现高产量、优质、高效的生产,以及对小麦的优质提高。
受遗传影响,小麦抗病虫性也有明显的变化,这需要专业人士深入研究才能发现。
异质杂交是改良小麦抗病虫性的重要方法,也是获得新品种的重要途径。
小麦品种在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时,还受到气候因子的影响,尤其是旱灾或洪涝灾害,例如在夏季枯旱时期有更良好的抗旱性,而在水域上的抗涝性则要求更高的。
小麦的耐热性也是受遗传影响的一个重要特性,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
植株的耐热性可以降低植株开花期的温度和早熟的发生率,提高小麦产量。
小麦的耐热性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影响的,包括光合作用速度、水分代谢等。
通过分析和评价,小麦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变化耐热,并实现耐热性的改良。
另外,小麦的抗寒性也受到遗传影响,特别是在春季播种的集中区域,抗寒性的好坏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
抗寒性强的品种,其抗寒性由低温抗冷能力强,地上部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而抗寒性差的品种,则会因低温而减少产量。
数量遗传学方法在优质育种中的应用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
因此,如何高效地进行作物育种已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数量遗传学是一种统计学及数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领域,并展现出强大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数量遗传学方法在优质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其中的一些具体案例。
1. 数量遗传学方法简介数量遗传学研究的是影响数量特征(如身高、产量等)的基因遗传以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
具体来说,数量遗传学方法用于描述多基因遗传和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为进一步研究繁殖系统和选择良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2. 数量遗传学方法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已成为现代作物育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平衡选择法和群体遗传学方法。
平衡选择法用于确定对产量或其它作物特征的选择所需的理论增益,而群体遗传学方法则用于研究基因变异和群体遗传流动。
3. 优质育种是指以产品品质为重点的作物育种方法。
在作物育种中,产品品质可以包括味道和营养价值等要素。
由于产品品质的评估通常比较主观,因此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支持。
3.1. 品质分析与品质评价品质分析可以根据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属性来分析作物质量特征。
品质评价则是对品质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和分级。
数量遗传学方法可以在品质分析中对相关性和差异进行建模,同时还可以帮助确定影响特定品质特征的基因。
3.2. 品质皮尔逊相关分析品质皮尔逊相关分析是一种基于相关性的分析。
它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基因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育种家们更好地理解和细化品质特征的关联关系,并针对不同品质进行更加精准的选择。
4. 数量遗传学方法在稻米育种中的应用稻米因其高度的食用价值而广受欢迎,也成为了许多地区的主食。
稻米品质对于消费者的健康至关重要,也因此被广泛研究。
下面将介绍数量遗传学方法在稻米育种中的应用。
4.1. 大孔率大孔率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大孔率表示了米粒内部的空洞数量,这些空洞可能会影响稻米的口感和质量。
小麦遗传多样性与选育策略小麦,是我国十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小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求,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试图通过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中,小麦的遗传多样性与选育策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小麦是大约8,000年前人类开始栽培的农作物之一。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小麦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为今天的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品种的麦种进行分析,发现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型多样性小麦基因型多样性是指不同品种间基因的变异水平。
一方面,小麦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使得其基因型逐渐分化出了不同的地域类型,如春小麦和冬小麦,这使得小麦的遗传基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另一方面,小麦的杂交能力比较强,说明小麦品种间的基因交流非常频繁,促使小麦在基因型上具有较高的变异。
2. 表型多样性小麦的表型多样性是指不同品种间形态,结构和物理特征的不同。
小麦从形态上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类,不同品种与类型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不同品种的小麦株高,叶片长度和宽度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3. 生态多样性小麦的生态多样性主要指小麦不同品种所适应的生长环境不同。
小麦是一个广泛的作物,在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品种适应。
例如,干旱、寒冷、盐碱地等不同的生态环境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小麦品种适应性差异。
二、小麦选育策略小麦遗传多样性为小麦育种提供了发展空间和选择平台,科学家们通过选育,致力于培育具有高产、高品质和抗灾能力的新品种。
在选育策略上,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以下措施。
1. 核心种质资源筛选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根部,种子,果实,花器,叶片等不同的器官中,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不同器官进行筛选和分析,找到具有良好性状表现的核心种质资源。
2. 杂交育种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在基因水平表现为基因型的多样性。
新疆冬小麦籽粒品质性状遗传差异与关联分析马艳明;娄鸿耀;王威;孙娜;颜国荣;张胜军;刘杰;倪中福;徐麟【期刊名称】《作物学报》【年(卷),期】2024(50)6【摘要】小麦籽粒品质与面粉加工的食品品质密切相关,是小麦早期品质选择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以产自新疆的134个冬小麦地方品种和54个育成品种为材料,对连续2年种植收获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伊宁市共计4个试验点的小麦籽粒进行品质检测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7个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62.14%~85.35%之间,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硬度(85.35%)>湿面筋含量(78.44%)>出粉率(73.13%)>容重(72.50%)>沉降值(66.70%)>籽粒蛋白质含量(65.24%)>淀粉含量(62.14%)。
在4个不同环境下,7个小麦籽粒品质性状表现为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的变异相对较大,籽粒硬度的变异居中,淀粉含量、出粉率、容重的变异较小,多数籽粒品质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性。
设定阈值P<0.01,经关联分析,7个性状共检测到6605个显著性SNP标记,可解释6.021%~31.467%的变异。
4个环境下检测到2个以上性状共有的多性状位点12个,可以解释6.233%~17.708%的表型变异。
分别是蛋白质含量/沉降值、蛋白质含量/容重共有位点各1个,分别位于6A、2B上;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共有位点5个,分别位于3A、1B、6B、7B和7D上;沉降值/容重/籽粒硬度3个性状共有位点1个,位于5B上;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3个性状共有位点3个,位于7A、3B和2D 上,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容重4个性状共有位点1个,染色体位置未知。
筛选出11个多性状、多环境品质相关基因,其中TraesCS6B01G347500编码一种储运蛋白,TraesCS1B01G395400编码碳水化合物转运蛋白/糖转运蛋白,TraesCS2D01G246500基因编码具有耐冷、耐盐、节水相关的蛋白ESKIMO1,可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等位变异分析和标记开发,为小麦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分子工具。
小麦主要数量性状和遗传影响(续五)小麦主要数量性状和遗传影响论文小麦是古老而又值得仰慕的农作物,它们能够在全球不同气候条件、生态背景及生产条件下稳定地生长。
小麦的性状表现是由它的遗传组成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有几个可以看作小麦的重要性状是:抗性特性、抗旱性、干物质含量、水分吸收能力、抗病虫性能等。
在抗性特性方面,小麦基因组中有大量种内抗性基因,在抗虫、抗病等方面均可带来非常强的抗性能力。
此外,小麦还可通过自身基因的多样性来调节抗性特性,其中一些重要的基因包括Xa21、Yr18 和 Xa28。
在抗旱性方面,小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遗传机制来提升抗旱性能,这些机制包括调节水分需求、优化水分吸收、改善根系的分布、促进气孔发育以及调控保水性等。
例如,Triticum aestivumTdrd2 基因可以提高小麦的抗旱性。
干物质含量也是小麦农作物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这是一种可以提高种子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品质特征。
为了提高干物质含量,一般会采用基因转录罐体蛋白(GTP)和编码非活性RNA 的基因对来调节和改善这种性状。
水分吸收能力也是小麦的重要特征,其遗传基础归因于基因编码的压力性蛋白的活性,这些蛋白可以促进吸水膜的形成,从而提高小麦在干旱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此外,关于小麦的抗病虫性能也有大量的研究,可以在调控病原体对小麦的侵染能力以及抑制小麦自身抗性特性上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Pm3 基因通过补充Pm3 抗性抗病虫多态性来保护小麦,而Pgt 系列基因也可以增加小麦对几种麦蚜的抵抗能力。
总之,小麦的主要数量性状和遗传影响是复杂的,它们的表现受不同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抗性特性、抗旱性、干物质含量、水分吸收能力、抗病虫性能等。
因此,从遗传学和分子水平研究小麦的重要数量性状和遗传影响,不仅有助于提高小麦作物质量,而且可以为培育抗性品种和抗旱品种提供重要信息及理论支撑。
除了上述小麦的主要数量性状和遗传影响之外,其它重要特性还包括了抗盐性、抗寒性以及品质性质等。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249-253Jo ur na l of T rit iceae Cr ops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不同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张学林1,梅四伟2,郭天财1,王晨阳1,朱云集1,王永华1(1.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中牟451450)摘要:为了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选用6个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豫麦34、藁麦8901、豫麦49、豫麦70、洛阳8716和豫麦50)在河南省五个纬度点(32b N~36b N)种植,研究了品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
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硬度、出粉率、耐揉指数、断裂时间的影响较大,而环境因素对灰分、沉淀值、容重有显著影响。
由南向北随着纬度的升高,灰分、沉淀值呈减少趋势,容重呈增加趋势。
小麦不同品质性状受气候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硬度、灰分、沉淀值、容重均与小麦生育后期5月份的主要气象因子呈显著相关。
因此,小麦生育后期的田间管理应充分考虑气象因素,以改善小麦品质。
关键词:小麦;纬度,生态因子;品质中图分类号:S512.1;S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41(2010)02-0249-05Effects of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on Winter Wheat Qualities ZHANG Xue-lin,MEI S-i wei,GUO Tian-cai,WANG Chen-yang,ZHU Yun-ji,WANG Yong-hua(1.Agronomy College,National Engineering Res earch Center for W heat,H en an Agricu ltural U nivers ity,Zhen gzhou,Henan450002,China;2.H 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 riculture,Zhongm ou,H en an451450,C hina)Abstract:T he effects o f geno ty pe and environment on w inter w heat qualities w 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Six w inter w heat cultiv ar s,Yum ai34,Gaomai8901,Yumai49,Yum ai70,Luoyang8716and Yumai50, w ere sow n at five locations w ith different latitudes(v aried fro m32b N to36b N)in H enan pro vince,China. The results sho wed that g enotype affected mo re hardness,milling y ield,m ix ing tolerance,and fracture tim e than ecolo gical factors,w hile ecolog ical factors affected m ore flour ash,sedimentatio n and test w eight than genotype.Flour ash and sedimentation value declined,w hile test w eight increased w ith latitude chang ed from32b N to36b N.T he effects of eco logical facto rs o 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 f w heat qualities w ere different.The char acteristics including test w eig ht,flo ur ash,sedim entation value and test w eight w ere all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 ith the major clim atic facto rs in May.The results sug gested that in order to improv e w inter w heat qualities,m eteoro logical factors should be co nsidered in the w heat m anagement at late-g row th stag e.Key words:Wheat;Latitude;Ecolog ical factor;Quality小麦籽粒品质是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等共同作用的结果[1-3]。
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在我国,小麦主要在秋季和冬季两个季节种植,其中以冬季小麦为主。
然而,由于冬季气温较低,小麦生长受到较大的限制,导致了冬季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差异较大。
因此,研究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对于提高小麦冬季栽培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包括多种性状,例如冬季耐寒性、耐冻性、抗病性等。
冬季耐寒性是指小麦在冬季低温环境下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而耐冻性则是指小麦在低于0℃的温度下能够存活并生长的能力。
抗病性则是指小麦在冬季能够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与小麦基因组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小麦基因组中许多基因与冬季耐寒性和耐冻性有关,例如VRN1、VRN2、VRN3等。
VRN1基因调控小麦的抽穗时间,而VRN2和VRN3基因则与小麦冬季耐寒性和耐冻性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表现,例如温度、光照、湿度等。
二、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子标记分析和表型分析,其中分子标记分析用于研究小麦基因组中与冬季耐寒性和耐冻性相关的基因,而表型分析用于研究小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冬季抗寒性状表现。
分子标记分析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基因组DNA测序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精确地检测小麦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并鉴定与冬季耐寒性和耐冻性有关的位点和基因。
表型分析主要包括田间试验、室内育种实验等方法。
在田间试验中,可以通过收获后对小麦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小麦在冬季环境下的表现。
而在室内育种实验中,可以通过对小麦种子进行低温处理等方法,研究小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表现。
三、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应用前景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为小麦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